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最新三下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326.42 KB
- 文档页数:4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教学准备】指尖陀螺、钢尺、悠悠球、木马玩具、汽车玩具、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动的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2.学生汇报:“见过秋千、汽车、鸟、电梯……”3.你们还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4.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秋千、摆钟、汽车雨刮、跷跷板等常见物体运动视频。
(2)教师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学器材,仿照课本P5在物体上贴上圆点,再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学习单。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课堂上做的物体运动实验有旋转运动、摇摆运动、直线运动三种。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学生思考:如果换个位置贴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2.学生自主实验:将悠悠球上的圆点从外侧移至旋转中心,那么圆点的运动轨迹有变化吗?悠悠球的运动形式变化了吗?3.汇报研讨:圆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悠悠球的运动形式为直线运动。
4.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运动水的【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导入新课,较好地抓着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课本中贴圆点的方式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定稿教案一. 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运动》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运动方式,如平移、旋转等,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理解这些运动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等复杂的运动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如小车、球、风扇等。
2.准备实验材料,如绳子、纸牌等。
3.准备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平移、旋转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自己动手操作物体,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并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方式是我们没有发现的?如何去发现和理解这些运动方式?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不同物体运动方式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物体运动方式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去观察和记录家人的运动方式。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一. 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运动》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理解运动的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科学的描述和表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2.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难点:培养学生用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以及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视角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物体的运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绳子、纸条等。
3.课件:准备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课件,如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如小车、球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了这些物体的运动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同时,教师用语言描述这些运动方式,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词汇来表达。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定稿一. 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运动》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后,已经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操作。
但是,对于物体的运动形式和特点,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的识别和理解。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来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运动形式。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来探究和验证物体的运动特点。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用具。
2.实验材料和仪器:如小车、球、绳子等。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平时看到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来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他们已经观察到的物体运动形式。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各种各样的运动”几个字,让学生对这节课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小车和一个球,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探究小车和球的运动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车和球的运动路线,并要求他们记录下来。
巩固(5分钟)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和描述小车和球的运动形式。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运动》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周围的运动现象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运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等。
2.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中各种运动形式。
2.教学难点:对于运动的具体形式和特点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车流、水流、树叶飘落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运动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学PPT,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PPT中的各种运动形式,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振动等。
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运动形式,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总结和归纳这种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小组的操作结果,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巩固对各种运动形式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飘落?为什么车流会形成特定的模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1-2022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各种各样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和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运动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动的概念、运动的形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明确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和分析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理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基本运动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和分析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理解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基本运动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运动的概念。
3.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跑步、跳远、投篮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球,用于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跑步、跳远、投篮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基本运动概念,并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小球的运动形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和讲解他们观察到的小球运动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运动概念。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形式以及辨别方法。
3.经历观察各种运动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各种运动的复杂性与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1.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2.掌握常见的运动类型以及辨别方法。
【教学准备】指尖陀螺、钢尺、悠悠球、木马玩具、汽车玩具、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动的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2.学生汇报:“见过秋千、汽车、鸟、电梯……”3.你们还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4.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秋千、摆钟、汽车雨刮、跷跷板等常见物体运动视频。
(2)教师出示指尖陀螺等教学器材,仿照课本P5在物体上贴上圆点,再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
2.观察中,围绕学习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学习单。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课堂上做的物体运动实验有旋转运动、摇摆运动、直线运动三种。
三、深入研讨,提升认识。
1.学生思考:如果换个位置贴圆点,观察到的运动形式和之前一样吗?2.学生自主实验:将悠悠球上的圆点从外侧移至旋转中心,那么圆点的运动轨迹有变化吗?悠悠球的运动形式变化了吗?3.汇报研讨:圆点的运动轨迹为直线;悠悠球的运动形式为直线运动。
4.说一说你知道的其他物体的运动形式。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资料阅读:你坐过旋转木马吗?请画出木马上人的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运动水的【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导入新课,较好地抓着了学生的兴趣点;同时准备了一些小道具,并仿照课本中贴圆点的方式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材简介】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2课。
在课程标准中属于物质科学的范畴。
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为第3课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聚焦部分,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初步认识运动形式的不同。
探索部分,通过研究,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路线。
研讨部分,指导学生识别不同的物体的运动,分析多种运动方式的结合。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提供学生常见的物品(玩具),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描述,发现它们的运动形式虽然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可以分成几个类别。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课之前,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概念并不具体化,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
因此本课的重点并不是给运动形式起名字,而是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出运动形式的异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
科学态度目标
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在同伴合作探究中,认真观察运动情况、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用品和玩具设计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
教学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物体轨迹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为学生准备:各种物体(指尖陀螺、钢尺、玩具车、铁皮青蛙、单摆等)、圆点、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材料准备:物体运动的视频一个](预设5分钟)
1.视频导入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呢?我们看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里面,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运动?
(2)学生观看视频交流。
二、探索
1.探索1——简单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
(1)(出示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它们可以怎样运动?我们一起试试,让它们运动起来。
(2)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
(让学生试着用手势比划一下上述物体的运用形式。
)
(3)小结并揭题。
这些物体的运动一样吗?这些不同的玩具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
(板书课题)
2.探索2——记录运动的形式(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指尖陀螺、铁皮青蛙、小车、弹簧玩偶、木陀螺、小圆点5张、记录纸条每组5张、学生活动手册]
(1)指导记录。
(出示单摆)这个叫摆。
教师拨动摆,小朋友仔细观察摆是怎样运动的?有办法把它们的运动记录下来吗?怎么记录呢?老师有一个小窍
门教大家,我给摆贴上一个红点,然后用慢镜头来观察一下红点位置的变化过程,再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PPT)你们学会了吗?板书:
(2)提出记录任务。
让我们来试着在它们身上贴上红点,选择其中两种物体,让它慢慢地运动起来,记录一下红点的位置变化。
(学生活动、记录,巡回指导)
(3)学生汇报,将轨迹图贴上板书。
(4)分类。
根据各种物体的运动轨迹试着给它们分类。
说说分类的理由。
三、研讨——尺子的不同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PPT]
1.看(出示钢尺),请大家想想,可以怎么玩?根据我们刚才讲的,小组讨论钢尺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
2.学生分组实验
3.出示图片讨论:生活中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4.小结:不同的物体它们的运动形式可能是不同的。
四、拓展——讨论悠悠球和旋转木马的运动形式(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贴了小圆点小钢尺1把、悠悠球和旋转木马视频各一个、学生活动手册]
播放旋转木马视频,试着记录人的运动形式。
课外玩一玩悠悠球,试着分析它运动形式。
【板书设计】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
录习惯。
2.表格下面的填空,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之后,再研讨归纳后填写。
【作业设计】见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