重温历史再现运河文化_杭州市拱宸桥地区改造规划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567.18 KB
- 文档页数:3
拱宸桥的介绍和历史拱宸桥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的一座古代桥梁,也是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拱宸桥横跨于拱宸湖之上,连接着西湖的东西两岸,是西湖周边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它的建造历史悠久,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拱宸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的杭州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湖更是被誉为“人间天堂”。
为了方便人们的出行和交通,拱宸桥应运而生。
起初,拱宸桥是一座木质桥梁,供行人和车辆通行。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木质桥梁逐渐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在明代进行了重修,并改为石拱桥的形式。
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的拱宸桥成为了一座石拱桥。
拱宸桥的桥面由大小不一的青石铺就,桥面宽敞平坦,供行人和车辆通行。
桥身由石头砌成,拱石的形状独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拱宸桥共有七个拱洞,分别由六个拱石支撑,整个桥身呈现出一种优美的弧线形状。
桥面两侧的栏杆则由石头雕刻而成,雕刻工艺精细,彰显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拱宸桥不仅是一座具有交通功能的桥梁,更是一座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标建筑。
桥的东侧是杭州市的市中心区域,西侧是西湖风景区,两岸的建筑风格和气氛截然不同。
站在桥上,可以欣赏到西湖的美景,感受到城市的繁华和历史的沉淀。
特别是在春秋两季,拱宸桥两侧的樱花和桃花竞相绽放,景色如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拱宸桥不仅具有交通和观赏功能,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桥的命名来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拱宸”神仙,据说他曾在这里筑桥,使得人们可以跨越湖泽。
据史书记载,拱宸桥曾多次被毁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但每次都得到了修复和重建。
这为拱宸桥赋予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也使其成为了杭州市民心中的象征之一。
如今,拱宸桥已成为杭州市的重要文化和旅游景点之一。
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和市民经过这座桥梁,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同时,拱宸桥也是杭州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音乐会、灯光秀等,为城市增添了不少魅力。
拱宸桥作为杭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四大成效作者:调研组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9年第12期调研组大运河不仅是昔日杭州经济繁荣的象征,更集聚了杭州市井丰韵、民俗风采,形成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给杭州留下了独特的运河水景和文化。
2002年以来,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通过实施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整治、文化旅游、民居建设“五大工程”,运河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商贸功能和居住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大运河(杭州段)已完成历史文脉保护点约29万平方米,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1公里游步道、景观带基本全线贯通。
大运河(杭州段)已经形成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与经济长廊。
成效一: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不遗余力从内容上看,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已由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从结构上看,已由文化保护逐步扩展到运河水质水系及沿岸滨水景观带的生态保护、居民生活形态的保护;从主体看,也从以政府保护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立法保护为主,充分调动起了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确保运河两岸的古桥、古街、古塔、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保留,展现运河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貌。
从世界遗产成功申报的现有遗产点和河道的保护,进一步扩充到线和面的保护,如小河直街、拱宸桥西、大兜路、塘栖水北街、市南街、三条半弄等历史街区,以及富义仓、桑庐、广济桥、乾隆御碑等一大批历史文脉,总面积达29万平方米,仅拱墅区就修复了1000余幢运河古居,初步形成了贯通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廊道。
同时,也挖掘了运河元宵灯会、运河石桥建造技艺、运河河埠建造技艺、卫家班皮影戏等非遗保护项目。
成效二: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初步建设形成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开发,杭州已经在运河沿岸初步打造形成了30公里的“市民文化长廊”,涵盖塘栖古镇、祥符桥、运河湾、夏衍旧居等历史文化街区,并因地制宜在钱江新城板块规划建设“江河汇文化公园”,与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下城区西湖文化广场连轴成线,进而形成涵盖良渚遗址公园、塘栖古镇、超山景区、杭钢遗址、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显宁寺景区、皋亭山景区等的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环城东路(陈端路——彩虹大道)及匝道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4.03.07•【文号】文物保函〔2024〕289号•【施行日期】2024.03.07•【效力等级】行政许可批复•【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内环城东路(陈端路——彩虹大道)及匝道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24〕289号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关于再次报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保护区划内环城东路(陈端路——彩虹大道)及匝道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浙文物〔2023〕275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该项目。
一、所报方案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深化拟建项目文物影响评估,进一步明确桩基施工以及道路、桥梁、匝道、管道等施工对大运河风貌的影响。
(二)完善拟建桥梁方案,桥墩选址应避让保护范围,并尽可能加大与萧绍运河、古纤道及海塘分布范围的距离。
(三)补充萧绍运河、古纤道及海塘保护范围内景观方案,适当设置上述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价值展示设施。
(四)完善拟建项目施工和运营期间的文物本体监测措施和应急预案,避免施工对文物本体安全造成影响。
(五)加强施工管理,大型机械施工区域应避让保护范围,做好施工结束后的场地清理与景观风貌修复工作。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全面落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并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程序后实施。
三、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文物遗存等重要发现,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研提保护措施。
此复。
国家文物局2024年3月7日。
杭州运河新城5年规划
1、在区域交通方面,重点实施3大项目:
加快北环快线建设;
筹建第二机场;
铁路北站改造提升。
2、轨道交通方面
加密轨道线网,在现有4号线,14号线基础上
增设3号线、10号线支线,使本区20分钟即可畅达城市中心。
梳理整合区内世界级的运河文化资源、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以及半山、电厂河、杭钢河等优美的自然山水格局,构筑本区块文化走廊建设的核心骨架。
·纵向通过大运河蓝色"绸带"联结、激活运河两岸,在保护现存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植入文化交流、文化展示与文化旅游功能,打造城北运河文化带;
·横向通过工业遗存棕色"锈带"及规划"绿轴”,整合构建"半山—一杭钢——炼油厂——运河"的空间序列,打造杭州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年轮带。
因此,规划提出"产业文化+"计划,把握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确定性的产业机会,形成文化旅游、智慧科技、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四类产业格局。
四类产业分布格局
并以不同的产业群落和空间载体适应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企业发
展需求, 在空间上总体上形成旗舰企业总部、开放式产业群落、创新社区与创新群落等三大类产业群落;各个群落均采取“复合创新社区”的产居融合发展模式,大分区,小混合。
杭州拱宸桥简介
杭州拱宸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拱宸街道拱宸路与康桥路交汇处,是一座横跨钱塘江的拱桥。
该桥建于2012年,是杭州市内最新的一座大型桥梁。
拱宸桥的主跨长达308米,其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混合结构,既有预应力混凝土也有钢结构,使得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更高。
拱宸桥的设计灵感源自江南传统园林,桥体呈现出优美的曲线美学,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
桥面上设置有自行车道和行人步道,方便市民出行和观赏江景。
此外,该桥还采用了LED灯光系统,夜晚时分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灯光效果,成为杭州市夜景的一大亮点。
拱宸桥不仅是一座交通枢纽,更是一道城市景观,它的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杭州市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吸引力。
同时,该桥也成为杭州市内重要的风景线之一,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和拍照。
- 1 -。
关于拱宸桥的拱宸桥,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北部,是西湖十景之一。
其建于公元公元1554年,比钱塘江大桥早163年,又称“天下第一桥”,桥长237米,宽8米,它始建于元代宣和年间,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扩建成现在的规模。
拱宸桥得名于跨越宸水河的一座亭子“拱宸亭”。
因此,两侧也有“拱宸岸”的称呼。
它跨越宸水河,在西湖风景区内贯穿南北,气韵悠久,成为了西湖的标志建筑。
这座恢宏和谐的桥梁,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
从古代到现在,拱宸桥经历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明朝天启年间,杨嗣昌曾用拱宸桥作为行水位观测点。
在1856年的太平天国战争中,拱宸桥遭到严重破坏,康熙六十年拱宸桥重修。
此后,在光绪年间,进行过多次的修缮。
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拱宸桥被烧毁,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修,1909年重修完毕,此桥桥身在20世纪60年代后大部分已被混凝土覆盖。
和它同行的,则是接连不断的扩建与翻新工程,被名声与实际长久地维护着。
拱宸桥是一座典型的木结构桥,其主体结构主要由厚重的楠木、朱木和南阳木等所组成。
这些木材都是一些坚韧耐用的品质,可以承受巨大的重量和力量。
由于在建造时期,工程师们采用了很多的高级技术,使这座桥梁拥有了卓越的结构和坚固稳定的能力。
它的造型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精华。
桥头设“二十八宿”各一对塑木文武百官,它们无论从构图、雕工和描绘的形象,还是从数目上都非常精细。
整个建筑风格简约大方,独具匠心,且充分表现出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历史的尊重与爱戴。
拱宸桥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湖十景之一。
走在它的桥面上,可以看到清澈的宸水之下映照出桥下倒影,一条条小船静静地从桥下擦过。
此外,在拱宸桥旁边建有拱宸石、拱宸亭等文化景区,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文化和旅游景观相结合的胜地,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展示窗口。
在拱宸桥的一座塔楼里,展示有关于拱宸桥历史的介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修缮快照等多种信息。
拱宸桥桥西历史⽂化街区拱宸桥桥西历史⽂化街区贵州游侠慢慢⾛过拱宸桥,来到西岸,这⾥是桥西历史⽂化街区。
沿路直⾏,是⼀条⽼街,有许多⽼建筑,有⼀间古药房——回春堂。
⾏不远,右转是“中国扇博物馆”,展览⾯积2623平⽅⽶,展⽰了古典的扇⽂化,扇⼦的起源、发展及制扇⼯艺。
旁边还有⼿⼯艺活态展⽰馆。
这两个博物馆都是使⽤⼤运河边上的“通益公纱⼚”旧址和原来的⼚房。
返回沿⼤运河向南⾯⾏⾛,也是⽼建筑街道,有许多⽼建筑,房屋精致、古朴。
路旁有⼀座张⼤仙庙,庙宇不⼤,但⽯板铺地,院落宽敞,古⾊古⾹。
沿途有许多通往⼤运河的阶梯与⼩码头。
⼀条“三尺巷”幽深笔直。
⼀座建于1932年的“仁德堂”的⼩院不深,但⾮常雅致。
如意⾥:笔直通往⼀户⼈家。
前⾏街道整齐、房屋俨然,想当年⼀定热闹⾮凡。
在⼀座有亭廊的码头上,回过头去再看⼀看拱宸桥。
沿途有⽔⽂⽔资源科普展厅。
⼀座泥沙夯筑的院落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是很长的⽯板路和整齐的平房。
不远处有财神庙,在⼤运河畔讨⽣活更要希求财神爷的眷顾。
两艘有⼤型雕刻的船停靠在岸边。
前⾏是中国⼑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和中国⼯艺美术博物馆,都是使⽤建于民国时期的仓库、⼚房。
我参观了所有的博物馆。
路边有搬运⼯的塑像。
距前往机场的时间不多了,我寻路去公交车站,途中有⼀座江墅铁路博物馆,路边有钟楼、⼩车站、蒸汽机车,车站内展⽰着江墅铁路的历史。
数⼩时时间,看了七个博物馆,也算是⼀次⽂化历史巡游吧。
结束了紧张的上海、杭州之旅,分别乘坐公交车和机场⼤巴来到杭州萧⼭机场,时间刚好够⽤。
2021·03杭州市的发展与演变,与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密不可分。
自21世纪以来,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程就被杭州市相关部门重视了起来。
本文以杭州市内运河拱宸桥段小河直街街区为例,对其街区空间分布、滨水景观改善方面进行探讨。
运用空间句法这种能够进行量化与直观图像化分析的方法,再结合场地绿视率分析,能够带来更清晰的研究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小河直街历史街区概况(一)街区简介与发展历程小河直街历史街区在杭州市拱墅区的中部偏南,是一个典型的滨水街区,总面积约12.7万平方米。
杭州市内的小河从西北方向东南汇入运河,故小河直街的东南边是余杭塘河与大运河、小河的交汇处,自古就是一处航运的优良场地。
现在的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能够真实地呈现出古时京杭大运河用来航运时的遗迹和风貌,也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的中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这是杭州特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南宋时期起直至明清,小河街区一带一直都是那时候的航运中心和物资的集散地,进行水陆物资交换。
民国时期,小河直街被初步进行了改建和完善。
但建筑风貌依旧是水乡特色,白墙黑瓦,沿河有围栏和石头堤岸。
2007年初,小河直街的整治与改造项目,作为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二期工程的首批重点项目之一正式启动。
杭州市政府对小河直街历史街区进行了“和谐拆迁”,之后将小河直街建筑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商贸旅游区。
原来的建筑被进行了“旧包新”的修缮,保持了作为历史街区的原有风貌,如建筑外立面的雕花柱、花格窗等,就非常具有清代末期的民居特色。
(二)小河直街街区格局与内部功能格局概况1.街区格局与内部功能格局杭州市内的小河自西北向东南汇入京杭大运河,在小河的两岸各形成了商业街区与住宅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河直街。
小河直街的总体空间格局是典型的“两街夹一河格局”,这是一种江浙传统水乡市镇的河街形态的典型格局。
与之类似的街区有江苏南京夫子庙所在的秦淮风光带、浙江绍兴仓桥直街、绍兴八字桥历史街区等。
拱宸桥的历史故事拱宸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拱宸桥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拱宸桥的历史故事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
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
该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
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据《古今图书集成·杭州桥梁考》和康熙《杭州府志》载,由明末商人夏木江所倡建。
此桥在清代几经毁坏重建。
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曾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由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率捐筑,云林寺的慧辂竭力捐募款项相助。
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把桥加厚2尺,加宽2尺,并作《重建拱宸桥记》。
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由于拱宸桥桥心设有太平军堡垒,经战火洗劫,桥再次频于倒塌。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人丁丙的主持下重修。
十九世纪末杭州开埠后,日本人在拱宸桥桥面中间铺筑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汽车和人力车。
解放后,杭州市人民政府规定禁止通行机动车。
拱宸桥目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近百年风、雨水的侵蚀,砌体表面风化严重,桥面石阶和石栏板也有局部破损,鉴于该桥为文物,日常养护也仅局限于清理桥梁杂草上,并加强巡查,发现病害及时上报。
该桥所属的运河段为V级航道,过往船只较多,再加上拱宸桥方孔只允许单向通航。
主墩上被过往船只碰撞较为明显。
2005年9月26日,一辆货船在通过拱宸桥时,撞到中洞的拱圈,拱圈石料被撞损。
2005年11月23日,在前一次该桥被撞损拱圈未修复的情况下,相同位置再次遭受撞击。
二.基本概况拱宸桥,位于浙江杭州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
京杭大运河拱宸桥介绍京杭大运河拱宸桥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拱宸桥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拱宸桥是一座石拱桥,全长约53米,宽5.8米,高10.3米。
桥身由大理石建造,古朴典雅。
拱宸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拱桥之一,也是大运河上保存最好的石拱桥。
拱宸桥建于公元公元1154年,是南宋时期的作品。
它是为了方便运河水运而修建的,也是连接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在古代,运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连接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通过水路贯穿了中国的东部地区。
拱宸桥的设计非常巧妙,桥面呈拱形,桥墩均匀分布,桥面平整。
桥面的中央有一条石刻的车轮痕迹,这是为了方便古代马车和车辆的通行而设置的。
桥的两端设有护栏,以保证行人的安全。
拱宸桥的建造工艺非常精湛,桥身的每一块石头都经过精心雕刻和拼接,没有使用任何胶合剂。
这种工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并且使得拱宸桥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水流冲刷和风吹雨打。
在拱宸桥的桥墩上,还有一些石雕装饰,包括狮子、龟、鱼等。
这些石雕不仅增加了桥的美观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精湛技巧。
拱宸桥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它连接了杭州市区和西湖风景区,是连接两个重要景点的必经之路。
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到拱宸桥观赏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
除了观赏,拱宸桥也是人们散步和休闲的好去处。
桥上有宽敞的人行道,可以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在桥的两侧,有一些休息座椅,供游客休息和观赏运河风景。
拱宸桥还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每年春节期间,桥上都会举办灯会和花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当地居民。
京杭大运河拱宸桥是中国古代运河工程的重要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的建造工艺精湛,独特的设计和石雕装饰使其成为一座独特的石拱桥。
拱宸桥的位置重要,连接了杭州市区和西湖风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它不仅是观赏的好去处,也是人们休闲和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
拱宸桥的存在,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卓越,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拱宸桥的介绍
拱宸桥是杭州市的一座著名古桥,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路。
该桥原名“云栖桥”,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是杭
州市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木结构桥梁之一。
拱宸桥全长约44米,桥宽3.5米,桥面高出水面约1.5米,桥
墩和桥面均采用石材堆垒,桥面则使用木质结构。
桥面呈拱形,共有六个拱洞,构造精巧。
桥的两端设有亭台,可供游人休息和观赏西湖风景。
拱宸桥得名于“拱宸山”,据传,南宋宗室赵构曾在此山隐居,
拱宸桥也因此得名。
拱宸桥历经历史风雨,多次修缮,最近一次全面修复是在2010年完成的,使得桥梁结构更加牢固,成为一个更加美
丽的景点。
拱宸桥是杭州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西湖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每到春秋两季,桥边的杨柳绿叶婆娑,桃花盛开,成为游人拍照的胜地。
从拱宸桥上还可以欣赏到西湖南岸的风景,包括岳庙、西泠桥、花港观鱼等著名景点。
总之,拱宸桥作为杭州市历史悠久的古桥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一处非常适合游客观光和拍照的美丽景点。
- 1 -。
关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保护与开发调查报告内容摘要:杭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因湖而名,因西湖而闻名于世界;因河而兴,杭州这个城市真正兴旺发达还是靠运河。
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运河对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并不亚于长城,完全可以和长城媲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运河的传统运输功能已经改变,河道、沿河风貌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杭州城市大规模的改造,运河沿岸的历史文脉已漫漶不清,运河历史上存在的古街古巷、民宅公建、文物古迹、民风民俗等正在消失。
如果再不加强保护,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存、风光景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就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真实性和完整性就会不复存在。
关键字:运河保护开发一、调查目的进一步了解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保护与开发,了解运河保护与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运河边上的市民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
发放问卷是在宜运河广场随机选择市民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
四、调查时间2012年8月25日――――2012年8月26日五、调查内容进一步了解运河杭州段的保护与开发,以及其中的一些问题,了解市民对京杭大运河的关注程度,让更多的为保护大运河文化做贡献。
六、调查结果一、市民对京杭大运河的关注程度在关于对运河文化了解程度的问题中,40%的受访市民选择回答“不知道”,这是另我们十分吃惊的结果,也许提起京杭大运河,人人心中都觉得骄傲,因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
但是,真正涉及到有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文化知识时,32%的杭州市民则表示不知道运河文化,42%的杭州市民则表示知道但了解不多,26%的杭州市民则表示知道并大致了解,而没有人表示知道并且非常了解运河文化。
此题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人对运河文化还是相当陌生的。
而作为一个为中国拥有京杭大运河而骄傲的中国人,应该对运河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单单知道中国有个京杭大运河,而关于一些京杭大运河的历史知识一点都不了解,这是很不应该的。
杭州段大运河文化带世界遗产点纵览作为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拥有56项世界遗产点,而在杭州段,世界遗产点就有11个。
这些历史的遗存连接着运河的命脉,亦是杭州段大运河文化带最亮丽的风景线。
杭州塘起自余杭运河镇与桐乡大麻镇交界处,向西南经塘栖镇、仁和街道、崇贤街道,经拱墅区康桥街道谢村进入杭州市区,南流至武林门客运码头折向东,流经东河与运河的交汇口处的坝子桥。
该段河道是杭州城行洪、排水、郊区灌溉输水的主要河道,同时也承担繁忙的煤沙船货运功能及旅游客运、水上观光功能。
河道护坡现以块石水泥勾缝砌筑为主,间或有土壤植被护坡和水泥护坡。
2003年开始杭州实施京杭运河综合保护工程,上塘河上塘河杭州段南始于杭州市下城区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的施家桥,向北流至绍兴路沈塘湾桥折向东北,经半山、星桥、余杭临平街道,在双林施家堰入海宁,至盐官镇上河闸入钱塘江。
经过综合治理,现河道两侧大都为新建建筑,在拱墅区半山一带有上塘河风情小镇,为新建仿古民居带。
目前上塘河在杭州境内尚有古桥对沿岸的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历史街区进行了维修,两岸开辟景观绿化带,恢复了“夹城月夜”“陡门春涨”“半道春红”“西山晚翠”“花圃啼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白荡烟村”等老湖墅八景。
广济桥拱宸桥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桥西历史街区杭州中河-龙山河杭州中河南北纵贯杭州城区中部,南接龙山河,水流方向由南向北汇入上塘河,现为城市景观河道。
龙山河现南起闸口,北至凤山门,连接中河,全长4400米,与钱塘江已不相通,现为城市景观河道。
历史上杭州中河-龙山河是沟通江南运河与钱五座:东新桥、欢喜永宁桥、衣锦桥、桂芳桥和隆兴桥,均保存完好。
另有在原坝址新建的翻水坝和船闸:皋亭坝和胜利河船闸。
塘江水系的重要水道,既承担商贾贸易的水运之用,同时兼有城市排水泄洪等功能,在杭州城市发展史上一直扮演水系轴线的角色,后河道淤塞。
国内运河的景观设计改造案例近年来,国内运河的景观设计改造案例备受关注。
运河作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交通枢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如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进行现代化的景观设计改造,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深度探讨国内运河景观设计改造案例,带您领略这些古老水道的华丽转身。
一、保留传统元素的情怀在进行景观设计改造时,保留传统元素的情怀显得尤为重要。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景观改造项目,将传统的建筑、古老的石桥和文艺的街巷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景观。
设计师在保留古代建筑风貌的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景观效果,使游客在体验传统文化的也能感受到现代的便利与舒适。
二、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运河景观设计改造不仅仅是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杭州西溪湿地的景观设计改造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设计师们将自然湿地与人工景观巧妙地融合,通过植被的保护和水域的修复,使原本被污染和破坏的湿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可以提升运河的景观价值,更能让人们深刻体会到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和谐相处。
三、提升城市品质的现代化设计运河景观设计改造不仅关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关乎城市品质的提升。
北京中轴线运河段的景观设计改造,成功体现了现代化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设计师们在运河两岸设置了多个景观节点,通过雕塑、灯光和音乐等现代元素,为运河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这种现代化设计不仅让运河成为文化休闲的好去处,更提升了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总结回顾在国内运河的景观设计改造案例中,我们不仅见证了传统元素的保留与融合,更感受到了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这些案例不仅仅是对运河景观设计的改造,更是对当代城市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在未来的发展中,希望能够有更多类似的案例涌现,让我国的运河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我渴望在未来的实践中,能够有机会参与国内运河的景观设计改造项目。
项目概况通州运河城市景观区位于北京东部门户——通州,环渤海多条发展走廊的节点,京杭大运河的源头,规划面积15.8k㎡,生态环境良好,交通方便快捷,文化底蕴深厚,区域战略地位突出。
以“岛影、塔影、楼影、树影”为总体设计理念,规划形成“河源文化、历史人文、运河风情、运动健康、商务休闲、生态教育”六大功能主题板块,将生态、文化等有机的景观要素穿插在城市肌理中,创造出北京地区独一无二的大尺度滨水城市空间。
区域内还设置了媒体制作、文化会展交流、商务商业、办公、高档酒店、国际生态住居、休闲娱乐等多种产业形态,为将来北京新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并将其建设为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服务中心、国际新文化产业基地。
1.1区域位置通州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首都北京的东大门,百里长安街的东端。
它在北京大都会的发展进程中,正逐步由中心圈层式的发展转向轴向多点式的发展。
在北京新一轮总体规划调整中,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建设框架,并提出将城市发展的重心向东部城市带倾斜。
通州作为其中东西发展轴和东部城市带的交点,承担北京未来城市副中心功能,是未来北京城市建设的焦点。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古为漕运、仓储重地,是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路进京的必经之地。
历史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本项目位于通州区未来城市中心地段,京杭大运河从地块南北穿越,形成狭长地块。
由于项目地块处于未来城市商业、金融、办公、居住的中心区域,周边已经形成旅游度假、文化娱乐、居住等设施用地,因此用地不同,地段对景观功能要求也有所不同。
同时,横跨运河的数座桥梁对地块景观也造成一定影响。
1.2设计范围本次设计范围北起北运河与温榆河交界处,南至六环路,西达滨河西路,东至滨河东路,并包括西海子公园以及滨河西路核心广场段,规划面积170h㎡。
2设计原则(1)滨水空间的重点处理原则突出城市中心区滨水特色,创造不同景观特色空间,以人性化尺度和城市尺度体现空间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