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风貌协调商业项目整体定位及规划设计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95.89 MB
- 文档页数:108
论重庆磁器口古镇旅游商品开发作者:唐春玲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11期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素有“巴渝第一古镇”的美誉,是重庆住城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镇。
古镇作为“美丽重庆一日游”的重要景点、必经之地,也存在许多问题,在四川众多的古镇旅游商品当中,大多数都存在旅游商品单一、缺乏创意、特色不突出。
本文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浅谈古镇旅游商品的现状、策略及意义。
一、磁器口古镇旅游商品现状(一)旅游商品类型磁器口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最突出的就食品类,如“古镇三宝”的椒盐花生、软烩千张、毛血旺,另外如陈麻花、牛皮糖、鸡杂锅都独具特色;其次就是各色旅游工艺品,另外就是外来旅游商品。
(二)商品同质化严重,无特色目前,磁器口古镇充斥着毫无本土特色的外地旅游商品,在近300家店铺中,销售外来商品的店铺大致可以占总数的一半。
本土特色产品比重更少,这样造成客人觉得重庆古镇无特色,同质化严重。
二、磁器口古镇旅游商品存在的问题(一)旅游商品无地方特色古镇开发过程中庸俗化、简单化、同质化,没有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如古镇最具特色的巴渝民俗文化、红岩文化、抗战陪都文化等,同样也没有相应的旅游商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古镇旅游的发展。
(二)古镇店铺管理混乱古镇街区内的店铺共有500余家,旅客进入街区就是错综交替的店铺,杂乱无章的街道,各类型商铺也混杂开设,旅游商品分类不明显,导致来到古镇观光的游客对磁器口的印象大打折扣。
(三)旅游商品陈旧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者出游次数增加,旅游体验增加,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旅游商品缺乏善可陈,旅游商品没能得到创新。
另一方面,古镇在特色商品的宣传力度上都比较低,磁器口除了张飞牛肉和陈麻花等声名远扬外,其他比较有特点的如油炸冰淇淋、重庆剁椒等知名度都较低。
三、开发磁器口古镇旅游商品几点建议(一)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将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与旅游商品本身有机结合是旅游商品创新开发的总原则。
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研究分析报告一、重庆市对磁器口总体规划要求1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保护要求1998年12月13日,在国务院批复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函[1998]108号)中,将磁器口确定为重庆市主城区两个必须重点保护的街区之一,并将其纳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的保护体系中,规划要求对磁器口街区“街巷和民居不宜大拆大建,维护街巷的传统格局和建筑风貌,对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应重点保护”2重庆市对磁器口保护的总体规划要求①规划构思1)整体性的保护思想——磁器口是重庆主城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是山城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规划中采取整体性保护方法,将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与历史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空间环境、历史建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保护相结合,以完整的保护街区的地域文化特色。
2)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有机协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同时,将街区历史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造、居住及卫生条件改善相结合,提出积极性的保护措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3)可操作性的规划思想——注重保护政策、资金筹措、管理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将规划与实施管理相结合,提出可操作的保护方法,以保证保护规划能够有效地分期实施。
②保护原则与目标1)保护目标根据“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威尼斯宪章》以及“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的《华盛顿宪章》的精神,以保护磁器口历史街区山地风貌及传统民居特色等物质要素为重点,采取积极而审慎的保护措施,发扬山地建筑文化传统,焕发街区活力。
2)保护原则。
立足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的原则。
突出保护重点,合理确定控制区域,综合提高街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③空间布局1)保护区划分及保护要求——根据街区特色和保护要求划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对不同保护区内的建筑和环境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控制要求。
在核心区内遵循原真性原则,采取“整旧如旧”的保护方式;建控区和协调区采取风貌协调的保护方式。
目录1 总论 (1)1 总论1.1 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磁8地块拆迁安置房建设项目2.项目性质:新建3.建设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童新一村4.项目业主:****5.业主地址: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子产业园6.法人代表:**7.建设规模及内容:总用地面积4273.4平方米(约6.4亩),总建筑面积16347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公共活动用房800平方米,商业面积547平方米,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1500平方米。
8.项目建设工期:20个月(2009.9—2011.4)9.总投资:项目开发建设总投入508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965万元(包括建安工程费2745万元,市政设施配套费22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670万元,预备费226万元,建设期利息167万元,期间费用52万元。
10.资金筹措:资金来源:企业自筹资金1580万元,占总投资的31%;申请银行贷款3500万元,占总投资的69%,银行贷款偿还资金来源全部为当地财政资金。
1.3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1.3.1编制依据1. 《关于印发沙坪坝区危旧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沙委发〔2008〕10号文);2.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与设计;3.沙坪坝区用地规划;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5.《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6.业主提供的区域及园区社会、经济、人口、环境、土地、自然条件等基础性资料;7.本项目适用的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法规等。
1.3.2 研究范围根据项目业主的委托要求,对本项目建设进行技术及经济方面的研究和论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建设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安排、项目效益评价等。
1.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5 简要结论本项目所在地位于历史文化旅游区——磁器口古镇与红色旅游区——歌乐山烈士陵园之间,与两地相距甚近;该地块作为磁器口古镇的风貌协调区,北临磁童路,南临双菱皮鞋厂,西临212国道,东临清水溪,交通条件优越。
描述: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延续城市的文脉,又要给该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对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的介绍,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磁器口古镇以后的发展提供一...【摘要】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要延续城市的文脉,又要给该地区带来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对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的介绍,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期为磁器口古镇以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前言重庆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它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部,东临嘉陵江,背靠歌乐山,距沙区中心仅3公里。
古镇始建于公元998年宋真宗咸平年间,清朝初期,因盛产和转运瓷器,得名磁器口,是中国唯一位于大城市都市核心圈的历史文化古镇,是嘉陵江下游历史著名的商业码头。
古镇保存着老重庆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是老重庆的缩影,也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中最重要的传统历史街区。
其中核心区域的磁正街、横街与黄角坪巷的历史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磁器口古镇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镇建筑风格。
街区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形成若干个曲径通幽和富于转折变化的小街巷。
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
古镇的建筑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有小天井四合院建筑,有穿斗木壁结构的小青瓦民居,有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的院落,也有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
各种建筑相连成片,构成独特的山地沿江城镇建筑景观和风貌。
二、磁器口古镇保护与开发现状(一)保护整治前存在的问题解放后,由于主要交通从轮船转变为机动车,以及航运码头的变迁,磁器口的区位优势逐渐消失,加上产业不发达,经济慢慢落后,社区便逐渐衰败下来。
到90年代,磁器口附近仅有几个濒临破产的工厂,而居住其中的也多是收入较低的弱势群体。
至此,它已经丧失了交通枢纽、小型工业和手工业企业驻地、工商业等城市功能。
由于长时间的萧条,街区的物质性衰败也随之而来。
磁器口古镇旅游开发项目建议书一、项目业主沙坪坝区人民政府二、项目介绍1、必要性:地处重庆直辖市近郊文化大区沙坪坝区的磁器口,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年),至今已逾千年,历史积淀丰厚,建筑风格独特,民风民俗古朴,昔日商贾云集,名流常住其间。
有人用“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形容其盛况,又被誉为“小重庆”。
磁器口既是重庆著名的古镇,也是重庆著名的历史街区,已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计划,是老重庆的缩影,是重庆都市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磁器口距市中心10公里,距沙坪坝区中心3公里,是中国唯一地处大城市主城区的古镇;距重庆江北机场30公里,距重庆火车北站3公里,距菜园坝火车站10公里,距朝天门码头13公里,水、陆、空交通便利。
200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0多万人。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相继对磁器口进行专访并积极报道。
磁器口已成为了重庆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国家重视磁器口的保护与开发。
2001年,磁器口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抢救的历史文化名城计划。
国家建设部、文化部、发改委、财政部、旅游总局等部门的领导和相关专家多次来磁器口考察调研;重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常来磁器口检查指导,并多次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沙坪坝区委、区政府更是将磁器口古镇的旅游开发保护建设列为全区的“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旅游精品项目,由区委主要领导亲自抓。
磁器口地区社会单位和群众亦热心古镇的保护建设,常为古镇建设出谋划策。
保护开发磁器口古镇已具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基础。
2、项目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已经批准的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总面积为1.18平方公里。
现在保存下来的街区包括清水溪、嘉陵江、凤凰溪和212国道所围合的区域,街巷格局和山地风貌特色基本保存完整。
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街区约14.3公顷。
为对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实施最有效的保护,确定整个磁器口古镇历史街区及其周边区域为保护规划控制区,其中,又分为三个保护层次,核心保护区5.5公顷,建设控制区8.8公顷,风貌协调区64.8公顷。
磁器口古镇巴渝老街项目策划报告篇一:磁器口旅游项目策划磁器口旅游项目策划第一章磁器口项目基础条件分析一、区位条件分析(一)独特的地理区位磁器口古镇地处重庆市最具文化氛围的沙坪坝背部,东北临嘉陵江与江北区相望,东南邻沙坪坝街道,南与覃家岗镇相望,西接童家桥街道与井口镇,西北同石井坡街道紧相连接,占地面积为43.58公顷。
磁器口古镇距重庆市第二商业中心——沙坪坝三峡文化广场约3.5公里,距重庆市政府驻地约15公里,是重庆市主城区内唯一的古镇。
相对于重庆市其它古镇,磁器口交通区位最好。
有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等从这里经过;至江北国际机场只有20分钟车程;至重庆火车北站(沙坪坝站)4公里;至菜园坝火车站约15公里;至朝天门码头约18公里。
磁器口为沙磁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最具文化氛围、文化气息的沙坪坝区,仅高校学生便是磁器口旅游业的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古镇旅游有很好的市场区位。
磁器口位于嘉陵江畔,歌乐山东侧,这里有山、有水、有岸,环境优雅。
综上所述,磁器口市场区位、交通区位、环境区位都比较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二)便利的交通区位区位优劣可以通过交通条件得到相互转化。
区位优越,进出交通条件良好的旅游景区本身就是一个竞争优势。
交通通道、交通工具、交通方式的改变能够给旅游景区带来潜在的影响。
磁器口是全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也是中国唯一地处大城市主城区的古镇,交通便利,与重庆各区均有公交车可达,水陆交通便利。
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开发磁器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而使磁器口交通四通八达,可进入性强、旅游交通的成本大大下降。
二、资源分析磁器口建镇已有1006年,历史悠久。
得嘉陵江水运之利,在明朝就形成了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景象繁荣。
抗战时期达到鼎盛,有“小重庆”美喻。
磁器口镇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是日益现代化的重庆主城区内唯一规模最大、最具巴渝传统民居、民俗、民风特色的古镇。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传统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磁器口历史街区一、街区概况磁器口历史街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北部嘉陵江畔,距市中心14千米,距沙坪坝区中心3千米。
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临石井坡,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13819人。
街区历史悠久,形成历史已有1800余年,明朝逐步形成了水陆交汇的商业码头,清末民国时期达到极盛,有"小重庆"之美喻。
保护街区分为核心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为5.5公顷, 风貌协调区为8.8公顷。
街区格局和风貌都保存完整,协调。
磁器口原名龙隐镇,因明惠帝曾避难于此而得名。
因镇内宝轮寺后有一巨石,名白岩,故磁器口又名白岩镇,历史上磁器口为巴县辖地。
清康熙初年,磁器口附近建成了许多沙坪窑,所产瓷器色泽淡雅、细腻精美。
除在镇上出售外,还通过码头上船远销省内外。
久而久之,人们便将瓷器转运口岸称为瓷器口,因"瓷"与"磁"相通,人们遂将"瓷器口"称为"磁器口"。
长期以来,"龙隐镇"与"磁器口"两名并用,解放后,则定名磁器口。
二、街区价值和重点保护要素:古镇内历史遗产丰富,有佛教名刹宝轮寺、古道观遗址、重庆传统特色民居、抗战遗址等。
磁器口街区内地形起伏多变,形成山环水抱的自然山水环境。
自然地形地貌的三维结构与人工建成环境的三维结构的相互契合,充分体现了山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互为依存的密切关系,以及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环境观。
磁器口街区以环绕马鞍山的两条主要街道—磁器口正街和横街为骨架,42条巷道垂直于磁正街和横街向马鞍山脊和溪沟边缘呈枝状发展,形成特征明显的树枝状平面格局。
磁正街和横街宽3-6.5米,它们将嘉陵江水运码头、宝轮寺及外围交通干道联为一体,显示出码头和宗教在街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巷道宽1.5-4.5米,顺应地形灵活布局,随高就高,随低就低,随弯就弯,不拘一格,表现出对自然用地条件的充分尊重和适应。
沿主要街道两侧分布商业服务设施,沿巷道两侧布局住宅院落,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
重庆磁器口历史街区“三位一体”整体保护模式的建构磁器口历史街区作为重庆山城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街巷格局与巴渝民俗是其魅力所在。
因此,基于对磁器口街区现状保护与其魅力延续的思考,在理论上构建了以街区的物质性文化、非物质性文化及周边环境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整体保护模式,以实现街区整体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磁器口;三位一体;整体保护;可持续发展1.磁器口历史街区概述磁器口历史街区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因明清时期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得名。
街区形成于初唐时期,在历经发展、衰落、复兴三个阶段后[1],形成了如今的与山地浑然一体的整体格局,其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浓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磁器口历史街区自身条件分析瓷器口街区作为老重庆历史记忆的见证,其自身随历史发展已被赋予了独特的历史内涵。
如今,街区又正处于外部国家与地方相关法律保障下,其街区保护与发展工作将更具有可操作性。
(1)外部——国家、地方法律的保障基于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下,重庆市政府于2002年4月20日在《关于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公布了第一批包括磁器口在内的3个历史文化传统街区[2];2006年6月14日公布《重庆市磁器口古镇保护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对磁器口的保护与管理[3]。
(2)内部——街区本身内涵的完整磁器口地处独具特色的西南山区,从其形成至今,已有约1800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就其物质性文化而言,街区结合自然山地,形成了独具空间特色的山地建筑形态和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的树枝状街区整体格局(图1)。
就其非物质性文化而言,街区千年的历史演变造就了其丰富的沙磁、码头、等民间文化与独特的民间艺术,构成磁器口自身非物质文化的精髓。
3.磁器口历史街区现状保护分析近10年来,在一轮又一轮的街区保护规划与政策下,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得以完整保留,其内部历史建筑得以修缮,外部环境也得以改善,整个街区再次恢复活力,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