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版)
- 格式:pdf
- 大小:22.16 MB
- 文档页数:113
2009-2011年中国电池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分析《2009-2011年中国电池新材料产业发展研究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源和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瓶颈。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急切需要发展新型能源及能源材料。
电池材料是发展能源技术、提高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方法,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电池材料需求的增加,我国政府将继续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电池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与此同时,日益完善的生产技术和价格优势将增强我国电池新材料厂商的竞争力,而且电池下游手机、笔记本计算机、数码相机、摄像机、汽车等产品对新型、高效、环保电池新材料仍然保持强劲的需求,中国电池材料市场发展空间较大。
近几年来中国电池材料市场规模迅速增长,技术和生产工艺不断进步。
从市场结构看,中国电池材料市场主要以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主,兼之部分燃料电池。
由于国内燃料电池离大规模应用尚有一段时日,且国内厂商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上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目前国内燃料电池大部分依赖进口。
我国具有充足的锂矿资源,锂电池产业链相对完整,材料配套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在锂离子电池市场已和日本、韩国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太阳能电池技术进步迅速,市场潜力大,2005年底国内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已达200MW 以上。
预测2006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将超过300兆瓦,并且市场发展也非常迅速,对于硅材料的需求也持续增加;燃料电池的材料制备与技术工艺现阶段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未来还有待突破,不过随着国产比率的上升,燃料电池的成本会逐步下降。
电池材料市场既受上游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和供应的变动,又受下游市场的需求影响,进而影响到材料产量和价格。
从2008-2009年的电池材料市场来看,该市场还处于景气阶段,并且在将来几年随着政府加大对于环保材料的支持力度、石油等传统能源价格持续高位波动以及下游市场对于电池需求量的增大,新材料市场在未来几年还会持续景气局面。
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研究报告1. 引言新能源新材料行业是指以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为能源基础,以新材料技术为支撑,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一类行业。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消耗压力的增大,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文将对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
2. 新能源新材料行业概述新能源新材料行业是以创新为驱动力的行业,旨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
该行业注重开发和应用新材料,以改善能源的收集、传输和存储效率。
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包括多个细分领域,如太阳能材料、光催化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
3. 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发展趋势3.1 太阳能市场的快速增长太阳能作为最常见的新能源之一,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
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不断下降,效率持续提高,使得太阳能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3.2 电池技术的进步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电池技术的主流,但在容量和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
因此,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在电池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仍有很大空间。
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快速充放电技术以及固态电池技术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3.3 新能源储存技术的突破新能源储存技术一直是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关注焦点之一。
随着新能源消耗的增加,对储能技术的需求也在提高。
电化学储能技术、热储能技术和动力电池储能技术等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储存的重要方向。
4. 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市场前景4.1 投资热点的出现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投资。
尤其是太阳能和电池技术领域,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突破,投资热点逐渐形成。
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4.2 政府政策的支持各国政府纷纷提出了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
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先导和基石,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对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作用。
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推动关联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乃至构筑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
发展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国推动新材料发展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
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借助跨国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集约化生产、全球化布局等方面的优势,加速企业和机构集聚,形成了一批在产品、技术、制造模式、要素和组织形态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我国也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及其集群的培育,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支持其发展。
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空间布局日益优化,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产业集群渐成规模。
为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要求,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必然成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的一个普遍特征。
Porter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许多彼此关联的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进而形成持续性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一般具有4个特征:1.产业集群中集聚着大量的相关企业,以及中间组织和支撑机构;2.集群内各企业和机构之间形成紧密的有机经济联系;3.这些企业和机构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一般多为市域内某个区、县, 甚至乡、镇;4.通过有机联系、合作互动和社会化网络,形成了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
这4个特征也是界定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
根据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各地基于产业基础、科研条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比较优势,发展区域特色新材料产业, 推动新材料相关企业集聚化发展,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2009年中国涂料行业经济运行分析2009年,对涂料工业可谓跌宕起伏。
年初因国际大环境影响蹒跚而行的涂料行业却自入夏以来,收获一系列利好消息:先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为涂料业发展带来机遇,再是楼市回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对配套产业的强力刺激,建筑涂料、防腐涂料、汽车涂料等均有大幅攀升。
但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安全、环保成本,以及市场波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让涂料企业倍感压力。
这种压力加之经济危机带来的寒流让众多企业感到岌岌可危,而政策的支持又让涂料企业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加之大家积极开展自救措施、自觉整合行业资源,使得涂料行业在困境中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
凡此种种,促使中国涂料行业2009年在“破局、振兴、谋变”中奋力前行。
一、涂料行业经济运行情况新中国经过60年的发展,我国涂料工业的竞争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世界涂料生产第一大国。
60年来,在前30年的发展基础上,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涂料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涂料产量更是迅猛增长,在遭遇金融危机的震荡等不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下,仍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2009年从全国1348家规模以上的涂料企业统计数据看(见附表一),全年总产量达755.44万吨(黑龙江省7家企业按9000吨计算),较去年同样企业数的661.88万吨(2008年黑龙江省8家企业按9732吨计算)上升了14.14%;建筑涂料产量达到261.67万吨,较去年同期的215.92万吨同比增长了21.19%,增长幅度超出行业预料。
2009年1-12月,2571家全国规模以上涂料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为1835.91亿元(见附表二),较去年同期的1585.58亿元上升了15.80%;现价销售产值完成了1791.28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555.05亿元上升了15.20%,从两项指标的增幅看都高于产量的增长幅度。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出口交货值为75.0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40.17亿元下降了46.4%,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调研提纲一、研究目的1. 收集捕捉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困难;2. 分析导致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困难原因;3. 探讨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有效解决措施。
二、研究对象新材料和相关行业工作者以及关注新材料发展人士。
三、研究内容1.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面临的困难:(1)融资困难:新材料产业发展企业缺乏融资来源,缺乏对发展企业的投资支持;(2)技术障碍: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有一定的技术障碍,如缺乏大规模投入、缺乏技术特色等;(3)市场空缺:新材料应用市场尚未形成,尚未完成产业互联和调整,缺乏长效运作机制;(4)人才短缺:由于新材料技术和应用上的不稳定性,行业人才短缺,缺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企业发展人才。
2. 导致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困难原因:(1)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高: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依赖基础科学技术的支撑,但目前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不高而限制了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2)政策激励不足:目前发展新材料的政策激励不够,政府和企业缺乏有效的协作关系;(3)科技成果转化缺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缺失,新材料在工业实现转化落地使用环节中困难重重;(4)服务能力不足:新材料产业技术开发者和创新人员缺乏充足的系统服务能力。
三、研究方法1. 资料收集法: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有关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困难、原因等信息;2. 调研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四、研究计划1.文献资料收集:评估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困难,分析导致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因;2. 现场调查:组织访谈问卷调查,及时发现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困难及解决对策;3. 分析整理: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有效解决措施;4. 研究报告出具:根据调研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为应对全球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变化和挑战,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创新型经济的要求,发挥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势,抢占新材料技术制高点,推动新材料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规划期为2009-2012年。
一、发展背景和现状(一)产业界定与特点新材料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材料:一是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的材料;二是高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三是由于采用新技术(工艺、装备),使新材料性能比原有性能有明显提高,或出现新功能的材料。
新材料具有应用领域宽广,知识与技术密集度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强等特点。
鉴于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面广,结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本纲要针对我省具有特色的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等10类材料产业作出规划。
(二)发展背景与趋势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友好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蓬勃发展,各类新型化工新材料等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
世界各国均把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材料作为21世纪的重大战略决策。
美国提出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极端环境材料及材料科学等新材料产业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日本、欧盟、韩国等也制订了促进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计划。
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的阶段,有关资料表明,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
随着新能源、光电子、微电子、航空、汽车等产业的发展,纳米材料、光电子材料、微电子材料、新型平板显示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三)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全省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488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由2004年的15.09%提高到2008年的24.03%,其中,10类重点发展的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拥有国家级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18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近80家。
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目概述此项目关注的研究报告为新材料产业园。
新材料是支撑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
新材料产业园的建设目的在于集成新材料产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形成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2.技术可行性新材料产业园的建设,首先需要有高效、先进的技术支挡。
对于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包括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等,需要相应的技术平台和配套设施。
此产业园将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新材料研发设备,并建设研发实验室,以保证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经济可行性新材料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据相关统计,我国新材料市场规模早在2023年已达3千亿元。
且沿着国家政策推动,未来新材料产业将获得长足发展。
在此背景下,新材料产业园的经济效益大有可为。
4.市场可行性新材料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在电子、能源、环保、医疗等多个领域,并且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这些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国家提出的战略新兴产业计划中,新材料产业是重要支撑。
因此,新材料产业园的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阔,项目前景可观。
5.社会可行性建设新材料产业园,将有助于国家科研力量资源集聚,为高新技术研发提供更好的平台;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6.环保可行性现在的产业发展已经不能忽视环保问题,新材料产业园将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运用先进环保设施和技术,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
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在技术、经济、市场、社会、环保等方面均具备可行性。
此项目不但有利于推动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是值得投资的项目。
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合成树脂(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硅材料、稀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材料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新材料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主要标志,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最具发展潜力和对未来发展最具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许多国家专门制定了新材料研究开发计划和产业发展政策,竭力抢占新材料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
(一)国际国内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
1. 合成树脂(塑料)。
合成树脂(塑料)是汽车、电子电器、航空航天、交通装备、新能源、建材、环保等产业的基础材料。
2008年,全球合成树脂(塑料)产量约2.4亿吨,我国合成树脂(塑料)产量约4000万吨,是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生产国。
合成树脂(塑料)中,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全球目前的产能接近120万吨,国内产能约11万吨左右;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世界上仅有壳牌、杜邦和德国得固塞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合成生产技术,国内尚无工业化生产装置;国内改性树脂(塑料)年产量达260多万吨。
2.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以下简称高纤复材)。
高纤复材是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国防军工、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关键性材料。
2008年,高纤复材全球产量约1亿吨,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东亚地区,其中欧洲年产量约3400万吨,美国年产量约3000万吨。
2008年我国复合材料(以玻璃钢复合材料为主)产量达到290万吨,销售收入约1000亿元。
3. 硅材料。
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光伏光电、电子电器、汽车、高档装饰装修、核能、航空等领域。
2008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2万吨,销售收入约100亿元;我国产量4500吨,销售收入23亿元;我省产量约1200吨,占全国的1/4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