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远金岷彬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五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20
汕头金山中学2017届高三校模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
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
”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
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
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从唐开始,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
两宋时,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
宋瓷主体可分为十大窑系,相关窑口有百个以上。
“窑口”是中国传统的瓷业命名方法,强调地域性和特色性的统一;“窑系”是考古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强调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的彼此关联性、互动性。
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是文化衰弱之表现。
故就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
同时,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厂,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
宋代几乎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美不胜收,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各具风情和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文明大格局内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文化能够彼此互动滋养但又坚守各自特色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宋瓷在功能造型上也已驾轻就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如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等,每个功能系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和技法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的基础上,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成为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又一实证。
历史考古的新观点之(三)木石复合兵器—投石索、投石器、投石机——历史考古的新观点之三陈明远、金岷彬【内容提要】在跨越百万年、几乎遍及世界的木-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有大小不一的石球。
木-石器时代中期,狩猎技术出现飞跃,主要表现在远距离投射的弓矢、标枪等的发明。
弓矢遗物大量出土,已得到历史学界的共识。
但是对于“石球”的使用形态和结构功能,迄今尚留下许多疑团。
由于投掷石球的木质器械(绳索、木架等)易腐朽,目前难以见到史前的实物;但从人类学、民族学的调查资料可以给我们启示,至今一些原始部落还在使用投掷石球的木石复合工具——投石索(Bolas)、投石器(Sling)等。
投石索在木质绳索两端拴上石球,有单球、双球及多球投石索之分;这些是直接利用人的体力动能抛掷石头的器械类型;后来发展出了依靠重力势能或者弹性材料的弹性势能,来抛掷石头的大型木-石复合武器——投石机(Catapult),这是远古遍及华夏及西亚、古波斯、古希腊罗马的一种攻城武器,中文又称为“石砲”(砲),可同时投掷单枚或多枚破坏性重物,如巨石等。
投石机在世界兵器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直接促成了后世热兵器——火炮的产生。
火炮,是利用火药燃烧,瞬间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来发射弹丸,而最初火炮使用的铁制弹丸,仍然是球形,这与原始人的石球,力学性质一样。
投石索、投石器、投石机等最早的使用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确定。
【关键词】石球投石索投石机石砲火炮【作者简介】(1)陈明远,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主要从事历史考古、比较社会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现居北京。
(2)金岷彬(B.Jinmin),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普林斯顿。
史前人类祖先手持的冷兵器,起初分成两大类:近距离的劈刺式和远距离的投掷式,简言之:“近劈刺、远投掷”。
顾名思义,劈刺式兵器,主要用来近距离向下劈砍和向前刺杀。
史前先民所用的尖头或圆头棍棒,是最原始的劈刺式兵器。
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使用木制工具狩猎的记载,如《商君书·画策·第十八》云:“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
2025届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密押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落凤岭下的庄稼人周顺杰春日里的落凤岭,漫山遍野的桃花次第开放。
远远望去,岭上的桃花宛如一片绯红的云霞。
旺叔和儿子儿媳、侄子侄媳徜徉在这花海里,随着游人的脚步在慢慢地走动着。
他们是在看护着这片属于自己的林子。
游客们或自拍,或合影,摆出或自然或夸张的各种造型。
三年前,镇林场决定把这千亩桃园,按照每五十亩划分为一个管理区,分别返租承包给二十家农户管理。
公告一贴出来,旺叔便捷足先登,以自己和儿子的名字分别承包了五十亩桃园。
就这样,桃园里的二十个管理区,一个上午就各有其主了。
然而,僧多粥少,志在必得的二强来晚了一步,旺叔于是私下里把自己承包的桃园转让给了二强,谁叫他是自己的亲侄儿呢?如今,这果园的收益比人们预期的竟然翻出了好几倍!旺叔有点后悔,好在儿子儿媳还有一片桃园。
他自己呢,则在落凤岭对面的青龙湾上做起了老本行—放养鸭子。
每天清晨,旺叔就早早起床,拿着一根一丈多长的竹篙,将300多只鸭子从鸭舍里放出来,然后赶着它们到村外的青龙湾河滩里去。
一条牧羊犬跟在身后,有事没事地乱吠几声。
一群鸭子就嘎嘎地叫嚷着,浩浩荡荡地穿过村外的丛林,蹒蹒跚珊地走下河堤。
一到河边使扑棱着翅膀争先恐后地扑入水里,寻觅着水草下面的小鱼小虾。
牧羊犬则偎依在旺叔身边,吐着舌头,摇着尾巴。
旺叔家的鸭蛋一直供不应求。
在旺叔眼里很普通的鸭蛋,城里人却看成是原生态、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连县城里好邻居商城的刘总都是每月提前支付订金,唯恐耽搁了供货。
说真的,比起邻村养鸭场里天天喂饲料的鸭子下的蛋,旺叔觉得自家的鸭蛋味道好像有点香醇,口感也好像有点好,有点城里人说的那个意思。
陶瓷鉴赏论文大纲一、引言
简要介绍陶瓷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阐述论文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二、陶瓷的历史与发展
描述陶瓷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及特色
介绍陶瓷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三、陶瓷的工艺与技术
详述陶瓷制作的原料与工具
介绍陶瓷的成型、上色、烧制等工艺流程分析不同时期陶瓷工艺的特点和进步
四、陶瓷的艺术与审美
分析陶瓷的装饰手法及其文化内涵
探讨陶瓷在绘画、雕塑等方面的艺术表现介绍著名陶瓷艺术家的风格与贡献
五、陶瓷的鉴赏与收藏
讲解陶瓷鉴赏的基本知识与技巧
讨论真伪瓷器的鉴别方法
分析现代收藏市场的发展与趋势
六、陶瓷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影响
阐述陶瓷在当代生活中的实用与审美价值分析陶瓷对现代设计、艺术等领域的影响探讨陶瓷在文化交流与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七、结论
总结全文,强调陶瓷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对未来陶瓷的发展提出展望和期待。
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一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一金岷彬(B. Jinmin )陈明远【内容摘要】历经250万年的石器时代以后,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在旧大陆的六个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最早的陶器。
这是人类文明史前最重大的创造之一。
本文两作者认为,史前先民对陶器的制作,涉及以下四方面:(1)陶坯泥料的选择和配合,(2)烧制陶器对火的使用和控制,(3)泥坯的成形技术和艺术——陶钧(慢轮和快轮即陶车),(4)技术装备——陶窑的建造。
这些工艺,都是单纯的石器打制(旧石器)和磨制(新石器)所没有的。
特别要指出:陶窑和陶钧(以及快轮陶车)已经超越了石器时代简单的手持工具层次,进步到了技术装备层次。
相比之下,后来的青铜冶炼和铸造,需要以下先决条件:事先制作泥模和陶范,调整铜锡(铅)合金的成分比例,火的加热和温度控制,浇铸前对铸范预热,冶炼和熔铸炉以及预热窑等技术装备。
并非石器的打磨制作方法,而正是陶器的制作方法、装备,为青铜器制作奠定了配料、造型、制范、用火控火的技术基础。
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原型是陶器,或由陶器形制发展而来。
所以,在石器时代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陶器技术装备的创始与积累,就不会有后来的铜器时代。
因此,本文两作者认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
【关键词】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制陶工艺,陶钧,陶窑,青铜器制作,泥模,陶范。
【作者简介】陈明远,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
现居北京。
金岷彬(B. Jinmin ),旅美学者,现居普林斯顿。
———————————————————1,陶器的发明是史前史的重大突变迄今的史前考古表明:从古猿进化到人以后大约250万年之间,历史进程十分缓慢。
其间最主要的进展是人类学会用火,以及使用天然材料制作工具。
“石器时代”并非仅仅使用石质工具,此外还用木质(植物的枝杈、藤条、硬果壳等)、骨质(动物的骨头、角、蚌壳等)制作采集和狩猎的工具。
历史观的新突破(提要定稿)——对于史前史三分期学说的重大修正【作者】(1)陈明远,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2)金岷彬(B.Jinmin),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普林斯顿。
书名:历史观的新突破副标题:对于史前史三分期学说的重大修正提要近几年来,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陈明远和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的旅美学者金岷彬(B.Jinmin)发表了系列论文,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的新观点,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得到重视。
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件大事,必将带来深远影响。
这里介绍一下“三分期悬案”的来龙去脉。
19世纪中叶,人文-社会科学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际历史和考古学术界掀起一场革命,以丹麦学者C. J. 汤姆森(Thomsen, C.J.1788-1865)为代表的欧洲历史考古学家们,提出“三分期学说”,把“史前史”分为三个时代: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从而奠定了欧洲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C.J.汤姆森出任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为了安排馆藏的古物陈列,他按照当时欧洲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青铜器和铁器三大类出土文物,布置一系列的展览柜。
1836年,他介绍这种“三分期”陈列法,试图通过历史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质料的演变,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当时的学术水平看来,它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所以先后被学者们接受,逐渐对欧洲学术界产生影响。
后来,欧美考古工作者们把汤姆森的“三分期学说”应用于田野考古遗迹的分期,并以发掘工作中所见到的地质层面关系进行论证,使“三分期学说”得到普遍认同,发展成为历史考古研究的一个指导思想。
20世纪,以汤姆森为代表的“三分期学说”写进了大中学校的教科书,并且在全世界的历史博物馆展览厅获得应用。
“三分期学说”明显受到林奈( Carolus Linnaeus; Carl von Linna,1707-1778)生物分类学的影响,并且有力的支持了当时刚兴起的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演化论,从而风行一时。
人类的第一个时代是木-石器时代——全盘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之一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内容摘要】在史前史三分期的第一个时代,木质工具跟石质工具同等重要、同时发展,而且经常并用——木头及石头结合起来的复合型工具,发挥了比简单石质工具更强力和重要的作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木质非常容易腐烂,所以木器或复合工具的木质部分遗物的留存极少;但是考古学提供了原始社会曾使用木制工具的一些证据;人类学的调查研究,也提供了先民曾普遍使用木器的旁证。
石器的制作,有时反而需要由木器来进行加工,如“软锤技术”就是一种用木棒打制石片的方法。
原始社会的先民最初是将木器及石器并用,后来发展到同一件工具上同时采用石质及木质材料,成为木石复合工具。
实际例证之一就是从手斧到石斧的演化。
细小石器是随着木石复合工具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如果没有时代更早的木石复合工具的发明,也就不可能有为镶嵌使用的细小石器出现;木石复合工具有:用细小石片镶嵌在木柄上的刀刃、匕首、枪头、箭头、刮刀、刻刀、木石锥子、木石锤子、尖形器、钻孔器、刮削器、切割器等等。
弓箭是人类技术的一大发明创造,也是木石复合工具的一个典型;原始纺织器械是木石复合工具的又一个例证;捕鱼业——装有石网坠的渔网以及用细石器组成的倒刺和尖头的鱼叉,也属于木石复合工具之列。
由此加工而成的木制住房及车船交通工具等等,为人类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直影响到现代。
总之,人类进化到智人(现代人)以后的数十万年间,“木石复合工具”起了重大历史作用。
远古从来没有过一个只单独使用木器不用石器、或者只单独使用石器而不用木器的历史时代。
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代替过去所谓旧石器及中石器时代Palaeolithic and Mesolithic periods),加上“陶器时代Pottery Age”(代替过去所谓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period)。
高三语文专题练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证题)(时间:30分钟满分:2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19分)材料一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特色的产品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宋代的青白瓷,第二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第三是清代的粉彩瓷。
青白瓷是北宋初景德镇窑工在五代青瓷和白瓷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原料特点和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模仿青白玉质和玉色的效果而创造出来的。
这种风格独特的单色釉瓷器使景德镇在宋代进入了中国名窑的行列。
景德镇这个响亮的名称,就是因为宋真宗赵恒偏爱青白瓷,而于公元1004年的景德元年用自己的年号来命名的。
一个皇帝将自己的年号赐予一个城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自然促进了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
青花瓷是一种运用钴料进行釉下装饰的瓷器。
它虽早在唐代河南的巩县窑就已萌芽,但真正成熟来自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窑工的贡献。
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既得益于宋代青白瓷的烧制基础,又得益于磁州窑、吉州窑釉下黑彩瓷的生产技术,同时还得益于此前波斯对青花钴料的运用。
元代青花瓷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青白瓷。
由于青花瓷具有素雅大方、纹饰丰富、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优点,很快赢得了国内外各阶层的普遍青睐,并成为明清景德镇瓷器生产数量最多的品种。
元代以后,以青花为主的彩瓷逐渐统治了明清时代整个世界瓷器的市场,景德镇开始真正成为中国及世界的制瓷中心。
粉彩瓷是一种釉上彩瓷,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从康熙珐琅彩瓷器蜕化而来的。
粉彩瓷器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但很快地取代五彩瓷成为景德镇釉上彩瓷的主流,而且也成为能够与青花瓷器抗衡的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
粉彩瓷的色彩丰富,有立体感,形象刻画生动细腻,给人以华丽富贵的艺术感觉,正好迎合了清代追求华丽丰满的审美思潮。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瓷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扩大,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空前繁盛。
然而,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世界制瓷业逐渐进入了多元争霸的时代。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景德镇瓷业的国际地位每况愈下,昔日陶瓷霸主的地位怎么也恢复不了。
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五)陶器促进史前社会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五金岷彬(B.Jinmin)陈明远【内容摘要】石器时代末期、陶器时代初期,发生了“农业革命”。
陶器使得先民的定居生活得到了保障;在农业革命中,陶器和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等都起了重要作用。
陶器技术促进了史前社会大分工。
制陶业是当时最重要的分工部门;陶纺轮、陶网坠、陶刀、陶镰、陶锉等,是与木器、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同等重要的生产工具。
特别是陶器作为能盛水又能用火加热来进行生产的一种崭新工具,解决了煮茧抽丝的技术瓶颈问题;也为粮食蒸煮之后发酵酿酒,提供了技术前提,促使了纺织业、丝绸业、染整业、酿酒业、制药业的诞生。
陶器在史前的火技术——火热应用技术(炊具及陶窑等)、火光应用技术(照明灯具)和火种存续技术(罃)三大技术范畴都具有决定性的地位。
以陶器为主的这些高度专门技艺的手工业,实现了史前社会大分工。
对这些重要分工说来,“新石器”的具体作用比不上陶器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更应该修正“史前史三分期学说”——在“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必须划分出一个“陶器时代”。
【关键词】制陶业,农业革命,陶纺轮、陶网坠、陶刀、陶镰、陶锉、纺织业,酿酒业。
【作者简介】金岷彬(B.Jinmin),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陈明远,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
现居北京。
————————————————————陶器时代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上的伟大时代之一。
正是在陶器时代,人类摆脱了旧石器时代那种只能利用天然材料的被动生活状态,从漂泊不定的流浪、迁徙,变为较长时间主动的定居生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注1】从而发明了制陶业、农业和(附带的)养畜业捕鱼业等。
与定居的陶器时代共生的“农业革命”,被认为是人类进化史上继“火的利用”以后第二次伟大的革命。
接下来就进入“社会大分工”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类史前史上,在氏族内部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是极其重要的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先民的手工业,是一种专业化的生产劳动方式。
它不同于此前的采集和渔猎生产那样,从自然界收集和取得现成的物质用品(首先是食物);它也不同于耕种田地那样,从农作物周期性地获得种植的粮食等产品。
氏族内部的手工业劳动,是以专门的手工方式,组织了一些专业的人员集合,利用特定的原材料,制作出某种专门产品。
在陶器时代之前的石器时代,氏族内部早就有了个体从事的手工劳动形式,如石制、木制、骨制、角制、蚌制的用具加工,如用植物枝条编织蓆箔筐篮,如编织渔网,如纺线织布制衣,更古老的连缀兽皮或者树叶“制衣”,乃至缝衣的骨针、麻线的制作;从而获得只供自己使用的生产工具,或自己使用的蔽体、居室等生活用具。
然而,这种种个体兼顾的劳动,完全为附带性的,并不是专人分工负责、专职从事的专业劳动。
空前的史前社会大分工,使得氏族内部的手工业从农业里分离出来;产生了专门的手工业行业,组织起氏族公社的一部分成员,不再兼任农业生产劳动,而专职从事手工业加工,制造特定产品,如制陶业、纺织业、丝绸染整业、酿酒业,等等。
陶器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生产工具,为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加工工具,促进了技术条件。
陶器可以盛水,又能加热,这种新型的工具功能为此前所有的生产工具都不具有。
先民通过陶器工具,可以利用水与火这两种新的技术因素,开拓新器物制作类型,在氏族内部形成了各种专门的手工技艺。
陶器的关键作用,有力地促成了史前社会大分工。
“陶器时代”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批新的手工业行业。
但是,关于“社会大分工”,在历史学界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绪论:关于摩尔根-恩格斯提出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这里有必要首先简述一下有关“史前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讨论。
【注2】【注3】【注4】【注5】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概念,指的是印第安原始部落和远古印欧-雅利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应该注意到:恩格斯所说的“其余的野蛮人群”,只是营采集和渔猎的原始部落,因此,恩格斯认为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业和农业的分工,而是游牧部落从采集和渔猎部落中分离出来。
恩格斯认为谷物种植要晚于游牧经济而产生,因此,他认为农业的起源应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实现之后。
恩格斯所说的这种特殊情况,在广大的两河流域和埃及地区并没有发生,在广大的华夏地区也没有发生。
华夏地区早期在氏族内部的农业往往农牧业兼营,附属的养畜业并没有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百多年前恩格斯提出“史前第一社会大分工”的概念,主要依照了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猜测说法,而摩尔根之所以认为“雅利安人的农业晚于畜牧业”的理由,是“印欧人(操雅利安语的)语汇中,牲畜名称是共通的,而农作物的名称则是互异的”。
仅仅只有这唯一的根据,理由不够充分。
从近百年来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来看,摩尔根从雅利安游牧部落得出“远古人类从游牧开始进入文明”的论断是不符合大多数历史实际的,因而不能成立,更不能作为世界文明起源的普遍规律。
世界文明的起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经济文化类型形成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性的,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框架或假说套用在各地区的文明起源史是不妥当的。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并不是在同一个氏族社会内部的“社会大分工”,而是在人类社会各个氏族之间的“社会大分化”,就是说,有的氏族发展为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另外有的氏族发展为以游牧为主的社会,分道扬镳。
这是人类整体的外部分化,并不是内部的分工。
由此产生了几千年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经久不息的的冲突与战乱。
实际上,史前史首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业和农业的分工,而是氏族内部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其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制陶业和农业的分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1】陈明远:《修正“史前三分期学说”》,《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
【注2】宋敏桥:《50年来我国史学界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研究综述》,《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注3】丁任重:《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再认识》,《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
【注4】朱明光:《怎样认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学术月刊》1986年第5期。
该文还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另外的地方, 例如在《哲学的贫困》中,又说过“城乡分离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看法很不一致。
【注5】李根蟠:《马克思恩格斯原始社会理论的若干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集刊》第9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制陶业——陶器时代第一手工业根据考古发现,不少学者认为从事农耕的先民定居下来以后,才有制陶的需要和条件,这符合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神农耕而作陶”的说法。
定居生活、农业和制陶业,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注6】1-1,制陶业的起源据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等地,都出土了破碎的陶器(年代大约在一万多年以前),但是它们仅仅是最原始的土器,采用堆烧法,就是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可称为“无窑烧陶”;附近还没有找到持续性发展制陶业的文化遗存和背景。
因此,只是处在制陶业的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制陶业。
【注7】【注8】【注9】在《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一文里,本文两位作者提出了:陶器制作的技术启示,来自居室火塘灶坑壁火烧泥土的硬化和陶化现象。
【注10】泥土用水来调和均匀后,具有很好的塑性,能随人心意捏塑各种形状的泥件,这是制作陶器的基础。
制作陶器的泥料分布广泛,先民可随时随地选取泥土来制陶,这是制陶业取之不尽的原料来源。
泥土经受火烧后达到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保温时间后,某些低熔点的组分融化,均匀分布在的高熔点组分周围,把原来松散的泥土结构变为粘结在一起的烧硬结构,形成新材料,这就是陶化现象。
泥土的陶化是不可逆的物理-化学变化。
先民通过烧火技术,使得泥土塑制的器物产生质变,出现了比土器更强、更稳定、不怕水泡软塌的新器物。
新的陶质器物比传统的木器、石器、骨器、草编器,能更方便地成形;大多数陶器是容器或炊煮器,极大地方便了先民的劳动和日常生活。
陶器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用具,始终伴随着人类,直到今天。
最初,制造陶器还是属于家庭手工操作。
例如距今7000年以上处于母系社会阶段的李家村遗址(位于今汉中西乡县城南),发掘出面积为数平方米的房屋遗址一处,小屋为园形,屋后背水,室内地面夯烧坚固,室中有烧陶之窑迹(直径约1米),室外有陶窑坑和灰坑。
这说明此户人家自己能够制作简单的陶器,仅供自家使用。
【注11】但是,泥土成形为坯件,火烧转化成陶,这两方面都需要特别的技能。
一些心灵手巧的先民个体掌握了高技术含量的制陶技术,逐渐成为专门制陶的工匠,并世代积累、流传,形成专门化的手艺,这就是制陶业的起源。
我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批持续性发展的彩陶和陶窑,来自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
大约在这个阶段,开始了人类史前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主要是制陶业)与农业的分离。
——————————————【注6】林耀华主编:《原始社会史》226页,中华书局,1984年。
【注7】刘诗中:《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发掘获重要进展》,《中国文物报》1996年第4期;又见张驰、刘诗中:《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历史月刊》(台北)1996年6月号。
【注8】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历史月刊》(台北)1996年6月号。
【注9】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等:《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
【注10】陈明远、金岷彬:没有陶器技术就没有青铜器时代——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一”。
载《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2期。
【注11】陕西省社科院考古所汉水队,《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1961年发掘简报》,《考古》1962年6期。
——————————————1-2,制陶是专门技艺的作坊手工业在氏族公社的先民里面,掌握造型和烧陶两项技术的成员,有机会专门从事陶器生产;首先出现了耕种业与制陶业分工。
后世的社会分化,还出现了专职管理制陶的工官(见《考工记》和《周礼》等古籍)。
制陶技术的积累和发展,不但表现在从业的工匠个体及群体身上;而且表现在制陶技术装备的出现——先后发明了陶窑和陶轮,特别是在龙山文化时期,普及了高速而稳定旋转的陶车(快轮)。
陶窑和陶车,是史前制造业的里程碑。
这标志着先民从简单的手持工具到复杂的技术设备的伟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