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论文: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产业集聚规模发展趋势分析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地域内,一类或多类相关产业企业逐渐聚集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现象。
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包括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效益、市场效益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聚规模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规模发展趋势的现状,发展原因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现状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规模趋势不断扩大。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的推动,许多产业集聚地区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以中国为例,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和规模最大的产业集聚区,涵盖了广义的制造业、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这些地区不断吸引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前来,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
2. 产业种类齐全。
产业集聚规模的发展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过去,很多产业集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在逐渐兴起。
在一些新兴的产业集聚区,如电子商务园区、互联网产业园区等,新兴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3. 地域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方面,一些具备特定资源和条件的地区,如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城市等,往往能够更好地吸引企业和投资者,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或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等因素,产业集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较为落后。
二、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的原因产业集聚规模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重要的原因:1. 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产生的效应是指通过增加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的现象。
在产业集聚中,企业之间可以共享一些资源和服务,如人力资源、供应链服务等,进一步降低单位成本。
这使得产业集聚地区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技术进步效应。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在一个集聚的地区,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转移。
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作者:何剑峰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03期摘要:采用2004年和2011年全国265个城市的截面数据,提出制造业集聚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制造业集聚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交通运输、城市规模对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依次递减,提高知识密集度反而会降低制造业集聚度。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交通运输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011 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一直是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研究重点。
在经济转型中,制造业能否进行合理的集聚并产生正的外部性,对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文是以城市为区域单元,对各因素对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进行考察和分析,为制定相应的产业和区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要素—城市—空间”的三维分析框架来研究我国制造业集聚。
1.1 基于要素因素马歇尔认为知识外溢会为制造业集聚带来正外部性。
但制造业更多的还是资本密集型的,知识外溢还是建立在资本的基础之上的。
Bottazzi(2001)指出产业在一片区域内集聚是为了获取正外部性,其本质上是人才、资本向片区域高度集中的过程。
因此,知识密集度和资本要素密集度的提高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1.2 基于城市和人口因素城市经济学的理论指出城市规模的扩大会为城市中的产业带来正外部性。
周伟林(2004)认为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大幅降低,同时大城市良好的公共基础服务也将吸引大量人才涌入大城市。
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城市规模的扩大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1.3 基于空间因素金煜(2006)认为区域间的运输成本直接决定这区域的集聚力和分散力的大小,运输成本越小,集聚力越强。
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能促进制造业集聚。
2 模型设定、变量设计与数据说明2.1 模型设定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进行实证检验,模型中还引入了滞后因变量以避免存在遗漏变量的模型设置偏误。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一、本文概述《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文章首先概述了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基本概念,包括产业集聚的定义、形成机制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揭示了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差异。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演变趋势,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环境等因素,分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文章还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现状和演变趋势,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参考,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分析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制造业产业集聚现象在中国愈发显著。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程度,本文基于相关数据,从产业集聚度、区域分布、行业特点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产业集聚度来看,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集聚度较高,特别是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汽车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度也在逐步提升。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
一方面,大城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量制造业企业的集聚;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多个制造业产业带。
从行业特点来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性。
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产业集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852020年01期 (1月上旬)区域经济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以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26个省份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三大区域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装备制造业的集聚状态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均存在空间异质性。
对于东部,汽车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度对区域经济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于西部,金属制品业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而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具有负面影响;中部的金属制品制造业同样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汽车制造业对区域经济产生负效应。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区域经济;产业集聚;区位熵引言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学术界关于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马歇尔的空间外部性[1]。
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性主要通过规模经济、知识溢出、基础设施共享等效应,对区域经济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负外部性主要产生于集聚的中高级阶段,由于集聚地生产成本高、技术创新难突破、拥挤效应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区域经济呈现负面影响[2]。
国内学者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模型选择1.研究内容(1)区域划分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我国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八个细分行业。
本文选取我国26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年限区间为2012—2017年。
而且随着我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效应不断增强,差异性也越来越显著,故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如表1所示的区域进行分析。
表1省份区域划分区域省市中部区域 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陕西、江西、黑龙江、吉林东部区域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海南、 江苏、广东、辽宁西部区域 贵州、四川、广西、云南、重庆、甘肃、陕西(2)变量的选取与数据来源基于本文研究目的,选取了各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指数;镖靶模型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地理集中”、“弹性专精”、“集体学习”等特征,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三个原因后,经济学者对产业集聚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方式、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方面,从量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更少。
张威(2002)、梁琦(2003)、吴学花(2004)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对我国制造业的集中现象进行了研究;范剑勇(2004)利用Bluhar 关于欧盟产业分布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国六大区域1980年和2001年的地区产业集中率;罗勇等(2005)、王子龙等(2006)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但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国内现有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基本只研究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未能全面反映我国制造业总体集聚情况,且对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
鉴此,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度量方法,并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以镖靶模型为基础的测度方法对2003~200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总体情况、发展趋势和产业类型情况。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一)产业基尼系数通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
于该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因此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且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误差。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论文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将探讨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一、制造业的定义和背景制造业是指通过对原材料加工、改造与组装等方式,将现有经济资源转化为可供使用的产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制造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 产业结构演变中国制造业经历过从简单组装型制造业到高技术制造业的转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供应链的发展,中国制造业逐渐提升了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2. 产业集聚效应中国制造业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制造业集群。
这些集聚效应促进了供应链的形成,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问题与挑战1. 低附加值产品占比高中国制造业中仍存在大量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这导致了利润空间有限,并且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2.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相对落后于服务业。
这给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升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1. 加强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和附加值。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支持,推动制造业向着高质量发展。
3. 引导创新创业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制造业中的新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五、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1. 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通过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中国经济由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转向以消费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
2. 提高国际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使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 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制造业结构调整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
我国产业集聚特点、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鉴于全球产业分工深化调整、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的大形势下,新能源技术和IT技术革命带来的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当前我国的产业聚集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同时,我国的产业集聚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和问题。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的产业集聚,逐步引导产业集聚向着集群化方向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不同层次的产业集群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一、引言当前,产业集聚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产业要集聚为何要集聚?因为其最大的好处是获得规模效益,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对于同类企业来说,集聚发展可以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传播,使一家企业的创新迅速外溢到其他企业,同时出于生存竞争需要,企业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创新。
对于上下游关联企业来说,产业链中任何一家企业的技术突破,都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利益,因而,产业链相关企业都非常注重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此外,企业集聚还能强化分工协作,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
总而言之,产业集聚能够有效地促进技术升级,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国内外形势的介绍,以及产业集聚的重要功能作用,我认为对我国产业集聚有一个必要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及问题2008年后全球经济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新兴经济体则保持繁荣;而今,受到欧、美等经济体的拖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
由于国内外种种原因,我国的产业集聚呈现出了以下新特点。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尽管产业集聚现象已呈现从工业向第三产业扩展的趋势,但工业仍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我国工业仍然集聚在东部地区,我国产业集聚发展,对于东中西而言极度不平衡。
我们还可以从表一中看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各地区总额的比重基本是逐年递增的,说明了工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中西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在逐渐改善。
中国制造业产业间集聚度及产业间集聚机制一、产业间集聚度概述二、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分析三、产业间集聚机制分析四、影响产业间集聚度的因素五、中国制造业集聚现象的政策输出随着市场的全球化,制造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关键之一。
中国制造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也面临着不断的挑战。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分析中国制造业的集聚现象,探索了产业间集聚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一、产业间集聚度概述产业间集聚度是指相关产业在某一地区的相互倾向性以及相互支持性。
也就是指同一城市或地理位置上的产业间关系趋于稳定地集聚在一起,促进了加速其技术水平、规模等方面的增长,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全球市场经济下,产业间的集聚度已成为衡量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分析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集聚度不断提高,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1. 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丰富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要素丰富,这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有效降低了物流及交通成本。
况且中国工人的单位人工成本也比同类经济体的其他国家地区低,因此许多外国企业都将业务迁移到中国。
2. 信息交流与合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每个制造业主要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产业研究与信息平台,以加速全国各地相关产业能力的转移与学习。
同时,企业提供合作推销、仓储、物流和人才招聘等服务,从而形成良性的产业合作,3. 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中国的制造业领域,不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社会资金的支持投入都、漫长的历程促进了中国现代制造产业的发展。
政府鼓励企业区域间的集聚,通过提供税收减免、技术培训、促进资本流动等措施,支持制造业集聚度的升级和优化。
4. 行业投资和拓展战略许多国际知名制造商都热衷于涉足中国市场,并通过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进入中国制造业。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能够使企业更容易地攻略中国及周边市场。
产业集聚论文: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文摘要】?自上世纪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很多措施,从财政、税收、工商、人才引进等方面吸引东部产业往西部转移。
但是,事实表明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从产业集聚的角度,研究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问题。
首先,本文回顾了产业集聚的经典理论,包括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波特的企业簇群理论。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在足够长的时间里,由于“向心力”和“离心力”的相互作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整体上会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其次,本文使用2001-2009年中国制造业20个子行业的统计数据,使用Hoover系数,Ellison-Glaeser系数等产业集聚指标,验证了中国制造业的集聚趋势的变化,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国自1985年以来,产业集聚程度稳步上升;直至2007年,产业集聚程度才出现下降,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从定性的角度看,政府上世纪末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产业往中西部转移”,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不断累积导致了产业集聚程度在2007年的下降。
然后,本文对影响产业集聚的各个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主要分为市场需求、外部经济和产业地方化三个方面。
本文选择了各地区的企业数量比重、人均教育年限/全国均值、非农人口比例/全国均值、货物运输量占比/全国均值、人均GDP/全国均值、出口GDP之比/全国均值,是否沿海以及是否是直辖市等8个指标,使用多元一次回归模型来进行验证。
研究表明,外部性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周边众多的上下游企业数量对于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容易引起并加强企业的集聚。
而人均受教育年限、直辖市与否和产业集聚具有负相关的关系。
另外,人力成本、地租等各方面的成本比较高,这些对产业的集聚产生了“离心力”。
最后,本文从产业集聚的角度,对中国政府促进产业转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方面,大力提高中西部的基础设施水平,另一方面,推出各项政策来减少中西部的的地方保护主义,提高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水平。
这样才能促进产业往中西部转移,进而提升产业在中西部的集聚程度。
【英文摘要】Chines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many measures, including the financial, tax, business, introduction of talents, etc. to attract eastern industries to transfer to the west since China put forwar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strategy in the last century. However, the facts indicate the effect of the policy is not obvious. This article study Chinese industrial transfer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Firstly, This article reviews classical theorie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cluding Marshall’s theory of externalities, Thunen’s agricultural location theory, 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 and Porter’s theory of business cluster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entripetal force”and “centrifugal force”, the gathering of the industry of a country or region will show a trend of increasing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ing in a long enough time. Secondly, the article verify the trend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by calculating the Hoover Coefficient, Ellison‐Glaeser Coefficient and other agglomeration indicators with the use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sub‐industry statistics 2001‐2009. Considering other scholars’research, we find that since 1985,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steadily rising; until 2007, the degree began to decline, and so did the following two years. Qualitatively this article attributes this chang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government’s policy in the last century, including the “Great Western Development”and “Industry Transfer from East to the Midwest”, which introduced a series of policies.Thirdly, the article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affect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of market demand, externality and industrial localization. We selected eight indicators, including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firms in each region, percapita years of education / national average, the proportion o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 the national average, cargo traffic / the national average per capita GDP / national average, the export to GDP ratio / national average, coastal or not, and municipalities or not. Then we use the regression model to verif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externality impact on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s very significant and convenient traffic conditions in and numerous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around are very attractive for the enterprise. Externality tends to lead to the cluster and strengthen it. While years of education per capita, and whether municipalities have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gglomeration. In addition, high human cost and rent cost are “centrifugal force”to the industry agglomeration.Finally, we give proposals from the view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o promote Chinese industry transfer. On the one hand, vigor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infrastructure of the Middle and west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put forward policies to reduce local protectionism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opening up. These can promote the industry to transfer to the Middle and west China, and thus enhance the degree of industry agglomeration.【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转移新经济地理学 Hoover系数Ellison-Glaeser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英文关键词】Industry cluster Industry transfer NEG New Economic Geography Gini Coefficient Ellison‐Glaeser Coefficient Hoover Coefficient 【目录】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3-5ABSTRACT5-7第一章绪论10-18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3 1.2 研究对象与有关定义13-16 1.2.1 产业集聚的概念13-14 1.2.2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14-15 1.2.3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15-16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6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点16-18第二章产业集聚的研究综述18-33 2.1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综述18-29 2.1.1 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18-19 2.1.2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9-21 2.1.3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1-22 2.1.4 波特的企业簇群理论22-24 2.1.5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4-27 2.1.6 国内的理论研究27-29 2.2 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综述29-33 2.2.1 国外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综述29-30 2.2.2 国内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综述30-33第三章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的趋势检验33-56 3.1 模型介绍与假设提出33-36 3.1.1 “中心-外围”模型33-35 3.1.2 主要命题35-36 3.1.3 提出假设36 3.2 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介绍36-42 3.2.1 行业集中度指数37 3.2.2 空间基尼系数37-39 3.2.3 Hoover 系数39-40 3.2.4 Ellison-Glaeser 系数40-41 3.2.5 集聚指标总结41-42 3.3 数据的来源和处理42-48 3.3.1 数据来源42-43 3.3.2 行业选择43-44 3.3.3 统计口径44-45 3.3.4 Hoover 系数的计算45-48 3.4 产业集聚指标的计算48-49 3.4.1 空间基尼系数48 3.4.2 Hoover 系数48-49 3.4.3 Ellison-Glaeser 系数49 3.5 分析与小结49-56 3.5.1 不同行业的行业集聚度49-53 3.5.2 不同年份的行业集聚度53-56第四章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计量经济学分析56-68 4.1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56-58 4.1.1 新经济地理学的阐述56-57 4.1.2 研究现状57-58 4.2 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衡量58-63 4.2.1 制造业的经济指标58-60 4.2.2 市场需求60-61 4.2.3 外部经济61-62 4.2.4 产业地方化62-63 4.3 计量结果及分析63-67 4.3.1 模型建立63-64 4.3.2 多重共线性检验64-65 4.3.3 计量结果与分析65-67 4.4 本章小结67-68第五章对促进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建议68-70参考文献70-73附录73-84致谢84-85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5-86附件86-88【备注】索购全文在线加好友QQ: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指导和论文发表委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