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复习学案 刘翠珍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提升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3. 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4. 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三、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练习:让学生回答与文章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中的论点和论据,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文章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分享和讨论: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能力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文本。
2. 阅读理解问题清单。
3. 批判性思维指导资料。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学步骤:1. 复习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让学生回答问题。
3. 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4.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
5. 每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
6. 进行教学评估,总结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反思: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鼓励他们举例说明。
2. 讨论文章中的解决方案在实际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3. 引导学生探索文章观点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启示。
七、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文章中的解决方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进行小组互动,让学生就彼此的观点进行交流和辩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共5篇)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导学案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积累实词,提高学生文言翻译能力。
(2)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3)复习本文举例论证、道理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了解掌握层层深入的论证结构。
2.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学案——课前热身(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其哲学思想是“性善说”。
著有《孟子》一书。
(二)、解词1、畎亩:田间,田地2、举:举用,选拔3、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4、动心:使心惊动5、曾益:增加。
曾,通“增”,增加6、恒:常7、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8、衡:通“横”,梗塞,指不顺9、作:作为,奋起10、征:征验。
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12、入:在里面。
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弼14、出:在外面。
指国外15、喻:了解,明白16、苦:使……受苦17、劳:使……劳累18、饿:使……饥饿1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三)、原文填空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启下文道理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那些磨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复习目标:1.复习掌握本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 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二、复习过程:(一)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身行拂乱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二)掌握下列重点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舜发.于畎.亩之中(三)掌握“于”的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困于.心,衡于.虑(四)理解课文主要内容: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如何论证的?道理:阐明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要灭亡的道理。
论证过程:文章首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开头先列举了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磨砺而终于担大任的显贵人物的事例;接着据事论理,由个别推及一般,论述人才在逆境中造就的观点;再从正面论述人成才除了逆境的客观因素,还有人的主观因素;接着由个人到国家进行正反对比论证,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
这样水到渠成地推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六个人物,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共同点:出身卑微,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作用:(1)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本文的论题(3)又是事实论据,(4)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论述作铺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复习目标与重点1.1 复习目标1. 巩固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理解。
2. 加深对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的记忆。
3. 提高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鉴赏能力。
1.2 复习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重要论据和论证过程。
3. 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文章内容回顾2.1 文章背景介绍回顾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写作背景,对文章的理解会有更深入的把握。
2.2 文章结构梳理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梳理,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有助于记忆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2.3 文章主要观点和论据回顾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理解作者是如何提出观点并加以论证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1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等,理解这些修辞手法是如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的。
3.2 语言特色鉴赏鉴赏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运用等,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达观点和情感的。
第四章:复习练习4.1 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文章内容、观点和论据的选择题,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4.2 简答题设计一些关于文章内容、观点和论据的简答题,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2 拓展思考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拓展思考,思考文章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和启示。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促进对文章深层次理解。
案例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关键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主要观点。
6.2 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文章的基本内容开始复习,逐步深入到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分析。
反馈机制: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深化理解。
联系实际:将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案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课前热身: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写出你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及作品的相关信息)2、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注音和含义。
(课本下面没有解释的,自主解决)3、试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靠自己才能靠的牢!温馨提示:结合课下注释,逐词对照着解释翻译课文,并在课本上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合作研讨:成功源于合作!温馨提示:组内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各组把组内解决不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展示讲解:谁讲解,谁就是大家眼中的焦点,希望你积极参与成为我们班的明星哦!温馨提示:每个小组选一段上讲台展示讲解,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朗读竞赛:展示出你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重音和停顿1、你能用斜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停顿节奏吗?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每组推荐一人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聆听纠正、评价。
评出最最佳朗读者。
巩固提升:独立完成后,一定要烂记于心,考试才可让自己放心。
1、孟子,名,字,时期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人将他和并称为。
人称“”孟子主张施行“”,以统一天下。
《孟子》是“四书”之一,“四书”有《》《》《》《》。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a.舜.发于畎.亩之中()()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d.法家拂.士()e.曾.益()f.百里奚.(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解释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解释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同,解释为。
3、解释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行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入则无法将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一、注音。
畎亩傅説胶葛空乏曾益法家拂士二、朗读节奏。
行|拂乱|其所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三、翻译。
通假字:曾衡法家拂士活用:苦,劳饿空乏入出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课文分析1、作者介绍。
孟子(注释)2、论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尾揭示)论证:{事例论证} (对比论证)六位历史人物的例子证明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对比论证:正面论证人才的造就需要艰难困苦的磨练。
反面论证治理国家没有磨练就会灭亡。
五、积累事例。
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张海迪海伦凯勒)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
无法入学。
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张海迪没有沉沦,沮丧,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自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
并且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并攻读完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编著了多部书籍。
被誉为“当代保尔”她的名言:“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一百次倒下,就要一百零一次的站起来”“只要心在跳,就要努力学习”海伦凯勒,自幼两耳失聪,双目失明。
面对残酷的命运,海伦勇敢的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她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的小说,到美国各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
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名言: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治理国家的事例:反:夏桀,商纣,刘禅在位时贪图享受,最终亡国。
正:越王勾践经历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苦磨练,最终打败吴王夫差,重振旗鼓。
六、孟子文章特点:骈句较多,排比句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七、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教案主备人:王军霞复习目标: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4、知识梳理:相关文学常识、重点实词、通假字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及表达效果。
1)、重点词语解释舜发于畎亩之中:举于版筑之间:管夷吾举于士: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通假字1、衡于虑2、入则无法家拂士3、曾益其所不能3)、词类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2、劳其筋骨,3、饿其体肤,4、空乏其身,5、行拂乱其所为4)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③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⑤饿其体肤译文: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⑥行拂乱其所为译文:使他做事不顺。
(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5)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2、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属于事实论据。
作者从个人成才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治国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
九年级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学案
主备人:刘翠珍审阅:九年级语文备课组课时:1课时
复习目标:
1、识记生字,理解掌握重点实词、通假字。
2、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品味语言特色。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领会蕴含的道理。
复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围绕中心论点采用的论证方法。
复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
1、学生围绕目标自主复习,先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考点(2分钟自主读课文,3分钟熟悉注解,4分钟翻译课文,)
2、完成《面对面》27--29页上的知识梳理15分钟
二、合作学习
讨论交流《面对面》10—12页(交流不会的,有疑难的板书在黑板上,师生集体解疑)5分钟
四、巩固检测(大屏出示)知识梳理
[注音]
1、畎亩之中(quǎn )
2、法家拂士(bì)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yùe )
4、百里奚(xī )
[解释词语]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指被任用)(田亩,田野)
2、人恒过常;犯过失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夹板筑强)
4、衡于虑同“横”,不顺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
6、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7、苦其心志使┅┅痛苦
8、征于色(征验,显露征兆)(脸色)9、劳其筋骨使┅┅劳累
10、发于声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11、饿其体肤使┅┅饥饿
12、而后喻了解13、空乏其身使┅┅贫困
14、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15拂乱(违背,阻碍)(使……颠倒错乱)
16、入则指国内17、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18、出则指国外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20、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入则无法家佛士
[翻译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五、课文理解
一)、明确中心内容: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检查有关问题。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作业:补充完成《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