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校正问题心得
- 格式:doc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6
大气校正新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气校正是遥感图像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可以消除大气和云层等因素对图像的影响,使得遥感图像更加清晰和准确。
传统的大气校正方法主要是基于辐射传输模型,但是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参数和计算,且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大气校正方法也被提出,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
一种新的大气校正方法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深度学习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CNN可以学习到图像中的大气扰动模式,从而实现自动的大气校正。
这种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辐射传输模型,而是直接从数据中学习大气校正的规律,因此更加简单和高效。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方法在大气校正的效果上也逐渐得到了提升,成为了一种很有潜力的大气校正方法。
另一种新的大气校正方法是基于光学压缩成像(OCI)的技术。
OCI 是一种利用金属光栅的亚波长结构实现高空间频率成像的技术,可以在不同波长的图像之间进行线性变换,从而实现对大气干扰的校正。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去除大气扰动,还可以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
除了以上所述的方法,还有一些其他新的大气校正方法值得关注。
比如基于深度学习与光学压缩成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两种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实现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大气校正;基于超分辨率技术的大气校正方法,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超分辨率处理,进一步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气校正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新的大气校正方法不仅可以更加高效地去除大气扰动,还可以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为遥感图像处理和应用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选择。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大气校正方法的研究中,为遥感技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这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细节和案例分析,使文章更加丰富和具体】。
第二篇示例:大气校正是遥感影像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减少大气因素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遥感数据的可用性。
作为一名参与大气监测实践的工作人员,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一系列严谨而细致的工作。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我对大气监测的重要性、技术手段、工作流程以及环保意识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大气监测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大气监测的重要性大气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了解大气污染状况、评估污染源排放情况、制定环保政策以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气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 了解大气污染状况:通过大气监测,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了解污染源排放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估污染源排放:大气监测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污染源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提供依据。
3. 制定环保政策:大气监测数据可以为政府制定环保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环保工作的发展。
4.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大气污染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大气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二、大气监测技术手段大气监测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监测站:通过在各地设立大气监测站,实时监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2. 飞行监测:利用飞机、无人机等载体,对大气进行遥感监测,了解大范围大气污染状况。
3. 城市网格化监测:在市区设立监测点,实现城市大气污染的精细化监测。
4. 便携式监测设备:针对特定区域或事件,使用便携式监测设备进行现场监测。
三、大气监测工作流程大气监测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设备安装:在监测站点安装各类监测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数据采集:通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
3. 数据传输: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监测结果。
5. 报告编制:根据监测结果,编制大气监测报告,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6. 预警与应急: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采取应急措施。
实习内容一、实习要求1. 要求所有的内容自己独立完成,软件环境使用ENVI遥感图像处理系统。
2. 数据采用提供的Landsat7多光谱数据和AVIRIS高光谱数据,也可以采用其他数据完成实习内容。
3. 熟悉大气校正的原理和相关内容。
4.对比黑暗像元大气校正、平场域法、对数残差法、经验线法和FLAASH大气校正结果有何异同。
5. 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包括实现过程和主要结果的截图,实习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要在实习报告中加以详细的阐述。
二、实习内容了解使用Flaash大气校正模块对多光谱和高光谱数据进行大气校正的原理以及过程,可以借助网络或者参考书籍弄懂Flaash大气校正的特点、处理步骤、算法的基本原理、Flaash 输入数据的要求和输入参数的说明等。
三、实习步骤①多光谱数据的大气校正数据准备这一步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数据的辐射定标,以及按照FLAASH对数据要求进行相关的处理。
第一步传感器定标(1) 启动ENVI,在ENVI主菜单中,选择File—Open External File—Landset—Fast,在文件选择对话框中选择LandsatTM_JasperRidge_hrf.fst头文件,ENVI自动将数据添加到波段列表中。
(2) 在ENVI主菜单中,选择Basic Tools—Preprocessing—Calibration Utilities—Landset Calibration,选择影像,打开Landset定标工具。
(3) Landset定标工具会从元数据文件中自动获取相关的参数信息,包括成像日期,定标参数等,选择Calibration Type:Radiance。
(4) 选择输入的路径和文件名,单击OK按钮执行定标处理。
得到的辐射亮度单位为W/( m2*um*sr),FLAASH要求的辐射亮度的单位为uW/( cm2*um*sr),两者相差10倍关系。
图像的存储顺序为BSQ,下面将定标结果进行换算和BSQ—BIL的转换处理。
大气校正实习报告
本次实习是在气象科研中心进行的大气校正实习。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收集气象观测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及参与相关实验和模型的验证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法,掌握了大气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验证,我对大气校正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在与导师和同事的交流中,我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大气校正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在实习结束后,我对大气校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气象科研工作也有了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学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感谢导师和同事们在我实习期间的支持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
本文汇总了ENVI FLAASH大气校正模块中常见的错误,并给出解决方法,分为两部分:运行错误和结果错误。
前面是错误提示及说明,后面是错误解释及解决方法。
FLAASH对输入数据类型有以下几个要求:1、波段范围:卫星图像:400-2500nm,航空图像:860nm-1135nm。
如果要执行水汽反演,光谱分辨率<=15nm,且至少包含以下波段范围中的一个:∙∙●1050-1210 nm∙∙●770-870 nm∙∙●870-1020 nm2、像元值类型:经过定标后的辐射亮度(辐射率)数据,单位是:(μW)/(cm2*nm*sr)。
3、数据类型:浮点型(Floating Point)、32位无符号整型(Long Integer)、16位无符号和有符号整型(Integer、Unsigned Int),但是最终会在导入数据时通过Scale Factor转成浮点型的辐射亮度(μW)/(cm2*nm*sr)。
4、文件类型:ENVI标准栅格格式文件,BIP或者BIL储存结构。
5、中心波长:数据头文件中(或者单独的一个文本文件)包含中心波长(wavelenth)值,如果是高光谱还必须有波段宽度(FWHM),这两个参数都可以通过编辑头文件信息输入(Edit Header)。
运行错误1.Unable to write to this file.File or directory is invalid or unavailable。
没有设置输出反射率文件名。
解决方法是单击Output Reflectance File按钮,选择反射率数据输出目录及文件名,或者直接手动输入。
2.ACC Error:convert7IDL Error:End of input record encountered on file unit:0.平均海拔高程太大。
注意:填写影像所在区域的平均海拔高程的单位是km:Ground Elevation(Km)。
九月份学习报告报告人:fairy郑学习内容介绍:九月份主要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以及对论文中不足的部分进行了改善。
一.首先:对环境小卫星HJ_1A的HIS数据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二.其次:对envi软件在处理环境小卫星的HJ_1A的HIS数据的FALSSH大气校正从原理到实际操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最后:对环境小卫星的HJ_1A的HIS数据的FALSSH大气校正的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此次实验对论文中的错误进行修正。
一.对环境小卫星HJ_1A的HIS数据的了解。
HSI 数据为资源卫星中心提供的辐亮度产品, 影像已经过系统级几何校正与表观辐亮度标定, 但前20 几个波段具有较为明显的噪声和条带效应。
由此可知:环境小卫星HJ_1A的HIS数据是经过辐射定标的数据。
由辐亮度数据可以直接用公式求算出地物的表观反射率曲线下图即为表观反射率曲线,即为原始数据的光谱曲线:由上图可以得出在760 nm 与820 nm 附近存在两个明显的波谷, 这是由于760 nm 处为氧气吸收带,820 nm 处为水汽吸收带。
说明直接由H SI 的辐亮度产品获得的表观反射率含有较多的大气影响。
若直接基于表观反射率开展遥感应用, 难以体现地物的真实物理特性, 从而影响其后遥感应用的准确性。
二.在envi软件中进行大气校正的步骤第一步:由于envi软件不能打开HJ_1A的HIS的h5格式的图像,所以下载了HDF5这个扩展模块,这个扩展模块不用自己安装,直接将copy到“save_add”目录下,默认为C:\Program Files\ITT\IDL##\products\envi##\save_add\。
要使用这个这个功能时:按照File→Open Extenral File→HJ-1→HIS就可以打开h5格式的图像,同时还可以读取下载图像的原始信息。
如下图第二步:将图像格式转换为bip格式,第三步:将转换格式后的图像加载进来,并且设置Flassh大气校正的参数。
一、前言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卫星遥感数据在环境监测、灾害预警、资源调查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大气对遥感数据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影响,使得遥感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
因此,进行大气校正成为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应用价值,我们开展了大气校正实习,以下是对实习过程和成果的总结。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大气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常用大气校正模型的操作步骤;3. 提高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4. 为实际项目中的大气校正工作提供参考。
三、实习内容1. 学习大气校正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对遥感数据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影响,以及大气校正的目的和意义。
2. 学习常用大气校正模型:掌握大气校正模型的基本原理,如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大气校正算法等。
3. 实践操作:运用所学知识,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实验,包括选择合适的校正模型、输入参数设置、校正结果分析等。
4. 校正结果评价:对校正前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大气校正的效果。
四、实习过程1. 首先学习大气校正的基本原理,了解大气对遥感数据的影响。
2. 接着学习常用大气校正模型,包括MODIS、Landsat等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方法。
3. 进行实践操作,选择实际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实验,并记录操作步骤和结果。
4. 对校正前后的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大气校正的效果。
五、实习成果1. 掌握了大气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练运用常用大气校正模型进行遥感数据处理;3. 提高了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4. 为实际项目中的大气校正工作提供了参考。
六、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大气校正实习,我们对大气校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常用大气校正模型的操作步骤。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参数设置、校正效果等,通过查阅资料和请教老师,我们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这次实习不仅提高了我们的遥感数据处理能力,还让我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大气校正的步骤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大气校正的那些事儿哈!你知道不,这大气校正就好比给咱的遥感图像来个美容大变身呢!
首先呢,咱得搞清楚要校正啥。
就像你要给脸上化妆,得先知道哪儿需要遮瑕、哪儿需要提亮呀。
这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大气对图像产生了啥影响。
然后呢,就该选择合适的校正方法啦。
这就跟你挑化妆品似的,得选适合自己肤质的。
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数据,那可得用不同的校正方法哟。
接下来,就是实施校正啦。
哎呀,这就像是小心翼翼地在脸上涂抹化妆品,可不能马虎。
得仔细地调整参数,让校正效果达到最好。
再之后呢,得看看校正得咋样呀。
这就好比化完妆要照照镜子,看看有没有哪里不完美。
要是发现问题,还得赶紧回去再调整调整。
想象一下,要是大气校正没做好,那得到的图像不就跟化了个失败的妆一样嘛,看着都别扭。
所以呀,每一步都得认真对待。
你说这大气校正是不是挺重要的?就跟咱出门得打扮得精神点儿一样。
它能让我们得到更准确、更可靠的信息。
总之呢,大气校正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事儿。
得有耐心,得细心,就像呵护一朵娇嫩的花一样。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遥感图
像绽放出最美的光彩呀!你可别小瞧了这大气校正的步骤,做好了它,那可是大有用处呢!咱可不能在这上面含糊呀!。
地形起伏的影响大气校正
如果热流密度测量数据是用来研究测点以下的热状态,就需要消除地表面起伏对地下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这是因为山体的存在,使来自地球深处的热流,不仅向上而且还向两侧发散,致使垂直向上的热流不断减少。
越往山体上部其发散量越大。
当山体岩石导热性质基本不变时,地形的影响表现为地温梯度随深度而不断增大。
地下等温线在洼地下密集,在山峰下稀疏。
地形起伏对崎岖山区和大洋中脊区的热流密度测量结果,将导致很大的误差。
为消除其影响可进行山体地形校正。
虽然校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事,但现在从理论上得到了解决的办法。
但必须已知山体地形变化、相对高差、山体宽度以及当地年平均气温和气温随高程的递减率等各项参数,通过数值计算方法求解热传导方程来实现。
大气校正实验报告小结1. 实验介绍本次实验以大气校正为主题,旨在研究地球观测卫星图像中的大气影响,并通过校正算法对图像进行处理,提高图像的可视化效果和应用价值。
实验中主要使用了卫星遥感数据和图像处理算法,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步骤,对卫星图像进行大气校正。
2. 实验过程实验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2.1 数据获取首先,我们需要从卫星获取原始图像数据。
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组包含多个波段的高分辨率卫星图像。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到图像中的不同波段的信息,比如红外波段、近红外波段等。
2.2 大气模拟为了研究大气对图像的影响,我们需要模拟实际大气场景。
通过建立大气传输模型,我们可以根据气象数据和大气参数计算出大气散射、吸收和发射等特性。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对大气进行模拟。
2.3 大气校正算法大气校正旨在通过去除大气影响,还原真实的地物反射率。
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常见的大气校正算法——暗物质法(Dark Object Subtraction,DOS)和统计法(Statistical Method)。
这两种算法都是基于不同的假设和原理,通过对图像各波段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拟合,对图像进行校正。
2.4 图像处理与比较校正完成后,我们对校正前后的图像进行处理和比较。
主要包括图像增强、反差对比度调整和图像融合等。
通过对比校正前后的图像像素值、直方图、谱线等特征,评估校正效果和算法的可行性。
3.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使用暗物质法和统计法进行大气校正可以有效降低图像中的大气影响,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和信息可读性。
同时,在图像处理和比较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同算法对不同波段的校正效果不同,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算法和参数。
此外,实验中我们还注意到实际场景中的大气状况可能会对校正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云层的存在会使得图像中的反射光线发生衰减和散射,进一步增加了校正的难度。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的大气校正策略和参数选择。
大气校正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大气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气和光照等因素对地物反射的影响,广义上讲获得地物反射率、地表温度等真实物理模型参数;狭义上是获取地物真实反射率数据.用来消除大气中水、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物质对地物反射的影响, 消除大气分子和气溶胶散射的影响. 大气校正同时也是反演地物真实反射率的过程.对TM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将DN值转化成辐亮度,并对其进行大气纠正。
实验数据来源:二、实验数据源描述:地点:青岛区域时间:2009年7月15号搭载传感器:Landsat TM 5传感器特征:含有7个波段,其中第6波段为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是120m,其他波段空间分辨率是30m。
辐射分辨率是8bit,重访周期是16天,幅宽是185km。
三、大气校正的实验步骤:①转换成辐亮度②大气纠正的方法:目前,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方法很多.这些校正方法按照校正后的结果可以分为2 种:绝对大气校正方法:将遥感图像的DN(Digital Number)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等的方法.相对大气校正方法:校正后得到的图像,相同的DN 值表示相同的地物反射率,其物的实际反射率.③大气纠正的模型:常见的绝对大气校正方法有: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MORTRAN 模型LOWTRAN 模型ATCOR 模型6S 模型等。
基于简化辐射传输模型的黑暗像元法基于统计学模型的反射率反演; 相对大气校正常见的是: 基于统计的不变目标法直方图匹配法等.既然有怎么多的方法,那么又存在方法选择问题.这里有一个总结供参考:1,如果是精细定量研究,那么选择基于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大气校正方法. 2,如果是做动态监测,那么可选择相对大气校正或者较简单的方法. 3,如果参数缺少,没办法了只能选择较简单的方法了。
ENVI 大气校正模型:在ENVI 中包含了很多大气校正模型,包括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MORTRAN模型、黑暗像元法、基于统计学模型的反射率反演。
基于统计的不变目标法可以利用ENVI 一些功能实现。
大气总结5篇第一篇:大气总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很多高校的考研课程。
对毕业后从事环境领域工作的学生来说,该课程中所教授的许多原理、理论与设计计算要点也是工作中的重要基础。
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讲得有声有色,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由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不能对所有内容进行讲解,而对于其中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有些抽象,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该课程具有内容繁杂、抽象、枯燥、难于掌握等特点。
本人从2008年起担任“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工作,在3年的教学工作中,收获不少心得体会,希望通过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1、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创新教学大气污染控制的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层出不穷,由于只有35学时,有限的课堂时间与不断增加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精选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好和喜爱大气污染控制这门课程的关键和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年级专业课程,我院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几本教材的对比,最终选用郝吉明和马广大主编的教材,该教材内容比较完善,结构安排合理。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教材的基础知识和现实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吸收大气污染控制的最新知识和外文教材中的精华,用书本上没有的新东西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大气污染控制课程的兴趣。
通过课堂的讲解,课下的自学,使大气污染控制成为他们自觉想要理解、探索和希求掌握的课程。
例如,绪论中要对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现象以及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提供学生能够理解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相关科研文献。
其次,及时反映实用新技术。
如对烟气脱硝技术,重点讲述适用于我国国情的低费用脱硝新技术,并对各种技术的原理、关键及应用前景进行评述。
第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大气校正实习报告一、实验目的:大气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气和光照等因素对地物反射的影响,广义上讲获得地物反射率、地表温度等真实物理模型参数;狭义上是获取地物真实反射率数据.用来消除大气中水、二氧化碳、甲烷和臭氧等物质对地物反射的影响, 消除大气分子和气溶胶散射的影响. 大气校正同时也是反演地物真实反射率的过程.对TM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将DN值转化成辐亮度,并对其进行大气纠正。
实验数据来源:二、实验数据源描述:地点:青岛区域时间:2009年7月15号搭载传感器:Landsat TM 5传感器特征:含有7个波段,其中第6波段为热红外波段,空间分辨率是120m,其他波段空间分辨率是30m。
辐射分辨率是8bit,重访周期是16天,幅宽是185km。
三、大气校正的实验步骤:①转换成辐亮度②大气纠正的方法:目前,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方法很多.这些校正方法按照校正后的结果可以分为2 种:绝对大气校正方法:将遥感图像的DN(Digital Number)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等的方法.相对大气校正方法:校正后得到的图像,相同的DN 值表示相同的地物反射率,其物的实际反射率.③大气纠正的模型:常见的绝对大气校正方法有: 基于辐射传输模型MORTRAN 模型LOWTRAN 模型ATCOR 模型6S 模型等。
基于简化辐射传输模型的黑暗像元法基于统计学模型的反射率反演; 相对大气校正常见的是: 基于统计的不变目标法直方图匹配法等.既然有怎么多的方法,那么又存在方法选择问题.这里有一个总结供参考:1,如果是精细定量研究,那么选择基于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大气校正方法. 2,如果是做动态监测,那么可选择相对大气校正或者较简单的方法. 3,如果参数缺少,没办法了只能选择较简单的方法了。
ENVI 大气校正模型:在ENVI 中包含了很多大气校正模型,包括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MORTRAN模型、黑暗像元法、基于统计学模型的反射率反演。
基于统计的不变目标法可以利用ENVI 一些功能实现。
大气污染心得体会篇一:大气污染心得大气污染的防治大气污染与人类生活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环境要素之一。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频繁,使大气严重污染,所以保护大气环境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大气污染与气象因素1风风是指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向决定大气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风速决定大气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状况。
所以二者对大气污染的自然稀释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湍流空气在主导风向上出现上下左右无规则的阵性搅动即湍流。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主要依靠大气湍流的作用。
湍流的强度服从正态分布,因此,当有它引起烟云扩散时,烟云中的大气污染物浓度随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亦属正态分布。
3大气稳定度大气稳定度系指在垂直方向上七层稳定的程度。
是由井底大气层内温度垂直再分布情况决定的。
二、大气污染与人为因素1不合理的工业生产大气本来有自净能力,但工业生产中人们往往过度追求利益,从而忽视环境的承受能力。
另外一些工厂布局不合理。
比如:石家庄纺织工业发展迅速,是我国棉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化学工业也是重点发展部门,有规模较大的华北制药厂和石家庄化肥厂,煤炭工业亦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性质的工矿企业即是石家庄的重点发展部门,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企业。
而且这些工矿企业大多数集中在市区,如具有相当规模的华北制药厂和石家庄化肥厂等。
此外,还有一些粉末冶金厂、印染厂也是石家庄大气污染的主力军。
2生活废气的产生(1)随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用车数量大增,所以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影响日益严重。
比如: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
据中国科学院王玮博士介绍,一辆柴油车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的可吸入颗粒物,几乎是100辆汽油差夹带的总和,是更严重的污染源(2)由于技术的落后人们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平时的取暖都存在缺陷,大部分都粗放性的燃烧了,不仅没能资源合理化利用,还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
大气压强反思(精选6篇)大气压强反思篇1教学实践后,发现与自己预设的还是有很大区别:1、课堂中实验较多,但对实验进一步的剖析深度不够,有些同学可能还会存在一知半解现象。
2、虽然小实验准备的较多,但是还是不够充分。
如覆杯实验时,第一次选择的纸片不够平直,实验险些失败。
3、在课堂练习时选择的习题难度过高,有些题目对于水平偏低班级不是很合适,致使在该题上所化费的时间过多。
4、在解决较难的习题时,如果增加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可能会使学生对理解题意有很好的帮助大气压强反思篇2《大气压强》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
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一起参与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
这堂课如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学生总体反应比较好。
我个人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演是实验;易拉罐压瘪,烧瓶吞气球实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大气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己动手做覆杯实验,挤压皮碗实验,矿泉水瓶扎孔装水不流实验,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参与探究,体验大气压的存在,使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有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利用生活实际中的事例,深化对大气压的理解。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多,除了教材中提及的外,教师可以让学生放开思维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让分组讨论,看哪一个组举出的例子最多,学生会举出许多非常好的例子,例如:“医生上常用的拔火罐”、“用钢笔吸墨水” “、用塑料管从瓶口吸饮料”“、塑料挂衣钩”、“注射器吸药液”等等。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对学生举的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大气压强解释,对解释不圆满的教师再加以补充,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空气调节学习心得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气温波动,现代生活已经无法脱离空气调节系统。
空气调节不仅改善了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且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空气调节系统的使用和维护需要认真学习,否则就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此,我想分享我学习空气调节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要认识到空气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物理和化学现象。
清晰了解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安装和日常维护都有很大帮助。
学习过程中,我熟悉了空气调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它们的作用和原理,以及空气流动和温度传递是如何影响系统工作的。
这些知识和理解对于空调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十分重要。
其次,了解空气质量和调节对健康的影响。
不仅是温度和湿度,空气中的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因素也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学习如何减少这些危害,清晰认识预防措施的重要性,这足以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视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了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氧化物、气体、粉尘等的含义和特征,防止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清理空气过滤器和更换空气滤清器时,要使用正确的仪器和工具,以确保安全运行和维护。
最后,认识到节能减排对环境和经济的重要性。
空气调节设备的功能和操作规范对其节能减排的贡献至关重要。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如何根据实际需求和气候变化来选择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设置,以及如何在不同季节对空气流量和室温进行管理。
保持高效和低能耗的空气调节设备将大大缩短其工作寿命并减少电费支出。
总之,空气调节学习不仅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实际定制和维护经验。
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练习,我已经掌握了空气调节技能,并意识到其重要性和责任。
是时候告诉更多人如何科学地使用和维护空调了。
第一篇、环境工程监测实习心得体会大气监测实验心得体会监测实习报告2008年7月1日星期二~2008年7月7日星期一为期一周的监测实习在我们按时完成了实验要求的情况下,圆满结束了。
回想一周的监测,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啊,这期间有迷茫,有汗水,有激情,有无奈,有辛苦,但更多的是笑容,是收获,是财富。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虽然不能完全掌握监测所有的内容,但是我们对于一些基本的技能以及注意事项都有了大致的了解。
虽然监测是分工进行的,但是小组的每个人都对水质以及大气的监测都有了相当的深刻的了解,在一周时间内,大家都轮流进行了水样采集,水样监测,大气采样,大气监测等工作,可以说分工合作并不代表大家只了解自己负责的部分,而是全面的了解了小组每个成员负责的部分,因为那些都将成为自己以后要进行的工作。
(一)仪器的清洗以及药品的配制在这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之前大家的思维里似乎都没有标准溶液配制的原则以及方法,以为只是按照要求的浓度,算出质量就直接在天平上称重,溶解之后就可以用了,就是标准溶液了,其实不然,标准溶液是需要标定的。
有的标准溶液,例如氧化锌,氯化钠都是需要经过高温灼烧之后恒重才能使用的,还有重铬酸钾,碳酸钠,磷酸二氢钾等等都是需要在105度下烘干之后才能用作标准溶液来做试验的,这些标准溶液不需要标定,只需要按以上的步骤恒重之后,才可以溶解配制了。
然后用这些标准溶液进行其他标准溶液的标定。
例如用氧化锌标准溶液标定EDTA标准溶液,用重铬酸钾标定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等等。
顺便提一下EDTA标准溶液,也就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它是一种钠盐而不是所谓的乙二胺四乙酸,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于水是蓝色的,通过它的颜色变化来标定总硬度。
还有缓冲溶液的配制。
之前对于这些基本上没什么了解,经过查书才发现了它的配制方法。
例如氨氯化铵缓冲溶液的配制,原来是用氯化铵和氨水经过一定的体积比配制的。
缓冲溶液的配制很重要,之后有用到缓冲溶液的地方,由于我们第一次配的不准,造成了滴定实验现象不明显,滴定终点不明确,造成数据的严重失真。
大气校正问题心得-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九月份学习报告
报告人:fairy郑
学习内容介绍:
九月份主要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以及对论文中不足的部分进行了改善。
一.首先:对环境小卫星HJ_1A的HIS数据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二.其次:对envi软件在处理环境小卫星的HJ_1A的HIS数据的FALSSH大气校正从原理到实际操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最后:对环境小卫星的HJ_1A的HIS数据的FALSSH大气校正的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此次实验对论文中的错误进行修正。
一.对环境小卫星HJ_1A的HIS数据的了解。
HSI 数据为资源卫星中心提供的辐亮度产品, 影像已经过系统级几何校正与表观辐亮度标定, 但前20 几个波段具有较为明显的噪声和条带效应。
由此可知:环境小卫星HJ_1A的HIS数据是经过辐射定标的数据。
由辐亮度数据可以直接用公式求算出地物的表观反射率曲线
下图即为表观反射率曲线,即为原始数据的光谱曲线:
由上图可以得出在760 nm 与820 nm 附近存在两个明显的波谷, 这是由于760 nm 处为氧气吸收带,820 nm 处为水汽吸收带。
说明直接由H SI 的辐亮度产品获得的表观反射率含有较多的大气影响。
若直接基于表观反射率开展遥感应用, 难以体现地物的真实物理特性, 从而影响其后遥感应用的准确性。
二.在envi软件中进行大气校正的步骤
第一步:由于envi软件不能打开HJ_1A的HIS的h5格式的图像,所以下载了HDF5
这个扩展模块,这个扩展模块不用自己安装,直接将copy到“save_add”目录下,默认为C:\Program
Files\ITT\IDL##\products\envi##\save_add\。
要使用这个这个功能时:按照File→Open Extenral File→HJ-1→HIS就可以打开h5
格式的图像,同时还可以读取下载图像的原始信息。
如下图
第二步:将图像格式转换为bip格式,
第三步:将转换格式后的图像加载进来,并且设置Flassh大气校正的参数。
在以下的界面设置scale factor为1000,设置成1000的原因为:环境减灾卫星HSI 高光谱数据时经过了辐射定标的,即为辐射亮度产品,单位为W/m2/sr/μm,但是,实际上的地物辐射值很小,所以在产品生成时,采用了100的扩大因子。
flaash要求的单位是uW/cm2/sr/nm,单位换算后缩放因子为10,之前除以100,所以在这里缩放因子用1000。
在以上的界面中,需要输入影像的中心经纬度,这个可以从hdf5中直接读取出来,传感器类型为UNKNOWN-HIS,传感器高度为650km,ground elevation是平均海拔高度:重庆的平均海拔高度是。
FLIGHT TIME为飞行时间,这个它标明是GMT(格林威治时间)格林威治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换算方法是:北京时间+8个小时(夏令时节+7个小时)。
大气模型的设置是参照纬度和成像季节的,此处我们是选择tropical。
气溶胶模型:设置成none(原因是HIS 数据的波段范围是
459~956,缺少水汽吸收波段)同理,气溶胶反演设置成:none。
水汽去除选择yes,水汽吸收特征选择820nm。
设置好参数的界面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大气校正后获得的地表反射率曲线地面测得的柑橘光谱反射率曲线
由图可以得出大气校正后的反射率较地面测得的反射率较低。
为了验证大气校正的结果是否正确,我查看了《HJ_1A 高光谱数据高效大气校正及应用潜力初探》这篇文章,他们大气校正的前的表观反射率和大气校正后的结果分别为
由以上图比较可知:此次实验的大气校正的结果反射率较低的情况也为正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