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地形象理论与认知心理分析的景区标示(LOGO)设计及传播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815.18 KB
- 文档页数:7
基于文本挖掘的喀纳斯景区旅游认知、情感、整体形象研究作者:关靖云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15期摘要:以新疆喀纳斯景区为例,基于旅游社交平台网络点评数据,利用ROST CM6软件提取喀纳斯景区旅游形象的高频特征词,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喀纳斯景区旅游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获得了游客对喀纳斯景区旅游形象的感知。
结果表明:游客对旅游景观认知词条比较单一,对喀纳斯景区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以自然风光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上,景区内的人文景观关注度低。
喀纳斯景区情感形象积极感知的主要方面集中在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积极感知;游客对服务管理类的消极感知构成了喀纳斯景区情感形象消极感知的主要方面。
游客时喀纳斯景区整体旅游形象感知持积极态度,持消极态度的游客占比较低。
关键词:感知形象;内容分析法;ROST喀纳斯景区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5-0257-041引言旅游形象感知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综合评价与表达,旅游形象的研究对目的地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自1971年Hunt首次提出旅游形象的概念以来,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其成为各地旅游业宣传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宣传一方面,有效解决了传统旅游方式受时空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使旅游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另一方面,为旅游者行为、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提供了海量数据资料。
近年来,通过分析搜集的网络文本得到游客感知目的地的形象属性与特征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旅游形象研究的重要途径。
基于互联网数据资料,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作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网络信息对旅游形象和出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网络媒体对同一旅游地形象的传达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站传播目的和目标市场的不同。
旅游信息质量的内容和非内容线索在社交媒体中形成用户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作用,作为非内容提示的若干内容线索和网页设计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具有正相关关系;国内学者,如李翠林、陈冰洁、刘梦圆等,则针对不同旅游目的地,采用文本挖掘分析法分析研究了游目的地形象及其感知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的相关建议。
景区旅游标识系统设计研究——以XX省淳安县千岛湖环湖旅游标识系统设计为例一、旅游标示系统的构成根据标识功能的不同,旅游标识系统可以分为五个子系统:1.识别标识系统识别类标识又称为定位标识,是标识系统中最基础的系统。
主要作用是提示功能节点位置,让游客在到达附近区域后可以快速确定准确位置。
识别标识系统包括景点和景物标识、游览设施标识、特殊人群专用设施标识、服务设施标识、。
识别类标识一般由文字或图形+文字信息组成。
2. 空间标识系统空间类标识系统是提供全面指导性信息的索引信息系统。
空间标识系统通过地图展示整个景区的空间构成和功能节点分布。
方便人们掌握景区整体信息,进行自我定位、规划游览路线。
空间标识一般由图形和文字信息组成。
3. 导向标识系统导向标识系统是为游客提供方向指引,形成有序的游览流线,合理引导客流的导览系统,是景区标识系统中最核心的系统。
导向标识一般包含近距离目标导向和远距离目标提示。
导向标识包括:交通标识、景区内游览标识、安全通道标识。
导向标识系统一般由箭头、图形和文字信息组成。
4. 说明标识系统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说明标识系统是景区自导式解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景点、景物说明,设施使用说明以及科普教育的作用。
说明类标识系统一般由文字信息单独形成或由图形+文字信息组成。
5. 管理标识系统管理标识系统是保障景区安全、顺利运行的辅助系统,通过信息提示规X游客行为。
管理标识系统包括:安全警示标识行为规X标识、景区边界标识、景区管理说明标识。
管理标识系统一般由图形和文字信息组成。
6. 景区形象信息系统景区形象信息系统是标识系统中特殊的组成部分,景区形象系统并不提供游览信息,而是向游客传递景区的整体形象信息,让游客在潜意识里感觉到自己身处于一个安全的有序管理的环境内。
景区形象信息系统包括:景区标识、景区宣传语、景区宣传图形。
第二章重要概念界定及理论根底介绍一、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概念国内外至今对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概念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做出如下定义:它是游客(含潜在游客)根据主观判断(个人因素)结合各类外部信息(刺激因素)所形成的对目的地各类特征(旅游吸引物、效劳设施等)的总体评价,且对旅游目的地的这种印象最终会影响其满意度及游后行为。
为了简化研究,本文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研究重心放在游客实地游览所产生的感知上。
二、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认知-情感〞模型心理学中的“认知-情感〞论认为,人们首先接触到具体环境下的事物、行为,然后才由此引发相应的情感,认知是产生情感的根底,情感是认知的延伸。
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中,有学者对这种理论予以引申,如Baloglu &McCleary (1999)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由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复合形象三局部组成,即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认知-情感〞模型。
在此模型中,认知形象属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属性的认知,情感形象可理解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情感投射,复合形象那么是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相互作用、协调影响的结果,是游客实地游览后对旅游地所持有的整体印象[“]。
基于此模型,本文关注的国内游客对黄山风景区的形象感知,既包括对吸引物、接待设施与效劳等的认知形象及相关的情感形象,又涵盖两者共同构成的复合形象。
三、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规律旅游地理学指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感知过程中,游客最先感知的便是目的地的地理位置,这种位置(关系)构成了游客心中关于该旅游地的最原始、最根本、最核心的形象[^。
旅游地理学归纳了地域分异规律、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等级层次规律,地域分异规律阐释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产生的根源,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等级层次规律那么有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层次的形成及目的地形象的推广,这些为本文展开游客对黄山风景区的感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感知形象研究逐渐成为旅游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旅游感知形象,指的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形成的综合印象和感知。
这种感知形象不仅影响游客的旅游决策,还直接关系到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
因此,对旅游感知形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优化旅游服务、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旅游感知形象研究进行系统的综述,梳理和归纳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从旅游感知形象的概念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还将对旅游感知形象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旅游感知形象的理论基础旅游感知形象的研究离不开一系列的理论支撑。
感知理论为旅游感知形象提供了基本框架。
感知是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并解释外界信息的过程,旅游感知形象的形成便是游客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对外界旅游环境的综合感知。
在这个过程中,游客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文化背景和期望对旅游地进行解读和构建。
形象理论为旅游感知形象研究提供了深入分析的工具。
形象是个体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主观认知和印象,旅游感知形象则是游客对旅游地的主观评价和认知。
形象理论中的多维度分析、形象构成要素等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旅游感知形象的构成和形成机制。
旅游心理学也为旅游感知形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旅游心理学关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行为特征,包括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等。
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感知和评价,从而塑造旅游感知形象。
旅游社会学也为旅游感知形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旅游社会学关注旅游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认为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这个角度出发,旅游感知形象不仅仅是游客对旅游地的个体认知,还反映了游客与旅游地之间的社会文化互动和关系。
《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研究》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目的地形象作为游客决策的重要依据,对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体验和后续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机制,为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向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研究指出,目的地形象包括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社会形象等多个维度,这些维度共同影响着游客的行为意向。
认知形象主要指游客对目的地的客观信息了解;情感形象则涉及游客对目的地的情感认同和偏好;社会形象则涉及目的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知。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已有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分析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行为意向的影响。
问卷设计包括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体验、重游意愿等方面的问题。
四、研究结果(一)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向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游客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社会形象评价越高,其重游意愿、推荐意愿和消费意愿也越高。
这表明目的地形象是影响游客行为意向的重要因素。
(二)目的地形象的各维度影响1. 认知形象: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形象主要通过获取目的地信息、了解目的地的特色和资源等方式形成。
这些信息包括旅游景点的介绍、旅游攻略等。
认知形象的提高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旅游动机和旅游满意度。
2. 情感形象:情感形象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情感认同和偏好,包括对目的地的整体感受、对当地人的友好程度等方面的评价。
情感形象的积极评价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
3. 社会形象:社会形象主要涉及目的地的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知。
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旅游目的地能够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有文化氛围的旅游环境,从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推荐意愿。
《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情感化设计与应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具有情感化的视觉形象不仅能增强旅游品牌的吸引力,更能深化游客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将探讨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及其实施策略,以期为乡村旅游品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1. 增强品牌辨识度:情感化的视觉形象设计能突出乡村旅游品牌的特色,使品牌在众多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提高品牌的辨识度。
2. 传递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形象的设计,将乡村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元素融入其中,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3. 提升游客体验:情感化的视觉形象设计能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三、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情感化设计的原则1. 地域性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乡村的地域特色,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视觉形象中,体现乡村的独特魅力。
2. 情感化原则:设计应关注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色彩、造型、符号等元素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
3. 创新性原则:设计应具有创新性,避免与其他旅游品牌的视觉形象雷同,以突出品牌的个性。
4. 简洁性原则:设计应简洁明了,使游客在短时间内就能识别出品牌,提高品牌的传播效率。
四、乡村旅游品牌视觉形象情感化设计的实施策略1. 色彩运用:色彩是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手段。
应根据乡村的特色和旅游品牌的定位,选择合适的色彩,如自然色调、暖色调等,以传达品牌的情感和氛围。
2. 造型设计:造型是视觉形象的核心。
应将乡村的元素、文化符号等融入造型设计中,使视觉形象更具辨识度和文化内涵。
3. 符号运用:符号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动物、植物、建筑等,传达乡村的文化和风情。
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形成机理•作者:王红国,刘国华文章来源:理论月刊点击数:2393 更新时间:2011/3/7•一、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Boulding(1956)首先提出了“形象”(image)的观念,并对其在人类经济活动与其它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加以了探讨。
他指出,形象是一种主观的知识,而不是一件事实的真实内容,是个人基于其所得到的不全面或不正常的信息所综合而成的观点。
他认为,人并不对事实作完全反应,而是对他所相信的事实作反应,形象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大的影响。
不少学者认为,形象是五官所感觉的现象,也是人们信念、思想、印象的总和(Hnut,1975;Crompton,1979;Fakeye&Crompton,1991)或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在心理上的描绘(Kotler,Haider&Rein,1993;Middleton,1994;Seation&Benett,1996)。
形象亦可说是存在人们的内心是一幅精神地图(mental maps)。
Rapoport(1977)将形象定义为个体经由直接或间接的经验,针对所知的外部实况所形成的精神表现,由许多分离的元素依据特定元素整合而成。
形象亦是一种凌驾于知识之上的抽象概念,包括过去的经验及现在的刺激。
Assael(1984)提到形象是对一地点经过一段时间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后的整体感知。
Lawson and Baud-Bovy (1997)表示形象是个人对特殊的对象或地方,知识、认知、偏见、想象和情绪思维上的表现。
一般来说,形象具有综合性。
旅游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也称旅游形象(tourismimage)、游客形象(tourist image)或目的地形象(destination image)。
当人们决定外出旅游后,将面临选择旅游目的地、出游时间和方式等一系列决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择旅游目的地。
当有许多可互相替代的旅游地供选择时,人们会对有关旅游地进行形象比较,最终选择能满足其旅游需要和心理预期的旅游目的地。
谈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旅游景区的导向标识作为景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引导游客及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中国很多旅游景区的导向标识存在着标识混乱、布局不合理、缺乏系统性等问题,这对景区的综合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景区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游客及环境的需求,亟需构建合理的导向标识系统,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所以,研究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优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景区导向标识系统的历史与现状导向标识系统源于上古时代的图腾,当时的氏族部落为了区分自己部落的位置及特征,会选择一种与自己有着某种特定关系的动物或者自然现象作为本部落的标识,即我们常说的图腾。
例如,夏禹的祖先便以熊作为当时部落的标记,还有很多部落以乌鸦、星星、月亮、狼等作为本部落的图腾。
起初,人们将他们的图腾刻画在石头或洞穴里面,后来这些标识又成为祭祀的重要内容,并出现了旌旗最后演变为国旗。
对于环境标识来说,人们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来获取信息,并做出整体评价。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要将标识融于环境,而不是脱离环境进行单独研究。
它与自然、人文景观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国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而旅游景区的导向标识规划与设计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
环境标识系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国内的很多景区也开始采用,但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城市景观及标识设计中,还没有具体的景区标识理论做指导。
当前,中国国内的许多旅游景区内的导向标识、指示牌等满足不了需求,也没有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景区的整个标识系统不健全。
在导向标识设计方面,很多设计过于形式化,难以包含特定景区景观的自然及文化内涵。
同时,旅游景区管理层在提高标识文化传播及材料应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景区标识材料很难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由于过分重视标识的耐用性,而忽略了景区的文化艺术特征,甚至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了损坏,影响游客的游玩心情。
基于旅游凝视的旅游地形象提升研究——以南京栖霞山风景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目的地日益增多,旅游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形象的塑造变得越来越重要。
旅游地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还反映了目的地的旅游品质和旅游体验。
南京栖霞山风景区作为南京著名景区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也遭遇了来自其他景区的激烈竞争。
因此,本研究旨在提升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形象,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借鉴,同时也对其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形象。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地形象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形象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从而为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形象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和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具体而言,将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建立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地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游客对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的评价,再结合实地调研的结果,对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形象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内外旅游地形象相关理论的综述(2)基于旅游凝视视角的旅游地形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基于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的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现状及问题分析(4)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提升策略建议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基于旅游凝视视角的旅游地形象评价指标体系,为旅游地形象塑造提供理论基础(2)分析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现状及问题,为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3)提出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提升策略建议,为南京栖霞山风景区的形象塑造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在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完成,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2021年5月-2021年8月进行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分析,构建旅游凝视视角下的旅游地形象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阶段:2021年9月-2021年12月开展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评价的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收集数据第三阶段:2022年1月-2022年4月对南京栖霞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旅游地形象提升策略建议第四阶段:2022年5月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准备七、参考文献[1] 梁雪梅, 潘曼妮.基于旅游心理学的旅游地形象研究及策略分析——以七彩丹霞山为例[J].旅游论坛,2019,(9):65-72.[2] 刘勤, 赵万里.基于时空凝视的旅游地形象提升研究——以广州市的白云山为例[J].旅游论坛,2019,(9):39-45.[3] 谢伟.口碑营销背景下旅游地形象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J].现代财经,2019,(5):192-193.[4] 张旭, 李世平.江苏省城市旅游地形象研究[J].江苏商论,2019,(5):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