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优化探究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46.50 KB
- 文档页数:9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地球的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
2、 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 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一)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 季节更替4、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应用二、自学导航(A 级,必做)(一)、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1、 图中的近廿点是—,远LI 点是—,2、 地球公转到近LI 点附近的时间是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快,慢)3、 地球公转到远LI 点的时间是—,此时 地球公转速度较 o (快,慢) 4、在图中标出夏至廿、冬至廿、春分LI 和秋分LI 时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如上图,国庆节时太阳直射点大约在点A 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正在自北向南移 动。
同样的道理,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今天,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移动方向如何。
如果是你的生口那一天呢?请大家讨论并完成下表 U 期太阳直射的半球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 3月21日〜6月22 U 6月22日〜9月23 |_| 9 月 23 口~12 月 2212月22廿〜3月21 U三、 自学检测1、 白春分LI 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北或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 夜长,纬1.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班级 姓名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太阳直射点在地表变化示意图度越高,昼越夜越o2、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旺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3、在春分口和秋分口,太阳直射,全球各地昼长夜长。
4、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己确定,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假口,下列传统节日中,大连地区白昼最长的是A、春节B、清明C、端午D、中秋四、知识园地五、我的收获。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实际分析问题。
3、通过前后关联的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
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4、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树立唯物主义理念,培
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过程】
【激趣导入】2010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金谷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2011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一、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
(1)、什么是太阳高度?
(2)、什么是正午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合作探究】
(1)地球上总有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且以直射纬线为中心,南北对称。
(2)某条纬线与太阳光直射纬线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纬差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计算楼距
一般而言,纬度越低,楼距越短,纬度越高,楼距越长。
地球公转意义——昼夜长短变化【学习目标】1.了解昼夜现象、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差异;2.会判断、描述某一节气(或某一季节)全球昼长的分布状况,并学会绘制和判读昼长分布的直角坐标系图;3.理解日出日落时间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并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和阅读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直角坐标系图。
【知识整理】一、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2.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绘图区:二、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绘图区:三、涉及的公式:1.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可以是地方时或区时)2.日出时间=12—昼长/2(即正午地方时...12时减去昼长一半(上午)的时间,因此所算时间为地方时)日落时间=12+昼长/2(即正午地方时...12时加上昼长一半(下午)的时间,因此所算时间为地方时)3.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此公式中的日出日落时间都为地方时)【例题演练】例1:下图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1)—(3)题。
(1)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2)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3)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0<Pa/Pb<1 B.Pa/Pb=0 C.Pa/Pb=1 D.Pa/Pb>1例2:一天,我国某城市于北京时间4时30分日出,18时30分日落,该城市的经度为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课后巩固】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教案作业内容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地球公转基本特征,了解自转的方向、周期及速度。
2.了解黄赤交角及各平面的角度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影响。
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并能结合材料或实例分析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4.结合区域位置推断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单元学习活动:本单元学习从地球公转转的基本特征开头,并结合生活体验,逐步深化对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理解。
本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公转特征与黄赤交角、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由于地球的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昼夜长短变化现象的产生。
同学需能够计算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正确推断季节信息、直射点位置。
单元学习目标:设计检验提示、检验指标、实现程度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目标完全符合课标;切合单元学习主题;充分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能形成目标结构。
2.目标是否符合同学的学问阅历水平和思维进展阶段?是否能满意同学的爱好、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同学参加制定?目标符合同学的学问阅历水平和思维进展阶段;满意同学的爱好、需求和问题;能让同学充分参加制定。
3.目标是否能反映学科本质?是否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学问、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目标很好反映学科本质;很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学问、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
4.目标是否指向同学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力量目标很好指向同学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力量提升5.目标是否能详细清楚说明期望同学实际学到什么及学到何种程度?是否能告知同学?目标完善地、详细清楚说明期望同学实际学到的学问内容;能告知同学。
单元学习活动设计检验提示检验指标实现程度1.是否能将单元学习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对同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在教学实施设计中是否把单元目标从陈述句转换成了引导深度学习的疑问句?能将单元学习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对同学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任务;在教学实施设计中把单元目标从陈述句转换成了引导深度学习的疑问句;2.学习活动是否直接针对目标中的关键概念和学科本质?学习活动直接针对目标中的关键概念和学科本质。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公转第二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结合生活实例,判读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情况、比较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差异,了解为何会产生四季的变化。
2.说出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判读北半球二分二至的昼夜长短情况,了解四季的变化原因及五带的划分。
2.学习难点:通过观察课堂实验并结合生活实例,说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三、知识梳理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任务一】自主学习填写图一下方对应填空。
【任务二】合作探究完成图二、图三下方对应填空。
光照图图一图二图三节气太阳直射纬线北半球昼夜昼夜昼夜昼夜长短状况北极圈及其以出现现象出现现象昼夜北昼夜状况太阳高度角:是指对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的夹角。
太阳高度角越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越,气温就越。
【任务三】根据实验演示结论完成以下填空。
一年中,昆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的现象出现在日,昆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的现象出现在日。
3.四季的变化【任务四】阅读课本P20,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填空。
在北半球,一般把包括春分在内的三个月划为春季,把包括夏至在内的三个月划为夏季,把包括秋分在内的三个月划为秋季,把包括冬至在内的三个月划为冬季。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是的。
4.五带的划分【任务五】请思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并完成以下填空。
地球上的五带二、思维提升1.请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未来两个月,昆明的昼夜长短情况是什么样的,昼夜长短情况会如何变化?2.据观察,我们学校的教室多设计为窗户朝南,门朝北,楼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也都向南方倾斜,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关于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地球教案章节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定义。
2.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公转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公转。
3. 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让学生了解一年为何时地球完成一次公转。
章节二: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不同季节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季节。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季节变化的原因。
2. 讲解地球轴倾斜的概念,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地球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3.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季节的原因。
章节三: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2. 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昼夜长短。
教学活动:1. 引入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2. 讲解地球轴倾斜的概念,通过图片或模型演示地球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3.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昼夜长短的原因。
章节四:地球公转与五带划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与五带划分的依据。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对五带划分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与五带划分的依据: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变化,进而影响气候带划分。
2. 地球公转对五带划分的影响: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
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导学案)高一()班姓名▁▁▁▁▁▁▁2015.12.30.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的时(季节)空(纬度)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季节)空(纬度)变化规律。
2、掌握地球上季节变化的原因和五带划分的依据。
重点、难点: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二、基础知识梳理:(自学教材P18~20课文内容完成)1、昼夜长短的变化:(以下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①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②秋分至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半球,是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夜,北极圈内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③春秋分:太阳直射,全球。
④赤道上:终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递减。
②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④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极递减3、四季的更替:①天文四季:。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划分的四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4、五带的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分为、、、、。
三、分组合作探究:1、在下图中填注甲、乙、丙、丁处分别表示的日期和节气(北半球)。
2、读P19 图1.23完成下列思考问题:(1)在图1.23a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2)在图1.23b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3)在图1.23c中,太阳直射哪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分布规律?还有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地区吗?(4)通过以上3题,你能否得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在下图中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轨迹图;填注回归线、极圈;五带。
[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说课教案]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知识内容是七年级地理的重点之一,优秀的说课教案是最有必要的教学资料。
下面是小编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说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地球公转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二、教学方法及手段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
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公转过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地理现象,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公转示意图、季节变化示意图等。
2. 教学案例: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有什么区别?1.2 讲解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2. 讲授新课2.1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2.2 分析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
3. 案例分析3.1 展示地球公转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实例,如北极熊迁徙、东南亚水稻种植等。
3.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课堂小结4.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4.2 强调地球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5.1 请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
5.2 结合生活实际,调查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拓展6.1 介绍地球公转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旅游业等。
6.2 探讨人类如何利用地球公转规律,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
七、课堂互动7.1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7.2 学生分享调查结果,讨论所在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
[双基巩固]读从南天极俯视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四个位置,公转速度最快的是()A.甲B.乙C.丙D.丁2.此图反映了()①地球公转轨道形状②地球自转方向③地轴空间指向特点④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⑤黄赤交角的度数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3.当地球在丙—丁之间运动时,我国会出现的节日是()A.国庆节B.端午节C.七夕节D.春节解析:第1题,因为是从南极俯视地球公转,可判定图中赤道以上的虚线为南回归线,以下为北回归线。
1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丙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前后,距离1月初最近。
第2题,该图反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公转轨道特征、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因而在近日点与远日点太阳直射的半球不同。
读图无法知道黄赤交角的度数。
第3题,丙位置为12月22日前后,丁位置为3月21日前后,我国春节处于其间。
答案:1.C 2.B 3.D读“夏至日甲、乙、丙三地的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夹角示意图”,回答4~5题。
4.三地的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A.甲乙丙B.乙甲丙C.甲丙乙D.丙乙甲5.此日后一周内,三地昼长的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地昼渐短,夜渐长B.乙地昼渐长,夜渐短C.丙地昼渐短,夜渐长D.甲、乙、丙三地昼夜变化的特点各不相同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可以计算出甲、乙、丙分别位于63°26′N、6°34′S、38°26′N,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第5题,结合上题知甲丙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伴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其昼夜变化的特点是相同的。
答案:4.C 5.D6.图甲中OP为完整的晨线,黄赤交角取23.5°。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b点的区时是________。
(2)下列日照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所示日期与图甲一致的有________。
(3)用折线在图乙中画出该日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4)甲图中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方向。
该日a、b两点中白昼较长的是________,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此时66.5°N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太阳直射23.5°N,30°E地方时为6时,120°E地方时为12时;b点位于15°W,属于西一区,区时为3时。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此时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A、D正确。
第(3)题,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从23.5°N向南北两侧递减。
第(4)题,a点位于b点的东北方向,a点出现极昼,b点纬度低,自转线速度较大。
答案:(1)(23.5°N,120°E)3时(2)AD(3)见下图。
(4)东北a b[课时作业]一、选择题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当地球在丙位置时,安徽省()A.昼长夜短且昼渐短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C.昼短夜长且昼渐长D.昼短夜长且昼渐短2.地球从乙运行到丙、丁、甲期间,安徽省的正午太阳高度()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解析:第1题,当地球位于丙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且向北移动,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增长。
第2题,地球从乙运行到丙、丁、甲期间,太阳直射点先是向北移至北回归线,然后向南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取决于当地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安徽省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故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安徽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直射点向南移动时,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答案:1.B 2.D(2014年昆明一中模拟)读“太阳光照示意图”,回答3~4题。
3.阳光直射点移动顺序正确的是()A.a→b→c→d B.b→a→c→dC.c→a→b→d D.d→c→b→a4.若阳光直射的最大纬度值为β,则晨昏线①、②、③摆动的最大范围是()A.β/2 B.βC.2β D.3β解析:第3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顺序是: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到次年春分。
第4题,晨昏线摆动的最大范围应是阳光直射最大纬度的2倍。
答案:3.A 4.C右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P、Q两点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PQ线两侧日期不同。
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北京时间可能为()A.8时B.12时C.14时D.20时6.该日()A.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B.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C.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D.P、Q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解析:第5题,P、Q两点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相同,PQ两侧日期不同说明该线为180°经线或0时所在经线,结合题意只能为180°经线,此时晨昏线与180°经线重合,PQ的地方时为18时,故北京时间为14时。
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P、Q纬度数相同且分别位于赤道两侧,故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答案:5.C 6.D读图,回答7~8题。
7.上图OP、OM分别为某地二至日正午树影,一年中正午树影指向P侧时间是指向M侧时间的1/3。
O地的纬度位()A.11°43′N B.11°43′SC.7°45′N D.7°45′S8.该地树影最长时,日出日落的方向为()A.东北升、西北落B.东北升、西南落C.东南升、西南落D.东南升、西北落解析:第7题,按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OP正午树影指向正北应是冬至日的树影,OM正午树影指向正南应是夏至日的树影,夏至日树影比冬至日长,该地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正午树影指向P侧时间是指向M侧时间的1/3,即树影在P侧时间为三个月,在M侧时间为九个月,所以该地应在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一半的位置。
第8题,该地树影最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夏季时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答案:7.B8.A下图表示不同地点6月22日的日落时刻与日照时数(阳光实际照射地面时数)之间的关系。
据此回答9~10题。
9.位于南半球的是()A.甲B.乙C.丙D.丁10.甲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因素B.昼夜长短C.海陆位置D.天气状况解析:第9题,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南半球昼短夜长,而图中甲、乙、丙三地日落时刻都在地方时18时及其以后,说明三地昼长为12小时及以上;只有丁地日落地方时早于18时,即昼长少于12小时,位于南半球。
第10题,甲地日落时间晚,说明甲地昼长长于乙地;日照时数少于乙地的原因可能是天气状况,其他选项都不可能。
答案:9.D10.D(2014年福州质检)2013年12月22日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量角器一个、重锤一只(系有细绳)和手表一块(已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校准时间),开展测定当地经纬度的活动(如下图)。
当手表显示12时16分时,β角最小,为63°26′。
读图完成11~12题。
11.在测定经纬度的活动中,运用到的地理知识有()①地方时的计算②太阳高度的变化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⑤日期的变更⑥四季的更替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④⑤⑥12.对该中学所在地的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该中学所在地的地理坐标为(50°N,116°E)B.该日手表上时间为18时16分时,学校教学楼的影子朝东北C.过一个月后的同样时间再次测定时,发现β角变小D.该日的前后一段时间内校园中红旗朝向西北飘扬解析:第11题,测定经度需要运用地方时计算;测定纬度需要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又需要运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故B项正确。
第12题,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最小。
一个月以后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则β角变小,故C项正确。
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63°26′=26°34′,可算出该地纬度为40°N,依题意知12:16为当地正午,则当地经度为116°E;该地冬至日昼长短于12小时,则手表显示18:16时,太阳已落山,学校教学楼无影子;该日前后一月内该地盛行西北风,而红旗应朝向东南方飘扬。
答案:11.B12.C下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30°,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太阳直射西半球。
据此完成13~14题。
13.此刻,B点的地方时为()A.2时B.8时C.16时D.20时14.此刻,B点与地心连线的延长线与地面交点的日出时间为()A.3时B.4时C.8时D.10时解析:第13题,赤道上昼夜平分,此时太阳直射西半球,则AB肯定为昏线,A点为18时,则B点为20时。
第14题,由上题可知B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20时。
由此可计算出B地夜长8小时,即B点与地心连线与地面交点的昼长,由昼长为8小时,可计算出该地日出地方时为8时。
答案:13.D14.C二、综合题15.(2014年兰州统考)下图中A点的纬度为75°,北京时间为某日8时,且A点在晨昏线上。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图中①点的时间为________时。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_。
根据图示条件判断,地球上极夜现象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此时新的一天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简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3)若图中晨昏线与经线之间的夹角逐渐缩小,简述此期间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4)若图中晨昏线与经线之间的夹角逐渐扩大,则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是()A.南非地中海气候区正值雨季B.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C.南极中山站(69°22′S)为极昼D.地球公转速度不断减慢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的经度变化可知①点的经度为120°W,图中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度为90°W;结合此时的北京时间,可计算出①点的时间为16时;图中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时间为18时,因而可知该界线为昏线;继而可知A点(75°N)以北存在极夜现象,并可推断出太阳直射的纬度为15°S;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为太阳直射的经线,结合此时的北京时间可计算出其为180°;从0时经线(0°)向东到日界线(180°)为新的一天的范围。
第(2)题,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15°S向南北两侧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