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27
儿童文学考点第一章基本原理1、儿童文学的概念:(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作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4)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既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这几个方面。
3、儿童文学在美学特质方面,如何与成人文学相区别:(1)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性。
(2)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同性。
4、从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直觉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情感性原则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6、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1)儿童文学有助于指导小学生的人格养成(2)儿童文学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3)儿童文学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4)儿童文学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第六章童话寓言1、童话概念:童话是文学中一种特殊艺术形态的题材。
它是以奇异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多彩的象征色调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样式。
童话的一切虚幻都依附于生活的土壤。
2、童话的文学特征:(一)传统童话的文学特征:(1).固定的叙事程式(2).鲜明的主题(二)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1).日常生活进入幻想世界(2).个性化、多样化的趣味和风格(3).儿童与成人共享童年梦想3、童话的主要表现手法: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4、童话的三种形象类型:(一)超人体童话形象(二)拟人体童话形象(三)常人体童话形象5、寓言的概念:“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哲理和教训寄托在简短、形象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概念和范围一、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的探索19世纪40年代别林斯基《新年礼物》《依里涅爷爷的童话》《评儿童故事》等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1932 年法国保罗·亚哲尔《书·小孩·大人》李丽安·史密斯《欢欣岁月》(有名《儿童文学论》)在中国,周作人是全面探索儿童文学理论第一人1912至1913年间,《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古童话释义》《儿歌之研究》1932年汇编成《儿童文学小论》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社“儿童文学”释意本位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包括这样四层意思: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二、儿童文学的范围1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作家在现代儿童文学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下专为儿童创造出来的一种自觉、独立的文学门类,是为适应儿童的文学欣赏特点和审美情感需要而创作的,满足前述的儿童文学概念的文学作品都可属于此类。
2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包括四类作品:一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如《牛郎织女》、《葫芦兄弟》。
二是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如元代卢韶的《日记故事》明代萧汉冲的《龙文鞭影》、清代程允升的《幼学琼林》等。
三是经过专门编纂的“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作品,如《千家诗》、《神童诗》等。
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李逵杀虎等。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学分:36/2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儿童文学各种文体的特征,鉴赏分析优秀作品,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并提高讲故事的水平。
二、教学基本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文体理论知识的介绍,一定要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掌握;借鉴其他儿童文学教材,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练习讲故事。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2课时)第一节概念和范围:“儿童文学”释义;儿童文学的范围。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概述;儿童文学的主要美学特质。
第三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审美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儿童文学的概念和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了解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
教学重点:儿童文学的主要美学特质。
教学难点: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第三章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2课时)第一节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小学语文教师与儿童文学创作;儿童与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读者: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与儿童文学。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儿童文学作家和读者的特殊性,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创作儿童文学的优势和局限,了解儿童读者的年龄特征对儿童文学的要求。
教学重点: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理解成人读者是“隐含读者”。
教学难点:儿童读者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
第四章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2课时)第一节儿童文学的故事性:故事性与儿童阅读;故事性的构成;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叙述性。
第三节儿童文学的插画: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插图的特征;插图的功能。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儿童文学的故事性特点和语言特点,了解儿童文学的插画的地位、特征和功能。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3110270 课程名称:儿童文学英文名称:Children's literature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 学分: 2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文学概论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属于文学类课程。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本课程系统地介绍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儿童文学具有独特个性和审美价值,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使读者逐渐确立起理想和信念,增进人文素养,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本课程能让学生熟悉儿童文学、欣赏儿童文学、并学习创作儿童文学,从而具有肩负向少年儿童输送儿童文学、讲授儿童文学、指导少年儿童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崇高使命的能力。
这不仅为学生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构建能力平台,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方向。
1、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特别是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艺术特征,并进行一定的儿童文学创作实践。
2、通过阅读、鉴赏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情操、丰富审美情趣、增进人文素养、提高儿童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少年儿童接受文学的特点,具有初步的指导少年儿童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文艺理论的有关原理以及儿童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有关知识多方面关照儿童文学,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儿童文学信息的能力。
5、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心、童心,养成高尚的情操、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
本课程重点是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儿童文学的体裁、儿童文学的鉴赏和阅读指导。
难点是儿童文学的鉴赏和阅读指导。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儿童文学教学以讲授教学法为主,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自学辅导、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最新资料推荐------------------------------------------------------儿童文学复习材料一. 基本原理 1. 含义: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 美学特质: 纯真; 稚拙; 欢愉; 变幻; 质朴3. 美育功能:①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健康的价值观念可以使小读者获得正确的审美理想的熏陶,让小学生从阅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助于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培养、积累起丰富的审美情感。
③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风格的美,可以初步培养其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 ①儿童文学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②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5. 程允升《幼学琼林》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二. 历史与今天 1. 历史发展一般特征: ①从自在到自觉②从民间文学到作家创作的文学③审美形态的发展 2. 1697 年贝洛的《鹅妈妈故事集》的出版,看做是西方儿童文学自觉形态的开始。
3.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创作多从民间故事中借取题材,风格上受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品往往在想1 / 11象中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精神;中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因素有所加强;晚期作品开始趋向童话式的短篇小说内容更具有现实批判性。
4. 1909 年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上最早的一套大型专门性的儿童文学丛书《童话》第一集出版,主编孙毓修。
5. 审美形态拓展:①体裁样式的分化;②题材领域的拓展;③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三. 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 1. 作家的特殊性: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儿童亲缘) ;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创作动机:自觉型和自发型;创作的源泉:童年记忆型和深入儿童型) ;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对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叙述等多种文学特质的把握和文学表现手法的掌控能力) 2. 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创作:①优势:其社会职业身份决定了他们能够深入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的特性。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放本科)《儿童文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儿童文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学前教育本科所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其教材由各级省电大自主选择。
浙江电大选择的教材是《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内容为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儿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儿童文学的人文价值与美学责任、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与两大门类、儿童文学的叙事视角与艺术母题、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儿童文学的教学应用等)和儿童文学的文学体裁(包括文体体裁的界定、六大儿童文学体裁的分类及其分析与作品鉴赏等)。
本课程授课学期为一学期,课内授课总计54学时,学分3分。
二、先修课要求在修有《幼儿文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美术)》及《艺术欣赏》等课程的基础上更利于本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紧扣教程进行,教程内容分为基本原理与文学体裁两部分,应据以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如基本原理部分注重的是儿童文学史的介绍、儿童文学理论的分析等,偏重理论性,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教学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让学生能对儿童文学理论、基本概念、发展情况等有一个明晰的把握。
文学体裁部分共六大类,要让学生明了分类的标准、各类文学体裁的基本文学特征,并能结合所学儿童文学理论对代表性作品进行独立的分析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儿童文学》的课堂教学材料是《儿童文学教程》(王泉根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此教材是由浙江电大文法学院指定,该书的基本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强化对理论的认识理解。
因而,首先,教师在学时分配上应更多地关注理论教学部分(这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一定要将基本原理部分讲透彻,让学生能基本掌握儿童文学的各种理论、文学基本概念、发展概况等要素。
《儿童文学》(王泉根版)知识要点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1.什么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包括哪两大门类与哪三个层次?儿童文学或称少年儿童文学,是以18岁以下的儿童为本位,具有契合儿童审美意识与发展心理的艺术特征,有益于儿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文学。
儿童文学包括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
(P3)分为“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两类。
(P10)2.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是以善为美。
理解:儿童文学是以善为美、引人向上、导人完善的文学,是基于人类对儿童的爱。
人类之所以要创造出儿童文学,还在于需要通过这种适合儿童思维特征和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来与下一代进行精神沟通与对话,在沟通和对话中,传达人类社会对下一代所给予的文化期待。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是两代人之间进行文化传递与精神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现实社会对未来一代进行文化设计与文化规范的艺术整合。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寄予着成人社会(创作主体是成年人)对未来一代(接受主体是未成年人)文化期待与殷殷希望的专门性文学,其美学取向自然有其不同于成人文学之处,这就是“以善为美,这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从本质上说,以善为美是为了在人类下一代的心灵做好一个人之为人的打底的工作,是为着下一代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的工作,是一件涉及“人的目的”的伟大事业。
3.儿童文学四种常见的艺术母题:爱的母题(母爱型父爱型);自然的母题;幻想的母题;成长的母题。
(P14-16)4.儿童文学的六种基本体裁: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科幻小说。
儿童小说文体是儿童文学的主干文体。
儿歌、童话是专属于儿童文学领域。
(P17-18)5.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20世纪初叶形成的。
P196.我国第一篇由作家叶圣陶原创的文学童话《小白船》(1922)以及第一本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1923)。
P197.近代被称为真正“发现”了儿童的标志性事件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