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与实现高级ER图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35
数据库设计及ER图1.数据库设计流程数据库作为数据的一个容器,不但对程序的performance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应用程序的扩展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对应用程序来说,一个具有良好设计的数据库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设计出性能好,又支持扩展的数据库呢?这是我们大家都要去探索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版本的数据库设计的流程.然而这也只是目前阶段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数据库的一个途径.更好更优的数据库设计流程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下目前阶段标准的数据库设计流程.以助于我们在开发应用程序的时候能用到.先来看下一张数据设计流程图上图是数据库设计一个比较标准的流程图.我们就针对这个流程来讲解数据库设计各个阶段.需求分析阶段1我们在需求阶段注意两点:1:考虑到可能的扩充和修改,是设计能易于修改和扩展2:强调客户参与:目的有几个:更好的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对程序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以及用户的处理需求.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设计出能真实反应客观事物的模型,同时让设计的模型能易于理解,易于扩展,能方便的向其他数据库转移.逻辑结构设计1:作为对象信息的属性,必须具有原子性的.也就是.我们在画ER图的时候,对象间的关系必须是实体之间的关系,不能是属性和实体的关系.2:确定数据之间的依赖关系(要极小化出来各个关系,消除冗余),同时要按照数据依赖理论对关系模型进行检查.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及配置数据库实施阶段定义数据库的结构,数据的装载,以及数据库的试运行.数据库运行和维护阶段要注意数据的转储和恢复,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数据库的性能的监督,分析和改造以及数据库的重构2.数据库设计范式第一范式(1NF):在关系模式R中的每一个具体关系r中,如果每个属性值都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位,则称R是第一范式的关系。
例:如职工号,姓名,电话号码组成一个表(一个人可能有一个办公室电话和一个家里电话号码)规范成为1NF有三种方法:一是重复存储职工号和姓名。
数据库设计中的ER模型介绍与应用数据库是应用程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说,数据库是财富的积累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数据库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ER模型是数据库设计中最流行和最常用的建模方法之一。
下面将逐步介绍ER模型的基本概念、关系对象、ER图以及实体关系设计。
一、基本概念1.1 数据模型数据模型是指对某一事物的相关数据进行的抽象和描述。
在数据库设计中,数据模型是结构化描述实体、联系、属性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
1.2 ER模型ER模型是一种基于实体关系的数据模型。
其核心概念是实体、属性、关系和联系。
这些概念构成了一个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结构。
这个模型最早是由彼得·钱伯斯于1975年在一篇论文《实体类型和实体关系之图形表示法》中提出的。
1.3 实体(Entity)在ER模型中,实体是指一类现实世界中的对象或概念,其在该类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由一个单一的或多个属性来描述。
例如,在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就是一个实体,其属性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学号等。
1.4 属性(Attribute)属性是指实体具有的特征或性质。
一个实体可以拥有一个或多个属性,属性可以比较简单,也可以非常复杂。
属性还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实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状态。
在上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和学号都可以看作是学生的属性。
1.5 关系(Relationship)关系是指实体之间的某种联系或关联。
它是指两个实体之间或多个实体之间的静态或动态连接。
例如,在一个课程成绩管理系统中,学生和课程之间就存在着学生选课这种关系。
1.6 联系(Relationship Instance)联系的实例是指一种具体的关系,即一个实体和另一个实体之间的实际关联。
例如,在学生选课管理系统中,具体的某个学生选了某门课程就是一个联系的实例,它体现了这两个实体之间的关系。
二、关系对象在ER模型中,关系对象主要包括实体、属性、关系三种。
数据库系统的概要设计ER图重要性一、设计数据库的必要性1.为什么要设计数据库当数据库比较复杂(如数据量大,表较多,业务关系复杂)时,我们需要先设计数据库,因为:良好的数据库设计:节省数据的存储空间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方便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糟糕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冗余、存储空间浪费数据更新和插入的异常二、软件项目开发周期中的数据库开发1.数据库生命周期数据库的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需求分析阶段:(此阶段在软件项目开发周期中的需求分析阶段进行)这个阶段主要是收集并分析用户的业务和数据处理需求收集信息(我们需要与数据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进行访谈。
对访谈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撰写正式的需求文档。
需求文档中需包含:需要处理的数据;数据的自然关系;数据库实现的硬件环境、软件平台等;)标识对象标识每个对象的属性标识对象之间的关系2.逻辑设计阶段:(此阶段在软件项目开发周期中的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阶段进行)使用ER或UML建模技术,创建概念数据模型图,展示所有数据以及数据间关系。
最终概念数据模型必须被转化为范式化的表。
a.绘制E-R图b将E-R图转换为表格c.应用三大范式规范化表格3.物理设计阶段:根据特定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多种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等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结构的各项物理设计措施,对具体的应用任务选定最合适的物理存储结构(包括文件类型、索引结构和数据的存放次序与位逻辑等)、存取方法和存取路径等。
这一步设计的结果就是所谓“物理数据库”。
a.数据库物理设计的目标是尽可能优化性能。
b.物理设计阶段,表结构可能需要进行重构来满足性能上的需求,这被称为反范式化。
c.反范式化的步骤包括:I. 辨别关键性流程,如频繁运行、大容量、高优先级的处理操作II. 通过增加冗余来提高关键性流程的性能III. 评估所造成的代价(对查询、修改、存储的影响)和可能损失的数据一致性d.实现维护阶段:I. 当设计完成之后,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的数据定义语言(DDL)来创建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