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复习资料病毒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EB病毒护理知识简介EB病毒,全名Epstein-Barr病毒,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中的病毒。
它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
了解EB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档将为您介绍EB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疾病预防措施以及患者护理知识等内容。
EB病毒的特点•EB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的一种。
•EB病毒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大多数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被感染。
•EB病毒具有潜伏期,感染后可能长期存在于人体内而不引起明显症状。
•携带EB病毒的人可通过唾液、血液、性接触以及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EB病毒的传播途径EB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 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可传播EB病毒,如亲吻、分享餐具、共用牙刷等。
2. 空气飞沫: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可将病毒释放到空气中,他人吸入空气中的病毒而感染。
3. 血液接触:共用注射器、采血器等医疗器械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4. 性行为:EB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EB病毒相关疾病的预防措施预防EB病毒相关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共用餐具和牙刷等。
2. 避免与处于传染期的患者直接接触,尤其是亲密的接触如亲吻。
3. 保持室内通风,尤其在密闭空间避免长时间停留。
4.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避免共用注射器和其他血液传播工具。
5. 避免性行为中的高危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等保护措施。
EB病毒患者的护理知识对于已经感染EB病毒的患者,以下护理知识可能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康复:1. 休息与饮食:患者在病毒激活期需要足够的休息与饮食,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身体抵抗力的提高。
2. 性行为问题:患者在传染期应避免性接触,直到经过医生评估可以恢复正常的性生活。
3. 社交活动:患者在感染期间应避免与他人过于接近,尤其是接触其他易感染人群,以防传播病毒。
4. 定期随访与检查: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评估病情。
病毒学复习资料病毒的壳体结构1.壳体对称:1)立体对称(二十面体对称):动物DNA病毒中,除痘病毒外,其余的都为二十面体对称,并且呈二十面体对称的病毒多无囊膜。
2、螺旋对称:为有囊膜的病毒,在动物病毒中螺旋对称的病毒均属有囊膜的单股RNA病毒。
3、复合对称壳体:1)由二十面体对称和螺旋对称两部分组成,如有尾噬菌体:头部呈二十面体对称,尾部呈螺旋对称。
2)不规则的二十面体结构:-偶数噬菌体,由两个半个二十面体通过一短六棱柱连接形成。
3)逆转录病毒包膜内有一个二十面体对称的壳体,壳体内还有由病毒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可能为螺旋对称的核糖核蛋白核心。
4)呼肠孤病毒:有两层壳体,内壳体和外壳体均为二十面体对称5)痘病毒:壳无明显的对称形式2.囊膜:病毒出芽时从宿主细胞膜(细胞浆膜或核膜或高尔基体膜)获得囊膜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并至少含有一种与病毒吸附有关的病毒编码蛋白有囊膜病毒释放时不用杀死细胞,所以常常能形成持续感染有囊膜的病毒只有在囊膜完整时才具有感染性,破坏囊膜的试剂能降低病毒的感染性,所以囊膜是抗病毒的药物靶标3.病毒蛋白质的分类根据是否存在于病毒粒子中分为:1)结构蛋白: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成熟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壳体蛋白、包膜蛋白、存在于病毒体中的酶2)非结构蛋白由病毒基因组编码,但并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在病毒的复制和增殖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主要是酶类4.病毒蛋白质的功能(1)构成病毒衣壳和囊膜的重要成分(2)具有保护病毒核酸的作用(3)参与病毒的吸附与侵入,决定病毒对宿主和组织的嗜性(4)构成病毒的表面抗原,能刺激机体对相应病毒产生免疫应答反应(5)构成病毒的血凝素,病毒具备血凝特性(6)构成病毒的酶类,如逆转录病毒的逆转录酶,-RNA病毒和呼肠孤病毒的RNA聚合酶,正粘病毒和副粘病毒的神经氨酸酶等。
5.化学灭活剂✓酶类、蛋白变性剂、氧化剂、酸、碱、其它化学试剂:福尔马林和亚硝酸等6、保护剂:能够减轻病毒保存过程中其他理化学因子对病毒的损伤,从而保持病毒的感染性、抗原性等生物活性的物质。
病毒知识点病毒知识点篇3病毒知识点详解:1.定义: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可以寄生在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体内,并以复制方式增殖。
2.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根据其核酸类型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根据其宿主范围分为噬菌体、流感病毒等。
3.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食物、接触等方式传播。
4.病毒的症状:病毒感染后,可以出现发热、头痛、咳嗽、嗓子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肺炎、肝肾损害等。
5.病毒的预防和治疗:病毒的预防主要是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接种疫苗等方式,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病毒药物、对症治疗等方式。
6.病毒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和抗生素的滥用,病毒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未来病毒学的研究和发展将更加重要和紧迫。
希望以上信息对回答您的问题有帮助。
病毒知识点篇41.病毒的组成:病毒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有些病毒在它的大小还会包含一种或多种蛋白,这些蛋白对于病毒的感染、复制或包装到其他颗粒中是必需的。
2.病毒的复制: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其基因组释放出来进入宿主细胞核,并转录出新的病毒基因组。
新生成的病毒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从细胞释放出来,感染其他细胞。
3.病毒的基因组:病毒的基因组是由一个或多个核酸分子(DNA或RNA)组成的。
这些核酸分子包含病毒的所有遗传信息。
有些病毒的基因组是双链DNA,有些是单链DNA,有些是单链RNA,有些则是双链RNA。
4.病毒的分类:病毒可以根据其基因组、感染的宿主、病毒的形态和其他的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基因组的不同,病毒可以被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
DNA病毒的基因组是DNA,而RNA病毒的基因组是RNA。
根据感染的宿主,病毒可以被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
动物病毒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狂犬病病毒等;植物病毒包括烟草花叶病毒、黄瓜病毒等;细菌病毒则包括噬菌体等。
护士执业资格复习资料:传染病必考考点新东方在线医学教研组聂影2016年护士资格考试将在五月份进行,在距离考试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对重要考点进行系统复习非常有必要,为了帮助大家备战护士资格考试,新东方在线医学教研组聂影老师帮大家整理了一批护士资格复习资料,本文为传染病必考考点,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一、传染病概述1.传染过程包括:显性感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潜伏性感染和病原体被清除。
◆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显性感染.◆传染过程中最多见的形式是隐性感染。
◆多数传染病潜伏期末有传染性。
2。
传染病控制要注意3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是重要的保护易感人群措施,属主动免疫。
4.甲型传染病有鼠疫和霍乱。
城镇报告疫情在2h内;非典、肺炭疽、禽流感是乙型传染病,但按甲类管理。
二、麻疹1.最期诊断最有意义的是麻疹黏膜斑。
2.一般最先出疹的部位是耳后发际,疹间皮肤正常。
3.疹退后脱屑,有棕色色素沉着,但以后会消退,不留下瘢痕。
4。
使用VitA 可预防干眼病。
5.最有效的预防是接种疫苗。
6.主要是显性感染者。
三、水痘1.出疹首发于躯干。
2。
发热者禁用阿斯匹林、禁用糖皮质激素.3.皮肤瘙痒者可用炉甘石或碳酸氢钠。
4.抗病毒首选药物是阿昔洛韦。
四、流行性腮腺炎1.常一侧肿大为首发症状,肿大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
2。
自限。
五、病毒性肝炎1。
甲、戊型不会发发展为慢性。
2。
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最重要的表现是消化道症状。
3.只有甲、乙型有疫苗。
4。
有保护作用的是甲型肝炎:抗-HAV;乙型肝炎:抗—HBs。
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表示肝细胞损害,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损害,不表示肝炎的类型。
病毒感染、药物都可引起ALT升高.6.对甲型肝炎诊断最有意义的是抗-HAVIgM.7。
乙型肝炎:HBsAg阳性表示病毒感染,HBeAg阳性表示传染性强.六、艾滋病1.潜伏期长。
2。
出现症状后免疫低下,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护士资格考试备考必看知识点(25)
【考点1】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剌激征,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
【考点2】病毒性脑膜炎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其次为腮腺炎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少数为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考点3】肠道病毒一般分为3种,即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
【考点4】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或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前驱传染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
弱、嗜睡;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
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考点5】大多数病毒性脑炎患儿在弥漫性大脑病变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颅压增高症状。
惊厥大多呈全部性,但也可有局灶性发作,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
【考点6】病毒性脑炎患儿病变主要累及额叶皮质运动区时,临床以反复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
【考点7】若脑部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病毒性脑炎病人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
如躁狂、幻觉、失
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
【考点8】多种病毒可引起精神情绪异常的表现,但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
该病毒脑炎的神经细胞内易见含病毒抗原颗粒的包涵体,有时被称为急性包涵体脑炎,常合并惊厥与昏迷,病死率高。
【考点9】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在发病后48小时内以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但迅速转为单核细胞占优势。
【考点10】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对病毒性脑膜脑炎有诊断价值。
传染病护理重点知识整理传染病(每个个论的疾病书本第一段需要看看)如有纰漏请谅解一、总论(包含明解选择问答)1、mj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mj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mj感染过程的表现:一、清除病原体二、隐性感染三、显性感染四、病原携带状态五、潜伏性感染4、mj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体征症状,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mj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clinical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一)发热(二)急性期改变1、蛋白代谢2、糖代谢3、水电解质代谢4、内分泌改变7、mj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8、传播途径:1.水平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2.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婴儿出生前你从父亲或母亲获得的感染称为先天性感染,如梅毒、弓形虫病。
9、mj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二、传染性,三、流行病学特征,四、免疫后感染。
10、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一、潜伏期,二、前驱期,三、症状明显期,四、恢复期。
11、mj再燃recrudescence)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时,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12、mj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病毒学总论
名词解释
病毒
包涵体
干扰素
填空
1.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包括___、___、___、___和___阶段。
2.病毒的基本结构由___和___组成。
测量病毒的单位是。
3.病毒对温度的抵抗力表现为耐___不耐___。
多数加热___℃___分钟即可失去___,称为___。
4.病毒的感染方式有___和___传播。
5.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等。
6.病毒的持续性感染有___、、___和___,单纯疱疹病毒可发生___感染,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属于___感染。
判断题
1、中和抗体可阻止病毒的吸附与穿入。
(T)
2、病毒对干扰素敏感对抗生素不敏感(T)
3、干扰素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素直接灭火病毒从而抑制病毒的扩散和对细胞的损伤(F)
选择题
1.常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纳米(nm);B.微米(μm); C.毫米(mm); D.厘米(cm); E.以上都不是2.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螺旋体;B.病毒;C.支原体; D.衣原体; E.真菌
3.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
A.核心;
B.衣壳;
C.包膜;
D.核衣壳;
E.刺突
4.下列描述病毒的基本性状中,不正确的是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只含有一种核酸;
C.形态微小,可通过滤菌器
D.结构简单,非细胞型结构;
E.可在宿主细胞外复制病毒组装成分
5.人类病毒垂直传播途径是经
A.吸入;B.生殖细胞;C.胎盘或产道;D.乳汁;E.直接接触
6.病毒感染后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称
A.潜伏感染;B.隐性感染;C.慢性病毒感染;D.持续性感染;E.慢性感染
7.病毒特有的感染类型是
A.隐性感染;B.急性感染;C.慢性感染;D.显性感染E.潜伏感染
8.病毒的致病机制不包括
A.抑制细胞的合成代谢;B.合成侵袭性酶类使细胞裂解;C.与细胞基因整合使之发生转化D.使细胞互相融合;E.改变细胞膜抗原
9.预防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
A.抗病毒化学疗剂;B.中草药;C.疫苗;D.抗生素;E.抗毒素
10.病毒的增殖方式为:
A.出芽
B.复制
C.有丝分裂
D.孢子生殖
E.二分裂法
简答题
1.简述病毒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组成。
呼吸道病毒
填空题、判断题
1、流感病毒根据___和___抗原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三型。
1.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是由细菌引起。
(F)
2.呼吸道病毒都可引起病毒血症。
(F)
选择题
1.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细菌;B.真菌;C.病毒;D.衣原体;E. 螺旋体
2. 普通感冒通常是由于下列哪种病毒引起的
A.腺病毒;B.流感病毒;C.呼吸道合胞病毒;D.鼻病毒;E.副流感病毒
3.最易发生变异的病原微生物是
A.鼠疫杆菌;B.乙型肝炎病毒;C.肺炎支原体;D.流感病毒;E. 钩端螺旋体
4.预防麻疹流行的最好办法是
A.注射胎盘球蛋白;B.注射丙种球蛋白;C.注射恢复期病人血清;
D.注射成人全血;E. 接种麻疹疫苗
简答题
简述甲型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肠道病毒
判断题
1、人感染肠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F)
2、脊髓灰质炎病后免疫力持久(T)
选择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最常见类型是
A.隐性或轻症感染;B.瘫痪型感染;C.慢性感染;;D.延髓麻痹型感染;E.迁延型感染2.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
A.鼻咽分泌物;B.眼分泌物;C.粪;D.尿;E.血
3.不属于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有
A均为球形,无包膜;B耐乙醚、耐酸,对热的抵抗力强;C在宿主细胞内增值,引起细胞病变;D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E可引起人类多种疾病;
4.不属于肠道病毒属的病毒
A柯萨奇病毒;B埃可病毒;C轮状病毒;D风疹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
5.预防小儿麻痹症,下列最重要的是
A.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B.消灭苍蝇
C.隔离病人
D.对病人排泄物消毒 E上皮细胞表面注射丙种球蛋白
6.我国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初服年龄为
A.新生儿
B.2月龄
C.4月龄
D.6月龄
E.8月龄
简答题
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肝炎病毒
填空
1、肝炎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有___和___。
2.HBV的抗原结构有___、___和____。
3、乙肝的传播途径有、、。
判断题
1.乙型肝炎恢复的标志是血清中出现抗-HBe。
(F)
2.血液中大量检出HBe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F)
3.乙肝病毒的三种颗粒均有传染性。
(F)
4.HBV、HCV与肝癌的发生有相关性。
(T)
选择题
1.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血液传播;D.蚊虫叮咬;E.性接触
2.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包括
A.呼吸道;B.性接触;C.共用牙具或剃须刀;D.输血或共用注射器;E.分娩及母婴接触3.HBV感染的主要标志是血清中
A.HBsAg(+);B.抗-HBs(+);C.HBcAg(+);D.HBeAg(+);E.抗-HBe(+)
4.血液中不宜查到的HBV抗原是
A.HBsAg;;B.PreS1;C.HBcAg;D.HBeAg;E.PreS2
5.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的病毒是
A.HAV;B.HBV;C.HIV;D.EBV;E.HSV-2
6.乙肝病人用过的食具,用哪种方法消毒最好
A.干烤;B.1%来苏清洗;C.1%石炭酸清洗;D.煮沸10分钟以上;E.紫外线照射30分钟7.下列物质中,具有感染性的是
A.管型颗粒;B.小球形颗粒;C.Dane颗粒;D.HBeAg;E.HBcAg
反转录病毒和其他病毒
填空
1、HIV的传播途径有___、___和___。
2.HSV-1主要引起_,HSV-2主要引起___。
P263
3三带喙库蚊是病毒的主要传染媒介。
判断题
1.感染乙脑病毒的人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
(F)
2.HIV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
(F)
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是
A.跳蚤叮咬;B.蜱叮咬;C.三带喙库蚊叮咬;D.螨叮咬;E.虱叮咬
2.预防乙脑的关键是
A.防蚊灭蚊;B.易感人群普遍接种疫苗;C.幼猪接种疫苗;D.隔离病人;E.使用抗病毒制剂
3.乙脑病毒感染人体的主要临床类型或表现是
A.隐性或轻症感染;B.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出血热;D.肝炎;E.关节炎
4.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道传播;C.节肢动物叮咬传播;D.母婴传播;E.性接触
简答题
1.简述HIV的致病特点。
2.怎样有效预防艾滋病?
分别说出以下疾病的病原体:
猩红热——黑死病——肠热症——
白喉——百日咳——肺结核——
流脑——大叶性肺炎——细菌性痢疾——
霍乱——胃溃疡——破伤风——
水痘——炭疽病——沙眼——
梅毒——淋病——艾滋病——
流感——麻疹——腮腺炎(痄腮)—风疹—— SARS——小儿麻痹症——乙脑——甲肝——乙肝——
恐水症(狂犬病)--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