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法律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74.51 KB
- 文档页数:28
绪论:金融法基本理论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金融领域的法律和规范越来越成为国家治理的重点之一。
金融法作为一门“横跨立法、行政、司法、市场监管、风险控制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金融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从金融法基本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金融法的相关概念、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等方面。
一、金融法的概念金融法是指对金融活动中的各种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度的规范和调整的学科。
它无论从学科范畴、内容分布、制定实施层级、实践实施特点等方面来看,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学科。
在实践应用中,金融法的范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证券法、保险法、银行法等多个方向的法律领域。
它不仅涉及到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还涉及到各类资产、金融衍生品等。
因此,金融法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和法律要求,如制度完善、风险防范、诚信维护、权益保障等。
二、金融法的历史背景金融法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在我国还比较年轻。
但是,金融业在我国的历史比较悠久。
我国的钱庄、票号、典当业等买卖百货、贷款的交易,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日益完善,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的规范金融活动,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制定相关的法律与制度。
早在19世纪中期,美国首张邮政汇票法案以及银行特许章程的颁布,奠定了美国对金融机构的有限监管基础。
而在我国,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各类金融法规和制度不断出台。
比如,我国于1984年颁布了第一部证券法,这标志着我国金融法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三、金融法的理论基础金融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经济学、法学和金融学。
经济学理论对金融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具体来说,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市场运作等,为金融交易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研究国家经济与社会整体的运作和发展,为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而金融经济学研究金融市场的机制和发展规律等,为金融活动的运作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第一章金融法基本理论●金融法,顾名思义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法的调整对象是金融关系,可以分为横向金融关系(指金融活动中平等主体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和纵向金融关系(指金融活动中非平等主体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两大类。
●金融法律关系,是金融法律规范调整的,在资金融通活动、金融服务活动、金融监管活动和金融调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我国金融法的渊源(指金融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包括宪法、金融法律、金融行政法规、金融部门规章、金融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
●我国金融法体系(指金融法律规范按一定的标准和次序排列组合成的统一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金融机构组织法、金融业务法和金融调控与金融监管法。
●我国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指能够体现金融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对金融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起指导作用,从事金融活动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包括: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则;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原则;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原则;在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等。
第二章中央银行组织法●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成立于1948年12月1日,是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的基础上于石家庄建立的,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
●总行的组织机构:总行设在北京,内设若干职能部门。
分支机构:九大分行(跨行政区)和两大总行营业部(北京、重庆),在不设大区行的省会城市派驻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督特派员。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是总行派出的办事机构,没有独立的地位。
分支机构的行长由总行任免,日常工作由总行统一领导,完整地执行总行的方针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总行授权的范围内,维护所在辖区的金融市场的稳定,并负责当地金融业的统计和调查工作。
●制定中央银行法的必要性:1.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法律化、制度化;2.有利于保持我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融法考试考点复习笔记整理一、金融法概述金融法是指以金融活动为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金融法律、金融制度、金融监管等内容。
金融法的目标是为金融活动提供合法、公平、有序的法律保障,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金融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1. 基本原则(1)国家监管原则:即国家依法制定金融法律法规,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管,保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2)合法经营原则:金融机构应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开展金融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从事违法金融活动。
(3)诚信原则:金融市场参与者应遵循诚信原则,不得故意误导他人,不得虚报、隐瞒重要信息。
2. 基本理论(1)金融活动理论:研究金融活动的本质、特点以及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2)金融法治理论:强调金融市场应依法运行,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3)金融法经济理论:研究金融法规制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金融法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三、金融法的主要内容1. 金融法律金融法律是指国家为了规范金融活动,保护金融市场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而制定的法律。
金融法律的主要内容包括金融机构的组织与监管、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市场的交易与监管等。
2. 金融制度金融制度是指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交易规则以及金融机构的组织管理制度等。
金融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
3.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国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金融监管主要包括行政监管、法律监管和自律监管。
四、重点考点梳理1. 金融法律法规金融法律法规是金融法的基础,也是金融活动的依据。
重点考点包括《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
要掌握这些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了解其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和影响。
2. 金融机构的组织与监管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也是金融法规范的对象。
重点考点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和监管要求,包括其设立、治理、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1.金融法的理论体系:金融法总论、金融组织法、金融工具法、金融合同法2.最早:证券---美国,票据---法国,信托---英国,保险---日本3.最早的国际金融立法---布雷顿森林体系4.《巴塞尔协议》是调整商业银行的协议,是将民间跨国货币同纳入国际的开端5.各国金融立法的发张趋势:鼓励竞争、加强调控、保障安全6.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7.国际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8.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政策、再贴现政策、再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其他货币政策9.董事会是商业银行的决策执行机构10.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体制:单元制、分支行制、集团制和连锁制。
11.商业银行营运资金总额,不得超过总行资本总额的60%12.订立合同需要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合同生效的要件:主体资格合法、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合同内容合法、合同形式合法13.合同终止的原因:合同的履行完毕、解除、债的抵消、提存、免除、混同、其他法定或约定情形14.政策性银行: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15.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6.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单位)储蓄的机构:公检法、税务机关和海关17.有权查询的机关还有:审计机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管理机关、国家监察机关18.抵押合同登记生效,质押合同以质物的交付生效19.质押的权利有:债权(汇、本、支、存款单仓单、提单、债券)、股权(可转让的股份、股票)、知识产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其他依法可质押的其他权利20.结算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21.结算的八种方式:汇、本、支、信用证、信用卡、托收承付、汇兑、委托收款22.结算原则:1、恪守应用,履约付款2、谁的钱进谁的账,有谁支配3、银行不垫款23.同行拆借: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短期资金的活动。
法律与金融关系的理论逻辑———基于LAF和LIF两种理路的比较研究◎崔 兵 卢现祥内容提要 厘清法律与金融关系的理论逻辑是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前提。
通过比较“法与金融学”(LAF)及“金融的法律理论”(LIF)对法律与金融关系的研究发现:前者声称法律单向度决定金融,后者则认为法律与金融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但二者在法律与金融关系“为什么应该是怎样的”层面存在逻辑缺环,均未形成逻辑自洽的理论逻辑。
回归制度分析的交易成本传统,能够明晰法律决定金融的逻辑机理,重构“法与金融学”的理论逻辑。
而只有引入不确定性视角和制度的认知本质,方能打开法律制度变迁的黑箱,深入分析法律与金融双向作用、共同演化的机理,进而为“金融的法律理论”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
研究法律与金融的互动逻辑,对于理解金融制度的选择至关重要,更有助于深化对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及数字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认识,推动形成逻辑自洽并具备可行性的金融政策建议。
关键词 法与金融学 金融的法律理论 不确定性 交易成本 制度认知〔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6-0028-12一、引言沉寂多年的法律与金融关系的古老命题,①因为20世纪末“法与金融学”(LawandFinance,LAF)横空出世得以重归主流经济金融理论的视野。
②LAF的研究表明法律起源至关重要,普通法国家相比大陆法国家有更发达的金融市场。
虽然LAF的文献及基于其理论研究的政策得到学界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竞相追捧,但也从不乏尖锐的批评与质疑。
众多反对声浪中,“金融的法律理论”(LegalTheoryofFinance或者LawinFinance,LIF)③最富挑战性和彻底性,因而也更能有效弥补LAF遗留的研究缺憾。
④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予只能“在金融市场正常波动时期适用”的LAF理论迎头痛击,转而赐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双重软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财政金融协同治理研究”(15BJY143)①张杰:《交易成本、法律传统与金融制度边界的决定》,《财贸经济》2012年第2期。
法律与金融理论引言法律与金融是现代社会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的基石,而金融则是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金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些与此相关的重要理论。
法律与金融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金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首先,法律为金融活动提供了法律框架和规则。
金融市场需要有一套明确的法律规定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以及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法律为金融活动提供了合同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规范,确保金融活动的合法性和可靠性。
另外,金融活动也对法律产生了影响。
金融市场的运作需要法律支持,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金融法律,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创新。
与此同时,金融活动也可能带来法律风险和争议,需要依靠法律来解决。
例如,金融产品的合规性、金融欺诈行为的打击等都需要依靠法律手段。
法律与金融理论法律理论法律理论是对法律现象和法律规则的解释和理解。
在法律与金融领域,有一些重要的法律理论被广泛应用。
1.合同法理论:合同是金融活动中常见的法律形式。
合同法理论研究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等问题,为金融合同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基础。
合同法理论包括正式合同理论、实质合同理论等。
2.公司法理论:公司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主体形式之一。
公司法理论研究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权益、公司治理等问题。
公司法理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
3.证券法理论:证券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证券法理论研究证券的发行、交易、监管等问题,通过构建合理的证券法律制度,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金融理论金融理论是对金融现象和金融规律的解释和理解。
在法律与金融领域,也有一些重要的金融理论被广泛应用。
1.金融市场理论: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进行的场所,是资金的配置和交换的重要机制。
金融市场理论研究金融市场的组织、交易机制、价格形成等问题,为金融市场的运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2.投资理论:投资是金融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
金融行业的金融法律法规解读金融行业是一个高度规范和复杂的行业,涉及到众多的金融产品、交易和服务。
为了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交易的安全,金融法律法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针对金融行业中的关键法律法规进行解读。
一、《银行法》《银行法》是我国金融行业的基本法规,对银行的设立、经营、监管和执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银行经营行为的限制和规范。
《银行法》要求银行必须依法经营,不得从事与银行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银行的资本金必须符合法定要求;银行应当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确保业务安全和风险可控。
此外,《银行法》还规定了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障了储户的权益。
二、《证券法》《证券法》是我国金融市场的核心法规,主要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持有和监管等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证券发行和交易的规范。
《证券法》规定了证券发行的条件和程序,要求发行人必须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此外,《证券法》还规定了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的禁止,维护了市场公平和透明。
三、《保险法》《保险法》是我国金融行业中保险业的基本法规,对保险公司的设立、经营、监管和执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对保险经营行为的约束。
《保险法》要求保险公司必须按照经营计划和风险管理制度开展经营活动,保证保险责任能够得到有效履行;保险公司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确保资金安全和风险可控。
此外,《保险法》还规定了保险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等细节,维护了保险消费者的权益。
四、《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指引》《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指引》是中国银监会发布的法规性文件,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和内部控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对风险管理的规定。
《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指引》要求金融机构应当加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
此外,该指引还要求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合规经营,加强对内外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防范各类风险。
金融的法律理论卡塔琳娜·皮斯托1.引言本文旨在为当代金融体系,也就是基于未来收益而利用今天资本的体系,构建一个金融的法律理论(legal theory of finance,以下简称LTF)论纲。
货币和金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Hodgson,2013),但是全球金融资本主义则是更晚近的成果。
本文以及本文所要提出的理论所关注的正是更晚近的全球金融体系。
LTF主张:金融是依法律构建的,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金融资产的本质就是合同,而合同的价值主要依赖于合同的法律正当性(legal vindication)(Bradley,1902)。
哪些金融资产有法律正当性或没有法律正当性,因而可执行或不可执行,取决于法律规则以及法院和监管者对这些法律规则的解释。
这可能会因法律体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世界里,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金融承诺(financial commitments)把不同国家和法律制度中的市场主体连接在一起,并决定了金融体系的范围。
在这样一个体系下,比较优势来自能够设计出既不明显违反各司法辖区现行的法律规则又能给发行商或持有者减轻成本的金融工具。
简言之,法律和金融是一个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动态过程;创立金融游戏的法律规则不断受到新的合同工具的挑战,而新的合同工具反过来又寻求法律正当性。
然而,LTF基于两个前提:根本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这两个前提目前虽然不在法律之内,但必将被法律强化。
这两个前提相伴而生:如果能够预知未来,我们就能预先采取措施处理未来的流动性约束问题;如果流动性是一种免费物品,有关未来再融资的金融承诺就不成问题。
基于这些前提,LTF可以阐明当代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特征,包括内在的不稳定性、组织结构上的核心和外围之分、法律对金融体系不同部分的适用差异,以及处于核心位置的自由裁量权。
在LTF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理性选择模型”和社会经济学中的社会嵌入法(socially-embedded approach),来分析金融主体的行为。
金融法教程金融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金融法是指对金融业进行规范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货币制度、银行业、证券市场、保险业、金融监管等方面。
金融法教程是学习金融法的必备知识材料,本文将介绍金融法教程中的金融法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一、金融法的基本原理1. 微观和宏观平衡原则。
金融体系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微观和宏观方面的功能。
微观层面,金融机构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资金,进行投融资活动;宏观层面,金融体系对整个经济运行产生重要影响,需要保持合理的流动性和稳定的金融市场。
2. 公平、公正、诚信原则。
金融体系是公众利益的体现,需要保障公平交易、公正执法和诚信经营。
这些原则反映了金融监管的核心理念,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应当遵守这些原则。
3. 风险防范原则。
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损失风险,需要建立风险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分散等措施。
4. 安全、稳健、透明原则。
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安全稳健的管理体系,保证业务的规范和透明。
这些原则体现了保证金融市场公正和合理运行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和透明度。
二、金融法的基本知识1. 金融法的分类。
金融法可以分为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信托法、金融工具法等多个领域,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范着不同的金融活动。
2. 金融监管制度。
金融监管制度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保护金融机构、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主要分为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多个部门,其中银行监管主要涉及对银行业的监管,证监会监管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保监会监管保险业。
3. 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国家货币政策最为基础的部分,包括货币发行、供给、流通和结算等方面。
货币制度的稳定对于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4.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进行金融业务买卖的场所。
不同的金融市场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多种类型。
金融市场对于金融机构、投资者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重要的市场风险判断依据。
金融的法律理论卡塔琳娜·皮斯托1.引言本文旨在为当代金融体系,也就是基于未来收益而利用今天资本的体系,构建一个金融的法律理论(legal theory of finance,以下简称LTF)论纲。
货币和金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Hodgson,2013),但是全球金融资本主义则是更晚近的成果。
本文以及本文所要提出的理论所关注的正是更晚近的全球金融体系。
LTF主张:金融是依法律构建的,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金融资产的本质就是合同,而合同的价值主要依赖于合同的法律正当性(legal vindication)(Bradley,1902)。
哪些金融资产有法律正当性或没有法律正当性,因而可执行或不可执行,取决于法律规则以及法院和监管者对这些法律规则的解释。
这可能会因法律体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世界里,法律上可强制执行的金融承诺(financial commitments)把不同国家和法律制度中的市场主体连接在一起,并决定了金融体系的范围。
在这样一个体系下,比较优势来自能够设计出既不明显违反各司法辖区现行的法律规则又能给发行商或持有者减轻成本的金融工具。
简言之,法律和金融是一个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动态过程;创立金融游戏的法律规则不断受到新的合同工具的挑战,而新的合同工具反过来又寻求法律正当性。
然而,LTF基于两个前提:根本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这两个前提目前虽然不在法律之内,但必将被法律强化。
这两个前提相伴而生:如果能够预知未来,我们就能预先采取措施处理未来的流动性约束问题;如果流动性是一种免费物品,有关未来再融资的金融承诺就不成问题。
基于这些前提,LTF可以阐明当代全球金融体系的核心特征,包括内在的不稳定性、组织结构上的核心和外围之分、法律对金融体系不同部分的适用差异,以及处于核心位置的自由裁量权。
在LTF的理论框架下,我们可以游刃有余地运用“理性选择模型”和社会经济学中的社会嵌入法(socially-embedded approach),来分析金融主体的行为。
LTF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强调金融的法律结构对解释和预测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市场运行结果,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
2.不确定性、流动性和金融的不稳定性在更具体地诠释LTF的基本原理之前,我将先论述该理论所基于的两个前提及其对金融本质的含义。
现有的大量证据表明,金融市场总是伴随着金融危机。
金融史学家声称,金融市场的历史就是金融危机的历史(Kindelberger,2005)。
莱因哈特和罗高夫用800年的历史证据表明,金融危机发生的几率比人们认为的更频繁(Reinhart 和Rogoff,2009)。
事实上,即便是有效资本市场假说(ECMH)的拥护者也基本赞同并认为,某些金融领域一直受困于内在的不稳定性;具体而言,从事期限转换的实体,也就是银行,被公认为很容易发生危机(Allen和Gale,2001; Levine,1998)。
银行利用可随时提取的短期存款为长期承诺融资。
任何时候,如果过多储户要求提取他们的存款,银行就会面临资金枯竭的问题,进而有可能冲击其他实体和整个金融体系。
对于内在的不稳定是否会超越中介机构而波及金融市场,或者金融市场能否通过分散风险消除内在的不稳定,人们的认识存在分歧。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银行和金融市场,不稳定的根源是相同的。
二者都提供了相应的机制,使得今天投入的资本能产生正的未来收益;且二者都必须面对“认知的有限性”和“流动性并非免费物品”这两个难题。
弗兰克·奈特很早以前就主张,任何描述动态而非静态现象的努力都必须抓住根本的不确定性这一问题,也即无法进行定量测算的那种风险(Knight,1921)。
只要出现了独特的情况,而且这些情况偏离“众所周知的不变规律”,我们就会面临根本的不确定性(同上,Ⅲ. Ⅶ.3)。
我们无法将这些情况转化成各种相应变量,然后将它们量化,此外,可能结果的分布也是未知的(同上,Ⅲ. Ⅷ. 2)。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判断而非计算。
凯恩斯进一步论证了这一睿见,他强调在财富积累这个长期过程中,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就是我们无法预知未来。
1937年,就像他之前的奈特一样,凯恩斯区别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我所使用的不确定性这一术语用于以下语境,即欧洲战争的前途并不确定,或20年以后的铜价和利率不确定,或一项新发明的过时并不确定,或私人财富所有者在1970年的社会地位并不确定。
关于这些事情,并不存在科学基础去形成任何可计量的可能性。
我们根本上就是不知道而已。
”(Keynes,1937,第214页)弗莱德曼和戈德伯格(Frydman和Goldberg,2011)通过发展不完备的知识经济学(Incomplete Knowledge Economics)扩展了不确定性理论。
他们给出的经验数据表明,投资者如何改变他们所使用的决定投资策略的指标(企业专有信息、宏观经济趋势、心理因素和政治因素)。
投资者明显表现出非常规变化,而不是遵循基于一组确定指标的既定策略。
即使有力的证据表明当时的价格不能反映宏观经济趋势,投资者也会这样做。
这不仅可以通过数据,也可以通过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来判断。
通过重新诠释凯恩斯著名的“选美比赛”理论,弗莱德曼和戈德伯格主张,与其说投资是一个对他人偏好的猜谜游戏,不如说是投资者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投资者把有关其他因素的判断纳入自己的判断(Frydman和Goldberg,2011)。
尽管如此,他们仍主张基于个人需要的投资策略调整不会导致金融不稳定。
弗莱德曼和戈德伯格指出,只有当价格走势出现极端情况之后做出的投资策略调整,才可能导致金融不稳定(同上,第175页)。
问题在于,对于资产的价格,我们并没有长期的经验跟踪记录,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只能事后确认“极端情况”。
无论如何,对于根本的不确定性或者认知的有限性何时会引发金融不稳定,即不确定性何时会遇到流动性约束,有另外一个解释(Minsky,1977,1982)。
在此,我将“流动性”界定为能够随意出售任何资产以获得其他资产或现金的能力①。
出售或购置资产总是与某人的资产和债务平衡密切相关,而且必定把资金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联系在一起。
上述定义不同于其他学者在文献中所使用的定义。
比如,布伦纳梅尔和彼得森(Brunnermeir和Pedersen,2009)把市场流动性界定为“交易价格和基本价值之差”,将资金流动性界定为“投机者的资本稀缺(或影子成本)”。
这一界定假设我们可以确定资产的基本价值,而且可以在概念上区分投机者和其他投资者。
然而,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所说的:“中世纪的学究们自称有办法评估一种商品的‘价值’”;但是,对今天的法院来说,这样做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对于现在的法学和经济学学者而言,大抵也是如此②。
而且,在一个高度依赖“庞氏金融”(Ponzi-finance)的市场化信用体系中,就不那么容易区分投机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明斯基将“庞氏金融”定义为事前依赖于未来再融资能力的融资策略(Minsky,1986,第226页)。
(①还可参见凯恩斯对流动性偏好的界定,“一个人的流动性偏好,可以用一个表格表示出来,即一个人希望(用工资单位计值的)以货币形式持有多少资源”,见Keynes(1937)第13章第二节。
还可参见Mehrling (2011),他把流动性与可转换性联系在一起。
②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 224 (1988),255.)根据新的实际情况调整现行投资策略需要出售和(或)购置一些资产;然而,并非所有的资产都能找到接受者,除非以一笔可观的损失为代价,而且并非所有的资产出售者都能获得再融资,当资产出售者们遇到资产短缺和现金亏空时,必须靠再融资来履行偿债义务。
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资产贱卖,而这可能会引发整个经济的价格下调和潜在的大规模破产。
上述极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取决于有多少投资者同时必须寻求再融资,而极端情况又会导致更多的投资者依赖再融资。
简言之,危机的发生必须同时存在认知的有限性和流动性短缺。
得出金融不稳定的结论并不是必须要转向凯恩斯主义。
主流经济学家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艾伦和盖尔提出,“不完全”金融市场更易于金融危机的扩散,这是市场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来源(Allen和Gale,2000)。
不完全合同理论(Hart和Moore,1999)认为,无论缔约方如何努力,他们都不能制定出完全的合同,所谓完全合同就是指从不需要在未来某个日子重新谈判的合同。
在他们的理论框架下,不完全合同可归因于需要付出努力这样的交易成本;然而,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根本的不确定性导致不可能订立完全的合同。
如果未来是不可知的,就不可能对此订立合同,任何订立完全合同的尝试都将徒劳无功。
事实上,如下文将要论述的,在根本的不确定性下,不可更改的约定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它会导致金融体系的自我毁灭①。
(①参见本文第四部分第三小节对“法律和金融矛盾关系”的论述。
)最后,关于软预算约束(SBC)的文献指出,金融体系中的无效率也会使金融体系更容易出现不稳定。
软预算约束最先被用来说明社会主义经济缺乏财务约束(Kornai、Maskin和Gerard,2003)。
社会主义体制为企业提供再融资或交叉补贴,破坏了效率,因为企业事先就知道它们事后不会被追责。
相反,硬预算约束意味着“如果持续亏损,企业得不到其他组织的资金支持来弥补自身亏损,因此必须降低亏损或者停止经营”(同上,第1097页)。
当然,这假定,在效率型经济中,企业大体上会采取保守的融资策略,或是明斯基所谓的“对冲融资”(Minsky,1986,第225页)。
然而,对于再融资需求的依赖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的标志,并加重了“动态承诺问题”(Dewatripont和Roland,2000,第247页)。
当然,这些文献都与软预算约束有关①。
由于各方在过去已经投入了沉没成本,他们就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个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应当避免各方为糟糕项目再融资。
为了强化不在未来某一天提供再融资的承诺,一个可能的策略是选择联合融资(co-financing)。
多方当事人就再融资达成一致,可以使更多糟糕的项目在较早阶段就被取消(Huang和Xu,2000)。
这解决了承诺问题,但没有解决根本的不确定性问题。
不过,它也许有助于提高解决根本的不确定性问题所需的判断力,因为复杂问题要基于多方的智慧才能得到解决②。
在一个相近的理论脉络上,科尔奈等人将金融中的软预算约束问题描述为可信承诺问题(Kornai等,2003)。
当且仅当银行能够令人信服地承诺冲销不良贷款,它们才能使自己避免沦落到孤注一掷求生的境地。
当然,这需要假定各方能完全预见并忽略从事期限转换业务所固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