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48.00 KB
- 文档页数:43
新建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标准第⼆篇新建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第1章通则1.1适⽤范围1.1.1 本篇的规定适⽤于船长不⼩于24m的新建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对重⼤改建船舶的初次检验应视具体情况按本篇的适⽤部分执⾏。
1.1.2建造船长⼩于24m的渔业船舶可参照本篇的规定适当降低要求执⾏。
1.2检验⽬的初次(建造)检验的⽬的是为了确保:a)新建船舶按批准的图纸施⼯;b)在整个建造阶段,其建造材料和⼯艺满⾜本局《规则》、规范、有关国际公约和政府有关规定,其检验结果令验船师满意;c)要求认可持证的船⽤产品均经验证,符合要求;d)完成所有规定的检验、试验项⽬,且结果满意。
1.3检验申报及受理1.3.1 初次(建造)检验的申报及受理按本规程第⼀篇1.4.2、1.4.3及1.4.4条的规定。
1.3.2 当出现船体部分在某⼀船⼚建造,但建造完成却在另⼀船⼚的情况时,则应由最后完成建造的船⼚提交完整的检验申报,并应在申报书中说明情况。
⽽制造船体部分的船⼚则应向当地渔船检验部门提交该部分的检验申报,并在检验申报书中说明情况。
验船师应在签发的相关检验记录和报告中说明情况。
1.4设计图纸1.4.1 通常船舶在建造前,检验申报⼈应将经验船部门批准的全套图纸、技术⽂件和验船部门的审图意见书及船舶设计图纸批准函提交受理检验的验船部门。
1.4.2在图纸分批送审情况下,执⾏初次(建造)检验的验船部门有责任就建造进度、涉及批准图纸的有关问题及审图意见的落实情况,与审图单位保持联系,以防⽌船⼚超前施⼯或审图意见未落实的情况发⽣。
1.4.3验船师在接受建造检验任务后,应对经批准的图纸及审图意见书进⾏登记,对图纸的有效性、审图意见的落实情况进⾏检查确认。
对已过有效期的设计图纸,应要求重新报审。
审图意见未落实的设计图纸不得使⽤。
1.4.4现场验船师如发现经批准的图纸存在有不符合现⾏规则、规范、政府法令或有关国际公约时,有权要求改正或停⽌施⼯,重新报审图纸。
渔业船舶初次检验与发证办理(流程、材料、地点、费⽤、条件)⼀、办理条件1.船长12m以下或主机功率44.1千⽡以下(含44.1千⽡)渔业船舶初次检验与发证;2.渔船类型为内陆渔业船舶;⼆、办理材料三、办理流程⽹上办理流程1.申请。
申请⼈登录⼴东省⽹上办事⼤厅肇庆四会分厅提出申请,上传电⼦材料。
2.受理。
接收受理⼈员对材料进⾏预审,在2个⼯作⽇之内提出预审意见,作出受理决定。
申请⼈符合申请资格,且材料齐全、格式规范、符合法定形式的,预受理,出具电⼦版《预受理回执》;申请⼈不符合申请资格或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接件受理⼈员不予受理,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预受理后,申请⼈按约定⽅式⾃⾏或邮寄向⾏政服务中⼼综合服务窗⼝提交纸质材料,接件受理⼈员当场与⽹上电⼦材料审核⽆误后予以正式受理。
3.审查。
受理后,审查⼈员对材料进⾏审查,在5个⼯作⽇内提出初审意见,将初审意见连同申请材料转报⼴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符合审批条件的,出具《⽔⽣野⽣动物特许捕捉证》;不予通过的,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
审查过程,发现材料需补正的2个⼯作⽇内向申请⼈提出补正要求,出具《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申请⼈按要求补正后重新受理审查。
4.领取结果。
申请⼈按约定的⽅式通过⾏政服务中⼼领证窗⼝或以邮寄的⽅式领取办理结果。
窗⼝办理流程1.申请。
申请⼈向⾏政服务中⼼综合服务窗⼝提出申请,提交申请材料。
2.受理。
接件受理⼈员核验申请材料,当场作出受理决定。
申请⼈符合申请资格,并材料齐全、格式规范、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申请⼈不符合申请资格或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接件受理⼈员不予受理,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
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但可以当场更正的,退回当场更正后予以受理。
3.审查。
受理后,审查⼈员对材料进⾏审查,在5个⼯作⽇内提出初审意见,将初审意见连同申请材料转报⼴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符合审批条件的,出具《⽔⽣野⽣动物特许捕捉证》;不予通过的,出具《不予许可决定书》。
第一篇总则1.1 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以下简称主管机关)颁布的《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规定和主管机关承担的其他监督职责,为规范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工作的程序、方法及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法定检验工作的质量,保证海洋渔业船舶符合《规则》的规定,制定《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
1.2 适用范围1.2.1 除另有规定外,本规程适用于悬挂或将要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海洋渔业船舶。
在我国建造、修理的外国籍及港、澳、台渔业船舶,可按《规则》的规定申请检验。
1.2.2 内河渔业船舶法定检验可参照本规程执行;渔业辅助船中油船的法定检验除按本规程执行外,还应遵守主管机关接受的有关规则、规范、规程对油船的规定。
1.2.3 本规程不包括对渔业船舶船用产品的检验。
1.3定义1.3.1 检验:即法定检验,系指对规定项目的检查和签署,一船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有无经批准的图纸、技术文件,以及材料和配套产品有无船用产品证书;2)审查施工工艺;3)检查、测量及试验;4)签发检验证书及技术文件。
1.3.2 抽查:系指在本规程规定的范围内,对被检项目的部分尺寸、参数和特性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确定其是否符合主管机关规定的一种检验方法。
抽查是法定检验的基本方法。
抽查并不排除按本规程的规定进行各种形式的检验。
1.3.3 外部检视:系指凭验船师的感官,在不拆解的状态下对被检项目进行外部检查,对其状态做出结论和确定附加详细检查范围的一种检验方法。
1.3.4 详细检查(拆检):系指在打开或拆解状态(通常用手可触及的范围)下对被检项目进行检查,对其状态做出结论的一种检验方法。
1.3.5 检测:系指采用测量器具、仪表,对被检项目进行测量,对其状态做出结论的一种检验方法,如测厚,测量耗损、间隙和绝缘电阻等。
1.3.6 试验:系指在规定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下,采用规定的方法(包括样品准备、操作程序和结果处理)和测试仪器、设备、试剂等,对被检的原材料或成品进行检测的全过程。
第二篇检验与发证第1章通则第1节一般规定1.1.1 渔业船舶的所有人、经营者或代理人(以下简称船舶所有人)须按本篇的规定申报检验。
1.1.2 所有渔业船舶在首次投入营运之前须申报初次检验。
1.1.3 营运渔业船舶须按本篇规定申报营运船舶检验。
1.1.4 船舶所有人须按本篇规定申报吨位丈量、核定载重线。
1.1.5 渔业船舶的主要船用产品,须按本篇的规定申报产品检验。
1.1.6 验船部门受理检验的范围,须按主管机关的规定执行。
1.1.7 检验依据1.1.7.1 本规则是执行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依据。
1.1.7.2 主管机关颁布的其他规定是本规则的组成部分。
1.1.7.3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主管机关颁布的指导性文件均属于非强制性的。
1.1.7.4 渔业船舶结构除须符合本规则的相应规定外,其船舶强度、结构、布置、材料、构件尺寸、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冷藏装置、防火结构、焊接、锅炉和其他受压容器及其附件等,其设计与安装应适用于预定的用途,且应符合主管机关颁布或承认的建造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
1.1.7.5 本规则各篇的规定已涵盖了下列有关国际公约、议定书(包括修正案)、规则等对渔业船舶的要求:1) 1969年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简称69吨位公约);2) 1966年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及1988年议定书(简称66载重线公约);3) 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及其议定书和修正案(简称SOLAS公约1974);4)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及其修正案(简称72避碰规则);5) 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78年议定书及1988年议定书(简称MARPOL 73/78公约);6) 1977年托雷莫利诺斯国际渔船安全公约1993年议定书(简称93议定书)。
1.1.7.6 本规则还包括了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于1932年修订的《关于船舶装卸作业防止工人工伤事故公约》(简称32号公约),以及替代并于1981年12月5日生效的相应公约(简称152公约)的有关内容。
渔业船舶检验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渔业船舶检验管理,确保渔业船舶安全、可靠、高效运行,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和将要登记的渔业船舶(以下简称渔业船舶)的检验活动。
第三条渔业船舶检验应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发展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渔业船舶的安全、环保、节能和可靠。
第四条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渔业船舶检验工作。
第二章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第五条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取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核发的检验机构资质证书。
第六条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检验管理制度,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并对检验结果负责。
第七条渔业船舶检验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取得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核发的检验人员资格证书。
第八条渔业船舶检验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检验规程和标准,保持客观、公正、严谨的工作态度,不得泄露检验过程中获取的商业和技术秘密。
第三章检验范围和内容第九条渔业船舶检验范围包括:渔业船舶的设计、制造、改装、维修、检验、登记、航行、作业、停泊、解散和报废等环节。
第十条渔业船舶检验内容主要包括:船体结构、船舶设备、船舶主机、船舶辅机、船舶电气、船舶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
第四章检验程序和周期第十一条渔业船舶检验分为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临时检验。
第十二条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应当在船舶投入营运前完成。
初次检验合格的船舶,可以申请营运检验。
第十三条营运检验周期根据船舶类型、使用年限和海域情况确定。
一般船舶每年检验一次,老旧船舶、高风险船舶和事故船舶应当加大检验频率。
第十四条渔业船舶在发生重大改建、事故修复、主机或主要设备更换等情况后,应当进行临时检验。
第五章检验标准和规程第十五条渔业船舶检验应当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规范进行。
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一、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渔业船舶作为进行海洋渔业、淡水渔业及其他相关渔业业务的工具,其数量逐渐增多,类型也日益多样化。
为了保障渔民的生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避免事故发生,各国都出台了相应的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
这些规则是按照国际海事组织的标准要求制定的,对渔业船舶的设计、建造、装备、航行、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渔业船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二、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适用范围和标准1.船体和舾装检验标准:对船体结构的强度、稳定性、浮力、隔防结构、甲板、船舱等进行检验,以确保船体的牢固性和耐久性。
2.机电设备和航行设备检验标准:对引擎、发电机、导航设备、通信设备、救生设备等进行检验,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有效性。
3.安全管理制度检验标准:对渔船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检验,包括人员配备、培训、应急预案等,以确保船上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
4.渔业资源保护检验标准:对渔船进行渔业资源保护方面的检验,包括渔具使用、渔业作业时段、禁渔区域等规定的遵守情况。
三、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实施机构和程序1.申请检验:渔船所有人或经营人需向检验机构申请检验,并提供相关资料和证明。
2.检查验收:检验机构对申请的渔船进行检验,对各项标准进行检查,包括船体结构、机电设备、航行设备、安全管理制度等。
3.检验结果:检验机构根据检查结果,对渔船的合格性进行评定,并出具相应的检验报告和合格证书。
4.定期复检:合格的渔船需要定期进行复检,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四、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后续效果和监管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结果对渔船持有人和经营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合格证书是船舶行驶、港口停靠和保险投保的重要凭证。
同时,海事管理部门会定期进行对渔船的抽查和监管,对未通过检验或不符合要求的船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停航、罚款、撤销合格证书等。
总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渔业船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船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保护渔业资源和环境。
渔业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
渔业工程是指为了渔业生产而进行的各种工程建设项目。
随着渔业
的发展,渔业工程的施工和验收标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渔
业工程施工和验收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相关标准。
一、渔业工程施工标准
1. 渔港建设标准:渔港是渔业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建设标准直接关
系到渔业生产的效益。
渔港的规划、设计、施工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确保设施完善、运营顺畅。
2. 鱼塘修建标准:鱼塘是养殖渔业的重要场所,其建设需符合当地
的土地利用政策和环保法规,保证水质清洁、温度适宜,确保养殖效果。
3. 船舶码头建设标准:船舶是渔业生产的工具,船舶码头的建设需
符合安全、稳定的原则,确保船只的停靠和维修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渔业工程验收标准
1. 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在渔业工程建设完成后,需进行工程质量验收,确保各项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工程的长久稳定运行。
2. 安全验收标准:工程建设完成后,需要进行安全验收,确保各类
安全设施完好有效,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保障工程运行人员的生命安全。
3. 环保验收标准: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渔业工程建设也需要进行环保验收,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总结:渔业工程施工和验收标准是确保渔业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和验收,才能保证渔业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希望相关部门和企业能够高度重视,加强管理,确保渔业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船长大于或等于5m但小于12m内河渔业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国渔检(法)[2008]135号文公布自2009年3月1日起施行人民交通出版社第一章总则第1节一般规定1.1.1 法令1.1.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是依照该条例规定实施检验管理的主管机关。
1.1.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渔业船舶检验规则由国家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制定,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公布实施。
1.1.2 宗旨1.1.2.1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保证船舶具备安全航行、作业的技术条件,保障人命财产安全,防止污染环境。
1.1.2.2 对符合《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船长大于或等于5m但小于12m内河渔业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以下简称本规则)要求的,应当签发相应的法定证书。
1.1.3 适用范围1.1.3.1 本规则适用于船长大于或等于5m但小于12m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或将要登记的、有上层建筑或甲板室结构的内河机动渔业船舶。
1.1.3.2 适用本规则的内河船舶,其材料可为钢质、木质、铝合金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1.1.3.3 本规则不适用于高速船(艇),高速船(艇)应当符合主管机关发布或承认的检验规定。
1.1.4 申请与费用1.1.4.1 船舶所有人或经营人应按本规则2.1.3规定的时间向有关验船机构申请法定检验,并提供必要的检验条件。
1.1.4.2 检验费按国家价格、财政部门规定的标准计收。
1.1.5 生效与适用1.1.5.1 本规则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由主管机关公布施行。
规则生效日期标注在本规则扉页上。
1.1.5.2 除本规则另有明文规定外,本规则适用于新船。
1.1.5.3 本规则生效之前建造的船舶,其船舶构造仍可符合建造时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已经2003年6月11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总理*2003年6月27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渔业船舶的检验,保证渔业船舶具备安全航行和作业的条件,保障渔业船舶和渔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污染环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登记和将要登记的渔业船舶(以下简称渔业船舶)的检验,适用本条例。
从事国际航运的渔业辅助船舶除外。
第三条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以下简称国家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行使渔业船舶检验及其监督管理职能。
地方渔业船舶检验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负责有关的渔业船舶检验工作。
各级公安边防、质量监督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渔业船舶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予以协助。
第四条国家对渔业船舶实行强制检验制度。
强制检验分为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临时检验。
第五条渔业船舶检验,应当遵循安全第一、保证质量和方便渔民的原则。
第二章初次检验第六条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是指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在渔业船舶投入营运前对其所实施的全面检验。
第七条下列渔业船舶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申报初次检验:(一)制造的渔业船舶;(二)改造的渔业船舶(包括非渔业船舶改为渔业船舶、国内作业的渔业船舶改为远洋作业的渔业船舶);(三)进口的渔业船舶。
第八条制造、改造的渔业船舶,其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应当经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审查批准,并在开工制造、改造前申报初次检验。
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应当自收到设计图纸、技术文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设计、制造、改造渔业船舶的单位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遵守国家渔业船舶技术规则。
第九条制造、改造的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应当与渔业船舶的制造、改造同时进行。
渔业船舶及船用产品检验证书核发渔业船舶检验一、执法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3、《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2)》;4、《钢质海洋渔船建造规范》、《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程(2003)》;5、我国现行的强制性标准以及我国政府承认的有关国际公约。
二、办事条件:1、申报时间:⑴初次检验的,在船舶制造或改造开工3个工作日前申报;⑵营运检验或临时检验的,在进坞或上排修理3个工作日前申报。
2、按检验种类递交以下申报材料:⑴新建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①渔业船舶检验申报书;②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适用于捕捞渔船);③渔港监督部门签发的船名审批文件;④经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批准的设计图纸及技术文件;⑤承造厂的渔业船舶制造维修资质认可证书复印件;⑥造船及技术协议副本。
⑵营运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①渔业船舶检验申报书;②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适用于捕捞渔船);③渔港监督部门签发的船名审批文件;④《规则》规定须提交的船舶图纸及技术文件;⑤所有原船舶证书及技术文件;⑥承修厂的渔业船舶制造维修资质认可证书复印件;⑦船舶修造合同及技术协议副本(船舶修理或改建时);⑧《旧渔业船舶进口技术评定书》复印件(如为进口船舶时);⑨国家机电产品进口审批文件复印件(如为进口船舶时);⑩海关完税证明复印件(如为进口船舶时)。
⑶渔业船舶的年度、期间、换证和临时检验:①渔业船舶检验申报书;②现有渔业船舶检验证书及技术文件;③承修厂的渔业船舶制造维修资质认可证书复印件(需要时);④船舶修理合同及技术协议副本(船舶修理或改建时)。
三、办理程序:1、材料接收。
营运检验或临时检验由船籍港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初次检验由船舶制造地或改造地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接收申请人递交的渔业船舶检验申报材料。
2、申请受理。
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对审查合格的实施检验。
对因故不能回船籍港进行营运检验的渔业船舶,由船籍港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委托船舶的营运地或维修地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实施检验。
第一篇总则1.1 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以下简称主管机关)颁布的《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的规定和主管机关承担的其他监督职责,为规范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工作的程序、方法及技术要求,不断提高法定检验工作的质量,保证海洋渔业船舶符合《规则》的规定,制定《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程》(以下简称本规程)。
1.2 适用范围1.2.1 除另有规定外,本规程适用于悬挂或将要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海洋渔业船舶。
在我国建造、修理的外国籍及港、澳、台渔业船舶,可按《规则》的规定申请检验。
1.2.2 内河渔业船舶法定检验可参照本规程执行;渔业辅助船中油船的法定检验除按本规程执行外,还应遵守主管机关接受的有关规则、规范、规程对油船的规定。
1.2.3 本规程不包括对渔业船舶船用产品的检验。
1.3定义1.3.1 检验:即法定检验,系指对规定项目的检查和签署,一船包括下列内容:1)检查有无经批准的图纸、技术文件,以及材料和配套产品有无船用产品证书;2)审查施工工艺;3)检查、测量及试验;4)签发检验证书及技术文件。
1.3.2 抽查:系指在本规程规定的范围内,对被检项目的部分尺寸、参数和特性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的结果,确定其是否符合主管机关规定的一种检验方法。
抽查是法定检验的基本方法。
抽查并不排除按本规程的规定进行各种形式的检验。
1.3.3 外部检视:系指凭验船师的感官,在不拆解的状态下对被检项目进行外部检查,对其状态做出结论和确定附加详细检查范围的一种检验方法。
1.3.4 详细检查(拆检):系指在打开或拆解状态(通常用手可触及的范围)下对被检项目进行检查,对其状态做出结论的一种检验方法。
1.3.5 检测:系指采用测量器具、仪表,对被检项目进行测量,对其状态做出结论的一种检验方法,如测厚,测量耗损、间隙和绝缘电阻等。
1.3.6 试验:系指在规定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下,采用规定的方法(包括样品准备、操作程序和结果处理)和测试仪器、设备、试剂等,对被检的原材料或成品进行检测的全过程。
渔业船舶检验操作规范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性质(一)名称:渔业船舶检验(二)性质:行政许可二、设定依据(一)1986年1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25号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二十六条: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的从事捕捞作业的船舶必须经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下水作业。
(二)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令第383号公布,自2003年8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第四条:国家对渔业船舶实行强制检验制度。
强制检验分为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临时检验。
三、实施主体和实施权限(一)实施主体:AA市渔业船舶检验局(二)实施权限:1.负责辖区内主机功率147KW以下的非钢质渔业船舶营运检验和发证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认可和管理规定》,渔业船舶检验行政审批权最终以国家渔业船舶检验局核定授权的渔业船舶检验业务为准。
四、行政审批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程2003》(国渔检(船)[2003]31号)规定,申请渔业船舶检验时,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持有国家下达的《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二)持有船名号审批文件;(三)船舶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及审图意见书经过批准;(四)签订有船舶建造合同及技术协议;(五)设计、制造、改造渔业船舶的单位应当取得《设计单位资格证书》和《工厂认可证书》,并遵守国家渔业船舶技术规则。
五、实施对象和范围(一)初次检验的实施对象和范围:1、制造的渔业船舶;2、改造的渔业船舶(包括非渔业船舶改为渔业船舶、国内作业的渔业船舶改为远洋作业的渔业船舶);3、进口的渔业船舶。
(二)营运检验的实施对象和范围:1、渔业船舶的结构和机电设备;2、与渔业船舶安全有关的设备、部件;3、与防止污染环境有关的设备、部件;4、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检验项目。
渔业船舶检验的审批操作规范一、行政审批项目名称、性质(一)名称:渔业船舶检验(二)性质:行政许可二、设定依据(一)1986年1月20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04年8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第二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25号公布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二十六条: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的从事捕捞作业的船舶必须经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下水作业。
(二)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令第383号公布,自2003年8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第四条:国家对渔业船舶实行强制检验制度。
强制检验分为初次检验、营运检验和临时检验。
三、实施主体和实施权限(一)实施主体:北海市渔业船舶检验局(二)实施权限:1.负责辖区内(合浦县除外,下同)渔业船舶机构检验业务工作的指导、协调与监督管理;2.负责辖区内船长24米以下渔业船舶的监督检验及发证工作;3.负责辖区内非钢质渔业船舶的营运检验及发证工作;4.负责辖区内渔业船舶设计修造质量的监督管理;5.承担辖区内验船师业务培训工作;6.负责辖区内检验业务工作的统计上报;7.承担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认可和管理规定》,渔业船舶检验行政审批权最终以国家渔业船舶检验局核定授权的渔业船舶检验业务为准。
四、行政审批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海洋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程2003》(国渔检(船)[2003]31号)规定,申请渔业船舶检验时,应符合以下条件:(一)持有国家下达的《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二)持有船名号审批文件;(三)船舶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及审图意见书经过批准;(四)签订有船舶建造合同及技术协议;五、实施对象和范围(一)初次检验的实施对象和范围:1、制造的渔业船舶;2、改造的渔业船舶(包括非渔业船舶改为渔业船舶、国内作业的渔业船舶改为远洋作业的渔业船舶);3、进口的渔业船舶。
海洋渔业渔船检验标准海洋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渔船检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渔船运行安全、提升渔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渔船设计与建造、渔船设备与供应品、渔船安全运营、渔船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海洋渔业渔船检验标准。
一、渔船设计与建造规范在渔船设计与建造阶段,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确保渔船结构牢固、航行性能优良。
1. 尺寸与结构:渔船尺寸与结构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包括船体长度、宽度、吃水深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要求船体结构坚固,防止因船体疲劳导致渔船事故发生。
2. 船体材料:要求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船用钢材,切勿使用次品、劣质材料,以确保渔船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 舱室设计:合理设计舱室结构,确保渔船装载容量、货物防滑和货物摆放的稳定性,并配备相应的货舱设置和货舱门,以方便装卸和运输。
4. 船体安全设施:设置适当的防滑设施、护舷栏杆等,确保渔民在船面上行走时的安全;同时要求设备有效的船体防火、救生设备等,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
二、渔船设备与供应品规范渔船设备与供应品的规范使用是确保渔船运营安全和提高渔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
1. 主机设备:渔船主机的选择与安装应符合船舶主机通用标准,确保主机的动力性能和可靠性,减少对渔船运营的影响。
2. 通信与导航设备:渔船需要安装符合国家要求的通信设备和导航设备,以确保渔船在大海上的定位和信息传递,降低因通信和导航问题导致的安全风险。
3. 渔具与捕捞设备:渔船需要按照相关规范选用合适的渔具和捕捞设备,确保捕捞效率和捕捞质量,同时避免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4. 防污染设备:渔船需要配备相应的油污染防治设备和垃圾处理设施,减少渔船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三、渔船安全运营规范渔船安全运营规范旨在确保渔船从事渔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渔民的生命安全。
1. 渔船运营监管:建立健全的渔船运营监管体系,加强对渔船运营的监控和管理。
包括对渔船运行轨迹、船员信息、捕捞活动等的监管。
渔业船舶船用产品认可初审操作规范一、项目名称、性质(一)名称:渔业船舶船用产品认可初审(二)性质:行政许可二、设定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2003年6月27日国务院令第383号)第九条用于制造、改造的渔业船舶的有关航行、作业和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环境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在使用前应当经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使用。
第十六条用于维修渔业船舶的有关航行、作业和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环境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在使用前应当经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检验、检验合格的方可使用。
第十七条营运中的渔业船舶需要更换有关航行、作业和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防止污染环境的重要设备、部件和材料的,该船舶的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应当遵守本条例第二款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地方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应当在国家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核定的范围内开展检验业务。
(二)《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2000年)》:渔业船舶建造或修理所使用的船用产品须经主管机关认可并取得船用产品证书后方可装船使用。
(三)《农业部第十四批行政审批服务标准》(2014年12月26日农业部公告第2201号)渔业船舶船用产品(型式)认可标准、渔业船舶船用产品(工厂)认可标准:省渔船检验机构接收《船用产品(型式工厂)认可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并进行现场检验,提出意见后报农业部行政审批办公大厅渔业(船检)窗口。
三、实施权限和实施主体AA渔船检验局负责自治区范围内的渔业船舶船用产品认可初审四、行政审批条件(一)渔业船舶船用产品(型式/工厂)认可1. 生产企业建立和落实有关检测、试验设备的控制、校准和维修、保养制度,并确保设备具有适用的测量范围、必要的准确度和稳定度;2. 工厂从事检测、试验的工作人员应能胜任其承担的工作。
对一些特殊试验的检查者,应经过专门培训和具备适任资格或经历;3. 工厂如果不具备检测、试验条件,工厂应负责将其产品或样品送到主管机关认可的检测机构或验船师同意的单位进行检测、试验;4. 持有船用产品自检合格报告;5. 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二)渔业船舶船用产品(气胀救生筏检修站)、渔业船舶船用产品(GMDSS设备岸上维修单位)、渔业船舶船用产品(检测机构)认可1.应具备所需的场地、设备、人员条件。
渔业船舶检验规章制度一、目的本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渔业船舶的安全运行,提高渔业船舶的安全性能,保护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维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注册的渔业船舶及其相关设备和工作人员。
三、检验要求1. 渔业船舶建造检验1.1 渔业船舶的建造必须符合我国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必须拥有有效的船舶建造合同。
1.2 渔业船舶的建造过程必须按照船级社或批准的检验机构的规定进行监督检验,并获得相应的建造合格证。
1.3 渔业船舶建造完工后,必须进行初步验收,确认船舶符合设计要求与相应证书的规定。
2. 渔业船舶定期检验2.1 渔业船舶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定期检验,以确保船舶的安全性能和装备状态符合要求。
2.2 定期检验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船体结构、通舱系统、动力系统、导航设备、通讯设备、救生设备等项目的检查。
2.3 定期检验必须由批准的船级社或检验机构进行,并颁发相应的检验证书。
3. 渔业船舶事故检查3.1 渔业船舶发生事故后,必须进行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分析,并记录相关的事故报告。
3.2 渔业船舶事故检查包括对船舶本身以及事故相关设备的检查,以确定事故的原因和责任。
3.3 渔业船舶事故检查由地方海事部门以及批准的船级社或检验机构共同进行。
4. 渔业船舶临时检验4.1 渔业船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临时检验,以保证船舶的安全性能。
4.2 渔业船舶临时检验由批准的船级社或检验机构进行,并根据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四、检验流程1.渔业船舶建造检验流程:- 申请建造合同- 船舶建造合同签订- 建造过程监督检验- 船舶建造完工- 初步验收2.渔业船舶定期检验流程:- 预约定期检验- 船舶检查准备- 定期检验实施- 检验结果记录和评估- 发放检验证书3.渔业船舶事故检查流程:- 事故调查和分析- 事故检查准备- 船舶及设备检查- 事故原因和责任确定- 事故报告记录4.渔业船舶临时检验流程:- 申请临时检验- 船舶临时检查准备- 临时检验实施- 检验结果处理五、检验报告与证书1.检验报告和证书是对渔业船舶检验结果的确认和记录,必须由批准的船级社或检验机构颁发。
第二篇检验与发证第1章通那么第1节一般规定1.1.1 渔业船舶的所有人、经营者或代理人〔以下简称船舶所有人〕须按本篇的规定申报检验。
1.1.2 所有渔业船舶在首次投入营运之前须申报初次检验。
1.1.3 营运渔业船舶须按本篇规定申报营运船舶检验。
1.1.4 船舶所有人须按本篇规定申报吨位丈量、核定载重线。
1.1.5 渔业船舶的主要船用产品,须按本篇的规定申报产品检验。
1.1.6 验船部门受理检验的围,须按主管机关的规定执行。
1.1.7 检验依据1.1.7.1 本规那么是执行渔业船舶法定检验的依据。
1.1.7.2 主管机关公布的其他规定是本规那么的组成局部。
1.1.7.3 除另有明文规定外,主管机关公布的指导性文件均属于非强制性的。
1.1.7.4 渔业船舶构造除须符合本规那么的相应规定外,其船舶强度、构造、布置、材料、构件尺寸、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冷藏装置、防火构造、焊接、锅炉和其他受压容器及其附件等,其设计与安装应适用于预定的用途,且应符合主管机关公布或成认的建造规、标准的有关规定。
1.1.7.5 本规那么各篇的规定已涵盖了以下有关国际公约、议定书〔包括修正案〕、规那么等对渔业船舶的要求:1〕1969年国际船舶吨位丈量公约〔简称69吨位公约〕;2〕1966年国际船舶载重线公约及1988年议定书〔简称66载重线公约〕;3〕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平安公约及其议定书和修正案〔简称SOLAS公约1974〕;4〕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那么及其修正案〔简称72避碰规那么〕;5〕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78年议定书及1988年议定书〔简称MARPOL 73/78公约〕;6〕1977年托雷莫利诺斯国际渔船平安公约1993年议定书〔简称93议定书〕。
1.1.7.6 本规那么还包括了国际劳工组织〔简称ILO〕于1932年修订的〞关于船舶装卸作业防止工人工伤事故公约〞〔简称32号公约〕,以及替代并于1981年12月5日生效的相应公约〔简称152公约〕的有关容。
渔业船舶检验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渔业船舶检验管理,规范渔业船舶检验服务,保障渔业船舶检验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以及我国缔结或者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渔业船舶的检验活动及从事渔业船舶检验活动的机构和人员的管理适用本规定。
从事国际航行渔业辅助船舶的检验的管理适用《船舶检验管理规定》(交通运输部令2016年第2号)。
第三条交通运输部主管全国渔业船舶检验和监督管理工作。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负责对渔业船舶检验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船舶检验主管部门,负责行政辖区内渔业船舶检验的监督管理。
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根据授权或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渔业船舶检验工作。
第二章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和人员第四条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是指实施渔业船舶和渔业船舶船用产品检验的机构,包括中国船级社和地方渔业船舶检验机构。
第五条中国船级社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授权的业务范围开展渔业船舶的法定检验工作。
地方省级渔业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核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渔业船舶的法定检验工作。
省级以下的地方渔业船舶检验机构业务范围由省级渔业船舶检验主管部门核定并报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其业务范围不得超越省级渔业船舶检验机构业务范围。
渔业船舶检验机构的业务范围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渔业船舶检验机构等单位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专业化社会组织提供审图技术服务。
专业化社会组织开展审图技术服务的,应当具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公布的相应能力和条件。
第七条中国船级社和省级渔业船舶检验机构应当按年度向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报告渔业船舶检验工作情况,包括渔业船舶检验机构质量体系运行、检验业务量、检验人员变化等情况。
第八条渔业船舶检验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检验技能,满足国家有关注册验船师或适任管理的要求,并按照确定的资格等级从事相应的渔业船舶检验工作。
第二篇新建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第1章通则1.1适用范围1.1.1 本篇的规定适用于船长不小于24m的新建渔业船舶的初次检验,对重大改建船舶的初次检验应视具体情况按本篇的适用部分执行。
1.1.2建造船长小于24m的渔业船舶可参照本篇的规定适当降低要求执行。
1.2检验目的初次(建造)检验的目的是为了确保:a)新建船舶按批准的图纸施工;b)在整个建造阶段,其建造材料和工艺满足本局《规则》、规范、有关国际公约和政府有关规定,其检验结果令验船师满意;c)要求认可持证的船用产品均经验证,符合要求;d)完成所有规定的检验、试验项目,且结果满意。
1.3检验申报及受理1.3.1 初次(建造)检验的申报及受理按本规程第一篇1.4.2、1.4.3及1.4.4条的规定。
1.3.2 当出现船体部分在某一船厂建造,但建造完成却在另一船厂的情况时,则应由最后完成建造的船厂提交完整的检验申报,并应在申报书中说明情况。
而制造船体部分的船厂则应向当地渔船检验部门提交该部分的检验申报,并在检验申报书中说明情况。
验船师应在签发的相关检验记录和报告中说明情况。
1.4设计图纸1.4.1 通常船舶在建造前,检验申报人应将经验船部门批准的全套图纸、技术文件和验船部门的审图意见书及船舶设计图纸批准函提交受理检验的验船部门。
1.4.2在图纸分批送审情况下,执行初次(建造)检验的验船部门有责任就建造进度、涉及批准图纸的有关问题及审图意见的落实情况,与审图单位保持联系,以防止船厂超前施工或审图意见未落实的情况发生。
1.4.3验船师在接受建造检验任务后,应对经批准的图纸及审图意见书进行登记,对图纸的有效性、审图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认。
对已过有效期的设计图纸,应要求重新报审。
审图意见未落实的设计图纸不得使用。
1.4.4现场验船师如发现经批准的图纸存在有不符合现行规则、规范、政府法令或有关国际公约时,有权要求改正或停止施工,重新报审图纸。
1.4.5经批准的图纸的非原则性修改,可由执行检验的验船部门负责审批或由验船师签字确认。
如验船部门认为必要,则可要求该图重新送审。
1.4.6经某一验船部门批准的船舶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如需转至另一地用于建造船舶时,则不必重新送审,但船厂应将此批准图纸、技术文件和原验船部门的审图意见书及船舶设计图纸批准函和设计单位认可的证明一并送建造地的验船部门备查。
1.4.7船厂的生产图纸必须符合经验船部门批准的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并应提供一份给验船师备查。
1.5检验工作1.5.1 承担检验任务的验船师应审查并确定船厂质检部门提交的建造阶段日常的质量控制与检验程序和方法以及检验项目表。
1.5.2 在建造过程中,验船师应结合建造进度对建造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船舶与批准图纸或有关法定要求不符或存在缺陷时,应及时签发“检验通知单”书面通知船厂要求改正。
1.5.3 验船师在检验中船厂对验船师的意见和建议应尽快处理或答复。
1.5.4 对本篇1.3.2所述两地造船的情况,前一执行检验单位应对其检验的部分负责,就已检验的内容,详细列出已完成检验的项目清单,以及对尚未完成检验项目提出的建议清单,填写相关的检验记录和报告,并将有关的审批图纸、审图意见书、检验记录和报告副本等资料移交后续的执行检验单位。
1.6船用产品1.6.1 供船舶建造、安装及配备用的材料、机械、设备、装置及零部件(包括备品、备件),凡属本局要求持有船用产品证书的,均需具有相应证书方可上船安装和使用。
对暂未要求持船用产品证书的特殊设备,本局认为必要时可增加持证要求。
1.6.2验船师应核查装船产品是否持有相应的证书,确认实物标识和进行必要的外观检查。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要求船厂采取预防、纠正措施,必要时可要求对持证产品进行抽查或复验。
1.6.3不允许在新建船舶上使用从报废船舶上所拆卸的旧材料、旧机械及旧设备。
第2章开工前的检查2.1资格及工艺文件认可2.1.1 船厂应具有与所建造船舶相适应的修造企业资格证书。
2.1.2船厂在提交初次检验申报时,除按本规程第一篇1.4.2条的规定外,还应提交下列证书及文件(适用时)供审查认可:a)证书:1)从事船舶焊接人员的焊工资格证书;2)从事船舶无损检测人员的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书;3)从事木质渔业船舶修造的特种工人(带班木工、带班捻工、机电工)的资格证书;4)从事玻璃钢渔业船舶船体糊制成型工作人员的资格证书;5)从事渔业船舶修造质检人员的资格证书。
b)工艺文件:1)船舶焊接工艺;2)船体装配技术条件;3)主机及轴系安装工艺;4)舵系安装工艺;5)螺旋桨安装工艺;6)锅炉安装工艺;7)电气设备安装及电缆敷设工艺;8)冷藏鱼舱绝缘层施工工艺、冷海水舱绝缘层施工及内胆安装工艺;9)其他重要工艺;10)系泊、航行试验大纲。
c)报检项目表。
2.1.3未取得本章2.1.2 a)规定的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相应的工作,取得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超越所持证书规定范围的工作。
2.1.4船厂采用新材料、新的焊接工艺时,应进行工艺认可试验。
当工厂对已认可的焊接工艺规程作了重大修改时,应将改动的细节向验船部门报告,验船部门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重做焊接工艺认可试验。
工厂的焊接工艺业经验船部门认可,则以后按批准的工艺施工时,可免做焊接工艺认可试验。
2.1.5船厂的重要施工工艺应能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工艺提交认可必须在该项目施工或试验、检验开始前。
2.1.6对每艘新建船舶,船厂应按照本规程附录2《船舶建造检验报检项目表》的规定,结合船舶的实际情况编制船舶报检项目表,并报送验船师审查。
验船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适当增加或减少检验项目。
2.2开工建造2.2.1船厂开工前应具备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图纸要求的生产图纸。
2.2.2开工前经检查符合有关要求后船厂方能开工建造。
第3章钢质渔业船舶船体结构的检验3.1原材料及铸锻件的检验3.1.1 查阅所有用于船舶重要结构和部件的材料与铸锻件的船用产品证书,并核对实物钢印或标志。
凡不具有验船部门检验标志的材料和部件,未经验船部门同意,不得装船使用。
3.1.2 船用材料和部件在造船厂的加工或使用过程中,若发现并证实其不符合要求,即使该材料持有合格证书,也应做为不合格处理。
3.1.3 对代用材料的原则要求:a)同一强度等级中的较高级的钢可以代替较低级的钢,反之则不允许。
b)以较高强度等级的钢代替较低强度等级的钢时:个别构件的代用,尺寸不变;大量代用时,若减少尺寸,应进行强度换算。
c)型材的代用,应遵循等强度的原则。
d)代用材料的使用,必须事先征得设计部门及验船部门同意。
船厂应将船体结构代用的部位、代用材料的强度等级、钢质、品种、规格等做详细记录,并在完工图纸及有关的技术文件上标注明确,以备查证和维修之用。
3.1.4 对焊接材料的保管及领用要求:a)焊接材料的储存、焊前处理按有关标准或焊接材料制造厂使用说明书的要求。
b)对变质焊条的处理方法:1)存放多年的焊条应进行工艺性能试验。
试验前,低氢型焊条应在300~400 ℃温度下烘焙1~2 h。
酸性焊条在150 ℃左右温度下烘焙1~2 h;试验时,若药皮没有成块脱落,低氢型焊条没有出现气孔,焊接接头的力学性一般是可以保证的;2)焊条芯有轻微锈迹,基本上不会影响力学性能,但低氢型焊条,不宜用于重要结构的焊接;3)低氢型焊条锈迹严重或药皮有脱落现象,可酌情降低使用或用于一般构件焊接;4)严重变质的焊条,不允许使用。
3.1.5 板材、铸锻件的一般检查:a)核对材料牌号、规格、数量及炉罐号与实物是否一致;b)核查船用产品证书内容、验船部门印记和验船师的签名;c)检查板材和铸锻件上的相关标记是否齐全。
d)对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必要时对化学成份、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并将检查试验结果记录存档以备查。
3.1.6 板材、铸锻件的缺陷修整要求:a)钢板表面缺陷的限定及修整要求按表3.1.6 a)。
b)钢板夹层处理要求按表3.1.6 b)。
c)钢板缺陷修整的一般要求:1)钢材缺陷的修补工艺应征验船师同意,并在其监督下进行;2)修整后的任何部位的厚度应不小于公称厚度的93%,且减薄量应不大于1.5mm;3)缺陷消除后和焊接前,单件钢件任何部分的厚度减薄不得大于钢件公称厚度的20%;4)缺陷剔除后,应进行适当的无损检测,以证实缺陷已被消除;5)焊补后,被修补部位应打磨光顺,并进行无损检测,验船师可根据情况要求热处理。
表3.1.6a) 钢材表面缺陷的限定及修理要求表 3.1.6 b) 钢板夹层处理要求d)铸钢件表面缺陷限定及修补要求按表3.1.6 d)。
缺陷剔除后,应进行无损检测以证实缺陷已被完全消除。
如需焊补,应将探明缺陷的数量、大小和部位的草图以及焊补工艺,提交验船师审核批准,采用认可的低氢型焊接材料,并根据材料和缺陷情况进行预热,焊后做温度不低于550℃的消除应力的热处理,并做无损探伤复查。
表3.1.6 d)铸钢件表面缺陷限定及修理要求e)锻钢件表面的轻微缺陷可用凿削或修磨方法去除,并用磁粉探伤或着色检查以证实缺陷被清除。
锻件表面一般不允许用焊补方法修补缺陷。
对低应力区域的细小缺陷经验船师同意方可补焊,但在焊补前必须将焊补工艺提交验船师认可。
3.2船体构件加工及装配的检验3.2.1船体构件号料的检验船体构件所用材料的牌号、等级、规格及其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号料精度应符合认可的技术条件或技术标准。
3.2.2 船体零部件加工的检验船体零件的加工精度、部件的装配精度和焊接规格及焊接质量应符合认可的技术条件或技术标准。
3.2.3分段检验3.2.3.1 船体分段建造完工后,应清除焊渣及脏物,并由船厂质检部门预检。
船厂应在预检合格后提交验船师检验。
在检验中要确认:a)分段构件的材料等级、尺寸及焊接材料均符合经批准的设计图纸;b)分段加工精度和焊缝表面质量符合认可的技术标准;c)开孔光顺,分段各构件的焊接局部变形已经纠正;d)分段装焊用临时加强件已去除,其焊脚处已经磨平;e)有关审图意见已在相应分段建造中落实。
3.2.3.2 检查中发现的缺陷,包括无损探伤中发现的缺陷,均应按要求修整并复查。
不得将未经检验合格的分段,吊运到船台上进行合拢装配。
3.2.4船台装配(分段合拢)检验3.2.4.1 当安放龙骨或处于相应建造阶段时,应船东和船厂要求,验船部门可出具证明,证实该船已安放龙骨或处于相应建造阶段。
3.2.4.2 经检验合格的分段方可合拢装配。
船台安装时,分段间对接焊缝的装配间隙、坡口、错边以及内部构架的连接等,均应符合经批准的图纸、工艺技术文件和认可的技术标准。
船体大合拢的对接焊缝应经验船师检验合格后才允许进行施焊。
3.2.5结构上开口等的检查3.2.5.1 结构上开口的型式、位置及尺寸应符合经验船部门批准的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