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故乡的野菜》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3
- 格式:doc
- 大小:19.51 KB
- 文档页数:5
故乡的野菜背景周作人(1885-1967)号知堂、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
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本文主要掌握内容1、周作人散文特点:以平和冲淡著称。
2、结构分析:第1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2-4段:回忆荠菜、黄花麦果,以及北京、东京的草饼等,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5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3、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4、《故乡的野菜》中运用民歌、谚语有何作用?重点:不仅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充溢着对自然风土民情的鉴赏和喜爱,更使得文情腴润,韵味深厚。
5、如何理解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由此可见其冲淡平和的文章风格,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这种风格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课后1、本文选取故乡的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为描述对象。
写荠菜:穿插童谣与典籍记载,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
写黄花麦果:细致描绘其形状,引述儿时谣谚,介绍故乡风俗。
写紫云英:引证日本《俳句大辞典》相关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故乡的野菜[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冲淡平和的散文特点。
2.体会本文的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作家作品周作人人格的堕落与自我的失落:中庸主义、个人主义、叛徒到隐士到汉奸。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号起孟,后改作起明。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学者。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创作也就印刻着他人格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是反叛旧社会、旧思想的印迹,他称这为“叛徒”、“流氓鬼”,另一方面是沉静自守、消极遁世、远离尘世的色彩,他称这为“隐士”、“绅士鬼”。
鲁迅认为周作人是最好的散文杂文家。
(一)周作人的早期文学活动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至1928年11月发表《闭户读书论》为止,其间,他在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以后陆续出版了《雨天的书》(1925)、《泽泻集》(1927)、《谈虎集》(上、下册)(1927)、《谈龙集》(1927)、《永日集》(1929)六部散文集。
自从1918年《新青年》开辟“随感录”专栏以后,周作人就在上面发表针砭时弊的批判文章。
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迷信思想、封建文化,张扬科学、民主与个性解放;或揭露军阀、官僚对人民的压迫、残杀,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和对于被摧残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
这类文章,内容广泛,事无巨细,举凡婚姻恋爱、妇女问题、儿童教育、爱国运动、时事政治、社会新闻、迷信习俗、落后意识等,都有议论和针砭。
在文艺观上,周作人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个性文学。
(二)周作人是“美文”的倡导者,他早期的散文谈自己,谈自我的情致、意绪和心境之作,也就是他内心矛盾和思想轨迹的剖白。
这就是他曾多次提出的生活艺术化的主张,在他看来,生活的艺术化就是一种把“叛徒”与“隐土”两方面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调剂在一种艺术的平和冲淡之中。
周作人在1925年11月写的《雨天的书·自序二》里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
《故乡的野菜》(节选)作者:周作人来源:《广东第二课堂(中学)》 2020年第7期插图 / 熊家婆插画工作室责任编辑 / 张家瑜周作人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一种野菜,俗称草紫,通称紫云英。
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
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
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
”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
《故乡的野菜》教案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创作背景《故乡的野菜》由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写于1924年2月。
19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为周作人演绎出了许多人生的风雨。
当时的岁月并不能给作家以平和的生活,总让他羁于现实生活,苦于人生多事。
13、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一、作者简介
1、现代散文家、文学翻译家。
2、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语丝》周刊的主编。
3、三十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
4、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等。
二、文学特色
1.散文成就与风格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2.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3.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4.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谈酒》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
活琐事或风土人情,着意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
这类散文的内容无甚社会意义,但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为周作人获得散文大家的声誉,为周作人奠定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究其原因,在于它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一,它有文化上的价值,它写的是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
茶酒之类均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趣,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
周作人这类散文既可以给人以美感,又可引导人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
周作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感情的倾泄与控制、语言的谐谑与端庄、描述的平淡与深刻的统一;追求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
他的散文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仿效。
三、课文分析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第三、四段:
1.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2.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
3.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把人带回了故
乡。
文中提到的野菜及其典故都是大家熟悉的。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
周作人把妇女小儿采野菜说是一种有趣味的工作。
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容得如此意兴盎然,让读者有一股亲自下田间采野菜的冲动。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脑海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妇孺采荠菜图来,图中呈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生机勃勃的景象。
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课文深究:
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
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
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
表现出一种
耐人咀嚼的“闲话风”
与“简单味”。
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不成趣。
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这种叙述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3.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
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
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4.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故乡的野菜》写故乡的风俗时引述的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
引用了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是以古证今,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
的文化背景里去;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