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检测:板块二专题八第一节文言实词读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节文言虚词1.以下句中“其”的词性与其余三项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百忧感其心.B.忧其智之所不可以.C.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D.其触于物也.分析: A 项,“其” 是人称代词,指人,可译为“他”;B 项,“其”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些”;C 项,“其”为副词,表“可能”;D 项,“其”作指示代词,可译为“它”。
A、B、D 三项中的“其”都作代词,只有 C 项中的“其”作副词,故答案选 C 项。
答案: C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吾属今为之虏矣.秦王为赵王击缻.D.未得与项羽相见.则与一世彘肩.分析: A 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 B 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却;后一个“而”,是连词,表修饰;C 项,前一个“为”表被动,后一个“为”是“替、给”的意思;D 项,前一个“与” 是介词,是“和”的意思,后一个“与”是动词,是“赐予”的意思。
答案: A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臣死且不避若属皆且为所虏..B.盘盘焉或师焉,或不焉..C.会于西河外渑池将藏之于家..得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小则得邑,大则..分析:A 项,前者用作连词,表退步关系,“尚且”;后者用作副词,“将”。
B 项前者为语气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后者是句中语气词,表停留。
C 项“于”都为介词,“在”。
D 项前者是连词,表顺承;后者是连词,表转折。
答案: C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臣以险衅.B.委身为贾人妇.何辞为.C.今君乃亡赵走燕.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认为凡是州之山川有异态者.则秦之所大欲.分析: A 项,介词,凭 /介词,由于; B 项,动词,作 /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呢; C 项,居然 /才、就; D 项,构造助词,的。
2017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汇编(二)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1.察
动词。
①察看,观察。
如: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明察。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2.长
名词。
①长度。
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②读zhǎng,首领,头目,长官。
如:陈胜,吴广皆此当行,为屯长
③读zhǎng,秦朝时,主管万户以上的县的官员称“令”,主管万户以下的县的官员称“长”。
如: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形容词。
①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与“短”相对。
如:南市买辔头,背时买长鞭
②时间、空间的长久,辽远。
如:a.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b.北山愚公长息曰
③广阔。
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④远。
如:清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⑤读zhǎng,年岁大,辈分高的。
如:木兰无长兄
副词。
①永远。
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经常,总是,时常。
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13.称
动词
①读chèn,适合,符合,相称。
如: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②称道,称赞。
如:先帝称之曰能
③号称。
如:袒右,称大楚
④著称,闻名。
如:骈死于槽里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⑤声称,述说。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模块学业水平检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模块学业水平检测题(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藏和形象储藏。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那么诗在,口开那么诗亡〞。
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时机。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3.做答I卷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I卷(选择题)一、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竞争,部分大学生“错峰就业”,这本身,也应当是一种多元选择的权利。
无可厚非....B. 高校只有不断优化结构,才能让自身的人才培养更有的放矢,让....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方实现共赢.C。
互联网带来前所未有的交流便利,但也为歪曲历史、恶搞先贤。
等言论提供了舞台,导致舆论场泥沙俱下....D. 中药可能毁于药,这绝不是骇人听闻.把药贱卖成草的做法,付出....的是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选项D中“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
(不符合语境)应为“耸人听闻".无可厚非: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泥沙俱下::指在江河的急流中泥土和沙子随着水一起冲下。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题中“骇人听闻”不合语境。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
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12月16日韩国国会通过的针对朴槿惠的弹劾案,朴槿惠被暂停行使总统职权,等待宪法法院作出最终裁决。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2017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⑤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⑥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下面将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考查的要点预测如下:第一节文言实词文言实词指的是在文言文中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二是一词多义,三是词性的活用。
一、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的种类1.词义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示例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古义:___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答案:中原地区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_______。
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答案:母亲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________。
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答案:父母兄弟等亲属2.词义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模块学业水平检测题( 测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150分)一、 (15 分,每题 3 分)1.选出以下注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A.弭谤(mǐ).瞬时(sh à).B.敛裾 (j ū).猗郁(y ī).C.訾詈 (l ì).咀咒(z ǔ).D.嫉恨(j í).嘶叫(s ī).分析: A 项,赝—膺; B 项,寞读()肄业(y ì).义愤填赝 (y īnɡ).落寞 (mù).道义相勖 (x ù).芜杂(wú).蓊蓊郁郁 (wēnɡ).平仄 (z è).卓有收效 (zhu ó).mò;C项,咀—诅,蓊读wěnɡ。
答案:D2.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合适的一组是()①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诸多的心理问题,须要家长和老师仔细地加以________,以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②当公安人员向他认识犯法分子的状况时,他说话显得很________,但最后在正义的感召下,他说出了犯法分子犯法的全过程。
③祥林嫂讲起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很多妇女的心,她们______ 伤感,落泪。
A.疏导隐晦无不B.劝导隐晦不无C.疏导忌讳不无D.劝导忌讳无不分析:此题考察考生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
疏导:疏浚;交流两方的意思,调解两方的争吵。
劝导:开通壅塞的水道,使水流通畅;泛指引导使通畅。
“疏导”多是针对两方存在的分歧、争吵,使他们的建议能相互认识;“劝导”是针对某事物或某人在某方面存在的“拥塞”“郁积”等加以引导。
所以①句应用“劝导”。
隐晦:(意思)模糊,不显然。
忌讳:有所忌惮而隐瞒不说。
“隐晦”重申语言文字给读者( 或听众 ) 的客观印象,让人感觉不好懂,不理解;“忌讳”重申说话人的主观目的,避忌说出某些信息,存心识地隐瞒。
因此②句应用“忌讳”。
无不:没有一个不。
表示范围上的没有例外,全都。
不无:不是没有,多罕有些。
表示必定程度上拥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课时1实词的推断及翻译自主学习实词的推断及翻译的考查点:一是对实词的判断能力;二是理解实词在文章中的深层含意的能力。
前者一般包括两方面的知识:积累性——重要实词的古今异义、固定结构;规律性——实词的活用现象。
后者主要考查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实词在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和作用,强调了语境意识。
1. 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善于结合上下文,对词义进行推敲判断,切忌断章取义。
2. 考前回归课本高考文言实词多出自课本,尤其是课本中的注释,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
切实掌握课内所学,才能灵活地把课内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高三复习阶段,争取每天能做一篇文言文。
选材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特别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和各大省市的模拟题。
1. 因文定义法(语境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完全记忆识别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大概含义,这就是因文定义法。
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
上下文之间往往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例如:2004年江苏卷第11题B项“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题目中解作“强迫”显然是望文生义,由上文不难推断应意为“强行改变(他的主张)”。
2. 字形结构法汉字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再联系前后文,可以推测其大致含义。
例如:由“辽人常越境而汲”中的“汲”的偏旁,即可推断出这个词义应该与“水”有关。
“越境”是一个动作,“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以推断“汲”是一个动词,根据语境,解释为“取水”。
3. 语法推断法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
例如:①沛公军霸上;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本纪》)两个句子中有一个相同的结构“沛公军”,但分析句子结构则不难发现,①中“军”作谓语,应是动词,译为“驻军”;而②中“军”充当句中宾语,则是名词,应译为“军队”。
板块二专题八文言文阅读第一节文言实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不赂秦义:(坚守)正义B.始速.祸焉速:招致C.存亡之理.理:命运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低下解析:D项,“下”指在六国之后。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合于B.虽有槁暴.暴:晒干C.假.舆马者假:借助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解析:D项,“生”是通假字,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呼张良与俱去.去:离开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故交C.张良出,要.项伯要:邀请D.籍.吏民,封府库籍:依靠解析:D项,籍:登记。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解析:C项,际:交会。
答案: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编伍:这里指平民B.大阉亦逡巡..畏义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C.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抵罪:抵消罪行D.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激动等情绪解析:C项,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答案:C6.下面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C.鸷鸟之不群.兮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晚;B项,名词作状语,向东;C项,名词作动词,合群;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C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解析:A项,“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B项,“序”为名词作动词,“为……作序”;C项,“函”为名词作动词,“用棺材收殓”;D项,“礼”为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
文化常识与文言实词(时间:45分钟分值:70分)题组一文化常识1。
(2016·名师原创)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
“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答案 D2.(2016·石家庄质检)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
“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
“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
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答案 C3。
(2016·山西四校联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
“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
“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
板块二
专题八文言文阅读
第一节文言实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不赂秦义:(坚守)正义
B.始速.祸焉速:招致
C.存亡之理.理:命运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下:低下
解析:D项,“下”指在六国之后。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合于
B.虽有槁暴.暴:晒干
C.假.舆马者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生:出生
解析:D项,“生”是通假字,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呼张良与俱去.去:离开
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故交
C.张良出,要.项伯要:邀请
D.籍.吏民,封府库籍:依靠
解析:D项,籍:登记。
答案:D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遨:游览,这里指观赏。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际:边界,边际。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解除束缚。
解析:C项,际:交会。
答案:C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五人生于编伍
..之间
编伍:这里指平民
B.大阉亦逡巡
..畏义
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C.一旦抵罪
..,或脱身以逃
抵罪:抵消罪行
D.扼腕
..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扼腕:用手握腕,表示激动等情绪
解析:C项,因犯罪而受相应的惩罚。
答案:C
6.下面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鸷鸟之不群.兮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在夜晚;B项,名词作状语,向东;C项,名词作动词,合群;D项,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解析:A项,“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B项,“序”为名词作动词,“为……作序”;C项,“函”为名词作动词,“用棺材收殓”;D项,“礼”为名词作动词,“礼待,礼遇”。
答案:A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臣具以表闻.
B.德合.一君
C.木直中绳,以为轮
D.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B、C三项都是使动用法,D项,是意动用法。
答案:D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B.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始指异.之D.吾从而师.之
解析:B、C、D三项都是意动用法,A项,是使动用法。
答案:A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乌鹊南.飞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羽.化而登仙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A、C、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状语,B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则耻.师焉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C.泣.孤舟之嫠妇D.李牧连却.之
解析:B、C、D都是使动用法,A项是意动用法。
答案:A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扣舷而歌.之B.下.江陵
C.日.与其徒上高山D.以地事.秦
解析: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C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顺流而东.也B.故为之文.以志
C.予分.当引决D.去今之墓.而葬焉
解析:A、B、D三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C项是名词用作状语。
答案:C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正.襟危坐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安能屈.豪杰之流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A、C、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是意动用法。
答案:B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沛公军.霸上
C.义不赂.秦D.怒发上.冲冠
解析:A、B、C三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名词作状语。
答案:D
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孔子师.郯子B.臣活.之
C.则思知止以安.人D.李牧连却.之
解析:B、C、D三项都是使动用法,A项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A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
B.望美人
..兮天一方
C.夫人不能
..早自裁绳墨之外
D.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
解析:A项,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B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C项,不能够。
D项,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接着,表承接。
答案:C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
..之利
B.日与北骑相出没
..于长淮间
C.漫漫
..而游
D.今之众人
..
解析:A项,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B 项,显现或隐没。
C项,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D项,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答案:B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B.意北亦尚可以
..口舌动也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以老于户牖之下
D.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解析:A项,古义,这里指藏身;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B项,古义,可以用;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C项,古义,头颅;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D项,灭亡。
答案:D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为巡船所物.色.
B.行礼
..之往来
C.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
..扬扬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解析:A项,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B项,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C项,古义,神情;今义,意志气概,志趣性格。
D项,形容进退两难的情形。
答案:D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B.声非加疾.也
C.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D.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
解析:A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人。
B项,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今义,疾病。
C 项,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D项,风和雨。
答案:D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B.布衣
..之交
C.约为婚姻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解析:A项,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B项,古义,平民;今义,指麻布衣履。
C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D项,尚且。
答案:D
2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欲奉召奔驰
..
B.腹犹果然
..
C.攒蹙累积
..
D.寻常
..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A项,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赴京就职;今义,迅速地跑。
B项,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
符。
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C项,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
D项,平常。
答案:D
2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
..必有师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C.璧有瑕,请指示
..王
D.夏虫不可以
..语于冰者
解析:A项,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
B项,古义,前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情节的故事。
C项,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的指令。
D项,古今义均为“能够”。
答案:D
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使人遗.赵王书
B.可谓智力
..孤危
C.思厥先祖父
..
D.无可奈何
..,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解析:A项,古义,送给;今义,丢失。
B项,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C项,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指父亲的父亲。
D项,怎么办。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