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诗两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1.27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歌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3.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两首诗歌《春晓》和《咏柳》。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现两首诗歌的异同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分析讲解:(1)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背景知识。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解析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朗读能力。
(2)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6. 总结评价:(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否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朗读和创作诗歌时的表现,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准确性。
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是苏东坡在屡遭贬谪之际唱出的人生哲理。
同学们,你们又曾有过什么“阴与缺”?比如学习上、跟同学交往中、与家长沟通时曾经历过什么困难、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我们该怎么办?世界著名大诗人普希金为此写了一首诗,给了我们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作者简介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1、自由朗读,读出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
2、了解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期间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3)面对逆境,我们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争吗?提示:(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艰难困苦等不幸。
《诗两首》【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见幻灯片)邵燕祥,诗人。
浙江萧山人。
北平中法大学肄业。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
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
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
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
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
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于1979年11月,选自《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三、根据学案,检查预习:怀恋.(liàn)疲倦.(juàn)醇.厚(chún)诅咒..(zǔzhòu)四、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奏。
2.自由朗读。
明确: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出示幻灯片)(学情预测:这两个问题应该比较简单,学生基本能体会出诗歌中积极乐观的基调。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由谈。
学生可能谈到过去受到挫折的体会。
很多挫折都将会过去,正如诗中所说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也有可能分析到最后一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教师可顺势引导到对这一诗句的具体分析。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课题:《诗四首》【课标与教材分析】《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语文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训练课文。
本文主题虽然是关于人生的,但也与成长有关,告诉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现实生活与想象的不相符合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像诗中所说的“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领悟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的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活充满阳光的正确的人生观。
这既是审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获得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效,同时也为后面单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知道的:已经学过诗歌《山的那一边》和《秋天》,对诗歌已经不陌生,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哲理对他们有很大吸引力。
2.学生想知道的:体会诗中诗人的情感,感受语言魅力。
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主要事件。
其中的简单字词如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
他们可以查字典解决。
4.对学困生的关注:学生的朗读没问题,但理解作者的情感难度较大,应让他们多读多说多理解。
【教学目标】根据新《新课标》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现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掌握以下字词,会读并且会写: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2)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3)背诵本文,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4 《诗两首》【教学目标】1.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 学会品味、欣赏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悟作者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学习诗人的乐观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生活的路、人生的路谈起,引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写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诵读情况。
4.检查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出示教学目标1.指明一生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四、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节奏1.朗读诗歌,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2.指名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3.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4.自由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五、品味鉴赏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2.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4.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六、讨论、探究1.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诗中没写出“被生活欺骗”的具体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你觉得哪些是属于“被生活欺骗”的事?请列举出一两件具体的事例。
4.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未选择的路》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什么不同?七、拓展延伸请找出并列举文章、诗词之中有关路的描写,并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八、达标检测1.学生自主完成。
2.小组内互相评改。
3.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共性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九、作业1.根据你对道路的理解和选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诗歌《路》,说不定你会惊喜地发现,你也具有诗人的才情。
2.课外阅读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少年的意志》和《白桦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让学生借这两首诗了解并喜欢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⑵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标:⑴ 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⑵ 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3、情感目标:⑴ 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⑵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1、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找两位诗人的生平资料及其诗作,并为大家朗诵其他诗篇的片段。
2、教学方法:读、说、悟、品法。
比较鉴赏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两首》的作者及其背景,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互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学会品味诗歌,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诗两首》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包括《归园田居》和《春望》两首诗歌。
这两首诗歌分别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还需加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准确理解《诗两首》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歌的情感。
学会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诗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两首》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诗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初步的诗歌鉴赏。
4.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诗歌的讲解,包括诗歌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
引导学生通过讲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4.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诗两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词语积累与2.3.4.过程与方法1. 2. 3.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二、教学重点1. 2. 3.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那条路的 4.三、课前准备①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课时教学内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2.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五、教学过程人体会一、导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
可现实生活总喜欢和我们开各种不大不小的玩笑,将我们推入一个又一个迷魂阵中。
假如有一天,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仔细聆听这个伟人的谆谆教诲吧!二、朗读训练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读,最后点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三、作家作品介绍课前教师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共享。
也可由教师介绍。
四、整体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感知内容。
教师出示思考题: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可采用课堂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指正,作出解答,并说明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讨论明确:1.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因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3.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五、问题探究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理解诗中的“生活欺骗了你”?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何特别之处?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后明确:1.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来看,这句话是指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4.《诗两首》一,教材分析《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二、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普希金的介绍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一生追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曾遭到流放。
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
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
《上尉的女儿》是其代表作品。
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 《诗两首》
教案
第4《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时
第一时
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
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
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
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
”——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
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教会学生去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