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课后教学反思《爬天都峰》教学课例及反思篇一教学难点:理解课后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第3课,这节课来深入理解课文。
(师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生质疑。
或从读题中发现错误。
2、释疑:“爬”和“登”不一样吗?(生答)就用“登”不行吗?带着这个问题小声地读一遍课文。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师改课题“爬”,齐读课题。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二、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
1、听读:其他同学请你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把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脑中的“图画”。
出示图片。
在你脑海中出现了吗?2、自由读:那我们再加深一下印象。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拿出笔,边读边圈点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句,在读中仔细体会。
(1)师: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高”——板书。
高到什么程度?你能读出来吗?评。
——创设情境,指导再读——生练读。
“陡”——板书。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读)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更能体现它的陡呢?——演示法或举例体会“挂”——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生读,评。
“我”的心理感受怎样?(板书:犹豫)(2)齐读。
谁能把这段完整地读一读?想读的都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吧。
板画天都峰。
3、引导质疑:面对着又高又陡,看上去就让人发颤的天都峰。
文中的小朋友最后爬上峰顶了吗?快速扫读课文,找出描写爬山结果的句子。
!(板书:终于)师:从开始的犹豫到最终爬上峰顶,你想知道什么?生答,师板书:?---小结:“我”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呢?(出示)三、再读课文,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1、现在就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围绕这个问题(1)把你感悟最深的句段,画一画,仔细读一读。
(巡回指导时提示: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
)(2)小组交流。
屏幕出示:先概括“我”能爬上天都峰的原因,再具体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汇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回顾复习,整体感知。
1.孩子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天都峰是黄山的主峰之一,它既高又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崖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危。
那么小作者是如何爬到峰顶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去爬天都峰吧!2.齐读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可以按一定的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写清楚。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不怕困难,奋力向上的道理。
图片02预习检测我是想检测一,大家上节课学的怎么样?1.检测词语笔陡石级发颤奋力攀着扬起脸鲫鱼纪念鼓舞居然笑呵呵小辫子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2.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讲了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最终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
3、写事情要按一定的顺序写,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课文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顶峰后的顺序写的。
小结:按一定顺序写,有助于把整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很认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03品读感悟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3-7自然段,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要求:1、用“--—”划出爬山过程中,我是怎么想的语句。
2、用波浪线划出爬山过程中,我和老爷爷是怎么说的语句。
3、用双横线画出,爬山过程中我是怎么爬的语句。
1、生自学。
2、生交流3、爬山前作者是怎么想的?出示句子爬得上去吗?谈体会,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小作者不自信,对自己有些怀疑犹豫的心理。
也点名了天都峰很高的特点。
)4、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因为山太高,太陡。
那从哪些语句能看能体会出山很高、陡呢?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体会这句话,在云彩里面说明天都峰很高,还有从语气词“啊、哩”,让我们能感受到天都峰很高,那么下面请大家读出天都峰的高。
17 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会认“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生字,会写“假日、抬头”等14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作者是如何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2.勾连“交流平台”及“初试身手”版块,归纳出“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方法并尝试进行写法迁移。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读准多音字“相”。
2.朗读课文,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重点)一、分步板书课题,激活学生认知1.板书:爬。
师生谈话:你爬过山吗?简笔画山。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走近一座山——继续板书:天都峰。
你了解天都峰吗?出示景点名片。
(1)课件出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00多米。
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2)课件出示:属金字塔形角峰,奇险陡峻。
黄山诸峰最险,以“鲫鱼背”最为险峻。
勾连文中相应文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3)课件出示:峰顶平坦,石壁有“登峰造极”的大字石刻。
登顶,极目云天,风光无限。
师追问:这样的山你爬过吗?3.作者黄亦波却爬过,并且把自己爬天都峰的过程写了下来。
作者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情写清楚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和作者一起爬天都峰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检查生词,读准字音课前预习了课文,这些生词能读准吗?(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全班跟读)石级铁链发颤攀着照相纪念小猴子鲫鱼背小辫子笑呵呵(纠正读音,强调多音字“相”)(二)提炼要素,梳理文脉1.启发。
默读课文,找出事情的六要素,填写在“学习单”上。
2.引导。
谁能把六要素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结。
说得真好,看来“串联六要素”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呀!4.回顾表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誓言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文章《爬天都峰》的主题、结构,初步体会蕴含其中的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难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
2.能够通过阅读文章学会珍惜友情,珍惜承诺。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友情的尊重和珍惜。
2.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2.掌握文章中生词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借用山峰等自然景物来表达友情之深厚的意义。
2.理解文章的蕴涵信息及寓意,展开讨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课文,《爬天都峰》。
二、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 ** 分组讨论文章中出现的生词、生字,引导学生相互学习,探讨生词的含义。
2.** 课文分析 ** 分段分析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重点探讨作者的借景抒情手法。
3.** 朗读练习 **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注重表达情感,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涵。
四、巩固提高1.** 阅读理解**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写作练习 ** 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文章主题相关的作文。
五、课堂小结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四、课堂反思这堂课教学设计合理,但在实施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需要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借景抒情手法,有些学生对此理解不够深入。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羞涩,不愿意积极发言。
在下节课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这些问题的引导和解决。
总的来说,学生在本节课中表现出了对于友情的重视和理解,但在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方面还有待提高。
希望通过后续的教学细化,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培养综合素养。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5篇《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教了《爬天都峰》之后,一种感觉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时候,好像在打散弹,课文的教学没有高段那样顺畅。
首先还是想到了三年级的特点,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关注更少了,而在字词的学习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气。
每篇课文的生字学习,读认扩词就要花半节多课的时间。
并且有时还要选取一些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展开训练之后学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训练得到位一些,所以两堂课就顾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
但我觉得我的路是走对的。
尤其是在教学《爬天都峰》后,更让我坚定这种上课的套路。
在教学中,我们选取了这样三个训练点,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们充分朗读第一小节之后,我问孩子一个普通的问题:天都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孩子们立刻得出——高、陡。
我之后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孩子去探讨,作者怎样写的原先前面一句是说特点的,后面一句是举个例子的。
“高”的特点,课文举了“在云彩之上”的例子。
我话锋一转,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有特点的事物,我们也来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池塘里的水很深,天空中的小鸟飞得很快,学生思路开阔,畅所欲言,不时有好的句子冒出来。
我想这种练习时对学习“总分”句式的铺垫,对写作有必须的帮忙。
二是补一补课文中的一个空白点。
在爬天都峰的描述中,作者写了自己是怎样爬的',“手脚并用”、“像猴子一样”等,但老爷爷是怎样爬的,课文中并没有写出来,我又安排了一个训练,让孩子们谢谢老爷爷怎样爬的,同学们想象丰富。
老爷爷左手扶着铁链,右手住着拐杖,眼睛盯着石级向上爬;老爷爷弓着身子,吃力地迈着脚步,爬得气喘吁吁的;老爷爷一边拉着叔叔的手往上爬,一边嘿哟嘿哟的为自己鼓劲。
这个训练是需要孩子们进行合理的想象,并且放开思路才能够完成的。
三是学习了课文的三次对话之后,让孩子们再次补充对话。
这次对话不但是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孩子们填出我与老爷爷对话的提示语,有助于孩子对“我”与老爷爷的情感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说出了这篇课文的主旨:在困难面前要有信心,有勇气,要相互鼓励;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勇于尝试就能够获得成功等等。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案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我以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为例,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互动讨论法和小组合作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攀登的精神,以及学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字词卡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天都峰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天都峰吗?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的吗?2. 自读课文(5分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3. 互动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完成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法和互动讨论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5篇《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5篇《爬天都峰》教学反思1在教学《爬天都峰》时,一上课,我就先告诉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课文,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习老爷爷和“我”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让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齐读,最后让同学齐读完后,我兴致勃勃地对学生说:“你们读的真有感情,让老师看到了天都峰的高和陡,看到了老爷爷和作者是怎样爬上天都峰顶的。
那么让我也来读一读,你们体会体会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复,此时,我与学生已完全融入一体,可见老师的范读相当重要。
一位诗人说过:“好的朗读表达了对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对作品的绝好解释。
”老师精彩的范读是最直观的教具,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展仔细体会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同时给学生树立声音的样板,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多姿多彩,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断的进步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现。
学生在全神贯注的听着,而我在读时却成心漏掉几个字,是课文中的〔奋力〕,〔终于〕这几个词语。
可是出问题了,当听完后,学生们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但却不敢举手提问,说“老师你读错了。
”我也愣住了,这点我在备课时也没有考虑到,只想学生能提出来的,可见,这堂课还未真正放开。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却忽略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管理下的学生因素,课堂改革,其实是学生,他们要适应由老师问变学生问,从一言一行都要经过老师批准至自由发言,从要求统一答案到倡导创新有个人见解,从被动承受知识到自己探究新知。
这些,学生一时半会是承受不了的,所以当原先设想好的教学步骤,却突然出现了冷场,我马上就说:“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时学生才纷纷举手说,接着我又让他们说说加与不加有什么不同,引出词语的作用,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词语的作用。
课完毕了,我却久久不能平静,回忆整节课的学习流程:自读发现、交流探究、有感情地朗读,但还没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17 爬天都峰【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语言运用:分角色朗读、想象,并围绕“爬”字仔细品悟,体会一老一小彼此鼓励、共克难关的勇气,感受作者表达的精妙。
思维能力:通过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心理,了解文章是怎样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审美创造: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言行,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解析】关注内容:《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
课文是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课文第2-7自然段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从不敢爬到最后爬上去了的过程清楚地写了出来。
关注对话: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所不同,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
关注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课后题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把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第一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梳理课文的叙述顺序,让学生明白要把一件事写清楚,必须注意叙述顺序。
第二题通过精读课文第2-7自然段,让学生了解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山过程写清楚。
【教学目标】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会写“假日、云彩”等12个词语。
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重难点)【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你有过爬山的经历吗?你在爬山时遇到过哪些好玩的事情呢?刚才有人说到过黄山,关于黄山有一句经典的诗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而黄山的三大主峰之一——天都峰,更是以险峻著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天都峰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级、链,攀”;会写生字“陡、链、颤、攀”;理解并积累“笔陡、石级、发颤、奋力、攀”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知道写事情时要交代清楚记叙文六要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自然段,知道课文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写清楚爬山前、爬山中两部分内容。
4.在阅读中感受“我”和老爷爷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勇气,敢于攀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自然段,知道课文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写清楚爬山前、爬山中两部分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贴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作者,学习第1自然段。
1.简介作者,齐读课题。
2.学习第1自然段,知道写事情前要交代清楚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图片二、初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爬天都峰的?从哪里看出来的?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2.交流。
(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3.按顺序把课文2-10自然段分成三个部分。
三、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将“爬山前”写清楚的。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站在天都峰的脚下抬头望,“我”心里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1)从这个问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随机板书:?、害怕、心理活动)(2)为什么小姑娘会害怕?(3)指名读,女生读。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锤,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1)找近义词理解“发颤”。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3)理解“笔陡”(随机板书: 感受)(4)指名读,男生读。
3.齐读第2自然段。
4.教师小结:第2自然段着重写了爬天都峰的困难,作者抓住看到的和想到的,用不同类型的句子,写清楚了这部分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课后教学反思(精选8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课后教学反思(精选8篇)1《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一件事。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并明确课题中“都”是多音字,在本课读“dū”,紧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课题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学习文本,激发探索文本的兴趣。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我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抓住文中重点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等句子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在学习爬天都峰中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学完__后,再让学生回答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这一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
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刚刚开学,学生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以后还要多运用一些方法激励孩子多思考,多发言。
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这课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
我在教学这课时,从下面两大方面着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突破教学重难点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等句子,如果能上远程教室结合观看天都峰的录像,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学生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会更加容易。
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
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
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
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以读感悟,体验情感对话
本篇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同时能
给人以很多的启迪。
在教学中,我还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时,我让学生对第二段进行多次形式多样地朗读,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
并且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揣摩“我”和老爷爷各自的内心的复杂心情,想象他们的思想起伏和斗争,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
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再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让学生联想“我”和老爷爷登山的艰难,他们是怎样互相鼓励和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奋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两个人爬上天都峰之后,为什么会互相道谢,学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说的话了。
同时在读后进行讨论交流:文中课题为什么用“爬山”,不用“登山”呢?由于学生在上文已经了解了天都峰又高又陡,直身走很危险,大部分上山的路只能像猴子一样爬着前行,所以用“爬山”。
反过来,用“爬山”作题,也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是一座又高又陡的山峰。
三、教学中的不足:
在品析文中体现人物不怕困难的语句“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两句时,由于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交流,没有准备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所以在以说促情这一环节时显得老师讲得多,学生悟得不深不透,以至于在
测试中见到这些知识点时,学生不能灵活回答问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教学活动准备过程中,应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教学要领,拓宽知识面。
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读促想,以想促说,再向以说促写过渡,加强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