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污水厂脱氮工艺过程物料平衡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12.36 KB
- 文档页数:65
A2/O工艺的脱氮除磷分析A2/O工艺是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简称,一般适用于要求脱氮除磷的大中型城市污水厂。
下面,我们通过A2/O工艺的脱氮除磷分析,来具体了解下该工艺。
南方某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多点进水的改良A2/O工艺,下面对该工程的运行进行探讨,以期获得此类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经验。
该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200,000t/d,工程于2004年正式运行。
由于厂外配套管网尚未完善,目前该厂的处理量只有100,000t/d。
该厂自运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脱氮除磷效果。
l.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主要处理构筑物及设备主要处理构筑物及设备如表1所示。
其中生化池的预缺氧段、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的容积分别为:1,420m3、5,760m3、7,180m3和34,580m3,各段的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3.运行效果该厂2004年开始正式运行,至今运行正常。
其中,2005年1月份进水水质较差,故以该月的运行结果来考察其运行效果。
该月运行结果与设计进出水水质如表2所示,由此表可知,2005年1月份进水BOD5、TN和NH4+-N均超出设计值,但仍取得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尤其总磷的去除率达84.04%,说明多点进水的改良A2/0工艺强化了除磷,除磷脱氮效果较好。
4.主要运行参数的调控要获得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关键是对工艺中生化池各脱氮除磷反应单元的氧环境控制得当,以满足脱氮与除磷分别要求的缺氧/好氧和厌氧/好氧状态,还需要对工艺的其他主要运行参数进行控制,以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
(1)溶解氧改良A2/O工艺生化池中各脱氮除磷的反应单元的溶解氧控制是工艺控制的难点。
首先,预缺氧段的溶解氧控制与好氧2段的溶解氧控制存在矛盾。
为保证好氧段的硝化效果和为聚磷菌提供一个有氧环境以利于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同时也使混合液进入二次沉淀池后不会因为缺氧反硝化而导致污泥上浮,一般好氧2段的DO要求在2.0mg/L以上。
污水处理工艺脱氮污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中脱氮是其中一个关键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工艺中的脱氮过程,包括脱氮原理、常用的脱氮方法以及相关的设备和操作要点。
一、脱氮原理脱氮是指将污水中的氮气化合物转化为氮气,从而减少氮气对环境的污染。
常见的氮气化合物包括氨氮(NH3-N)、亚硝酸盐氮(NO2-N)和硝酸盐氮(NO3-N)。
脱氮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生物处理方法,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氮气化合物转化为氮气。
主要有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
硝化是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的过程,需要利用一种叫做硝化菌的微生物。
硝化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氧化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将其转化为硝酸盐氮。
反硝化是将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的过程,需要利用一种叫做反硝化菌的微生物。
反硝化菌在缺氧的环境下,通过还原硝酸盐氮,将其转化为氮气。
二、常用的脱氮方法1. 生物脱氮法生物脱氮法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脱氮方法。
它利用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将氮气化合物转化为氮气。
生物脱氮法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生物脱氮法主要包括传统的AO法(即硝化-反硝化法)和二级法。
- AO法是指在同一个生物反应器中,通过控制氧气供应和溶解氧浓度,使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同时进行。
这种方法适合于氮气化合物浓度较高的情况。
- 二级法是指将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分别进行,通过两个不同的生物反应器分别处理。
首先在硝化反应器中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然后将硝酸盐氮进一步转化为氮气的反硝化反应在反硝化反应器中进行。
这种方法适合于氮气化合物浓度较低的情况。
2. 化学脱氮法化学脱氮法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氮气化合物转化为氮气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脱氮方法包括硝化法、硝化-硝化法和硝化-还原法。
- 硝化法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转化为硝酸盐氮。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添加化学药剂,增加了处理成本。
- 硝化-硝化法是将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的过程。
简述某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脱氮工艺调控策略简述某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脱氮工艺调控策略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污水处理厂是保护水资源,净化环境的重要设施。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脱氮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本文将以某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为例,简要介绍该厂的脱氮工艺调控策略。
二、某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的脱氮工艺某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采用了A^2/O工艺(即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具体分为两段A^2/O工艺。
1. A段:厌氧池厌氧池是整个工艺的起始环节,主要用于氮的预处理。
在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质部分被分解,产生可溶性有机氮、铵态氮等。
这里的氮转化主要是通过硝化-反硝化过程实现的。
2. A段:缺氧池厌氧池出流进入缺氧池,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氮的去除效果。
在缺氧条件下,硝化菌会继续转化有机氮转化为亚硝酸盐,而同样存在的反硝化菌则会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
3. O段:好氧池好氧池是工艺的最后一段环节,也是氮的最终去除环节。
在好氧条件下,硝化菌会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从而完成氮的全程硝化过程。
在好氧池中,还存在一定的生物吸附作用,可以进一步去除一部分有机污染物。
三、脱氮工艺调控策略为了实现高效的氮去除,某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采取了多种调控策略。
1. 控制污水进水流量和水质首先,通过控制污水进水流量和水质,以确保脱氮工艺的平稳运行。
减少波动性进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
2. 调整污泥回流比例污泥回流比例的调整可以影响脱氮效果。
较高的回流比例有助于提高氮的去除率,但同时也会增加工艺的能耗。
因此,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控制回流比例,以确保脱氮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能耗。
3. 控制好氧段的DO(溶解氧)浓度在好氧池中,适当控制DO浓度,有利于氮气强化处理过程的稳定运行。
DO浓度过高会导致好氧池内硝化菌的生长受到限制;而DO浓度过低则可能导致部分亚硝酸盐无法被完全氧化为硝酸盐。
因此,需要通过调整好氧段所供氧的量,控制好氧段DO浓度。
A2-O工艺脱氮除磷运行效果分析A2/O工艺脱氮除磷运行效果分析摘要:A2/O工艺是一种常用于污水处理厂的三级生物除磷工艺,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出水效果好等特点。
本文通过对某污水处理厂五年间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并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1. 引言污水处理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脱氮除磷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A2/O工艺是一种常用的生物除磷工艺,通过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阶段的生物处理,实现了高效的脱氮除磷。
2. A2/O工艺的基本原理A2/O工艺主要由两个区域组成,即A区和O区。
A区为厌氧区,主要负责磷的富集;O区为好氧区,主要进行有机物质的氧化,并脱除余氨。
在A区,磷通过厌氧条件下的磷酸菌吸附和磷酸菌的生长,富集为磷酸盐。
在O区,磷酸盐被利用为内附菌的生长和存储能量。
通过合理控制A区和O区的水力分配比例,可以实现较高的脱氮除磷效果。
3. 运行数据分析本文选取某污水处理厂五年的运行数据,分析了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
数据包括进水COD、进水氨氮、出水COD、出水氨氮等指标。
通过对比进水和出水的指标,可以评估A2/O工艺对脱氮除磷的处理效果。
根据数据分析发现,A2/O工艺在脱氮除磷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整个运行期间,出水氨氮浓度保持在国家排放标准以下,平均去除率超过80%。
出水COD浓度也在标准范围内,平均去除率达到70%以上。
4. 影响因素讨论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着重分析了水力负荷、温度、PH值等因素对A2/O工艺的影响。
4.1 水力负荷水力负荷是指单位时间内处理污水的量。
实验数据表明,适当增加水力负荷可以提高A2/O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
但当水力负荷过大时,容易导致厌氧区和好氧区的水力分配失衡,影响工艺效果。
4.2 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数据分析发现,A2/O工艺在较高温度下运行,脱氮除磷效果更好。
污水处理总氮去除中的问题分析随着国家对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严,除了氨氮超标需要严格管控以外,对总氮排放也开始进行管控,所以各企业也开始进行脱总氮改造,以符合国家对总氮排放的要求,今天给大家解读一下常见的总氮、氨氮超标问题。
根据日常工程经验,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脱总氮的方法及问题。
一、脱总氮过程中为什么造成氨氮超标?1.1有机物导致的氨氮超标脱总氮需要加入C源,CN比小于3的高氨氮污水,因脱总氮工艺要求CN 比在4~6,所以需要投加碳源来提高反硝化的完全性。
投加的碳源是甲醇或原水,加之回流量大增,造成好氧池溶解氧降低,氨氮硝化差,导致曝气池泡沫很多,出水COD,氨氮升高。
分析:大量碳源进入A池,反硝化利用不了,进入曝气池,因为底物充足,异养菌有氧代谢,大量消耗氧气和微量元素,因为硝化细菌是自养菌,代谢能力差,氧气被争夺,形成不了优势菌种,所以硝化反应受限制,氨氮升高。
1.2解决办法:1、加大曝气,增大溶解氧含量;2、停止压泥保证污泥浓度;3、如果有机物已经引起非丝状菌膨胀可以投加PAC来增加污泥絮性、投加消泡剂来消除冲击泡沫。
2、内回流导致的氨氮超标遇到内回流导致的氨氮超标有两方面原因:内回流泵有电气故障(现场跳停扔有运行信号)、机械故障(叶轮脱落)和人为原因(内回流泵未试正反转,现场为反转状态)。
2.1分析:内回流导致的氨氮超标也可以归到有机物冲击中,因为没有硝化液的回流,导致A池中只有少量外回流携带的硝态氮,总体成厌氧环境,碳源只会水解酸化而不会完全代谢成二氧化碳逸出。
所以大量有机物进入曝气池,导致了氨氮的升高。
2.2解决办法:内回流的问题很好发现,可以通过数据及趋势来判断是否是内回流导致的问题:初期O池出口硝态氮升高,A池硝态氮降低直至0,pH降低等,所以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1)、及时发现问题,检修内回流泵就可以了;(2)、内回流已经导致氨氮升高,检修内回流泵,停止或者减少进水进行闷爆;(3)、硝化系统已经崩溃,停止进水闷曝,如果有条件、情况比较紧迫可以投加相似脱氮系统的生化污泥,加快系统恢复。
4种物理化学法去除处理污水、废水氨氮工艺分析与设计实施方案1.吹脱法及汽提法:吹脱、汽提法主要用于脱除水中溶解气体和某些挥发性物质。
即将气体通入水中,使气水相互充分接触,使水中溶解气体和挥发性溶质穿过气液界面,向气相转移,从而达到脱除污染物的目的。
常用空气或水蒸气作载气,前者称为吹脱,后者称为汽提。
氨吹脱、汽提是一个传质过程,即在高pH时,使废水与空气密切接触从而降低废水中氨浓度的过程,推动力来自空气中氨的分压与废水中氨浓度相当的平衡分压之间的差。
氨吹脱、汽提工艺具有流程简单、处理效果稳定、基建费和运行费较低等优点,但其缺点是生成水垢,在大规模的氨吹脱、汽提塔中,生成水垢是一个严重的操作问题。
如果生成软质水垢,可以安装水的喷淋系统;而如果生成硬质水垢,不论用喷淋或刮刀均不能消除此问题。
2.折点氯化法:折点氯化法是将氯气通入废水中达到某一点,在该点时水中游离氯含量较低,而氨的浓度降为零。
当氯气通入量超过该点时,水中的游离氯就会增多。
因此,该点称为折点。
该状态下的氯化称为折点氯化。
折点氯化法除氨的机理为氯气与氨反应生成无害的氮气,N2逸入大气,使反应源源不断向右进行。
加氯例:M(Cl2)与M(NH3-N)之比为8 :l - 10 :1 。
当氨氮浓度小于20 mg/ L 时,脱氮率大于90 % ,pH 影响较大,pH 高时产生NO3-,低时产生NCl3,将消耗氯,通常控制pH在6-8。
此法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脱氮率高、设备投资少、反应迅速完全,并有消毒作用。
但液氯安全使用和贮存要求高,对pH要求也很高,产生的水需加碱中和,因此处理成本高。
另外副产物氯胺和氯代有机物会造成二次污染。
3.化学沉淀法:化学沉淀法应用于废水处理,随着对化学沉淀法的不断研究,发现化学沉淀法最好使用H3PO4和MgO。
其基本原理是向NH4+废水中投加Mg+和PO43-,使之和NH4+生成难溶复盐MgNH4PO4*6H2O(简称MAP)结晶,再通过重力沉淀使MAP,从废水中分离。
污水处理工艺脱氮一、背景介绍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污水中的氮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如果不进行有效处理,会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污水处理工艺中的脱氮过程至关重要。
二、脱氮原理1. 生物脱氮生物脱氮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将污水中的氮转化为气体释放出去。
常见的生物脱氮过程包括硝化脱氮和反硝化脱氮。
2. 化学脱氮化学脱氮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污水中的氮与药剂发生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从而实现脱氮的目的。
常见的化学脱氮方法包括硫酸铜法、硝酸铁法等。
三、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脱氮方法1. A2/O工艺A2/O工艺是一种生物脱氮工艺,通过两级活性污泥系统实现脱氮。
第一级是硝化池,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态氮;第二级是反硝化池,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出去。
2. SBR工艺SBR工艺是一种生物脱氮工艺,通过顺序批处理方式进行污水处理。
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挨次进行进水、曝气、沉淀、排水等步骤,实现氮的脱除。
3. 硝化-反硝化工艺硝化-反硝化工艺是一种生物脱氮工艺,通过将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结合起来,实现氮的转化和释放。
常见的硝化-反硝化工艺包括AO工艺、A/O工艺等。
4. 化学脱氮工艺化学脱氮工艺是一种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实现氮的脱除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脱氮工艺包括硫酸铜法、硝酸铁法等。
四、污水处理工艺脱氮的优缺点1. 生物脱氮的优点:- 对氮的去除效果好,能够将氮转化为气体释放出去,减少氮对水体的污染。
- 工艺相对简单,操作容易控制。
- 对污泥的产生少,减少了后续处理的负担。
2. 生物脱氮的缺点:- 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如温度、PH值等。
- 对微生物的适应性要求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 处理效果受到水质波动的影响。
3. 化学脱氮的优点:- 处理效果稳定,不受水质波动的影响。
- 对环境条件要求相对较低。
- 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氮污染物进行选择性处理。
4. 化学脱氮的缺点:- 需要添加化学药剂,增加了处理成本。
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污水处理问题日益突显。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氮是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其中,生物脱氮过程是污水处理技术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
因此,本文将对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过程的动力学进行分析,以期提高生物脱氮效率,达到减少氮排放的目的。
第二章: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生物脱氮是利用菌群的代谢特点实现将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去除的一种生化反应。
在厌氧条件下,硝酸盐的存在会让好氧反应暂时终止,这时硝酸盐会被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
而亚硝酸盐则进一步地转化为分子氮或氮气,从而实现了脱氮的目的。
第三章:影响生物脱氮反应的主要因素1. 温度:生物脱氮反应一般适用的温度为20-30℃,低于10℃或高于40℃时脱氮效率会大幅度降低。
2. pH:生物脱氮反应主要涉及两个酶系统:硝化酶和反硝化酶。
这两个酶的适用pH为较窄的范围,一般在6.5-8.5之间。
3. 溶氧量:生物脱氮反应中,溶氧量关系到微生物的代谢,影响硝化酶和反硝化酶的活性,而硝化酶和反硝化酶的活性直接影响脱氮反应的效率。
4. 污水残留时间:因为不同菌群对于脱氮反应的速度和效率不同,因此污水的残留时间影响着脱氮反应的速率和效率。
第四章:动力学模型及分析考虑生物脱氮过程,主要涉及到氨化过程(NH3-N)、硝化过程(NO2-N和NO3-N)和反硝化过程(NO3-N)。
1. 氨化过程模型:根据Monod模型,NH3-N消耗速率V1 =μ1*S1/(K1+S1),其中μ1为NH3-N的微生物生长速率,K1为NH3-N对于微生物生长的饱和常数,S1为NH3-N浓度。
当S1/K1 << 1时,V1 = μ1*S1/K1当S1/K1 >> 1时,V1 = μ12. 硝化过程模型:根据Haldane模型,NO2-N消耗速率V2=μ2*S2/(K2+S2+K2*S2/K3),其中μ2为NO2-N的微生物生长速率,K2为NO2-N的单向饱和常数,K3为NO2-N和NO3-N的抑制常数,S2为NO2-N浓度。
污水处理工艺脱氮一、背景介绍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
污水中的氮是一种主要的污染物之一,高浓度的氮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污水处理中的脱氮工艺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脱氮方法。
二、脱氮工艺原理脱氮工艺是通过生物处理方法将污水中的氮转化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从而达到降低氮浓度的目的。
常用的脱氮工艺包括硝化-反硝化工艺和厌氧氨氧化工艺。
1. 硝化-反硝化工艺硝化-反硝化工艺是将污水中的氨氮首先通过硝化过程转化为硝态氮,然后通过反硝化过程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释放。
硝化过程由硝化细菌完成,反硝化过程由反硝化细菌完成。
硝化-反硝化工艺适用于污水中氨氮浓度较高的情况。
2. 厌氧氨氧化工艺厌氧氨氧化工艺是通过厌氧氨氧化细菌将污水中的氨氮直接氧化为亚硝酸盐,然后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厌氧氨氧化工艺适用于污水中氨氮浓度较低的情况。
三、脱氮工艺实施步骤1. 污水预处理污水预处理是脱氮工艺的第一步,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杂质和悬浮物,以减少对后续工艺的影响。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格栅过滤和沉砂池沉淀。
2. 硝化阶段硝化阶段是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
硝化细菌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利用氨氮作为能源进行生长和代谢,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再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盐。
硝化阶段通常采用曝气法或浸没曝气法进行。
3. 反硝化阶段反硝化阶段是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利用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反硝化阶段通常在硝化阶段之后进行,可以通过控制曝气和通气的方式实现。
四、脱氮工艺的优势和应用1. 优势脱氮工艺可以有效降低污水中的氮浓度,减少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脱氮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投资成本低等优点,适用于各种规模的污水处理厂。
2. 应用脱氮工艺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处理厂等各类污水处理场所。
通过合理选择和组合脱氮工艺,可以实现不同水质要求下的脱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