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预防艾滋病工作计划预防艾梅乙的工作总结(3篇)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计划书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预防艾滋病工作计划预防艾梅乙的工作总结篇一(一)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防控机制,加强机构组织建设1.与区妇联合作,加强妇女“面对面”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妇女相关知识知晓率。
2.加强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将防治知识纳入初中以上健康教育课程,疾控中心加强工作指导。
3.与公A部门合作,根据职责分工开展在押人员、吸毒人员的艾滋病干预及初筛检测工作,开展公A法令人员的培训工作。
4.与广播电视等部门合作,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5.将艾滋病培训纳入档校课程,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开展副科级以上领导G B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6.各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妇儿中心要安排专人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健全艾滋病监测检测体系,提高病人发现率1.具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资质的检测单位要严格按照《检测技术规范》要求操作,完善实验室建设,保障人员及设备符合检测标准,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2.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妇儿中心要做好术前、输血前、有创检查前、孕产妇艾滋病抗体及梅毒检测工作,检测率要达到100%。
3.疾控中心加强高危及重点人群检测工作,商业性性服务者1200人/年、吸毒者400人/年、男男同性恋者200人/年、流动人口1800人/年,完成暗娼哨点检测400人/年。
4.疾控中心、各医疗机构加强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完成1500人/年。
(三)认真落实艾滋病干预措施,扩大综合干预覆盖面1.做好高危人群干预工作。
疾控中心制定商业性服务人群、吸毒人群、男男同性恋人群干预工作方案,成立高危人群干预队,定期深入场所开展干预工作。
推动高危人群干预工作进社区进程,组织好相关的培训和督导工作。
农村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对策艾滋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
大大损害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疫情数据表明,我国农村地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性接触传播已成为第一传播途径,并且疫情已呈现由城市向农村扩散,由重点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从低学历人员向高学历层次扩散的特点[1],防控形势日趋严峻。
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法律、策略、措施以及地方法规,以期在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指导下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
我们针对目前农村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流行现状1.1 我县此2006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病例在逐年增加,从外地打工者和当地居民都有,但经过调查显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较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2],吸毒,卖淫嫖娼现象依然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卫生知识缺乏, 对性病艾滋病知识了解甚少, 再加上农村地区干预措施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 安全套的使用率极低, 推广使用安全套和开展针具交换非常困难, 给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
虽然我国艾滋病防治的政策不断加强, 力度不断提高, 但农村地区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仍令人担忧。
1.2 农村大多数人外出打工,他们的业余文化活动贫乏, 而且处于性活跃期, 非常容易发生高危行为, 再加上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 冬去春来, 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加重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
1.3 在农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不容忽视, 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务人员消毒不严格, 操作不规范, 因此在注射、输血、手术、分娩、拔牙等过程中存在不安全操作, 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 增加了艾滋病的传播。
2 存在的问题2.1 认识不足:一些基层领导对艾滋病的危害性及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认为防艾工作是公共卫生的事,与自己的工作很遥远。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及控制研究摘要:在现代社会中流动人口成为了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对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应该加强对这部分人口的关注,在流动人口之中进行传播也成为了当前预防艾滋病的一个难点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对流动人口中的艾滋病问题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善管理及检测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将艾滋病的扩散渠道进行彻底的控制。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艾滋病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威胁逐渐加重,对这一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就成为了政府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艾滋病的传播中流动人口属于高危人群,管理起来也比较困难,对于这一部分的疾病传播载体来说,需要加强控制,使得艾滋病在全国范围内的增长都能够得到比较有效的管理,在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增强工作的全面性广泛性,防止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肆意蔓延。
一、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现代社会发展中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流动群体的不断壮大为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也增加了难度,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有必要对流动人口的特点进行仔细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处理当前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持续增长的矛盾。
流动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是主要组成人群,当前阶段的人口流动实质上是劳动力的流动,大部分的劳动力都处于15到45岁之间,年轻化也是人口流动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另外,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通常在初中以上,流动与不流动人口在文化程度方面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流动人口与其流出地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相比要高,而没有出现人口流动的家庭总体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
在人口流动的总体情况来看,非举家流动占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群体中夫妻共同流动是比例较大的,而带上子女一起流动的则比较少见,举家流动的情况也比较少。
此外,流动人口的收入普遍较低,之所以产生人口的流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经济上的限制,不仅如此,人口收入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别也是比较明显的,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流动人口的收入是比较高的,相反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收入是比较低的,即使两个区域的人口从事的是相同的工作这种差异依然存在,而且在流动人口中还通常会存在工资被克扣的现象。
公共卫生案例分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我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二零一一年十二月浅谈我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疾病,中国自1985 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人数不断上升。
截至2009 年底,据估计中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 约74 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l0.5 万人。
同时性传播已经成为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2009 年通过性行为传播的艾滋病占传播总数的70%以上。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在2005 年已高达1.47 亿人,其中由农村到城市打工的进城务工人员几乎占了流动人口的全部。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主要以男性为主,其性活跃、社会支持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使其容易成为艾滋病传播中的脆弱人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对艾滋病的传播就造成了很大的危险,也给艾滋病的预防造成了很大威胁。
一、进城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现状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艾滋病防治现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感染人数剧增。
近年来流动人口成为我国HIV 感染和传播的易感人群。
已有数据表明,已发现的HIV 感染者中流动人口占很大比例, 且流动人口中的HIV 感染比率相对较高。
有数据显示, 浙江省HIV 感染者中流动人口占77.18%,上海占65.94%, 北京占52.4% 。
2003 年北京、上海报告的HIV 感染者流动人口分别占85.4%和74.4%。
湖北崇阳县2009 年1-9 月共发现73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中72人是农民,59人是在外出打工期间感染的,从感染途径来看,有3 例是吸毒和输血感染,其余70 例全是经性途径感染。
同时流动人口HIV 感染者还呈现出低龄化、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和报复社会等的特点;第二,对农民工AIDS的预防、监测和控制难度大。
进城务工人员的高流动性不仅加剧HIV 传播的速度,同时增加HIV 监测和控制的难度。
当今进城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存在误区。
第23卷第2期2010年2月医学与社会MedicineandSocietyV01.23No.2Feb.2010・39・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刘攀1汤先忻2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南京,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京,210029摘要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是艾滋病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口的流动无形中加速了艾滋病病毒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传播,使得艾滋病疫情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
随着流动人口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不断增加,完善感染者和病人管理已刻不容缓。
积极探讨流动人口中的HIV感染者管理对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的蔓延,有效控制艾滋病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艾滋病;人口流动;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05:R512.91文献标识码ADOI.10.3870/YXYSH.2010.02.015PrevalenceStatusofHIVamongFloatingPopulationandPreventionandControlinChinaLiuPanetalSchoolofHeMthPolicyandManagement,NankingMedicalUniversi劬Nanjin9210029AbstractTheincreasingpopulationmobilityinChinaissignificantfacilitativefactorfortheaggravationoftheAIDSepidemic.ThepopulationmobilityisreinforcingthespreadingofHIVfromcitytOcountry,andAIDSepidemicisexpandingfromthehigh-riskgroupstOthegeneralpopulation.WiththeincreasingofHIV-infectedandAIDSpatientsinfloatingpopulation,Improvethemanagementofpat劬tsandtheinfectedbecomesamajorprobleminfrontofus.ItisimportanttocontrolthespreadofAIDSinfloatingpopulationandisextremelyimportanttoeffectivelycurbtherampanttrendofAIDSinnationwide.KeywordsAIDS;Populationmobility;Prevention;Control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阻碍经济发展、传播速度快、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其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己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十分紧迫的社会问题。
基层医院艾滋病管理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自从我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以来,目前艾滋病的发展已经步入快速增长阶段。
由于受到社会歧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艾滋病患者的估计人数和实际人数之间还有很大的出入,仍然有大量的艾滋病感染者未被发现。
在发现传染源之后,往往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已发现的传染源管理丢失的现象出现。
目前全国各地艾滋病的疫情基本上与这一规律相符合,并有从外来人口转入本地人口、由患病人群向普通人群发展的趋势。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艾滋病治疗机构对此开展了有益的研究和实践,试图通过一些措施改善艾滋病的现状。
根据目前艾滋病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基层医院艾滋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标签:艾滋病患者;管理模式;解决对策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其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而且死亡率极高,自从1981年被首次报告以来,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地蔓延和扩散,如今已经成为很多国家在公共卫生及社会领域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1]。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来我国旅游和经商的人员也逐渐增多,艾滋病已被视为严重危害我国民众身体健康的一种恶性传染性疾病。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疫情由高危人群逐渐向一般人群扩散,并由局部散发进一步转变为全面扩散和流行[2]。
到目前为止我国对艾滋病的管理同世界各国的状况相比,仍旧在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 现阶段我国艾滋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的情况看,我国在艾滋病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艾滋病患者的咨询意识较差到目前为止,通过多层次、广泛的宣传工作,广大民众对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了解有了一定意义上的提高,自愿咨询的患者逐年增多。
然而,由于艾滋病患者人群流动性较强,大多数人不愿意表明真实身份,人们受到对艾滋病的避讳、恐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加上社会上的人群对艾滋病存在一些误解和歧视,导致一些专业的艾滋病防治机构咨询服务仍旧未能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有效利用。
关于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策略分析【摘要】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是导致艾滋病传播蔓延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剖析了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相关工作策略。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口;防治就艾滋病的流行病学和传播规律而言,目前全球从事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的多数专业认识普遍认为,流动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多是导致其传播蔓延加快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基于我国人口总数庞大以及以外出务工为主的流动人口数量众多的特点,艾滋病已经成为了之于我国人口安全的一个非常具有威胁性的问题,其防治工作自然就成为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当前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人数的年增长率为40%,其流行趋势居世界第14位并亚洲第2位,另外,我国的流动人口数量目前已超过2亿,其流动性与管理难度均有较大程度增加[2]。
基于此,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点的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特点1.1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人在流动人口中具较高检出率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当前已确定的hiv感染者当中,其中有相当部分均为流动人口,可见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传播与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且其检出率还有逐步增高和高危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因此,艾滋病所构成的威胁其影响范围愈来愈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1.2多数流动人口缺乏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和了解诚然,我国在近些年加强了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公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水平,但很多地区仍停留在仅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层面,尤其是流动人口,由于难以稳定接受此方面的宣传教育,其所能掌握到的防治知识就更为有限,甚至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都未能有正确的判断标准[3]。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恐惧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表现均会更趋于不正常状态,进而可相对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与传播的几率。
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预防及控制作者:达争此吉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5期摘要:现如今,在我国的艾滋病(HIV)疫情已开始由高危人群逐渐扩散至一般人群。
在此疫情扩散期间,流动人口群体越发引人关注。
文章首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进行了阐述说明,之后着重对其HIV危险因素及应采取的科学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此帮助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流动人口;HIV;防控流动人口属于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特殊群体,此群体随着现今社会经济发展而一同壮大发展。
由于流动人口脱离原户籍所在地,大部分人的就业地域为低端劳动力市场,因此其在医疗卫生保障方面始终处于劣势状态中,进而成为地域HIV等传染性疾病侵蚀的弱势群体。
1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1.1一般人口学特点流动人口中主要组成为15~45岁的青壮年,其中15~19岁年龄段的青壮年女性要远多于男性。
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未婚以及处于无配偶陪伴在旁的单身流动状态中。
另外,流动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有超过一半的流动人口仅有初中文化,而有约1/4的人口为小学文化,剩余比例的人口文化水平未文盲或是半文盲。
1.2地域分布及流动时间特点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主要为处于省份范围内的跨县市流动。
而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主要为由农村流向城市;由贫困地域流向发达地区;由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域。
流动的时间段主要分为两种,即4~6月的短期及超过1年的长期流动。
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流动还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春节等返乡探亲时期的流动较为频繁。
1.3在社会上的地位大部分的流动人口是经由农村流动至城市,其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从事技术含量低类工作。
这些流动人口难以融入至当地社会活动中,在人际交往生活中,易受到忽略及排斥。
流动人口的工作条件较差,且缺乏了必要的社会支持,在其心理上易出现较强的自卑感,其社会地位较低[1]。
2流动人口的HIV危险因素2.1 HIV基本知识缺乏,认知水平低近些年来我国对于HIV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量大幅度增加,流动人口对于此疾病的认知水平有所提升。
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及控制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11-11T08:56:30.112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0期作者:曾红梅[导读] 探究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预防的控制效果。
曾红梅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摘要:目的:探究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预防的控制效果。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并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研究资料。
结果:流动人口的社会学属性比较特殊,由于其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相关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因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感染艾滋病的机率更高。
结论:在流动人口开展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应加大社会投入力度,做好艾滋病保护工作,阻止其在流动人口中扩散,提高人群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健康促进;需求分析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数量也急剧增加,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的流动人口人数高达0.8-1.2亿。
流动人口中以青壮年多见,由于其脱离家庭的束缚,务工地区也难以对其管理和教育,且大多处于性活跃年龄,因而发生性滥交及婚外性行为的概率增加,性病/艾滋病的感染率也显著增加[1]。
流动人口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已成为性病/艾滋病的高危感染人群,有某地区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占该地区HIV感染总人数的66.7%[2]。
目前,艾滋病的预防与健康促进已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普及,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对并保持我国的社会稳定。
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本地区流动人口开展了艾滋病预防及健康促进调查,以期为该地区的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尽一份力量。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中选取180例本地区外来务工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已婚男女和未婚男女,年龄17-50岁,平均年龄(36.2±6.1)岁。
1.2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本地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调查分析。
安化县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戴兵兵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1(024)006
【摘要】目的探讨安化县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有效对策。
方法通过对安
化县外出务工人员的基线调查,掌握当前安发化县外出务工人员对艾滋病认知的现状,包括对艾滋病知识认知情况、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对艾滋病的风险认识、自我保护态度、行为取向、接受干预服务情况、性病发生情况及求医行为等基本现状,并给予干预,最后在调查数据对比下提出预防和控制安化县流动人口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结果干预后.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的相关情况认识更加深刻。
结论流动人口在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关部门应该结合流动人口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总页数】2页(P3364-3365)
【作者】戴兵兵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安化 4135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及相关问题分析 [J], 房明
2.安化县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J], 戴兵兵
3.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措施分析 [J], 高旭;李进军
4.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状、问题及趋势 [J], 马胜华;肖秋风
5.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及相关问题分析 [J], 李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感染率调查发表时间:2017-09-11T15:10:41.4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9月第25期作者:吕斌[导读] 根据我国艾滋病预防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感染或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大约为42万人。
(峨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乐山 614200)【摘要】目的:了解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效果与感染率情况。
方法:选取2011-2015年每5~7月对IDU和FSW两类高危人群共3910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给予一定的宣传干预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效果,并通过采血检测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感染情况。
结果:3910例中80例(2.05%)血液检查结果为HIV阳性。
在暗娼人群中,接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或针具交换占0.26%,接受同伴教育占90.52%;接受安全套发放和宣传知识与检测占97.07%;在吸毒人群中,接受接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或针具交换占96.5%,接受同伴教育占91.9%;接受安全套发放和宣传知识与检测的占94.8%。
3910例研究对象中,有3698例的调查问卷全部答对,占94.58%。
结论:吸毒人群是流通人口中感染艾滋病的主要人群,通过有效的宣传干预措施,能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
【关键词】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感染率【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378-02艾滋病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共同关注的疾病。
根据我国艾滋病预防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感染或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大约为42万人,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达到12万人[1]。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流动人口是艾滋病感染的多发人群。
为了对本市流动人员进行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感染率,故本人进行此次调查,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3910人作为研究对象,暗娼有1910人,吸毒人员有2000人。
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
目的对流动人口中存在的艾滋病问题和预防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方法选取本地区的1000例流动人口,对1000例流动人口所存在的艾滋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采取一定的艾滋病健康预防干预措施,对流动人口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本地区中流动人口所存在的艾滋病问题主要表现为感染人数急剧增加、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贫乏、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增加、艾滋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难度增加四个方面。
同时,经有效健康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1000例流动人口在预防干预后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与干预前相比较提高了25.8%,干预前后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健康干预的方法,这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减少艾滋病的感染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标签: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格局分析,目前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速度都在不断的攀升,以此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于此同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和蔓延还呈现着由农村向城市,从吸毒、卖淫等这些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迅速传播的趋势[1]。
在艾滋病的传播中,由于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和流动性都比较大,以此导致着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成为了艾滋病传播中的高危人群。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加强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和预防干预措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地区的3家工厂、1个农贸市场和2个建筑工地为抽取对象,随机抽取其中的1000例流动人口。
1.2方法首先采取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从文献、网络、医院等方面对当前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中的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根据流动人口中所呈现的这些艾滋病问题进而采取一定的预防干预措施。
针对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主要为健康干预的方法,此预防干预措施所采取是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作的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录像、以课题组专家讲授的方式听取关于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的讲座、下发艾滋病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的方法,以及在以上三种单一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继续采取其他的措施进行复合性的干预,此四种方式进行[2]。
健康干预后,对1000例流动人口在预防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分析,分析过程中对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见表1。
经调查结果分析,流动人口中针对艾滋病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感染人数
急剧增加、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贫乏、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增加、艾滋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难度增加四个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流动人口中针对艾滋病的预防干预需要采取以艾滋病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录像、讲座、宣传手册,以及复合性干预四种健康干预预防措施。
表1中,在选取的1000例流动人口中,健康干预前,他们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2.8%,健康干预后,他们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为78.6%,干预前后对比提高了25.8%,以此为流动人口在艾滋病的感染量的减少上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健康干预前后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从流动人口的特性出发,在流动人口中,艾滋病与这一人群中存在着感染人数急剧增加、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比较贫乏、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增加、艾滋病的预防、监测和控制难度增加四个方面,针对流动人口所实施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也逐渐的成为了医学工作者和卫生组织的当务之急。
受艾滋病特殊性的影响,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的传播速度的抑制只能通过预防干预措施进行,并以艾滋病的健康知识为主体,这也是当前预防艾滋病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3]。
在此次选取的1000例流动人口中,经艾滋病健康知识预防干预措施的实施,健康干预前,1000例流动人口中仅有528人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知晓率仅为52.8%,健康干预后,1000例流动人口中有786人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知晓率为78.6%,干预前后相比较,知晓率提高了25.8%,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从这一数据中显示,艾滋病健康知识预防措施对流动人口提高艾滋病知识,以及在艾滋病的控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中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采取以艾滋病知識为主体的录像、宣传手册、专家讲座和复合性干预四种健康干预的方法,这不仅能够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率,还有效的减少了流动人口在艾滋病上的感染和传播率,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丹华,方晓义,李晓铭,等.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1(02):158-160.
[2]农丽萍,何波,李冰等.凭祥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01):4-7.
[3]课题组.流动人口预防和控制艾滋病问题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10(01):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