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领航】2016届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 第8章 第4节 沉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51
高三第二次周考化学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6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 l.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SO2和N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B.大气中的SO2和CO2溶于水形成酸雨C.以液化石油气代替燃油可减少大气污染D.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2. 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乙醇中含有的C—H键数目为0.5N AB.标准状况下,2.24LNO和2.24LO2混合后气体分子数为0.15N AC.通常状况下,3.36L氯气与2.7g铝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等于0.3N AD.由1molCH3COONa和少量CH3COOH形成的中性溶液中,CH3COO-数目为N A个3.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氢氧化钙溶液与少量碳酸氢镁溶液反应:Ca2++OH-+HCO-3===CaCO3↓+H2OB.向次氯酸钙溶液通入少量CO2:Ca2++2C1O-+CO2+H2O=CaCO3↓+2HC1OC.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SO2:Ca2++2ClO-+H2O+SO2===CaSO3↓+2HClOD.向NH4HCO3溶液中加过量的NaOH溶液:NH4++OH-=NH3↑+H2O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1mol/LKNO3溶液:H+、Fe2+、Cl-、SO42-B.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NH4+、Ba2+、AlO2-、Cl-C.pH=12的溶液:K+、Na+、CH3COO-、Br-D.与铝反应产生大量氢气的溶液:K+、Na+、CO32-、SO42-5.已知:Co2O3、Cl2、Fe3+、I2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下列反应在水溶液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 3Cl2+6FeI2(少量)=2FeCl3+4FeI3B. Cl2(少量)+FeI2=FeCl2+I2C. Co2O3+6HCl(浓)=2CoCl2+Cl2↑+3H2OD. Co2O3+2Fe2++6H+=2Fe3++2Co2++3H2O6.25℃时,将10mL 质量分数为50%(密度为1.4g/cm3)的硫酸稀释成100mL。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全套资料第一部分:知识篇策略1化学基本概念的分析与判断金点子:化学基本概念较多,许多相近相似的概念容易混淆,且考查时试题的灵活性较大。
如何把握其实质,认识其规律及应用?主要在于要抓住问题的实质,掌握其分类方法及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相互关系和转化规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经典题: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B.用明矾净化水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方法:从有无新物质生成,对题中选项分别进行分析。
捷径:充分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四种物质的应用及现象进行剖析知:甘油用作护肤剂是利用了甘油的吸水性,不涉及化学变化。
明矾净化水,是利用了Al3+水解产生的Al(OH)3胶体的吸附作用;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是两者部分发生了酯化反应之故;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出现红棕色斑迹,属铁的吸氧腐蚀。
此三者均为化学变化。
故选A。
总结:对物质性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有无新物质生成,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例题2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方法:从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原子的电子式—→得失电子—→化合物或原子团电子式,对题中选项逐一分析的。
捷径:根据上述方法,分析CO2分子中电子总数少于原子中的电子总数,故A选项错。
B项中N与N 之间为三键,且等于原子的电子总数,故B正确。
C有一个负电荷,为从外界得到一个电子,正确。
D为离子化合物,存在一个非极性共价键,正确。
以此得正确选项为A。
总结:电子式的书写是中学化学用语中的重点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从原子的电子式及形成化合物时电子的得失与偏移进行分析而获解。
例题3 :(1996年上海高考)下列物质有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A.空气B.石蜡C.氨水D.二氧化氮气体方法:从纯净物与混合物进行分析。
第二十讲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基础巩固】1.2020年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其中“铷(Rb)原子钟”被誉为卫星的“心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铷元素位于ⅠA 族B.Rb 的金属性比钠的弱C.8537Rb 的中子数为48 D.8537Rb 和8737Rb 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答案】B【解析】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故铷的金属性比钠强,B 错误。
2.(2023·四川遂宁模拟)X 、Y 、Z 、W 属于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X 、Y 、Z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12,W 的焰色反应呈现黄色火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半径:W >Y >Z >XB .W 和X 形成的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 >Z >YD .Z 2X 5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答案】D【解析】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次外层电子数的12,则Y 为Si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Z 为P 、X 为O ;W 的焰色反应呈现黄色火焰,则W 为Na 。
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周期元素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故原子半径由大到小为Na >Si >P >O ,故A 正确;Na 和O 形成的Na 2O 2中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故B 正确;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故稳定性:H 2O >PH 3>SiH 4,故C 正确;P 2O 5有毒,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故D 错误。
3.(2022·全国甲卷,12)Q 、X 、Y 、Z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
Q 与X 、Y 、Z 位于不同周期,X 、Y 相邻,Y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Q 原子内层电子数的2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非金属性:X>QB .单质的熔点:X>YC .简单氢化物的沸点:Z>QD .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Z>Y【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Q应为第二周期元素,X、Y、Z位于第三周期,Y为Si元素,X为Al元素,Q 可能为N或O或F,Z可能为Cl或S或P,N或O或F元素非金属性均比Al强,故非金属性:Q>X,A 错误;X为Al,属于金属晶体,Y为Si,属于原子晶体,故单质熔点:Si>Al,即Y>X,B错误;Q的简单氢化物为NH3或H2O或HF,Z的简单氢化物为HCl或H2S或PH3,由于前者物质中存在分子间氢键,而后者物质中不存在,故沸点:Q>Z,C错误;P、S、Cl的非金属性均强于Si,因此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Z>Y,D正确。
第23讲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移动复习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化学平衡的建立;2.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3.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4.了解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一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必备知识整理1.可逆反应(1)定义在__________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特点双向性指可逆反应分为方向相反的两个反应:正反应和逆反应双同性指正、逆反应是在________下,同时进行共存性指反应物的转化率________100%,________与________共存2.化学平衡状态(1)概念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________,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保持不变,我们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2NH3”为例。
(2)建立:以“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①正反应开始进行的ct图如图(a)②逆反应开始进行的ct图如图(b)③反应过程中v正、v逆变化(3)平衡特点[正误判断](1)反应NH 4Cl=====△HCl ↑+NH 3↑、NH 3+HCl===NH 4Cl 互为可逆反应( ) (2)可逆反应到达平衡前的v 正一定大于v 逆( ) (3)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相等( )(4)在1 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NO(g)+O 2(g)⇌2NO 2(g),当容器中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5)对于反应H 2(g)+I 2(g)⇌2HI(g),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6)对于C(s)+H 2O(g) ⇌CO(g)+H 2(g)反应,当C(s)的质量不变时,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对点题组训练题组一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定1.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HI(g)+Cl 2(g)⇌2HCl(g)+I 2(s)。
阶段综合培优课(五)多重平衡体系中化学平衡移动问题1.多重平衡一个化学反应体系中,往往存在着多个化学反应,一种物质既可能是某个反应的产物,同时也可能是其他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反应都可以达到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多重平衡现象,该体系称作多重平衡体系。
2.多重平衡规则在多重平衡体系中,如果一个反应由另外两个或多个反应相加减而来,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这两个或多个反应的平衡常数的乘积或商。
3.多重平衡问题的解题思路【典例】(2020·山东等级考节选)探究CH3OH合成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CH3OH的产率。
以CO2、H2为原料合成CH3OH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Ⅰ.CO2(g)+3H2(g)CH3OH(g)+H2O(g) ΔH1=-49.5 kJ·mol-1Ⅱ.CO(g)+2H2(g)CH3OH(g) ΔH2=-90.4 kJ·mol-1Ⅲ.CO2(g)+H2(g)CO(g)+H2O(g) ΔH3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V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1 mol CO2和3 mol H2发生上述反应,达到平衡时,容器中CH3OH(g)为a mol,CO为b mol,此时H2O(g)的浓度为__________mol·L-1(用含a、b、V的代数式表示,下同),反应Ⅲ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假设反应Ⅱ中,CO反应了x mol,则Ⅱ生成的CH3OH为x mol,Ⅰ生成的CH3OH为(a -x)mol,Ⅲ生成CO为(b+x)mol,根据反应Ⅰ:,反应Ⅱ:,反应Ⅲ:,所以平衡时水的物质的量为(a-x)mol+(b+x)mol=(a+b)mol,浓度为(a+b)molV L=a+b V mol·L-1;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为1 mol-(a-x) mol-(b+x) mol=(1-a-b) mol,H2的物质的量为3 mol-3(a-x) mol-2x-(b+x) mol=(3-3a-b) mol,CO的物质的量为b mol,水的物质的量为(a+b ) mol,则反应Ⅲ的平衡常数为bV×a+bV1-a-bV×3-3a-bV=b×(a+b)(1-a-b)×(3-3a-b)答案:a+bVb(a+b )(1-a-b)(3-3a-b)原因分析·理论解释本题中也可以根据原子守恒进行有关计算。
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5篇时间如白驹过隙般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何不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根据教育考试规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第一轮化学教案1第二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氯酸钾(另加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2)反应原理:[(3)发生装置:给固体加热装置。
[来(4) 收集方法: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瓶口向上排气法: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收集氧气时应注意:1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完毕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撤去酒精灯,目的是防止试管内温度骤然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2 用瓶口向上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导管在集气瓶内应接近瓶底。
(5)验满:用排气取气法收集氧气,要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其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复燃,证明氧气已收集满。
(6)实验室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1 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末端先入水,手握容器看气泡)。
2 装:把药品装入试管内(如以KMnO4制氧气时,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KMnO4粉末进入导管)3 固: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4 点:点燃酒精灯加热(先给试管均匀预热,然后集中在试管有药品的部分加热)5 收:收集气体 (满水无泡倒立水中,排水充气,取出水中)6 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防止先熄灭酒精灯,引起试管内温度降低,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7 熄:熄灭酒精灯。
(7)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一”变“多”。
可表示为A=B+C,与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
(8)催化剂、催化作用1 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