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格式:doc
- 大小:887.00 KB
- 文档页数:8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
不同地区和时间段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
首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地球的基本构成和运转规律上。
无论在哪个角落,地球始终是由地壳、海洋、大气和生物四大组
成部分相互作用而成的,它们在整个地球上都呈现出连续性和联
动性。
例如,地壳不断地板块运动,不断塑造出众多山脉、河流
和湖泊,为各个地域提供了不同的地貌和水域资源。
同时,大气
层的循环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气候和植被都
有着一些共性,比如赤道地区温暖潮湿、生长着野生动植物,极
地地区严寒干燥、充满冰雪和雪山。
然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同样明显。
这种差异性来源于地球表
面的地貌差异、气候气象特征、以及物种的多样性等因素。
例如,靠近赤道的地区因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为频繁和强烈,所以旱季
比较明显,而在极地地区,冰山和雪峰是主要的地貌特征。
在差
异的气候和地貌条件下,人类社会和其他物种也产生了各种不同
的适应和应对策略。
例如,在干旱、高温的荒漠地区,植物的生
命周期通常较短而根系较为深厚,以便更好地储存水分和抗旱。
而在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植被茂盛,并且动物种类极其丰富,
都是为了在多变的气候环境下生存繁衍下去。
总之,自然环境既有整体性,也有差异性。
尤其是在当今全球
化的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交流越来越频繁。
在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欣赏和珍惜每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保护好人类的共同家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组成环境的各个要素,总是力求整体的一致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体发生相应改变★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生物循环…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属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2)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功能。
需要依靠多个地理要素共同完成,即单一地理要素不具备平衡功能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由多个地理要素变化共同组成的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相应改变★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变化规律)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与规律不吻合)★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主要以热量变化为基础(2)自然带由赤道向两极呈现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3)低纬、高纬地区最明显★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主要以水分变化为基础(2)自然带由沿海向内陆呈现东西方向有规律的更替(3)中纬地区最明显★垂直地带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以水分和热量共同变化为基础(水热变化)(2)自然带由山麓到山顶呈现垂直方向有规律的更替(3)高差较大的山区比较明显? 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与从赤道向两极变化规律相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山麓(基带)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垂直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完整? 阳坡与阴坡相比,受热量变化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一般阳坡高于阴坡? 迎风坡与背风坡相比,受水分变化影响,自然带分布也会出现差异★非地带性在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自然带出现与规律不吻合的现象。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作为人类存在的基础之一,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
整体性表现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无生物因相互作用而构成复杂的物质循环系统。
生态平衡、循环利用等生态学概念,正是为了维护自然环境整体性所提出的。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紊乱,加速物种灭绝、资源缺失、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爆发。
差异性则表现为不同地理位置、气候、区域性地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及其分布。
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植被、动物种类与数量、土壤质量以及气候变化等都有其独特性。
比如,亚热带常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而草原和沙漠地区则相对贫瘠。
因此,维持生态平衡、追求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存在,并进行合理规划。
对于人类而言,应该处处遵循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破坏,让自然界保持多样性和稳定性。
同时,人类还应该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差异性中,切实保持生态平衡,合理规划资源开发,实现社会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比如,对于草原、沙漠地区,可以采取节水措施,建设水源保护区,推广防沙治漠技术;对于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应该加强对其保护,防止生态系统破坏、垃圾污染等问题的发生,切实防止生物区域的崩溃发生。
总之,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自然环境,规划合理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然环境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2.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3.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4.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5.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自然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重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2.教学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3.案例分析资料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3.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的影响。
2.讲授新课:首先介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然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自然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测试题等方式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给予评价并指导他们如何改进。
3.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2课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点·疑点·考点一、概述1、整体性是的,差异性是的;2、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①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②区域性的地域分异:3、自然带的形成: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陆地自然带4、地域分异是有的。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一)基本分异:海洋和陆地(二)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异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①形成基础:②影响因素:③分布规律:方向延伸,方向更替④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其中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大陆东岸:中纬地区:大陆中部:大陆西岸: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①形成基础:②影响因素:③分布规律:方向延伸,方向更替④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部受西风控制深居内陆,离海较远受季风影响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训练1】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1)结合景观图片简要说明各自然带的名称、气候、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特征。
(2)以亚欧大陆东海岸为例,指出从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的更替规律:(3)以亚欧大陆的25°N~50°N地区为例,指出从东西两岸向内陆自然带的更替规律:(三)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①形成基础:②影响因素:③分布规律:方向延伸,方向更替④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的变化规律;⑤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 (称带)⑥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山地的及等因素有关;⑦纬度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训练2】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呈明显的分布规律,这种山地垂直带是随着增加,状况而相应变化造成的。
(2)南坡与北坡自然带垂直变化不同,自然结构复杂的一侧为珠穆朗玛峰坡,自然带结构简单的一侧为坡。
地理笔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气地水土生)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变化会影响另一个区域3.出题角度及答题方法(1)描述自然环境特征:直接罗列气、地、水、土、生的特征。
(2)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关联性:分析各要素(气地水土生)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气候与植被分布四热: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二亚: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三温: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一寒: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补充1:行道树涂白主要作用:⚫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概率⚫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⑤会反光,方便行人夜间行路补充2:树木与生长环境分析(1)不长树⚫大风⚫冻土⚫沼泽⚫盐碱化(2)树长得畸形⚫大风⚫低温⚫光照不足⚫水分不足2.非地带性(特殊)植被分布印度半岛热带草原(地形阻挡水汽)五个热雨(几中奥巴马)东非高原热草南美巴塔哥尼亚温带荒漠南美西部热沙延伸到赤道(寒流)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纬度地带分异(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热量为主(太阳辐射)(2)经度地带分异(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水分(海陆位置)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a)垂直地带性的分异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b)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c)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化: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阴风坡的降水是“少-多-少”(即山腰降水量多)附图: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重要)5.山地垂直带谱其影响因素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1)纬度:若海拔相当,纬度越低,山地垂直带谱越多;纬度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少。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2)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表现在地理环境要素的性质的相对稳定,且此平衡是动态平衡。
如藏羚羊数量保持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6、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如黄土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的变化和人类影响的过程。
(1)内因: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多垂直节理。
(2)外因:人类破坏植被和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过程:水土流失。
(4)结果:地貌的变化、植被的退化、地方气候的变化。
(5)结论: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各个要素统一的变化过程,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7、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的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陆地环境整体性表现:①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②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④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举例说明: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特征。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稀少→温带荒漠带(自然带)[例题3]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B.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D.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地域差异【答案】B【解析】所谓整体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和土壤)的内在联系。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从理解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入手。
分析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这一内在联系有两种主要表现:一种是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元素迁移和物质循环。
另一种是各组成元素间所进行的能量交换。
它们之间,这一要素影响其他要素,这一部分的变化影响另外部分的变化。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8、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有规律更替;以热量为基础,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案例: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典型,以非洲大陆最典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有规律的地域分异。
以水分为基础。
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自然景观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案例:中纬度地区显著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
[例题4]读模式图,回答:(1)填出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陆地自然带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 ⑩。
(2)反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陆地自然带在低纬度的排序是 (可填数码)在高纬度的排序是 (可填数码)。
(3)自然带⑧、⑨、⑩的分布属于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的,由于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带、带、带的有规律的变化。
在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4)①自然带在大陆东部可以延伸到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5)③自然带在赤道以南呈南北狭长分布,是由于沿岸的影响。
【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2)①②③④⑤(3)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海洋水汽从沿海向内陆,干湿度差异很大森林草原荒漠中(4)大陆东部受暖流的影响,且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⑸寒流【解析】变式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较直观的反映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重点和难点知识。
联系世界气候等知识,记住陆地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再结合变式图,分析成因、综合分布规律,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呈现垂直分布。
案例:赤道附近的乞力马扎罗山;珠穆朗玛峰。
垂直带谱规律:①垂直自然带同赤道向两极出现的水平自然带类似。
②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海拔高度及所处的纬度有关。
③垂直带谱基带与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的自然带一致。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例题5]读下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l)图中①自然带是带,在50°N的高山上该自然带开始出现的高度约为米。
(2)图中③自然带是带,该自然带内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3)⑤自然带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区是。
(4)从水平方向看,该图表现的是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为基础而形成的。
答案:(1)寒带苔原;3000米(2)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3)亚马孙平原(4)由赤道到两极;热量9、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比较分异类型形成基础形成的主导原因自然带分布规律典型分布伸展方向更替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即以热量为基础沿纬线纬度变化方向低纬和北半球高纬地区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海陆分布沿经线经度变化方向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热量、水分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条件有规律变化沿等高线高度变化方向中低纬的高山地区10、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1)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2)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1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1)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规律:从山麓向山顶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种变化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2)基带的判断:垂直自然带的基带与同纬度的地带性自然带相同。
(3)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判断:山体所在纬度、山体高度以及山体的相对高度是自然带谱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越多;同一高度,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可能就越多。
(4)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影响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是山体所在纬度和坡向。
纬度低,则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纬度高,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同一山体,阳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高,阴坡上同一种自然带的海拔高度就低。
(5)雪线高低的判断:影响因素有山体所在纬度、坡向、季节等。
5000米以上的高山山顶一般会出现终年积雪,形成积雪冰川带。
积雪冰川带下限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向阳坡。
并且同一坡面,夏季雪线下界高于冬季。
12、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
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
案例分析:⑴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向南北延伸原因:暖流的影响⑵南半球没有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海陆因素。
因为南半球分布针叶林和苔原带地方没有大陆)⑶安第斯山的西岸是温带阔叶林带,东岸是温带荒漠带原因:地形因素。
安第斯山的西岸是迎风坡,东岸是背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