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质鉴别培训资料
- 格式:pptx
- 大小:4.56 MB
- 文档页数:53
茶叶品质鉴别知识一、茶叶品质的定义茶叶品质一般指色、香、味、形与叶底。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香、味是核心品质。
但茶叶的商品性强,美观的外形与光润的色泽也是不容忽视的。
茶叶的品质主要表现为外形和质。
外形使茶叶的外观特征,即茶叶的造型、色泽、匀整度、匀净度等。
质是指经冲泡后所表现出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及叶底的形态、色泽等。
二、茶叶品质的形成(一)影响因素A 茶树的品种、地域。
其中包括海拔、纬度、光照、温度、湿度、栽培过程中的灌水及施肥。
B加工工艺C具体化学物质的变化(二)茶叶色泽茶叶色泽包括干茶色泽、汤色、和叶底色泽三个方面。
色泽是鲜叶含物质经制茶发生不同程度降解、氧化聚合变化的总反映。
A茶叶色泽的化学组成构成茶叶色泽的有色物质,主要是黄酮、黄酮醇、类萝卜素、叶绿素及其转化物质、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
根据其溶解性分为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
脂溶性色素是构成绿茶外形和叶底色泽的主体部分。
水溶性色素是构成绿茶茶汤色的主要物质。
黄烷酮是使茶汤发黄绿色的主要物质。
红茶汤色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
其中茶红素使汤色变红浓,茶黄素使茶汤明亮,茶褐素使茶汤发暗。
B影响茶叶色泽的因素1.品种鲜叶中有色物质是构成茶叶色泽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叶绿素、萝卜素、叶黄素、花青素、黄酮类物质。
前三种是脂溶性色素与干茶色泽和叶底色泽有关。
茶树品种不同,叶子中所含的色素及其他成分不同,使鲜叶呈现出深绿、黄绿、等不同的绿色。
而鲜叶的颜色与茶类的适制性有关。
深绿色的叶绿素含量高,多酚类含量较低,用来制绿茶,则具“三绿”的特点。
如用来制红茶,则干茶色泽青褐,叶底乌暗。
浅绿色或黄绿色叶绿素含量较低,多酚类含量较高,适制性广。
如制红茶则干茶色泽乌黑油若润,汤色、叶底红亮。
2.栽培条件综合影响茶树的生长及叶子的颜色,对茶叶色泽影响较大。
茶区纬度不同,由于温度、湿度、日照长短及强弱等气候因素不同,适茶叶的叶色及含成分也不相同。
纬度低的南方地区,温度高,日照强,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及多酚类的合成,这种制红茶,汤色及叶底红艳,品质好,制绿茶干茶色深暗,汤色叶底较黄,品质不如红茶。
茶叶审评专业知识(完整版)——《中国茶文化精英交流群》内部分享资料茶叶审评:是审评人员用感官鉴别茶叶的过程。
即审评人员运用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辨别能力,对茶叶产品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审评,从而达到鉴定茶叶品质的目的。
一、审评技巧茶叶的品质审评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
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
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1、嫩度a、一般嫩度好的茶叶,符合外形要求(“光、扁、平、直”)。
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少来判别嫩度,因各种茶的具体要求不一样,如极好的狮峰龙井是体表无茸毛的。
b、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c、这里需要提到的是,最嫩的鲜叶,也得一芽一叶初展,片面采摘芽心的做法是不恰当的。
d、因为芽心是生长不完善的部分,内含成份不全面,特别是叶绿素含量很低。
所以不应单纯为了追求嫩度而只用芽心制茶。
2、条索a、条索是各类茶具有的一定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
b、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c、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d、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
e、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f、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g、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细紧有锋苗紧细尚有锋苗尚紧实尚紧稍松粗松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3、色泽a、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
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b、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
c、但是无论何种茶类,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
茶艺师培训资料二二、茶叶等级与茶具质量识别1.茶叶的细分(1)绿茶绿茶有大宗绿茶和名优绿茶之分。
大宗绿茶是指除名优绿茶以外的炒青、烘青、晒青等普通绿茶,大多以机械制造,产量较大,品质以中、低档为主。
大宗绿茶根据鲜叶原料的嫩度不同,由嫩到老,划分级别,一般设置一至六级六个级别,品质由高到低。
名优绿茶是指造型有特色,内质香味独特,品质优异的绿茶,一般以手工制造,产量相对较小.绿茶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加工而成。
杀青是形成该茶类品质的关键工序,根据杀青方法的不同,又分为炒热杀青茶和蒸汽杀青茶两类。
炒热杀青是我国绿茶的传统杀青方法.其优点是香味浓醇鲜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按干燥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炒干(锅炒或滚炒)、烘干和晒干,分别称为炒青茶、烘青茶和晒青茶。
1)炒青茶按干茶的形状区分,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
以长炒青的产地最广、产量最多.长炒青的主产区是浙江、安徽和江西三省。
浙江有杭炒青、遂炒青和温炒青;安徽有屯炒青、芜炒青和舒炒青;江西有婺炒青、赣炒青和饶炒青等。
长炒青的品质特征是:中高档茶条索紧结,浑直匀齐,有锋苗,色泽绿润;香气浓高,滋味浓醇,汤色黄绿清澈,叶底黄绿明亮.长炒青经精制后称为眉茶,主要出口销售。
近年来,也有部分产茶省将长炒青精制加工后作为窨制花茶的原料。
圆炒青也是我国绿茶的主要品种之一,历史上主要集散地在浙江绍兴市平水镇,因而称为“平水珠茶”,毛茶又称为平炒青.外形呈颗粒状,高档茶圆紧似珠,匀齐重实,色泽墨绿油润。
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汤色清明,叶底黄绿明亮,芽叶柔软完整.圆炒青经精制后称为珠茶,主要出口非洲国家。
扁炒青外形呈扁平形,有龙井茶、大方茶、旗枪茶等。
龙井茶因产地不同,有西湖龙井茶和浙江龙井茶之分。
2)烘青茶烘焙干燥的绿茶都属烘青茶。
有毛烘青和特种烘青。
毛烘青是条形茶,产区分布甚广,各主要产茶省均有生产,以浙江、安徽和福建三省为最多。
品名一般在“毛烘青”前加产地名,如浙毛烘青、徽毛烘青、闽毛烘青、湘毛烘青、苏毛烘青、川毛烘青和滇毛烘青等.特种烘青即烘青名优茶,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等.毛烘青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尚紧直,有锋苗,露毫,色泽深绿油润;内质香气清纯,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明亮完整。
高级评茶员培训课程表
以下是一个高级评茶员培训课程表的例子: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培训
1. 茶叶分类与鉴别
2. 茶叶的采摘、制作和加工工艺
3. 茶叶的保存和存放技巧
4. 茶叶的品质评估标准
5. 茶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第二阶段:品茶技巧培训
1. 闻茶:学习如何通过嗅觉评估茶叶的香气
2. 看茶:学习如何通过外观评估茶叶的外观特征
3. 品茶:学习如何通过口感评估茶叶的质量
4. 茶叶冲泡技巧:学习如何正确冲泡不同种类的茶叶
5. 茶具的使用和维护技巧
第三阶段:茶文化与茶艺培训
1.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2. 不同地区的茶文化特点
3. 茶道与茶艺表演技巧
4. 茶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5. 参观名茶产地和名茶企业
第四阶段:茶叶市场和销售培训
1. 茶叶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2. 茶叶的市场定位和销售策略
3. 茶叶品牌的推广和营销
4. 客户服务与沟通技巧
5. 参观茶叶市场和茶叶企业
以上课程表仅为示例,实际的高级评茶员培训课程内容可能因培训机构和个人需求而有所不同。
茶品质的鉴别红茶真假(1)手抓要验明优质红茶的“正身”,首先就是用手去感触红茶条索的轻重、松紧和粗细。
优质红茶的条索相对紧结,以重实者为佳,粗送、轻飘者为劣。
用手触摸茶叶的最主要目的还是在于了解红茶干茶的干燥程度。
随手拈取一根茶条,干茶通常有刺手感,易折断,以手指用力揉搓即成粉末。
如果是受潮的茶叶,则没有这个特征。
但是,在触碰茶叶的时候,不要大把抓,避免手上的汗水渗入茶叶中导致茶叶受潮。
(2)眼观随手抓取一把干茶放在白纸或白色瓷盘上,双手持盘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观察红茶干茶的外形是否均匀,色泽是否一致,有的还需要看是否带金毫。
条索紧结完整干净,无碎茶或碎茶少,色泽乌黑油润(有的茶还会显现金毫)者为优;条索粗松,色泽杂乱,碎茶,粉末茶多,甚至还带有茶籽、茶果、老枝、老叶、病虫叶、杂草、树枝、金属物、虫尸等夹杂物,此类茶视为次品茶或劣质茶。
此外,通过冲泡后看汤色和叶底也能进行辨别。
优质红茶的汤色红艳,清澈明亮,叶底完整展开、匀齐,质感软嫩;次品茶和劣质茶的汤色则为红浓稍暗、浑浊的色泽,有陈霉味的劣质茶则表现出叶底不展、色泽枯暗的特征。
(3)鼻嗅即利用人的嗅觉来辨别红茶是否带有烟焦、酸馊、陈味、霉味、日晒味及其他异味。
优质红茶的干茶有甘香,冲泡后会有甜醇的愉快香气,次品茶和劣质茶则不明显或夹杂异味。
事实上,在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如果加工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和加工技术(如萎凋、发酵等)控制不当,或者因红茶成品储藏不当,就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品质的气味。
然而,有些不愉快的气味含量较少,嗅干茶时不容易被发觉,此时就要通过冲泡来辨别,发现含有酸馊味、陈味、霉味的茶,其气味不是太浓重,可以尝试通过烘焙处理后来改善品质。
(4)口尝当干茶的外形、干燥度、色泽、香气等都符合选购标准后,可以取若干茶放入口中咀嚼辨别,根据滋味进一步了解品质的优劣。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汤来进行品评。
优质红茶的滋味主要以甜醇为主,小种红茶具有醇厚回甘的滋味,工夫红茶以鲜、浓、醇、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