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二七区:创新社会救助“三个一”新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237.7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典型案例2023年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典型案例引言:社会救助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它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工作,着力提升救助对象的满意度,增强社会救助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为了解析2023年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工作,我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出发,为您呈现一些典型案例。
一、深度:试点地区探索多元化救助模式1. 案例一:上海市“12345”综合救助热线上海市探索建立了“12345”综合救助热线,将原先分散的救助信息集中在统一的服务平台上,有助于救助对象快速获取救助信息和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救助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2. 案例二:浙江省“一卡通”社会救助创新模式浙江省在试点地区推行“一卡通”社会救助创新模式,通过对救助对象信息的核实和更新,实现了社会救助的精准化,避免了救助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提高了社会救助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 案例三:湖北省“社区开放救助大厅”改革湖北省在试点地区开展了“社区开放救助大厅”改革,通过建立社区救助中心,提供一站式的救助服务,为救助对象提供更便捷的社会救助渠道。
这一改革有效地解决了救助资源分散和信息不畅的问题。
二、广度:试点地区推进救助对象多元化需求满足1. 案例四:广东省“贫困学生就业救助”创新机制广东省为了解决贫困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创新推出了“贫困学生就业救助”机制。
通过给予贫困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实现自我发展,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2. 案例五:四川省“特困人员长期照料救助”创新探索四川省积极推进“特困人员长期照料救助”创新探索工作,重点关注在家有需要长期照料的特困人员,提供长期照料救助服务,将特困人员纳入社会救助的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3. 案例六:河南省“特殊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创新河南省针对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推出了“特殊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创新。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社会矛盾问题,原有社会救助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分析了当前郑州市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思路及具体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救助一、当前郑州市社会救助制度存在主要问题(一)社会救助制度不够完善配套,管理不够规范近年来,郑州市虽然在社会救助方面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多项制度,但是,仍有一些社会救助工作在部分环节上仍无法可依,一些制度上的欠缺,难免造成救助工作中的漏洞,实践中出现救助引发的纠纷时民政部门和司法机关也不好处理。
(二)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救助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当前社会救助工作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各部门分别有着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围,各项救助制度单一性的功能定位,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制度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与协调。
(三)社会救助标准不够科学,城乡差异较大从救助政策的覆盖面、人均占有的社会救助资源、救助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救助资金投入等方面,城乡存在较大差异。
使社会救助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制约了郑州市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推进。
(四)社会救助水平偏低,救助项目比较单一在实施社会救助时,过分强调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现行社会救助主要还是单一的生活救助,重在保障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
从图2可以看出,从1995年至2011年,郑州市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虽然从120元提高到325元,但与居民平均收入比较,低保标准占居民平均收入却呈现下降趋势。
说明当前低保标准无法完全满足被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
[年份\&城市低保标准(五)动态管理要加强,贫困边缘人员的救助须进一步完善贫困边缘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可能仅仅比低保线略高那么一点,但又不属于上述范围,便因此不能享受低保待遇,产生了新的矛盾和不平衡现象。
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方案在我国,社会救助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旨在解决生活困难的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革。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救助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题。
为此,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救助制度,推出新的政策和方案,使社会救助制度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前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救助金发放不及时:很多救助金需要等待审批、核实等过程,导致发放时间不及时,无法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的问题。
2.标准不规范: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标准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实现统一尺度的救助。
3.救助方式死板:当前社会救助方式大多是通过发放物资、发放现金等补贴形式,缺乏差异性,无法针对不同的困难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
4.滥用救助现象:一些困难群众存在虚假申请、弄虚作假等救助现象,使得真正有需要的人无法及时得到救助。
社会救助创新方案为了解决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推行以下社会救助创新方案: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秉承国家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的理念,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整合各地地方信息系统,建立规范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域之间的互通,全国应用的互操作。
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审核和数据分析系统,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程度、属性,从而更有利于制定救助政策和方法。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在保持政策统一性的同时,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低保等标准相适应,使社会救助标准更加贴切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同时,社会救助标准应根据不同困难群体实行分层次逐级递减制度,确保救助金的精准到户。
推广“救助家庭经济”的救助方法针对一些个体主义、等级差异大、家庭关系复杂的群体,提出“救助家庭经济”救助模式,将家庭作为救助对象,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发展家庭型产业、精准扶贫等方式,帮助困难家庭摆脱困境、稳定家庭生活。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我市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正文:----------------------------------------------------------------------------------------------------------------------------------------------------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我市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决定(郑政文[2002]281号)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是2002年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现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
在这项工程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社区工作者精心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建设,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对在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路宏建等13名同志记二等功,对郑州市民政局等118个先进单位、武建民等196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全市各有关单位和干部群众要以先进为榜样,与时俱进,扎实工作,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我市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附件:郑州市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附件:郑州市社区建设“三个一工程”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名单一、记功人员(13名)路宏建王新生孙小培乔耸周长松李凌江许福亮王成恩林则田李元法王微陈永连王胜利二、先进单位(118个)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郑州市卫生局郑州市公安局郑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郑州市财政局郑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郑州市规划局郑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郑州市公安局消防支队管城回族区人民政府金水区人民政府二七区人民政府中原区人民政府上街区人民政府邙山区人民政府郑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郑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处郑州市劳动保险基金统筹办公室郑州市卫生局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处郑州日报社郑州晚报社郑州电视台郑州有线电视台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管城回族区民政局管城回族区卫生局管城回族区北下街街道办事处管城回族区北下街街道办事处代书胡同社区管城回族区西大街街道办事处管城回族区西大街街道办事处南顺城社区管城回族区南关街道办事处管城回族区二里岗街道办事处管城回族区二里岗街道办事处凤凰路社区管城回族区陇海街道办事处管城回族区紫荆山南路街道办事处管城回族区城东路街道办事处管城回族区东大街街道办事处郑州东站河南豫发置业有限公司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省建社区金水区丰产路街道办事处金水区丰产路街道办事处明鸿社区金水区丰产路街道办事处豫财社区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郑大工学院社区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农科院社区金水区杜岭街道办事处金水区花园路街道办事处金水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金水区南阳新村街道办事处金水区南阳路街道办事处金水区南阳路街道办事处花园社区金水区大石桥街道办事处金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金水区民政局金水区卫生局金水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金水区建设和环境保护局金水区公安分局花园路派出所金水区公安分局经八路派出所二七区民政局二七区卫生局二七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二七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二七区公安分局治安科二七区公安分局大学路派出所二七区公安分局淮河路派出所二七区解放路街道办事处二七区一马路街道办事处二七区德化街街道办事处二七区铭功路街道办事处二七区五里堡街道办事处二七区蜜蜂张街道办事处二七区大学路街道办事处二七区建中街街道办事处二七区福华街街道办事处二七区淮河路街道办事处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市振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郑州市毛纺织厂郑州市政工程总公司水利部郑州水工机械厂郑州铁路分局郑州大学郑州铁路分局房屋维修中心郑州铁路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一九工厂中原区民政局中原区房管局中原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原区绿东村街道办事处中原区桐柏路街道办事处中原区三官庙街道办事处中原区林山寨街道办事处中原区汝河路街道办事处中原区秦岭路街道办事处中原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中原区棉纺路街道办事处河南省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郑州四棉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郑州欧丽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物业管理公司郑州国谊住宅集团有限公司白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州开元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上街区济源路街道办事处上街区中心路街道办事处上街区工业路街道办事处上街区新安路街道办事处上街区矿山街道办事处上街区民政局邙山区民政局邙山区刘寨街道办事处三、先进个人(196名)武建民奚亮程广民李春雁牛育英李海星李建庄姚文学刘艳芳乔爱梅毛慧曹水新海彦玲龚广臣杨爱荣徐期雄崔研李福德袁文军丰中原朱晓冰乔希望张志朴高琦李连词左玲芝张喜梅杜战友梁娟张国平郑向阳游东梅苏俊魁王林张国军闫跃华汪惠民白冰张延明蒋惠敏张伟XXX 李民庆温建生肖虎文曹奇田涛韩黎民邹颖严红兵刘学刚魏国华宋丽君李锦锦胡建国严波司永军王作勤韩丽王鹏付为民杜保民桂海钦张美丽余志贞崔巍陈少锋秦历源金美凤郑福海周慧张淑琴温雪梅张文健杨琳曾力英方本选齐智慧李莉王浩唐成山崔迪菲荆爱萍常小飞刘凤霜曾春琴张平刘敏崔虹肖国萍王宝昀韩晓峰李宇飞XXX 杨桂玲王岩赵海叶王庆豪陈耀伟江永辉王树军王炜张铁钢陈香兰郑伯缘吴茜李卫红王永顺XXX 傅静XXX 吴书文付阳光孙磊胡悦冬赵康周国建荆子和李明黄卫红张占平郑军韦志刚张好义李国立金文军樊云沙春红陈美莲杜战友韩砚曾张超王玉卿刘建生张宝宁吕锋卫王根增张建森张富强王春花王彩莲张爱竹李建英宋秀娟武学明孟庆福陈德宇荆福生余国成李艳玲张宏伟张建华王喜全王鸣明樊宇中梅琳孟金池张建民白辉史金杰孙玉忠李文哲陈守正翟朝霞张红军刘新杰师河龙周岭柳建明潘伟杰宋盼峰靳爱菊郑秀琴王彩龙颛建民赵志刚张国林陈金智张宝华吕庆乐张智勇刘来喜姚德欣马松宝张富勇杨满坡孙喜中魏景峰石卫军和向东薛杰安淑英王鸿勋杜瑞欣张建玺张进二○○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结束——。
郑州市人民政府转发关于建立郑州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法规类别】老少妇幼残保护【发文字号】郑政文[2011]218号【发布部门】郑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9.30【实施日期】2011.09.30【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失效依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通知(2016)郑州市人民政府转发关于建立郑州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郑政文〔2011〕2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现将市物价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关于建立郑州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关于建立郑州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市物价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二○一一年八月三十日)为健全我市社会保障援助体系,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2010〕40号)精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局等五部委《关于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431号)要求,特制定郑州市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以下简称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
一、总体原则建立联动机制的目的,在于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并逐步得到改善。
建立联动机制总的原则是“明确责任、改善民生;短期波动、发放补贴;持续上涨、调整标准”。
在建立联动机制的同时,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完善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实现各项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体系创新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贫困、疾病、自然灾害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因此,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在实际运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方案,以期使救助工作更加科学、高效、人性化。
问题分析在我国,社会救助的主要方式包括临时救助、特别救助和养老保险等。
尽管这些方式覆盖了大部分的救助对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下:1.救助场所和机构不足。
在一些地区,救助场所或机构不够,导致救助对象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
2.救援窗口服务不够完善。
有些地方的救助窗口服务不够完善,救助对象遇到琐碎的问题时会产生烦躁或不信任的情绪。
3.救助资金来源不平衡。
现有的救助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但对政府拨款的使用和社会捐赠的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浪费和滥用。
创新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创新方案:一、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平台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平台,为救助对象提供在线咨询、预约服务等,增加救助窗口的便捷性。
平台可以包括以下服务:1.在线咨询服务。
提供专业救助人员在线解答疑问、提供帮助和支持。
2.预约服务。
救助对象可以通过平台预约救援服务,如提供食品和医疗服务等。
3.不定期的信息发布及活动组织。
为救助对象提供一些实用的信息,如技能和就业培训等。
二、建立救助基金会在现有的救助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救助基金会,为救助对象提供更加长期的救助支持。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
基金会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设立救助专项基金。
根据救助对象实际需求,投入相应的基金。
2.举办救助公益活动。
利用专项基金举办公益活动,以社会救助为主题,提高社会对救助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
3.设立救助志愿者服务队伍。
为救助对象提供更多的志愿者服务,提高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救助对象调查和信息管理以科学化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对救助对象的调查和管理,建立信息库。
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民政厅•【公布日期】2024.05.10•【字号】豫财社〔2024〕37号•【施行日期】2024.05.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印发《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豫财社〔2024〕37号各省辖市财政局、民政局,济源示范区财政金融局、民政局,航空港区财政审计局、社会事业局,各市县财政局、民政局: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2024年5月10日附件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中央和省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地方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23〕88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豫发〔2019〕1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所称补助资金,是指在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困难失能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救助等困难群众救助和保障政策存续期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用于补助各市、县(市、区)以及省级相关单位开展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困难失能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救助的资金。
补助资金实施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
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与改革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不断寻求创新的方式来确保社会救助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概述社会救助体系是为了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基本保障的制度安排。
它旨在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并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
社会救助体系通常包括社会救助金、低保制度、临时救助、残疾人生活补贴、医疗救助等项目。
这些项目为经济困难、特殊群体以及突发状况下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和社会保障。
二、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的必要性1. 社会救助体系在满足基本需求方面存在不足。
现有的救助体系在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导致一部分人仍处于贫困状态。
2. 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效率有待提高。
现有的救助体系在运行效率上存在繁琐、低效的问题,需要进行简化和优化。
3. 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更加注重个案服务。
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的特殊需求,社会救助体系需要具体、个体化的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其需求。
三、社会救助体系创新的方向1. 强化精准扶贫机制。
把社会救助的资源更加集中于最需要帮助的人群,避免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2. 推行智能化服务。
借助科技的力量,建立智能化的申请和审批系统,提高救助的效率和准确性。
3. 引入社会组织参与。
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让其参与到救助工作中,提供更多的专业化、社会化救助服务。
4. 打造多层次社会救助网络。
综合运用各种社会救助形式,包括金钱资助、技能培训、社会就业等多个方面,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救助网络。
5. 加强政策宣传和救助意识的培养。
通过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人们对救助政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培养人们的救助意识,主动寻求帮助。
四、社会救助体系改革的挑战与建议1. 资金来源与分配的问题。
社会救助体系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并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
2. 救助政策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制定和完善救助政策时,要兼顾公平性和可持续性,避免资源分配不均、滥用等问题。
社会救助体系创新方案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社会救助体系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救助对象多样化、救助手段单一、管理体制不完善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社会救助体系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提出社会救助体系创新方案。
一、救助手段创新社会救助手段的创新是救助体系的关键,当前社会救助主要以物质救助为主,如发放生活补助、救助金等。
但是,单一救助方式容易导致救助对象对救助的依赖性和不健康心态。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采用更多样化的救助手段,包括心理辅导、职业培训、人际关系重建等多方面的救助方式,提升救助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救助对象管理创新社会救助对象的多样性是创新的重要前提,救助对象的种类繁多,包括失业人员、低保户、孤儿、老年人等。
为了更好地满足救助对象的需求,我们需要进行救助对象的分类和管理,针对不同的救助对象提供定制化的救助方案,让救助对象得到更精确、更有效的帮助。
三、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救助体系的机制和管理体制有待创新,当前的救助体系主要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救助体系的职能主要是政策的颁发和协调,地方救助体系则是具体实施救助政策。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救助政策,我们应该采取网格化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强化基层的救助工作,例如成立社区救助委员会等,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协作和有效执行。
四、社会化运营创新社会救助体系创新需要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支持,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等各方力量。
我们应该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及捐赠机制等,让社会救助工作趋向多元化和规范化,引导社会力量向社会救助事业倾斜,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体系的创新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落实社会救助政策,满足社会救助对象的需求,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