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爱情诗歌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中英爱情诗歌研究关键词:比较文学中英爱情诗歌一、比较文学视阈下中英诗歌跨文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文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土文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一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土的主要路径甚至唯一通道。
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文明、民族文化最核心的组成甚至主导,而在与喜怒无常的大海争夺生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白,情感浓烈到一目了然、无所掩藏,且绝大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一,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用字数量相对随意等。
二、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一)擅长比喻、夸张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上邪》中“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五种自然界不可能出现的奇异现象成为了“乃敢与君绝”的条件。
而这些非自然现象呈现出逐层递进状态,不仅一个比一个异常,且让深陷爱恋中人特有的情感绝对化特点一览无余,可谓夸张到无与伦比。
而这在拜伦《雅典的少女》中也有类似的表达,“雅典的少女啊!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
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
请听一句我临别前的誓言: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二)大量意象的充分使用诗歌创作中要使用比喻或夸张等表达方式就离不开大量意象的运用,各种相关或无关的意象组合而成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意境。
比如秦观在《鹊桥仙》中用到了“纤云弄巧,飛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云、星、银汉、风、露”等都是寻常生活的意象,将其组合到诗歌中,“云、星”对应的“巧、恨”暗合了古人在历七夕节日有“乞巧”的习俗以及“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神话故事。
英汉爱情诗对比分析研究——《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与《雅典的少女》为例院系: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学号:*********姓名:***摘要:爱情是各民族文学永恒的主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从来都不乏有关爱情的诗作。
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
关键词:爱情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雅典少女》一、引言爱情是人类最本质的情感,伴随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而爱情诗也因此历久弥新,直至永恒!爱情是什么?是情窦初开时的懵懂,是惊鸿一瞥的心动,是失之交臂的怅然,是相依相偎的激情,是长相厮守的满足,是天各一方的思念,是生死永隔的哀伤,是心灵滴血的凄婉……爱情诗由于捕捉这些万花筒似的纷繁复杂的情感而摇曳生姿,风情万种,古今中外的爱情诗概莫能外。
因此,爱情被普遍叫做“生命的皇冠”,是人类至圣至上的情感。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爱情诗,这一为中外诗人所垂青的文学体裁,因其独具特色的文字魅力和音乐美感在中外文坛上熠熠生辉。
长期以来,人们总持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爱情诗不能与西方爱情诗相媲美。
事实上,中西爱情诗各具特色,各领风骚,都在世界文坛上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和迷人的芳香。
本文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少女》为例,从诗歌创作内容,抒情方式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来对比探究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
二、简述中西方爱情诗的不同尽管人类两性之爱情心理是共同的,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历史、礼义、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及表达方式也不同。
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人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也相应地表现出种种差异,即中西爱情诗学是有所不同的。
朱光潜先生在其《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中曾这样总结中西诗歌之区别:“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
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
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
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中西方经典爱情诗研究【摘要】在中西文学史上,爱情诗语的艺术魅力各有精妙。
本文拟从其精神价值,表达方式,表达内容等方面予以比较。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比较一、精神价值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
诗人richard crashaw诗云:“love,thou art absolute sole lord of life and death.(爱,你是生与死的至高无上的唯一君主。
)”。
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
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西方诗人中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西方文化中的这种价值取向对西方爱情诗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诗人比较喜欢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他们常常将所恋的对象视为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西方诗人在追求女性时很热情,富于幻想,常常把她们比作天使、女神、明亮的星星、皎洁的月亮、灿烂的太阳等”。
比如,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抒发了自己对贝亚德的爱恋,他将贝亚德描为天使,在她身上充满精神之美和使人高贵的道德力量:“看来你是一个神祗从天上来到大地/来显示神奇。
/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适意,/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如许温存,又满含爱意,/……”;歌德的《五月之歌》,以春潮奔涌般的情感歌唱爱情:“哦,爱啊,爱啊,/灿烂如金/你仿佛朝云/漂浮山顶!”,诗人热烈抒发对恋人的爱慕之情:“我这样爱你,/热血沸腾/你给我勇气、/喜悦、青春,/使我唱新歌,翩翩起舞。
”又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十八首:“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你却比炎夏更可爱温存;/……你如仲夏繁茂不凋谢,/秀雅风姿将永远翩翩:/死神无法逼你气息奄奄,/你将永生于不朽诗篇。
”这些大诗人们重视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精神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使自身人格得到补足或灵魂得以升华,而不一定与所恋的女子结合。
中西情爱诗比较研究摘要: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方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关键词:中西情爱诗;特征;成因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爱情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任何政治、宗教、道德、家庭以及人为的羁绊都不能阻挡和消灭的。
这种纯洁的、神圣的爱情完全出于自觉和自愿,因而也往往是欢乐的。
我们可以把描写人类最幸福、最甜蜜、最愉悦、最纯洁、最神圣的欢爱之情的诗歌称为情爱诗。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因而唱出了一曲曲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爱情颂歌,给人以前进的力量、审美的愉悦,丰富了中西诗歌艺术的宝库。
在中西情爱诗中,诗人对男女之间纯洁美好、忠贞不渝、欢乐幸福爱情的描写和歌颂,是基于人类自然的、共同的人性本质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西爱情诗的共通点。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中西方社会不同地域特征、生活方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其情爱诗也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艺术特征,昭示出中西方不同的爱情诗歌风貌。
中西情爱诗反映出中西方民族不同的文化底蕴及文学旨归。
一中西情爱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含蓄与奔放一般而论,中西情爱诗在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欢乐和甜蜜时,情感基调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无论是作者对于爱情的描写还是爱情主人公内心情愫的倾吐,中国的诗歌往往委婉含蓄,西方的诗歌则热烈奔放。
纵观中国诗歌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也有一些来自民间和受民间作品影响的情爱诗由于较少受礼教的约束,往往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人性特点,表现男女之爱显得热烈执著、泼辣大胆,但这些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只是少数。
从中国文学史上卷帙浩繁的诗作来看,民歌作品远远少于少于文人作品,而民歌情爱诗由于语言直白往往不为评论家和文学史编撰者所推崇,所以,含蓄蕴藉的文人情爱诗自然成为情爱诗的主流。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
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中西方爱情观比较研究10工商5班D1*******赵娟爱情是一个亘古常青的永恒话题,自世界诞生以来,爱情便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了。
爱情也是一个神圣的名词,人们在上面倾注了那么多的想象力,文学艺术又以其为主题创作了那么多的优美的是个散文,由此看来,爱情,是一种极其美好的情感。
不过,由于民族性格的差异,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同,低于文化的特殊,历史背景的迥异,也就导致了中西方的爱情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同的。
西方对爱情无疑是推崇的,很多文艺作品中都能找到爱情的影子,而且西方诗人也大胆的以爱情为主题创作诗歌来表达对心仪之人的恋慕之情。
希腊神话中就有很多有关爱情的美丽神话,这本身就让人对爱情充满着向往的心情。
西方也比较信仰基督教,而《圣经》里就有记载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但他们彼此相爱,在爱情的支持下,他们克服了多种磨难,开始了人类的存在。
可能也与西方十四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有关,当时主张人文主义,表达爱心,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西方更便于将爱情抒发出来。
相较于中国,却以含蓄为美,这也就决定了在中国,“爱”这个词似乎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况且中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封建主义的压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等等,导致爱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
中国古代更是注重三纲五常,注重婚姻,主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认为男女之间在婚前有要见面培养感情的需要,仅仅是顺从父母的安排就是乖顺,否则就很可能被认为是顽劣,没有礼教。
这就几乎忽视了爱情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亲情,友情放在爱情之前,他们认为“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所以说,爱情在中国是比较轻视的存在。
至于表达方式的差异更存在于中西方了。
西方对爱情的表达是直露开放的,西方文化以真为美,“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所以在西方人看来,爱在心中的话,就可以大胆的说出来表达出来,即使是性爱,如果性爱是真实的就是美好的,就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所以表达出来并不会受到别人的批评或反对。
中西爱情诗歌之比较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无论古今中外,人们都对爱情有着不懈的追求。
诗人白居易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因此爱情也一直是文学作品中不变的主题。
这体现在中西方大量的爱情诗歌中。
然而,中西方几千年来由于地缘文化的深刻影响,对爱情这一主题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表现方式、侧重也因此各有特点。
中西方表现情感的方式不一样。
西方世界深受海洋文明的影响,热烈、开放、富有探险精神,因此在爱情诗歌中能够大胆地直抒胸臆,将爱慕之情、思念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断章》:“入夜。
少女们,通宵歌唱你和新娘的爱情。
她的乳房,好似幽谷芳兰。
”书写新婚幽会的欢快场景。
其用词之直接,描写之大胆在中国诗歌中是难以找到的。
又如爱伦坡纪念与表妹弗吉尼娅爱情悲剧的《安娜贝尔丽》“有一个女孩,你也许知道,她的名字叫安娜贝尔丽;这女孩她生前没有别的心事,除了爱我,也接受我的爱意。
”,“以如此的爱情,是双翼的天使,对我们都感到嫉妒。
”将自己与表妹之间的爱情直白无误的表现出来,不需要任何的意会与猜测,让读者一下子就被诗人的真挚感情打动,体现出了西方诗歌开放直接的抒情方式。
而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中国古代作家们倡导“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的创作理念,绝大多数诗歌都是委婉地甚至模糊地讲明自己相思之苦、离别之愁。
同样是表现新婚内容的,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则是将爱人比作一束薪、一束柴、一束草,赞赏了一夜,以此表现自己对爱人的喜欢,对美好生活的赞叹。
又如陆游的《钗头凤》下阕“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唐婉的《钗头凤》下阕“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中英爱情诗比较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两种语言,它们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
作为文化的象征,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而爱情诗歌作为最能反映文学特色的典型作品,也体现了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
首先,中文和英文的诗词风格完全不同。
中文爱情诗歌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学色彩,充满节奏感,善于挖掘精致的情感描述,如“深院静夜秋,明月照残梦”。
而英文爱情的诗歌则更多的采用对比的手法,用直白而淋漓的语言描摹双方的心绪,例如“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此外,中英爱情诗也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
中国的古诗大多讲的是绝恋的主题,它们更多的描绘的是凄美的离别情思,像是“封别夜雨,两载渐疏”;英语爱情诗则更多的表达着对爱情美好的追求和期盼,例如“she walks in beauty,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再者,中英爱情诗的表达也有明显的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比较喜欢用抽象、夸张的比喻来描述,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而英文爱情诗歌则更着重细节,追求细腻的表达,例如“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最后,作为世界上两种最重要的语言,中英爱情诗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含义。
中文爱情诗歌是结合了中国古代礼教和文化思想的典型代表,通常都有着很深层次的文学含义,而英语爱情诗通常都比较内容仔细,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情,如“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
总之,中英爱情诗的区别非常显著,它们的不同之处既反映了两种文学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英文化的距离。
中英爱情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及文化含义,反映了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值得我们去鉴赏。
中西爱情碰撞内容提要:中国爱情诗在儒家倡导的中庸哲学熏染下注重情感表现的委婉与节制,向往温婉柔情和温柔敦厚的含蓄有致,宁静如水;西方爱情诗则崇尚刚性之美,在作品中充溢着率性的铺张,浪漫的激情和深沉博大的气势,热情如火。
本文通过几个文本分析比较了中西文学作品里情感表达的差异性,并简要阐述了这种差异性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含蓄; 奔放; 情感表达; 文化根源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这一点中西概莫能外。
中国古语云:“语必关风始动人。
”西方人也认为,爱情从来没有使诗歌炉膛里的火焰熄灭过。
然而,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爱情诗也存在着种种差异。
一:中西爱情的不同表达方式爱情主题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处于边缘系统,其发展与作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实践中逐步发张一整套“隐喻式”的表达方式。
恋人之间可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青丝(思)、莲子(怜子)、红豆等表达心意。
汉代以后,随着儒教思想的日益风行,男女青年之间无法自由地表达彼此的情感,深谙“男女授受不亲”,含蓄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中国爱情的主调。
由于在社会文化中居于首位系统,对其制约的因素又少,西方文化中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
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也对此予以支持。
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就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
经常第一次见面就“眼光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面对社会的压力时,双方甚至会采取“出走”的策略,对爱情充满了执着和敬意。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初次舞场的会面,《浮士德》中,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都很好的体现了这种奔放的表达方式。
二:中西爱情诗的特征首先,中国诗歌写婚前热恋的少,写离愁别恨的多。
如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她和赵明诚是恩爱夫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写了一首悼亡诗《武陵春》,表达了她与丈夫生前的深厚爱情,读来凄婉感人: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中西爱情诗比较第一篇:中西爱情诗比较中西爱情诗比较诗歌是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中绚丽地开放着。
诗歌以其婉转细腻的言语,跳跃的思维更好地能够抒发出作者的情感。
在中国,当以唐朝为鼎盛时期,留下规模庞大的不朽之作。
在中国诗歌百花齐放的同时,西方诗歌以其直接,热情,真实感展现出另一种别具一格的情调。
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母题,同存在于中西方的诗歌创作之中,并且爱情诗在众多诗歌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西方都有大量的爱情诗歌,如中方的《诗经•周南•关雎》、《诗经•郑风•子衿》、张籍《节妇吟》,西方的《我的爱情并不是一只夜莺》、泰戈尔的《我需要你只需要你》。
但其中的风格却有同有异,我将通过苏东坡的《江城子》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来展现这种不同与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歌内容上都是写对已故的妻子的悼念,所以具有可比性。
但写作风格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的。
一、描写事对象不同先看《亡之妻》,作者全篇几乎都是用来描述妻子的美貌、性格。
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并且文章中更有自己的想象事物,具有抽象性,如阿尔雪斯蒂,这是神话中的人物。
这之中透出出作者的一种期盼,一份美丽,一个面向未来的幻想。
这种选择倾向的背后蕴藏着极大的社会和宗教文化原因。
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死亡都是如此奇妙美好。
而江城子则不然,江城子的意向选择带有一种极其普遍的特征:多用日常中德小事物来表达思念。
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
描写带有浓厚的现实性。
并且对自己的描写,尘满面鬓如霜也都是基于写实的。
就是在这样的实景之中的描写与相互映衬,是情感升华,一种思念妻子的苍凉感也跃然纸上。
二、表达的情绪不同很显然江城子表达的是一种凄凉的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对妻子的死亡在情感上市悲痛、凄楚、无法排遣的。
而约翰·弥尔顿的《亡之妻》则是另外一种心态。
他说描写的见面场景是天堂,是一种幸福的升华,两个人终于得以见面,欢畅之情。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
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在汉文化里,爱就是网住对方的心,具有亲密、情欲和承诺的属性,并且对这种关系的长久性持有信心,也能够与对方分享私生活。
爱情是人性的组成部分,狭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
在爱的情感基础上,爱情在不同的文化也发展出不同的特征。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亦,其一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余因买得之,葬于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并做《雁丘词》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在孤雁长眠之处,当年汉武帝渡汾河祀汾阴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烟如织,箫鼓声绝,一派萧索。
古与今,人与雁,更加感到鸿雁殉情的凄烈。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地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在2500年前的《诗经》,我们就已经有了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qióng jū 注解:精美的玉佩。
)回意,朴素地写出了男女互敬的爱情。
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俟我于城隅。
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暗里躲着逗人找,搔首踟蹰。
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luán]【字义】:美好,幽静的姑娘长得俏,贻我彤管。
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我爱红草颜色鲜,说(悦)怿[yì]【字义】:.欢喜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中英爱情诗歌对比研究
一、引言
爱情是诗歌永恒不朽的主题,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用诗歌来表达共同的爱情心理,由于中英在文化习俗、宗教礼仪、历史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中英两国的诗歌在很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但是各具特色,委婉含蓄是中国诗歌的特色,热情奔放是英国诗歌的代表。
因此,中英爱情诗歌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反映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
二、爱情主题诗歌分类对比
(一)写作手法方面
“英诗之父”Chaucer:“Through life and after death you are my queen,/ For with my death the whole truth shall be seen.”(A Rondel of Merciless Beauty)是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誓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两首诗句将中英追求爱情理想的异同描绘的淋漓尽致,在英诗中,经常使用夸张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上下起伏的感情,而在中诗中,作者多用描述比喻的手法来表达同样的效果。
(二)表达方式方面
在英诗中,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Edmund Spenser:“Where when as death shall all the world subdue,/ Our love shall live,and later life renew.”(Sonnet 75)。
从诗中可以读出生死相依、永世长存的爱情思想,和英国人对爱情积极追求和热情奔放的赞美。
相反,在中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中国人在表达忠贞不渝、生死相依的爱情的感情的时候比较含蓄内敛,这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作者表达了封建礼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束缚。
(三)诗歌风格方面
英国著名诗人Spenser的爱情诗中曾这样写:“But when I laugh she mocks,and when I cry/ She laughs and hardens evermore her heart.”(《Sonnet 54》)诗中痴情男子对冷美人带有埋怨、抱怨的感情色彩。
在卓文君《白头吟》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描述的是即使妻子被丈夫背叛和欺骗,仍然坚守爱情的心境。
这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在爱人双方扮演的角色中,西方女性地位相对比较高,更能自由的选择自己的幸福,而在当时中国社会,常常发生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四)对待爱情态度方面
英国著名诗人John Donne是这样描述爱情的:“Our two souls therefore,which are one,/ Though I must go,endure not yet./ A breach,but an expansion/ Like gold to airy thinness beat.”(A Valediction)诗人认为他和爱人的爱情身心合一,灵魂合一,不属于寻常的爱情,更属于精神上的依赖和融合,心心相印的人之间不存在别离。
英诗中的离别显得乐观洒脱浪漫。
而在中诗中,“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表现出作者对待爱情的态度很理性。
对于别离,中詩表达显得更为被动,苦涩和无奈。
三、造成差异的原因
(一)女性社会地位不同
由于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重男轻女的思想至今仍未完全缔除,古代的女性在家相夫教子,做饭洗衣,在经济和精神方面都很依赖男性,因此,古代有句话“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可缝,手足不可断。
”表现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因此,男女之间也很难有自由平等的爱情理念。
然而,在英国,女性的地位比较高,西方女性很独立也很自由洒脱,在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爱情诗歌表达没有太多的束缚,如16世纪英国诗人Philip Sidney的诗句:“By just exchange one For another given:/ I hold his dear,and mine he cannot miss,/ There never was a better bargain driven:/ My true love has my heart,and I have his.”(A Ditty)诗中表达了一种和爱人肝胆相照、以心交心、以诚相待、相敬如宾的爱情,在诗人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理念。
(二)宗教信仰不同
在中国,最盛行的是基督教,然而基督教对中国人的情感生活影响不大,因此,宗教色彩的爱情诗歌在中诗中不常出现。
西方文学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在英诗中,宗教信仰影响着诗人的爱情观,如英国女诗人Browning的诗句:“With my lost saints—I love thee with the breath,/ Smiles,tears,of all my life!—if God choose,/ I shall but love thee after death.”(How Do I Love Thee)这周诗中出现了“上帝”,诗人在祈祷上帝能够在他死后能够继续遇到他的恋人并永远在一起,这是基督教的“来生”。
(三)思维方式不同
在中国,长达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儒家思想使得男女之间的恋情表达含蓄委婉,加上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并且古代中国爱情诗歌比英国爱情诗歌的数量少之又少,加上古代战争使得夫妻长期分离,因此,中国诗歌中常会出现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恋人之间相思的情怀。
然而,在英国,受到文艺复兴思想解放的影响,加上西方注重个人主义,浪漫的爱情处于很崇高的地位,爱情诗歌是热情奔放和浪漫欢快的,诗人们用诗歌来赞美和追求爱情,爱情诗歌的形式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
四、结语
中英爱情诗呈现出不同的情趣和风格,中诗写作手法含蓄委婉,英诗写作手法豪爽奔放,因此,读者在欣赏中英两种不同的风格的诗歌时候,注意品味不同的文化传统下不同的韵味。
同时,为了更好地将我国爱情主题诗歌推向繁荣,需要在汲取我国古代爱情主题诗歌精髓的同时,学习借鉴英国爱情主题诗歌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