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作品油藏工程设计单项精编
- 格式:docx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91
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摘要本文将介绍一种油藏工程方案设计,这种方案包括油藏调查、钻井和采油三个主要环节。
在油藏调查阶段,我们将利用地质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方法对油藏进行详细调查,了解油藏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储量情况。
在钻井阶段,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选取最佳的钻井位置,使用高效的钻井技术进行油井的开发。
在采油阶段,我们将结合水驱和压裂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油藏的开采率。
通过这种综合的工程方案设计,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油藏的开采率,达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油藏工程、油藏调查、钻井、采油、协同效应一、引言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是石油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个合理的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可以提高油藏的发现率和开采率,降低成本,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而不合理的油藏工程方案设计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因此,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二、油藏调查1. 地质学调查地质学调查是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的第一步。
通过地质学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油藏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储量情况,为后续的钻井和采油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在地质学调查中,我们将利用化石、地层、构造和古气候等地质学方法,进行对地质构造、地层厚度和分布、成岩作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为后续的钻井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 地震学调查地震学调查是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地震学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油藏的地下构造,为后续的钻井和采油工作提供详细信息。
在地震学调查中,我们将利用地震勘探仪器,测量地下岩层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模量,了解地下岩层的特征和分布。
通过地震学调查,我们可以找到油藏的最佳钻井位置,为后续的钻井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3. 地球物理学调查地球物理学调查是油藏工程方案设计的重要环节。
通过地球物理学调查,我们可以了解油藏的地下情况,为后续的钻井和采油工作提供详细信息。
在地球物理学调查中,我们将利用地球物理勘探仪器,测量地下电磁场、地震波、地热和地磁等信息,了解地下岩石的特征和分布。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近年来,石油工程在国际能源领域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为了促进石油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都举办了石油工程设计大赛。
在这样的一个大赛中,我们团队所提交的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我们的获奖作品。
我们的作品主题为“石油工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深知石油资源的重要性,也了解石油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因此,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在保证石油开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并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
首先,在石油勘探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技术。
这一技术通过测量地壳的物理特征,如电磁波和重力场等,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石油资源,以及其储量和分布情况。
相比传统的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测井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影响小等优点。
这种技术不仅能为石油工程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还能更好地保护勘探区域的自然环境。
其次,在石油开采方面,我们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注水系统设计。
传统的石油注水系统往往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浪费和污染,而我们的设计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过滤技术,将地下水和石油的开采结合起来。
我们的注水系统能够将地下水通过高效的过滤系统净化后注入油井,既可以维持油井的压力,又能够将污染物排出,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损害。
同时,我们的注水系统使用了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在社会责任方面,我们关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就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发展计划。
我们会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合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素质。
此外,我们还将投资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社区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我们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技术,我们相信石油工程可以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重要的一步。
我们团队将继续努力,为石油工程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我们团队的骄傲和成就。
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优秀作品
近期,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公布了多项优秀作品,这些创新性
的作品为中国油气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下是关于这些优秀作
品的详细介绍:
1. 无人机扫描仪技术
该作品研发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扫描仪技术,可用于快速获取海
洋平台的3D结构信息。
通过将扫描仪安装到无人机上,可以将整个平
台加工、维护数据进行实时转化,同时,可实验,并设计多种机器学
习算法来对数据进行分析,为后续工作提供方向。
2. 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监测系统
该作品设计了一套油气输送管道的安全监测系统,其主要包括多
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装置,旨在实现对管道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和数
据分析。
不仅可以及时发现管道漏油、堵塞和损伤等问题,同时也可
以实时分析管道的温度、密度变化,提高燃料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
3. 煤层气开采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作品通过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等方法,设计出一套全新
的煤层气开采智能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够对开采作业进行实时监测
和数据分析,提供详细的工艺流程和作业安排,为开采过程提供最佳
方案。
最后,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的这些优秀作品体现了现代技术对
于油气工业的革新和提高,同时也为未来油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向。
这些创新性的成果不仅将为中国油气工业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世界各国推进清洁能源革命提供经验参考。
前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是石油工程课程设计的一部分,是本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综合学生三年来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生产实习所获得的知识,对给定的油藏,进行油藏工程设计,从而接受油藏工程师的初步训练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由于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分门别类和抽象的,与实际应用还相差甚远,如何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需要一个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工程能力的学习环节,课程设计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良好机会。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油藏,因此,通过一次课程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工程问题。
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完全不同的两个油藏,每一个油藏工程设计都要经历类似的步骤和程序,油藏工程设计的方法和原理都是相通的,因此,任何一个油藏的工程设计都能够让学生得到油藏工程师最基本的训练。
油藏是一个深埋地下而无法进行直接观察和描述的地质实体,人们所说的油藏都是根据各种间接资料所描述出来的概念模型。
资料有多寡,思路有不同,方法也迥异。
因此,不同时间,不同人做出的油藏工程设计也必将有所不同。
油藏工程的课程设计并不要求学生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而是要学生对设计有一个宏观和整体的把握。
只要设计思路正确,设计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现有资料,并灵活运用了所学理论和方法,设计就是一个好的设计,课程设计也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个油藏的发现是以油藏上第一口油井的出油为标志的,第一口出油井通常称为发现井。
在油藏被发现以后,即进入油藏开发阶段。
一个油藏的开发,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油藏发现、油藏评价、开发方案设计与实施、开发监测与调整,油藏废弃。
油藏开发之前,首先要做开发方案设计,对油藏开发做出全面部署。
油藏往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同一地质背景下形成的若干个油藏组成一个油田。
石油开发实际上并不是以一个油藏为研究对象的,而往往以一个油藏组合即一个油田为研究对象,所以,以油藏工程设计在矿场上通常被成做油田开发设计。
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作品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这可真是个不小的舞台啊!每年,这个比赛的火爆程度简直能比得上一场世界杯,参赛的队伍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而其中的每一份作品,又都能让人拍案叫绝。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太明白石油工程到底是个啥东西,听起来就像是高大上的技术活儿,离我们普通人远得很。
谁知道,经过这次比赛一看,才发现,哇,这些设计真不是盖的!既专业又有趣,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想象一下,当一个个学生团队带着他们精心设计的方案,走上那个舞台的时候,那场面真的是气氛满满,几乎能感受到空气中的紧张和兴奋。
你知道的,石油这个东西可不简单,一滴石油能够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能想象一个错失石油开采的机会,国家经济可能会因此低迷多少年。
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拼了命去钻研这些技术,搞清楚怎么设计出最安全、最有效的石油开采方案。
而比赛的每一个作品,不仅仅是一些复杂的数字和技术图纸,它背后都是一群年轻人的智慧和汗水。
石油工程的设计,听上去像是一个纯粹技术性的问题,但实际上它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比如说,现在我们每天开车、加油,甚至家里的塑料制品、化肥等,都跟石油息息相关。
石油不仅仅是黑色的液体,更是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无形支柱。
所以,这个比赛呢,实际上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石油如何更好地开采和利用,还为了让大家都能更加了解这背后的巨大意义。
你要是站在观众席上看比赛,能感受到那种大家头脑风暴的激烈程度。
每一份方案都不是随便做的,背后可能经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研究,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你别看他们年轻,脑袋里装的可是满满的“黑科技”。
想想看,有些方案,可能是为了提高石油提炼的效率,有些则是为了保障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性,还有的,则是在考虑如何减少环境污染。
这可不仅仅是“做个设计”那么简单,它是关乎未来能源利用的一个重要突破!听说比赛中的某些作品,甚至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真是让人一听就心潮澎湃。
不过,比赛的过程中也不乏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瞬间。
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作品油藏工程设计单项精编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团队编号: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类作品比赛类别:方案设计类单项组油(气)藏工程单位名称:______ 重庆科技学院_团队名称:_______ _ xxx _ __队长姓名:_______ xxx _______联系方式: xxx指导教师: xxx完成日期 2013 年 4月 6日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制作品简介(本报告是在A区块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设计经济上、技术上合理的开发方案。
首先,我们明确了工区内目的油层的构造特征和油藏特征。
通过油层对比,将油藏进行分层:P1层,P2层两油层及中间隔层。
使用赛题中已给的测井资料,物性分析化验分析资料对P1层和P2层进行了地层对比,区分出渗透率,孔隙度的差别。
从储层的油气水,压力和温度系统的分析中计算出了压力系统的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及压力梯度。
通过流体性质分析确定地下原油,天然气及地层水的各项性质,储层的敏感性对于储层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考虑条件,给后续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在对区块地质有明确认识后,我们用容积法计算了A区块的地质储量,由于区块的上下层地层系数差别较大,水平方向渗透率及孔隙度分布亦不均,所以采用加权平均求取其各项参数。
在地质建模方面,采用了使用surfer软件对储层进行构造建模和网格划分。
主要是利用测井数据和油藏属性等值线图。
赋予构造模型孔隙度和渗透率,并利用软件对储量进行了拟合,最终储量计算值取两种算法的平均值较为妥当。
最后,针对该区块特征,稠油油藏的开发条件的研究及国内外类似油藏的开发先例,提出了开发整体思路,最终选择了前期蒸汽吞吐,后期注热水的开采方式。
在规定了合理的采油速度及单井产量原则的指导下,确定最佳井网密度;通过比较不同注采井网下的结果,确定了最优的井网类型、方向等。
井网确定后,讨论了油藏开发程序,最终提出了满足稠油开发的经济性,采油条件、累积产油相对最多的开发方案。
)目录第1章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概况1.1.1 地理位置A区块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M县,工区15公里外有发电厂,25公里范围内有一个中型凝析气藏投入开发。
1.1.2 自然地理工区地表为草原戈壁,地面较平坦,植被稀少,地面海拔70m~270m;区块内地下水埋藏较深,浅层无地下水分布。
工区温差悬殊,夏季干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冬季寒冷,最低气温可达-40℃以下。
区内年平均降水量小于200mm,属大陆性干旱气候。
地层层序A区块由钻井揭示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新近系、古近系、侏罗系、三叠系以及二叠系。
古近系(E)与J2x间为不整合接触,缺失白垩纪地层。
岩性主要为泥岩、砂岩、砂砾岩。
二叠系岩性主要为砂砾岩、砂岩,储层物性较好,可构成储层,其中有泥岩夹层分布。
二叠系上部地层泥岩发育,可构成良好盖层。
表1.1 A区块地层层序表(据D1井)区块勘探开发历程区块内目前已打三口直探井,从已钻井的情况分析,该区块钻井遇到的复杂问题是地层井漏严重,并且地层强度较高,导致钻井速度十分缓慢,钻井周期延长,严重提高了钻井成本,需要对井型以及完井方式进行优选。
D1井2010年8月9日试油射开P1层,井段1387-1410.5m,日产油13t,至2010年9月30日累产油300t。
D2井2011年5月15日试油射开P2层,井段-1396.9m,日产油,至2011年7月14日累计产油33t。
探井基础数据见表。
表探井基础数据表第2章油藏地质特征构造特征A区块俯瞰呈三角形,一边存在边水,储层向东南方向下倾,倾角o,层内存在夹层。
闭合面积约2.8km2,闭合高度约160m。
又有两条大致成120°的断层封隔储层,已知一条断层倾向与储层倾向相反。
油水界面埋深-1240米,油藏顶部埋深为-1080米。
区块顶部构造图如图,剖面图如图。
图2.1 A断块顶面构造图图2.2 A断块油藏剖面图储层特征2.2.1储层地质特征(1)岩石学特征①岩性及含油性储层以岩屑、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
根据取心井不同岩性的含油特征统计结果,P1层含油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砂岩、细砂岩,最好的是砂砾岩和中砂岩,其次是砾岩和细砂岩,钙质砂岩和泥岩为非储集层。
P2层含油岩性为砾岩、砂砾岩、中砂岩和细砂岩,最好的是砾砂岩和细砂岩,钙质砂岩和泥岩为非储集层。
储层岩性特征见表、表。
表 P1层岩性与含油性关系统计表表 P1层岩性与含油性关系统计表②矿物及粘土成分据D3井岩石样品全岩定量分析,P1、P2储层主要由粘土矿物(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组成。
P1、P2层砂岩分类见图、图图 P1层砂岩分类图(2)沉积相储层地层水为碳酸氢钠水型,应为大陆沉积相,由于P1、P2层及隔层发育比较稳定,推测其为湖泊相沉积。
(3)储集空间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其次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含少量高岭石晶间溶孔、方解石晶间溶孔等。
(4)储层非均质性①层内非均质性a.粒度韵律粒度韵律是指单砂层内碎屑的粒度大小在垂向上的变化,其受沉积环境和沉积方式的控制。
根据附表(1)分析得到该区块不同井段岩石的粒度韵律,见表。
表 D3井岩石粒度韵律KK -K V 2n1i i∑==)(k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油区深度在1140-1240m ,储层粒度韵律为正韵律。
b.渗透率韵律P1层纵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为“大-小”,为反韵律,P2层纵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为“大-小-大-小”,为复合反韵律。
c.渗透率非均质程度油藏P1、P2层渗透率统计数据如表。
表 油藏渗透率统计渗透率变异系数Vk 的计算公式如下:根据式计算得到:P1层渗透率变异系数V KP1= ,P2层渗透率变异系数V KP2= 。
由于P1和P2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均小于,所以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为均匀型。
d.渗透率的突进系数Tk渗透率突进系数是指砂层中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式。
KK T max k =()根据式计算得到:P1 层渗透率突进系数Tk= ,P2层渗透率突进系数Tk= 。
由于P1和P2层渗透率突进系数均小于2,所以渗透率的非均质性为均匀型。
e.渗透率级差J k()根据式计算得到:P1层渗透率级差J kP1= ,P2层渗透率级差J kP1= 。
级差较小反映油藏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弱。
f.渗透率均质系数K p : maxP K KK = ()根据式计算得到:P1层渗透率均质系数K p = ,P2层渗透率均质系数K p = 均质系数比较接近1,所以非均质性较弱。
综上所述,结合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表),确定油藏储层非均质类型为均质型。
表 储层非均质性划分标准(杨俊杰,2002)minmax P K K K =②层间非均质性砂层密度:S n=砂体总厚度/地层总厚度×100%,经计算得:S n=77%。
2.2.2 储层物性根据表,作出P1、P2两个储层的孔隙度及渗透率直方图(图、图),易观察得到:P1地层孔隙度明显高于P2层,P1层渗透率约为P2层的2倍,因此P1层的物性较P2层好。
表2.6 A断块部分测井解释结果(2)图油藏储层孔隙度直方图图油藏储层渗透率直方图2.2.3 储层渗流特征(1)相对渗透率分析现已得到该区块油层在50℃、100℃、150℃、200℃下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图)。
由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可以看出,随温度的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逐渐增大,同时,可以看出当纯水流动时,油的相对渗透率为0,而水的渗透率比较低,表明稠油油滴因贾敏效应对水流造成的阻力很大。
从图中取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油饱和度见表。
表不同温度下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50℃100℃150℃200℃束缚水饱和度%%%%(S wi)残余油饱和度%—%%(S oi)图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根据含水率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及粘度的关系式(式),求得不同温度下含水率,从而作出K ro、K rw、f w、S w关系图(图、图、图)。
μμok rw w k ro Q wQ o Q w f w +=+=11()式中:Q w ——产水量,m 3; Q o ——产油量,m 3; k ro ——原油相对渗透率;k rw ——水相对渗透率;μw ——地层水粘度,50℃取,150℃取,200℃取,mPa ·s ;μo ——原油粘度,50℃取,150℃取,200℃取,mPa ·s 。
图 50℃ K ro 、K rw 、f w 、S w 关系 图 150℃ K ro 、K rw 、f w 、S w 关系图 200℃ K ro、K rw、f w、S w关系(2)储层敏感性分析采用D3井P1、P2层位岩石样品进行各项敏感性参数的评价实验对A区块储层敏感性进行分析。
①速敏该实验采集了P1、P2层位的岩心样品经实验得出速敏相关数据(表、表),但其临界流速不确定则无法得出渗透率伤害率及速敏指数。
对P1储层试验时,由于当注入流量及注入流速大幅增加时,渗透率出现明显增大现象,表明P1储层渗透率易受水体流速影响,且流速增大,储层渗透率随之增大。
换向流动实验表明存在微粒运移,因此该岩样存在速敏性。
对P2储层试验时,由于当注入流量及注入流速大幅增加时,渗透率变化不明显,表明P2储层渗透率受水体流速影响很小,换向流动实验表明无微粒运移,该岩样无速敏性。
表 P1层水速敏评价结果表 P2层水速敏评价结果②盐敏该实验采集了P1、P2层位的岩心样品经实验得出水敏相关数据(表、表),对P1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17640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 i/K f×100 (%)由100降低为,表明P1储层受盐度影响较大,盐敏指数达%,为极强盐敏。
对P2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8664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i/Kf×100 (%)由100降低为,表明P2储层受盐度影响,盐敏指数达,为强盐敏。
表 P1层盐敏性评价结果表 P2层盐敏性评价结果③水敏该实验采集了P1、P2层位的岩心样品经实验得出水敏相关数据如表、表,对P1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17640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 i/K f由100%降低为%,表明P1储层受盐度影响较大,盐敏指数达%,为强水敏。
对P2层岩心进行试验时,当矿化度由8664 mg/L降低为0 mg/L,渗透率比Ki/Kf由100%降低为%,表明P2储层受盐度影响,盐敏指数达%,为中等偏强水敏。
表 P1层水敏性评价结果表 P2层水敏性评价结果④酸敏性、碱敏性P1、 P2层岩心样品均为弱酸敏、弱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