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评估分级表
- 格式:docx
- 大小:47.53 KB
- 文档页数:10
陕西中汇煤化有限公司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对我公司生产区内的危险化学品进行辨识、分级。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for dangerous chemicals)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根据我公司的化工生产实际只有化产车间。
对化产车间生产和储存的粗苯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
一、重大危险源辨识粗苯装置区重大危险源辨识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辨识结果:粗苯装置区为重大危险源二、重大危险源分级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 (1)分级原则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 作为分级指标。
(2)R 的计算方法⎪⎪⎭⎫ ⎝⎛+⋅⋅⋅++=n n n Q q Q q Q q R βββα222111式中:q 1,q 2,…,q 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Q 1,Q 2,…,Q 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β1,β2…,βn —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α—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3)校正系数β及R值分级区间的确定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1和表2:表1 校正系数β取值表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表2 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记录一、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记录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1.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根据国家标准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规定的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来确定的。
当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时,其数量等于或者超过标准中规定的临界量,即定为重大危险源。
当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3-1)式进行计算,若满足式(3-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q1/q1+q2/q2+…+qn/qn≥1式(3-1)式中q1、q2、…、qn为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量(t),q1、q2、…qn为与各类危险物相对应的临界量(t)。
1.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确认储罐区储存的甲醇列入标准中表1的易燃物质甲醇,属重大危险源物质。
(1)生产装置区生产装置区布置1个60m3的甲醇溶液中间储罐,按充装系数80%,甲醇密度按0.79kg/m3计,中间储罐贮存量为37.92t。
高位槽及装置管道内甲醇液体的最大储量约为5t,甲醇过滤器、气化器内甲醇以气态存在,相对高位槽储量可忽略不计。
故生产装置甲醇总贮存量为42.92t。
(2)储罐区储罐区共设有4个400m3甲醇储罐,充装系数按0.8,甲醇密度按0.79kg/m3计。
甲醇的最大可能储量为:4×400×0.79×0.8=1011.2t辨识结果见表1.1.表1.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单元生产场所储罐区危险物质临界量q(t)甲醇500最大可能存量q(t)37.92结果q/q<1是否重大危险源否5001011.2q/q>1是甲醇备注: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者场所,或者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者场所为一个单元。
按(3-1)式计算得:∑qi/qi=2.09>1因此,XX市XX县区宏业化工有限公司构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LECD危险源辨识及评价方法危险源风险评价(1)风险评价法。
①风险分级。
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来进行评价,其结果从高到低分为:1级、2级、3级、4级、5级。
分级的标准见表1:表1 风险分级②事故的后果与可能性的综合评价结果可得出风险级别见表2:表2 事故后果与可能性综合评价结果③LEC法。
本评价采用D二LEC方法进行评估。
该方法是美国的.格雷厄姆(Kenneth )和.金尼()研究了人们在具有潜在危险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提出了以所评价的环境与某些作为参考环境的对比为基础,将作业任务条件的危险性作因变量,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及危险严重程度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
根据实际经验他们给出了解情况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或图上,查出其危险性的一种评价方法。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方法。
这一方法的具体表述是,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格雷厄姆和. 金尼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E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频率;C——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
用公式来表示,则为D二LEC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L, E, C的取值分别见表3、表4、表5),并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D的分值。
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表6所表示的分值进行危险等级的划分或评定。
表3发生事故可能性(L)表4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表5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表6危险等级划分(D)注:D=LEC由经验可知,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的环境属低危险性,一般可以被人们接受,这样的危险性比骑自行车通过拥挤的马路去上班之类的日常生活的危险性还要低。
当危险性分值在20~70时,则需要加以注意。
潜江市永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危险源辨识、分级一、重大危险源辨识(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适用于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
本公司牛磺酸事业部、环氧乙烷事业部的生产、储存过程中涉及的物料情况如下:原辅料:1、牛磺酸事业部:浓硫酸、30%液碱、液氨、环氧乙烷、硫磺2、环氧乙烷事业部:乙醇、液化气、乙烯、氧气、二氯乙烷、碳酸钾、氢氧化钠、五氧化二钒、硼酸中间产物:1、牛磺酸事业部:2、环氧乙烷事业部:乙烯、乙醛、甲醛、二氧化碳产品:牛磺酸、亚硫酸钠、环氧乙烷副产品:1、牛磺酸事业部:硫酸钠2、环氧乙烷事业部:乙二醇辅助过程:氮气置换系统需用的氮气(压缩的)、仪表用空气(压缩的)、制冷过程中氟利昂R22。
其中涉及的危险化学品有:浓硫酸、30%液碱、液氨、环氧乙烷、硫磺、乙醇、液化气、乙烯、氧气、乙二醇、甲醛、乙醛、二氧化碳、二氯乙烷、碳酸钾、五氧化二钒、硼酸。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9),列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范围的物质为:液氨、环氧乙烷、乙烯、二氯乙烷、液化气、乙醇、甲醛、氧气。
根据本公司特点,将公司两个生产事业部划分为环氧乙烷生产装置区、环氧乙烷事业部储存罐区及牛磺酸事业部原料储存区三个单元。
1.环氧乙烷生产装置区:危险化学品临界量及实际存在量一览表由此可见,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小于其临界量,因此,环氧乙烷生产装置区单元危险化学品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2.环氧乙烷储存罐区单元该单元有:乙醇储罐2台(2370m3/台),乙烯储罐1台(3000m3/台),液化气储罐1台(200m3/台),环氧乙烷储罐2台(200m3/台)。
其中储罐装填系数均取0.85,乙醇比重0.79、乙烯比重0.61、液化气比重0.58、环氧乙烷0.87.因此,正常情况下各种物质储量为:乙醇储罐:2370×2×0.85×0.79=3180吨;乙烯储罐:3000×0.85×0.61=1555吨;液化气储罐:200×0.85×0.58=98吨;环氧乙烷储罐:200×2×0.85×0.87=295吨危险化学品临界量及实际存在量一览表由此可见,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大于其临界量,因此,环氧乙烷事业部储存罐区单元危险化学品已构成重大危险源,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物质为:乙醇、液化气、乙烯及环氧乙烷。
2.4重大危险源判定及风险等级划分2.4.1企业重大危险源判定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长期或短期生产、加工、运输、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功能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对照附录A中相关物质辨识标准以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规定的重大危险源物质,福建南纺涉及的液化石油气、二甲基甲酰胺、双氧水等属于危险化学品.表2—10 重大危险源判定2。
4.2企业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划分可根据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的3种类型,按照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生产工艺过程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M)矩阵,确定企业环境风险等级。
一、化学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根据企业生产原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是否涉及《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附表1和附表2中所列化学物质,计算所涉及化学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附表1或附表2中临界量的比值Q:1、当企业只涉及一种化学物质时,该物质的总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
2、当企业存在多种化学物质时,则按式(1)计算物质数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Q=q1/Q1+q2/Q2+…+qn/Qn(1)式中:q1, q2, .。
, qn—-每种化学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 Q2, 。
.., Qn——每种化学物质的临界量,t。
当Q<1时,企业直接评为一般环境风险等级,以Q表示。
当1≤Q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分别以Q1、Q2和Q3表示.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和表2—10重大危险源判定,计算企业的Q值为:Q=0。
7/50+45/50+5/50+0.3/5000+0。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记录表一、概述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等领域,存在着各种危险源。
这些危险源对于人身安全健康、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环境的保护产生着潜在的风险。
因此,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十分必要,以便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和管理。
本文档旨在介绍一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记录表,帮助企业或组织更好地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二、记录表1.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记录表序号危险源危险类型风险等级风险控制措施负责人备注1 机械设备人员伤害高安装防护装置;明确操作程序张三定期检查维护2 化学品库房火灾中加强通风;放置灭火器具李四定期检查存放情况3 施工现场塌方高加强支护;定期检查岩土稳定性王五安排专人监测2. 操作说明1. 填写序号填写此列是为了方便记录和查询危险源信息,使用数字进行标记。
2. 填写危险源在此列中填写对应危险源的名称或代码。
危险源是可以被识别的一种潜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可以对健康或财产造成实际损害。
危险源应该具有实际、可识别的物理基础,如“化学品”、“机械设备”等。
3. 填写危险类型在此列中填写对应危险源的可能带来的危险类型。
危险类型应该是具体的、可预测的,它们可以被描述为具有潜在伤害和/或环境损害的事件/状态,如“人员伤害”、“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
4. 填写风险等级在此列中填写危险源的自由风险等级或有效控制后的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是对影响人员健康和安全的可能性和分级结果的定量描述。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使用颜色、数字或字母进行标识。
5. 填写风险控制措施在此列中填写对应危险源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以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的方法,可以包括物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措施等。
6. 填写负责人在此列中填写负责制定和执行对应危险源的责任人员。
7. 填写备注在此列中填写对风险评价的相关说明、重要提醒等信息。
3. 数据处理通过记录表的填写,可以实现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并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建立一个有效的危险源管理和监控方案。
危险源辨识评价汇总表版本号:A评审人员:全体人员评审时间:2018.01.22危险源识别评价表注:1、L—可能性;E—发生频率;C—危害程度;2、风险等级:如果风险值D≥70则为重大风险,对应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D<70为一般风险;3、风险控制计划: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B—制定控制程序;C—教育和培训;D—制定应急预案;E—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危险源识别评价表注:1、L—可能性;E—发生频率;C—危害程度;2、风险等级:如果风险值D≥70则为重大风险,对应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D<70为一般风险;3、风险控制计划: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B—制定控制程序;C—教育和培训;D—制定应急预案;E—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危险源识别评价表2、风险等级:如果风险值D≥70则为重大风险,对应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D<70为一般风险;3、风险控制计划: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B—制定控制程序;C—教育和培训;D—制定应急预案;E—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危险源识别评价表2、风险等级:如果风险值D≥70则为重大风险,对应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D<70为一般风险;3、风险控制计划: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B—制定控制程序;C—教育和培训;D—制定应急预案;E—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危险源识别评价表危险源识别评价表危险源识别评价表危险源识别评价表注:1、L—可能性;E—发生频率;C—危害程度;2、风险等级:如果风险值D≥70则为重大风险,对应危险源为重大危险源;D<70为一般风险;3、风险控制计划:A—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B—制定控制程序;C—教育和培训;D—制定应急预案;E—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精选范本LEC评价法LEC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
该方法采用与系统风险率相关的3种方面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中人员伤亡风险大小。
这3种方面分别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分值D=LEC。
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对这3种方面分别进行客观的科学计算,得到准确的数据,是相当繁琐的过程。
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半定量计值法。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估计,分别对这3方面划分不同的等级,并赋值。
具体如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 完全可以预料6 相当可能3 可能,但不经常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 极不可能0.1 实际不可能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 连续暴露.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2 每月一次暴露1 每年几次暴露0.5 非常罕见暴露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分数值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100 10人以上死亡40 3~9人死亡15 1~2人死亡7 严重3 重大,伤残1 引人注意风险分析根据公式:风险D=LEC就可以计算作业的危险程度,并判断评价危险性的大小。
其中的关键还是如何确定各个分值,以及对乘积值的分析、评价和利用。
D值危险程度>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320 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精选范本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20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根据经验,总分在20以下是被认为低危险的,这样的危险比日常生活中骑自行车去上班还要安全些;如果危险分值到达70~160之间,那就有显著的危险性,需要及时整改;如果危险分值在160~320之间,那么这是一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的高度危险环境;分值在320以上的高分值表示环境非常危险,应立即停止生产直到环境得到改善为止。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危险源分级一般按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的后果的严重程度划分。
危险源分级实质上是对危险源的评价。
危险性评价方法按严重性、可能性、危险度、危险级别进行。
1、按严重性分级该方法采用严重性等级表示危险的严重程度,相对的定性的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危险事件严重性等级,通常分为四级,如表1所示。
表1 危险事件严重性分级严重性等级等级说明事故后果说明Ⅰ灾难的人员死亡或工程报废Ⅱ严重的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或工程严重受损Ⅲ轻度的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或工程严重受损Ⅳ轻微的人员伤害程度和工程损坏程度轻于n级2、按可能性分级该方法采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表示危险事件出现的频繁程度,相对地分为若干级,称为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通常可分为五级,如表2所示。
表2 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说明单个项目具体发生情况总体发生情况可能性等级A 很可能在一年会发生若干次发生过若干次B 可能在三年会发生若干次发生过C 有可能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不易发生,但有理由可预期发生不易发生D 不太可能不易发生,但在意外的、特殊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极不易发生E 不可能极不易发生.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3、按危险度分级以危险事件的严重性等级作为表的列项目,以危险事件的可能性等级作为表的行项目制成二维表格,如表3所示。
其中行列的交点上给出的值为定性的加权指数,又称为危险评价指数。
危险评价指数是综合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确定的,通常将最高危险指数定为1,对应危险事件、发生过若干次并有灾难性的后果的事件,最低的危险指数定为20,对应危险事件是极不易发生,并且后果轻微的事件。
表3 危险度的矩阵判断Ⅰ(灾难的) Ⅱ(严重的) Ⅲ(轻度的) Ⅳ(轻微的)A 1 2 7 13B 2 5 9 16C 3 6 11 18D 8 10 13 19E 12 15 17 204、危险分级标准根据上表的评价结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或划分出不同的危险等级。
序号危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1 雷击触电1.夏季雷电季节季节自然直接雷击;2.雷电二次作用,沿着电气线路、金属管道侵入。
1.厂区构建物未安装避雷设施;2.变电站变压器、电杆等未安装避雷器;3.避雷设施损坏、失效或人为拆除未恢复。
人员伤亡建构筑物损坏供电中断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安装避雷设施、避雷器;2.及时更换损坏、失效或恢复人为拆除的避雷设施。
2 高低温1.夏季酷暑,室外温度高达40℃以上;2.冬季寒冷,最低温度0℃以下。
1防暑降温用品未发放到位;2.空调、风扇等设备工作不正常;3.通风不畅通;4.防寒用品未发放到位。
人员伤害非重大危险源1.加强防暑降温和防寒用品的管理;2.及时维修制热、制冷及通风设备;序号危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3 地震1.断层错动;2.岩溶塌陷;3.陨石撞击;4.地函物质相变化。
工程建(构)筑物设防等级低于所在区域地震烈度人员伤亡建构筑物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 及时维护老化的建(构)筑物;2.定期对工作人员举行逃生演习,加强工作人员的防震能力;4 内涝水灾1.雨季积累大量降水;2.排水不畅通。
1.防洪设备设施不完善2.排水设备设施不畅通人员伤害建构筑物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及时维护和增设必要的防洪设备设施。
2.定期对排水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对可能造成淤塞的位置进行清理,保证排水畅通。
序号危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5 车辆伤害1.高温爆胎引发车辆伤害;2.低温制动管爆裂引发车辆伤害;3.地震或积水导致路基不稳引发车辆伤害;4.路面冰冻导致车辆失控。
1.机动车技术状况不良;2.防洪、排水设备设施不良;3.车辆超载超速;4.不按规程作业;5.车轮未防滑链。
人员伤害车辆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应建立运输、装卸设备的技术档案,使设备状况良好;2.及时维护防洪、排水设备设施;3.遵守安全操作规程;4.严禁无证人员及酒后驾车;5.冬季路面积雪、冰冻、车辆安装防滑链。
6 火灾1.雷击导致设备设施发生火灾;2.高温或降水导致电气短路发生火灾。
1.避雷设施损坏、失效或人为拆除未恢复;2.电气绝缘性能差;3.防灭火设施不完善。
人员伤害建构筑物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及时更换损坏、失效或恢复人为拆除的避雷设施;2.及时维护和更新绝缘体老化的电气电线;3.增加必要的防灭火设施;4.定期更新和维护防灭火设备。
辨识负责人:审查负责人:二、周边环境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序号危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1 车辆伤害1.无标志车速过快引发车辆伤害;2.无标志车辆装载超重、超高;3.出入厂未注意厂外道路情况。
1.厂内机动车技术状况不良;2.厂区大门距公路较近;3.载物不稳,货物超重、超高;4.车辆超速;5.出入厂区车辆无人指挥。
人员伤害建构筑物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 应建立运输、装卸设备的技术档案,使设备状况良好;2.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严禁无证人员及酒后驾车2 内涝水灾1.周边积累大量降水或降水后岩层不稳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2.洪水浸泡建构筑物、设备设施3.周边山坡汇水聚集引发水灾1.防洪设施不完善;2.排水设施不畅人员伤害建构筑物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及时维护和增设必要的防洪设备设施。
2.定期对排水设备设施进行维护,对可能造成淤塞的位置进行清理,保证排水畅通。
3.对周边山坡可能引起汇水位置设置必要的截洪沟、排水沟。
辨识负责人:审查负责人:三、总平面布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序号危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1 火灾1.雷击导致发生火灾;2.建构筑物防火等级低造成火灾;3.建筑物防火间距小,造成火灾蔓延大。
1.未设置避雷设施或设施失效;2.建构筑物防火等级低;3.建筑物防火间距小。
人员伤亡建构筑物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增加建构筑物防灭火设备设施;2.增加建构筑物防火等级,以符合规范要求;3.增加建筑物间防火间距;4.高耸建筑物必须设置避雷设施2 内涝水灾洪水浸泡建构筑物造成坍塌,人员伤害。
排水设施不畅人员伤害建构筑物损坏经济损失非重大危险源1.及时维护和增设必要的防洪设备设施;2.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对可能造成淤塞的位置进行清理,保证排水畅通。
3 噪声噪声造成人员听力伤害。
厂区功能分区不明确,造成噪声听力受损非重大危险源1.增加隔音设施;2.加强个体听力防护。
辨识负责人:审查负责人:四、生产车间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序号危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1 机械伤害1.人体不慎触碰设备的旋转部位2.设备运行中检修,造成剪、割、绞等事故1.防护措施不当;2.人员违章;3.紧急停车装置损坏。
人员伤亡非重大危险源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工人安全意识;2.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操作;3.保持安全防护设施的完好;4.安装紧急事故停车装置拉线开关;5.保证防跑偏装置的完好。
2 物体打击物料、物体、工具掉落或飞出1.人员违章;2.设备故障;3.安全防护措施缺陷。
人员伤害非重大危险源1.完善安全防护措施;2.及时维修设备;3.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 触电1.人员接触带电设备;2.设备接地不良;3.雷击。
1.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2.不按照规定使用临时照明设备;3.触电保护装置失灵、避雷设施失效。
人员伤亡非重大危险源1. 遵守安全操作规程;2.及时更换老化线路,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3.保证触电保护设施的完好性;4.操作人员要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5.做好监护工作,保证漏电保护装置完好。
4 粉尘危害作业环境粉尘超标1.通风不良;2.缺少除尘设备;3.防尘效果不好。
人员伤害非重大危险源1.加强通风。
2.保证防尘设施的效果良好。
3、及时清理现场的灰尘。
4、使用有效得防护用品序号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5 高处坠落人体不慎从高处坠落1.无防护设施或防护设施损坏;2.违章操作。
人员伤亡非重大危险源1.依据相关技术规程设置防护;2.制定安全规章制度;3.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6 噪声危害设备运行时或在对设备点检时,因机械噪声超标1.机器运行时固有的声音;2.操作工没有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听力受损非重大危险源1.严格执行设备巡检制度,及时发现运行异常,及使检修;2.检查机械设备的消声器、减振器,应保证起到降低噪声作用;3.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
7 火灾火灾违反规定使用明火、发热电器设备线路绝缘老化引发火灾人员伤亡非重大危险源1.绝缘老化的裸露电线应及时更换2.严禁违章操作辨识负责人:审查负责人:五、供配电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序号危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序号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1 触电变电站设备1.防漏电保护装置失效;2.接地、接零装置失效;3.绝缘损坏;4.避雷系统失灵;5.未绝缘操作;6.未断开电源,取下熔断器;7.在刀闸手柄上未挂警示牌;8.超过遮拦的安全距离工作;9.送电与停电操作顺序颠倒;10.停电后未挂接地线;11.身体潮湿接触带电设备。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非重大危险源1.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持证上岗;2.配电室地面铺橡胶板,电器设备的金属外壳采用保护性接零,安装防漏电保护器;3.配电室入口张贴“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警示标志;4.定期检查避雷系统的效能;5.常规配备室内灭火器;6.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7.检修时,应断开电源,取下熔断器,在闸板上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警示牌;8.设置遮拦安全距离,并严格遵守;9.停电拉闸操作必须按照断路器(开关)→负荷侧隔离开关(刀闸)→母线侧隔离开关(刀闸)的顺序依次操作,送电合闸操作应按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
严禁带负荷拉合刀闸。
要执行“两票”制度;10.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接地线要符合要求,带电设备不许断开外壳的接地线,电气施工应遵循电气安装规范;11.检修时要挂接地线;12.工作前,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检查工具、设备完好,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13.身体潮湿时禁止使用电器设备。
序号险因素触发事件形成事故原因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2 火灾超负荷或短路1.用电超负荷,运行设备过热,过负荷报警保护器失灵;2.配电室避雷系统失灵;3.变压器长期超负荷运行,油压过高,造成泄漏,引起火灾;4.小动物进入变配电室,造成短路引起火灾;5.电缆接头过热、击穿造成电缆火灾;6.配电室内存有易燃、可燃物品。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非重大危险源1.应定期检查用电过负荷短路保护器的功能;2.定期检查配电室避雷设施;3.保证变压器运行温度低于85℃;4.设置100%变压器油量的贮油池或排油设施;5.变压器不得长期超负荷运行;6.变配电室要有防止小动物进入变配电室的措施。
如设置防鼠墙、驱鼠器、安装纱网等;7.常规配备室内灭火器;8.设置火灾报警装置;9.电缆要涂阻燃材料;10.配电室内不得存有易燃、可燃物品。
辨识负责人:审查负责人:六、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析(1)重大危险源定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2)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进行辨识我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提到的物质,所以我公司没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3)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进行辨识。
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范围如下:1、贮罐区(贮罐);2、库区(库);3、生产场所;4、压力管道;5、锅炉;6、压力容器;7、煤矿(井工开采);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9、尾矿库。
对我公司的现场进行核查,不存在以上所述重大危险源。
(4)综上所述,我公司无重大危险源。
辨识负责人:审查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