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青岛海洋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中国海洋大学004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目录一、初试考试大纲 (1)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 (1)827 石油地质学 (3)821 地震勘探 (4)660 普通地质学A (6)929 地质学基础 (9)928 地史学 (12)819 沉积岩石学 (14)二、复试考试大纲 (15)地球物理勘探综合 (15)地质工程综合 (18)应用地球物理综合 (20)石油地质学综合 (23)一、初试考试大纲828 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一、考试性质《测井原理与综合解释》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地球物理或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目标要求考生系统地理解各种测井方法的基本原理,各种测井数据的处理与解释方法,掌握利用测井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掌握多种测井数据的综合解释与分析方法。
三、考试形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1、自然电位测井自然电场的产生,自然电位测井及曲线特征,影响因素,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2、普通电阻率测井岩石电阻率与岩性、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的关系,普通电阻率测井原理,视电阻率曲线特点及影响因素,视电阻率曲线的应用3、侧向测井三电极侧向测井,七电极侧向测井,双侧向测井,4、微电阻率测井微电极测井,微侧向测井,临近侧向测井,微球形聚焦测井5、感应测井感应测井原理,感应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双线圈系的探测特性,复杂线圈系—0.8m六线圈系的探测特性,感应测井曲线上下围岩相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上下围岩不同,单一低电导率和高电导率地层的视电导率曲线,感应测井资料应用6、声波测井岩石的声学特性,声波速度测井,声波幅度测井,长源距声波全波列测井,7、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伽马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自然伽马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放射性同位素测井8、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密度测井和岩性密度测井的地质物理基础,密度测井,岩性密度测井9、中子测井中子测井的核物理基础,超热中子测井,热中子测井,10、脉冲中子测井中子寿命测井(NLL),非弹性散射伽马能谱测井,中子活化测井11、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基础储集层的分类及需要确定的储集层参数,储集层的分类特点,储集层的基本参数,测井系列的选择,纯地层的测井解释基本方程12、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基本方法岩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岩性和孔隙度的快速直观解释13、用测井资料评价储集层含油性的基本方法储集层含油性的定性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定量解释,储集层含油性的快速直观解释14、用测井资料识别裂缝的方法裂缝性储集层的特点,识别储集层裂缝的测井方法(地质倾角测井,地层微电阻扫描测井,电阻率测井,长源距声波测井,阵列声波测井,环形声波测井,放射性测井,识别裂缝的其他方法)15、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任务和特点,测井资料的计算机解释的基本过程,现场快速直观解释(CYBERLOOK),泥质砂岩解释(SARABAND),复杂岩性解释(CORIBAND),最优化解释(GLOBAL)827 石油地质学一、考试性质《石油地质学》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程,对学生将来从事石油地质专业科学研究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演化规律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构造变动而引起的震动现象,地震活动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震活动的演化规律,科学家们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演化规律的方法、意义以及研究成果。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通过在海底布放地震仪器,获取地震数据的技术手段。
通过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实现对海底地震活动的详细监测和观测,从而揭示地震活动的演化规律。
利用该系统,科学家们可以收集大量的地震数据,包括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地震活动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海底地震活动的演化规律是指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模式。
通过分析大量的地震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发现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区域性分布特征。
地震的发生往往呈现出爆发-平静的周期性变化,而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深入研究这些规律,并揭示地震活动背后的物理机制。
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演化规律的目的是为了预测地震,并提供可靠的地震风险评估。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通过了解地震的演化规律,科学家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此外,研究地震活动演化规律还有助于改进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近年来,在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进行海底地震活动演化规律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发现,地震活动在特定的断层带上表现出明显的滑动和积累现象。
这对于解释地震断层带的物理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对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进行研究。
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科学家们可以推测板块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从而深入理解地球构造演化的过程。
尽管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演化规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题。
目录1 前言 (1)1.1 勘探目的、任务与技术要求 (1)1.2 测区位置与自然地理概况 (2)1.3 勘探情况、工作量与主要成果 (2)1.4 专题组织及人员组成 (5)1.5 致谢 (5)2 测区地质构造背景与场地环境条件 (6)2.1 区域构造背景 (6)2.2 区域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 (6)2.3 主要断裂基本特征 (7)2.4 场地环境条件 (9)3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0)4 数据采集 (12)4.1 测线布设和定位及探测深度 (12)4.2 观测系统设计 (13)4.3 仪器性能与采集参数 (16)4.4 地震波激发、接收和数据采集 (16)4.5 工作质量及质保措施 (21)5 数据处理 (22)6 资料解释 (24)6.1 剖面分析 (24)6.2 地质解释 (44)7 结论与建议 (61)参考文献 (62)附件:青岛市活断层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班报表青岛市活断层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反射时间剖面速度结构数据表附图:青岛市活断层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断点与断层分布图(1:100000)青岛市活断层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反射时间剖面(1:2000)青岛市活断层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地质解释剖面(1:2000)1 前言受青岛市地震局(甲方)委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乙方)承担了《青岛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陆地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专题的工作,由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院和第八研究室负责组织实施。
1.1 勘探目的、任务与技术要求根据合同要求,青岛市活断层陆地控制性浅层地震勘探目的是:控制目标区内(陆地部分)隐伏断层的位置,对断层活动性进行初步鉴定,为后续的活断层详细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
合同规定的工作任务是:开展若干条累计2.0km长的浅层地震试验探测;布设16条累计31.0km长的控制测线,进行反射法浅层地震勘探,用于控制目标断层的展布位置,初步查明断层的性质、产状和活动性。
精品资料中国海洋大学《地震勘探原理》考研历年试题........................................青岛海洋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524 科目名称:地震勘探一、名词解释(10分)1.CDP 动校正2.时距图3.波前面4.视速度5.静校正6.地震资料数字处理7.一维数字滤波8.粘弹性介质9.吉布斯现象10.动校正拉伸畸变二、回答下列问题(10分)1、何为完全弹性介质、均匀介质、层状介质、连续性介质和双相介质?2、什么是叠加速度?不同地层模型时叠加速度的含义是什么?如何获取叠加速度?三、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当地震纵波(P波)垂直入射到一个分界面时,会得到哪些地震波?2、一倾斜界面反射时距曲线有什么特点?其极小点位置(h m,t m)与界面法线深度h、倾角φ和波速V有什么关系?四、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水平层状介质反射时距曲线有什么特点?线性连续介质时的射线轨迹和等时线轨迹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效速度和射线平均速度?五、回答下列问题(10分)1、路上和海上地震勘探的震源主要有哪些?2、什么是底波、鸣震和拖曳噪声?如何消除他们?六、回答及计算下列问题(10分)1、较详细说明,大断层下盘处常出现地震资料空白带的原因。
2、接受排列N=96道,覆盖次数n=6、12、24时,计算出单边放炮、双边放炮观测系统中的泡点距道数γ值。
七、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比较叠加速度谱和相关速度谱各有什么特点?2、什么是反滤波?反滤波主要有哪些用途?八、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为什么要进行波长分离?如何进行分离?2、动校正实现时,为什么要作动校正表?动校正表的形式是什么样?九、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处理地震资料的数字滤波器,其频率特性H(ω)和时间特性h(t)应是具备什么特点的函数?时域频率滤波主要有哪些步骤?2、在下面的速度谱图形中(地层倾角φ=0),画出叠加速度曲线(v d-t0曲线),并对与曲线无关的能量极值进行解释。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机制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海底地震作为地球地壳运动的一部分,对海洋生态和沿海地区也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机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运动规律、预测地震灾害,以及保护海洋环境和沿海城市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析海底地震活动机制,科学家们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利用声波传播原理进行地震勘探和观测的技术手段。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海洋中发射声波,利用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的特性,来探测海底地壳的结构和地震活动情况。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通过记录海底地壳传播过程中声波的反射、折射和散射情况,推断出海底地震带的活动性以及地壳变形的情况。
通过分析记录下来的海底地震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获得海底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规律、地震发生的频率以及震源的深度等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地震的机制和预测地震的可能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的成因和机制。
地震主要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而海底地震研究可以揭示板块边界处的变形和互动情况。
通过观测海底地震数据,科学家们可以分析板块运动的速度、方向以及相对运动的方式。
这对于研究板块运动的机制、理解地球的构造演化以及探寻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震活动机制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震的可能性。
地震预测是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地震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
然而,通过对海底地震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可以发现一些地震活动的规律和趋势,进而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可能性。
这对于地震灾害的减轻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对地震活动机制的研究,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底地壳的结构和演化过程。
通过观测海底地震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获得海底地壳的厚度、密度、速度等信息。
海洋地震勘探与地质构造研究海洋地震勘探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调查技术,它通过测量和分析地震波在海洋中传播的方式来了解地球深部的结构和地质构造,为地球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地质学数据和信息。
海洋地震勘探是一项复杂而多样化的工作,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海洋地震勘探的方法与技术海洋地震勘探方法与陆地地震勘探类似,但也有所不同。
在海洋中,地震波传播的方式与陆地上有所区别,其速度、路径和传播特性都有所差异。
因此,海洋地震勘探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来获取准确的地质信息。
1. 海底地震仪器海洋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仪器是海底地震仪器,它们被安装在海底上以探测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情况。
这些仪器通常由水声传感器、水声发射器和数据记录器组成,可以记录地震波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方向和振幅等信息。
2. 反射地震法反射地震法是海洋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地震仪器发射的地震波在不同地层界面上的反射来获取地下结构的信息。
通过记录地震波在不同地层上的反射时间和振幅,地球科学家可以推断不同地层的厚度、深度和形态等重要参数。
3. 折射地震法折射地震法与反射地震法相似,但更多地用于研究深水区域的地下结构。
在折射地震法中,地震波经过地下地层界面时会发生折射,从而改变传播路径。
通过测量和分析折射现象,地球科学家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地下结构信息。
二、海洋地震勘探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海洋地震勘探在地质构造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海底地震数据,地球科学家可以揭示地球深部的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过程,为研究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海洋地质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1. 板块边界研究海洋地震勘探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板块边界的位置和性质。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板块边界上的反射和折射情况,可以推断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如俯冲带、扩张带和拗陷带等。
这对于理解板块构造、地震活动和地理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地震灾害研究海洋地震勘探对于预测和研究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同相轴追踪的三维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方法谭军;宋鹏;李金山;王磊【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同相轴追踪的三维多次波压制方法,在引入三维高分辨率叠加速度谱的基础上,进行多次波同相轴的高精度追踪,并将追踪到的多次波同相轴组成准多次波记录,然后利用f-k滤波方法实现在多次波同相轴所属短时窗内的多次波压制.模型实验和实际数据测试均表明,该方法的多次波剔除效果明显优于高精度抛物线Radon变换法,并且其计算效率也明显高于高精度抛物线Radon变换法,因此基于同相轴追踪的三维多次波压制方法更适合于针对“海量”数据的三维多次波压制处理.【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17(052)005【总页数】12页(P894-905)【关键词】多次波;同相轴追踪;叠加速度谱;f-k滤波【作者】谭军;宋鹏;李金山;王磊【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谭军,宋鹏,李金山,王磊.基于同相轴追踪的三维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7,52(5):894-905.目前地震勘探仍主要利用一次反射波进行成像,地震记录中的直达波、浅层折射波和多次波等均被视为干扰波,其中多次波的识别与压制一直是海上地震勘探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一种方法。
在海洋石油勘探中,地震勘探被广泛应用于寻找潜在的油气储藏层、评估油气储藏层的特征以及确定油气储藏层与井筒间的地层关系等方面。
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产生地震波:地震勘探中使用震源产生地震波,常用的方法有爆炸、人工震源和空气枪等。
在海洋石油勘探中,常使用空气枪作为震源,其原理是通过将压缩空气快速释放到水中,产生的压力波在水中形成地震波。
2.传播地震波:地震波从震源点向外传播,经过地下的各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等现象。
当地震波遇到地下不同介质的边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通过分析这些反射和折射现象,可以了解地下结构。
3.接收地震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常采用地震探测船搭载的水下传感器接收地震波。
这些传感器一般以固定距离沿线布设,可以记录地震波在不同位置的到达时间和强度。
4.数据处理和解释:通过对接收到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还原地下的构造。
常用的处理手段包括时距变换、滤波、叠加等方法,通过这些处理手段可以提取出地震剖面、速度模型等信息。
接下来,将使用这些信息来描绘地下结构,并对潜在的油气储藏层进行评估。
5.解释地下结构:通过地震剖面和速度模型等信息,地震学家可以解释地下结构。
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取决于地下介质的性质,如密度、岩性、孔隙度等。
通过基于这些性质的解释,可以确定潜在的油气储藏层的位置、厚度、形状等特征。
总的来说,地震勘探在海洋石油勘探中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产生地震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接收、处理、解释地震波数据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从而找到潜在的油气储藏层、评估其特征以及确定与井筒间的地层关系等。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海洋石油勘探中起着关键作用。
青岛海洋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430 科目名称:地震勘探
概念解释题(60分,每个该年3分)
体波
半波损失
几何扩散
波的分裂现象
几何地震学
波剖面
震动图
自由界面
全反射
虚震源点
观测系统
正常时差
鸣震
共反射点道集
互换时间
叠加速度
同相轴
VSP
反滤波
CDP编排
综合体(60分,每小题10分)
设地下存在一个二层介质结构的弹性分界面(其中V1<V2),当有一P波以任意角度入射角入射至弹性界面时,试分析该波在该界面上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叙述常用海洋与陆地地震检波器的主要类型及其结构原理。
简述地震组合检波法与共反射点多次叠加法的基本原理、作用及异同点(不推导公式)。
简述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常规处理流程。
叙述瑞雷波在地表传播的特点。
用图形表示出一个十字型三维观测系统图并在图上标出该系统对地下所覆盖的反射点区域范围。
公式推导(30分,每小题15分)
叙述静校正原理并推导公式。
求取地下一水平界面时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