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临床意义和治疗策略
- 格式:pptx
- 大小:869.17 KB
- 文档页数:16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范围糖尿病血糖波动值相信很多人对于糖尿病病人血糖波动范围不理解。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太大的话会对病人的生命产生危害。
那么,理解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范围就有必要。
糖尿病人血糖波动范围血糖波动是指血糖程度在其顶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
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血糖也有一定波动。
由于人体有着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使得一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毫摩尔/升。
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血糖调节机制受损,再加上饮食控制不当、降糖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使得血糖总体程度升高。
尤其是餐后血糖会显着升高,全天24小时血糖曲线波动明显增加,一天内的血糖差可能数倍于正常人。
减少血糖波动的措施既然意识到了血糖波动的危害,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应该尽量减少血糖的大幅波动,提倡“平稳降糖”。
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使一天内的血糖波动控制在5毫摩尔/升以内。
详细措施包括:1、确定适宜的降糖目的2、选择恰当的药物3、控制餐后血糖过度增高4、防止低血糖的发生糖尿病血糖波动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的影响,短期的影响主要表如今病症方面,比方头晕、视力模糊、口干、多尿。
长期来说,会对病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影响。
糖尿病病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本身就比拟差,假如血糖波动过大的话,β细胞功能衰退的程度就会加快,那么他将来的血糖控制就会更加的困难;第二个更长期的影响就是对他的并发症的影响,血糖的波动和血压的波动很类似,血压的波动能引起心、脑、肾等血管的硬化,甚至直接引起中风。
血糖波动也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长时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容易出现动脉硬化,血管功能下降,最后出现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慢性血管并发症。
在很多的临床研究里面也得到证实,血糖波动大的话,患者的心血管和脑血管患病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危险因素以及血糖波动情况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
与1型糖尿病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在体重超重或肥胖的情况下发病,多数患者并无自觉症状,易被忽视或误诊。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障碍以及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失调,容易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
低血糖是2型糖尿病患者面临的重要健康风险之一,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多个器官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对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危险因素以及血糖波动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危险因素以及血糖波动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了解和指导。
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可能导致低血糖的因素,从而减少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通过对血糖波动情况的分析,可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状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建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通过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危险因素和血糖波动情况,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2. 正文2.1 危险因素分析1.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习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饮食不规律、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导致血糖波动明显,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 运动不足:缺乏适当的运动会使2型糖尿病患者难以控制血糖水平,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
- 药物不规律:药物的不规律服用或者过量使用会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增加低血糖危险。
2. 药物治疗因素:- 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如剂量过大或者进食不足时可能发生低血糖现象。
- 口服降糖药物: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时,如果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或者剂量不恰当也会导致低血糖的风险增加。
胰岛素泵使用中的血糖波动与调整策略近年来,胰岛素泵作为管理糖尿病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尽管胰岛素泵在稳定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血糖波动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胰岛素泵使用中的血糖波动原因以及相应的调整策略,以期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掌握胰岛素泵使用技巧。
一、胰岛素泵使用中的血糖波动原因1. 胰岛素泵配备问题:胰岛素泵内的胰岛素容量有限,若没有及时更换胰岛素,血糖水平可能会升高。
另外,胰岛素泵的输送速度与胰岛素需求量的匹配也非常重要。
2. 注射位置的选取:胰岛素泵使用者应尽量避免在同一个部位连续注射胰岛素,以免导致局部注射位点出现感染或皮下脂肪组织硬结等情况。
3. 运动和饮食因素:运动和饮食对血糖水平有直接影响。
如果胰岛素泵使用者在运动前或进食后没有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注率或者忘记补充胰岛素,就可能导致血糖波动。
4. 胰岛素耐受性和剂量调整:长期使用胰岛素泵可能会导致胰岛素耐受性增加,需要逐渐增加胰岛素泵的输注量。
与此同时,患者需要借助血糖监测仪器,经常检测血糖水平,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胰岛素剂量。
二、调整策略1. 注射部位轮换: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应遵守合理的注射部位轮换原则,防止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问题。
2. 运动调整:在运动前,患者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运动强度,调整胰岛素泵的输注量。
一般情况下,运动前30分钟左右将输注量降低20%-50%。
3. 饮食调整:胰岛素泵使用者应根据饮食摄入量来调整胰岛素输注量,避免血糖过高或过低。
平时饮食偏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胰岛素泵的输注量,以应对血糖升高。
4. 定期更换胰岛素:胰岛素泵使用者需要定期更换胰岛素,以确保胰岛素泵内永远有足够的胰岛素供应。
可以根据自身的使用情况,选择一周或两周更换一次。
5. 持续监测血糖:血糖监测仪器是胰岛素泵使用者的好帮手。
持续监测血糖水平,及时发现血糖波动,可以通过调整胰岛素泵的输注量来进行补充治疗。
糖尿病如何监测血糖及临床意义一血糖监测的时间及意义1 空腹血糖指隔夜空腹(至少8-10小时未进任何食物,饮水除外)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
反映在无糖负荷状态下基础胰岛素分泌情况。
反映前日晚间用药是否合适2 餐后2小时血糖值指吃饭第一口计时间,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定的血糖值。
反映机体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
注意:测餐后2小时血糖一定要像平时一样吃药,吃饭,否则无法体现服药后治疗效果。
3 餐前血糖三餐前采血所测的血糖。
反映机体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持续性知道患者调整将要食入的食物的量和种类调整餐前胰岛素用量的依据4 睡前血糖反映机体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指导夜间加餐用药5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当中任意时间采血所测定的血糖值,与进食无关。
6 凌晨3点血糖鉴别空腹高血糖的原因,避免夜间低血糖。
7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指测定空腹血糖后,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或食100克面粉(2两)做成的馒头,分别在30分钟,1小时,2小时,3小时采血测定血糖,胰岛素,C 肽,并评估其功能的试验。
注意: 1 试验前三天每日主食不少于3两2 患急性病,需病愈两周后检查。
3 检查前三天停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4 检查前禁食8小时5 检查前8小时内要避免体力活动,饮咖啡,吸烟,精神紧张及各种刺激。
6 75克葡萄糖应溶于300毫升温水内,5分钟喝完,从第一口计时间。
二糖化血红蛋白1 糖化血红蛋白:它是由血液中的葡萄糖附着在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上形成的,其数值与血糖水平呈正比,血糖越高,附着葡萄糖的血红蛋白就越多,糖化血红蛋白的值也就越高。
葡萄糖一旦附着在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上就不会与之分离,会在红细胞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存在,并随着红细胞的衰老,死亡而消失。
红细胞的寿命是120天,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反应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水平,它的正常值是4-6%2 检测意义(1)评价血糖的总体控制情况: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可以比较前面的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与管理策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经常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和管理。
良好的血糖监测与管理策略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减轻并发症的风险,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血糖监测与管理策略,包括血糖监测方法、血糖目标范围、饮食管理、药物治疗以及运动锻炼。
一、血糖监测方法1.1 血糖仪的选择目前市面上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血糖仪可供选择。
在选择血糖仪时,应考虑准确性、方便性和价格等因素。
建议选择可靠、易于使用和维护的血糖仪。
1.2 血糖监测频率血糖监测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类型、治疗方案和血糖水平而定。
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监测一次血糖,建议在早餐前、午餐前、晚餐前和睡前进行监测。
二、血糖目标范围2.1 糖尿病的不同类型与血糖目标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患者的情况,血糖目标范围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目标范围为3.9-7.2mmol/L,餐后血糖目标范围为5.0-10.0mmol/L。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目标范围为4.0-7.0mmol/L,餐后血糖目标范围为5.0-10.0mmol/L。
2.2 血糖波动范围血糖波动范围是指每天内血糖水平的波动幅度。
血糖波动范围通常应控制在空腹血糖波动±1.1mmol/L,餐后血糖波动±2.2mmol/L以内。
三、饮食管理3.1 糖尿病饮食原则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平衡、多样化和低脂低糖为原则。
建议每天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并注意膳食纤维的摄入。
同时,应避免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3.2 饮食控制糖尿病患者应根据个体差异和治疗目标,控制餐食摄入量,并合理安排餐食结构。
通常建议采用三餐加两次小食的方式,使每餐的热量摄入均衡分布。
四、药物治疗4.1 口服降糖药物口服降糖药物是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患者在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时应注意按医嘱使用,并定期检查血糖控制情况。
糖尿病病人护理疑难问题及措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患者进行长期、严格的护理措施。
以下是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1. 血糖波动大: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即使进行了规范的饮食和药物治疗,血糖水平仍然不稳定。
措施:首先,患者应与医生合作制定个人化的饮食计划和用药方案。
其次,监测血糖水平,以掌握日常血糖变化情况。
即使在正常范围内,也要定期检查血糖水平,以及与医生共同调整药物剂量。
2. 长期控制困难:有些糖尿病患者难以长期坚持饮食管理和运动计划,导致血糖控制困难。
措施:患者应受到教育,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血糖控制的重要性。
与医生和营养师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并定期复查血糖以及做出必要的调整。
3. 心理应激: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特别是在刚被诊断出病情时。
措施: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应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患者可以参加相关支持小组或与其他患者交流,分享经验,减轻不必要的焦虑和抑郁。
4. 低血糖:某些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特别是
在用药不当或饮食不规律的情况下。
措施:患者和家属应受到教育,了解低血糖的症状和处理方法。
在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立即采取口服或静脉葡萄糖补充措施,避免过度用药造成反弹高血糖。
糖尿病护理存在许多疑难问题,需要患者与医生紧密合作,制定个人化的护理方案,并进行定期跟踪和调整。
与此同时,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血糖测定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9-10-24T14:20:18.74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10期作者:师玉环[导读] 血糖主要是指血中葡萄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师玉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检验科 161000【摘要】血糖主要是指血中葡萄糖,它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
全身各组织都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尤其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几乎不合成糖原,也几乎没有糖原储存,因此必须由血液不断提供葡萄糖。
本文针对血糖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分析,以期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糖测定;临床意义糖类的营养价值主要是供给能量,此外糖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正常人体内糖代谢的核心在于维持相对恒定的血糖浓度[1]。
糖代谢紊乱的重要临床特征是血糖浓度过高,即高血糖症;以及血糖浓度过低,即低血糖症。
1血糖测定1.1检验方法包括葡萄糖氧化酶法,邻甲苯胺法等。
1.2检验项目1.2.1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测定:FPG是指至少8h不摄入含热量食物后的血浆葡萄糖含量。
参考值:酶法3.3~5.6mmol/L;邻甲苯胺法:3.9~6.4mmol/L[2]。
1.2.2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包括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标准馒头餐试验。
(1)空腹血糖偏高但尚在正常范围而疑为糖尿病者应作OGTT,方法是:空腹抽血后立即进食75g葡萄糖(或标准馒头2个),进食后0.5h、lh、2h、3h分别抽血检测血糖(或简化为餐后lh、2h抽血)。
OGTT法对诊断糖尿病极为重要,正常人服葡萄糖后几乎全被肠道吸收,使血糖迅速上升,服葡萄糖后30~60min血浆血糖浓度达到高峰,但血糖最高值一般不超过ll.1mmol/L,以后血糖迅速下降,在1.5~2h下降接近正常水平。
糖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体内的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有效地被利用。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常常波动不定,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本文将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原因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法。
1. 饮食因素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选择和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其血糖水平的波动。
高糖、高脂肪和高卡路里的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进而造成血糖波动。
此外,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和食物摄入量的不可控制也可能导致血糖的不稳定性。
解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低糖、低脂肪和低卡路里的食物,保持均衡和规律的饮食习惯。
饮食应以蔬菜、水果、全谷和瘦肉为主,避免过量摄入糖分和脂肪。
2. 运动不足缺乏体育锻炼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原因之一。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还能有助于减轻体重、提高血液循环。
解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该积极参与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以促进血糖的平稳下降。
运动前后,患者还应检测血糖水平,避免运动期间发生低血糖。
3. 药物使用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治疗药物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
例如,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过量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血糖的异常上升或下降。
解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正确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
必要时,患者还应定期检测血糖,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保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4.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情绪波动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造成不良影响。
应激反应会释放压力激素,导致血糖升高。
解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进行心理调节,寻找适合自己的释放压力的方式,如运动、听音乐或与亲友交流。
此外,寻求专业心理支持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5. 睡眠问题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睡眠质量差、夜间频尿等问题,影响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进而造成血糖波动。
解决方法: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糖尿病监测及意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反应不佳,导致血糖升高。
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因此,糖尿病的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糖尿病监测的意义及其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糖尿病监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发现糖尿病并控制病情:糖尿病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治愈,但通过监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血糖水平。
及早干预对于控制病情的发展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疾病的进展。
2. 个体化治疗方案: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差异很大,每个人的背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都不相同,因此通过监测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特殊情况,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3. 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来控制血糖水平,但不同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各异。
通过监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调整剂量及药物种类,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监测也可以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的不适。
4. 血糖波动及趋势分析: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往往较大,监测可以提供准确的数据,帮助患者和医生追踪血糖波动情况。
通过对血糖趋势的分析,可以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5. 自我管理和教育: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自我管理,监测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了解饮食、运动和用药对血糖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监测也可以提供基本的参考数据,促使患者采取积极行动,改善生活方式,增加运动,控制饮食,从而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糖尿病监测主要包括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
其中,血糖监测是最常用的监测手段,可以通过测量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来评估患者的血糖水平。
根据患者需求和医生建议,有时也需要进行随机血糖或夜间血糖监测。
糖病人如何控制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血糖波动是管理疾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血糖波动过大不仅会让身体感到不适,还可能对血管、神经等造成损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有效地控制血糖波动呢?首先,饮食管理是控制血糖波动的基础。
糖尿病患者需要合理安排每日的饮食结构和摄入量。
主食的选择至关重要。
应尽量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薯类等,如糙米、燕麦、玉米、红薯等,这些食物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避免血糖快速升高。
同时,要控制主食的摄入量,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活动量等因素,合理分配每餐的主食量。
蛋白质的摄入要适量。
可以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
蛋白质不仅能够提供营养,还可以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食欲和血糖。
蔬菜是糖尿病患者的“好帮手”。
尤其是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白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热量低,对血糖的影响较小。
水果的选择要谨慎。
尽量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梨、柚子等,并在两餐之间适量食用。
同时,要注意控制水果的摄入量。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的规律。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尽量少吃或不吃零食和夜宵。
对于一些特殊的饮食情况,如外出就餐、节日聚餐等,要提前做好规划,控制食物的选择和摄入量。
其次,运动对于控制血糖波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要适中,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
运动的时间也有讲究。
尽量避免在空腹时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
可以在餐后 1 2 小时进行运动,此时血糖水平相对较高,运动较为安全,也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另外,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要做好准备工作,如穿上合适的运动鞋、运动服,携带糖果或饼干等,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低血糖情况。
临床分析血糖波动原因解析血糖是人体中重要的代谢指标之一,其波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临床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饮食因素饮食是最直接的血糖波动因素之一。
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和吸收后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的速度和峰值高度与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有关。
高糖和高淀粉食物会使血糖迅速升高,而低糖和低淀粉食物则使血糖升高较为缓慢。
此外,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的摄入也会影响血糖波动。
高脂饮食可引起血糖上升,并延缓胰岛素的作用,进而导致血糖波动。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选择合理的食物种类和摄入量,避免剧烈的血糖波动。
二、胰岛素分泌异常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导致血糖波动。
胰岛素分泌过多或作用不足都会引起血糖异常。
胰岛素分泌过多称为胰岛素高血糖症,常见于胰岛细胞瘤等疾病。
胰岛素过多会加速身体对血糖的利用,导致血糖过低,引起低血糖症状。
胰岛素作用不足则会导致血糖升高,如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等。
三、身体活动身体活动对血糖波动有一定的影响。
运动时,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血糖消耗增多,导致血糖下降。
相反,久坐或休息时,身体代谢率降低,血糖消耗减少,导致血糖上升。
身体活动对血糖波动的影响因个体差异较大,在临床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评估和指导。
四、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引起血糖波动。
例如,一些口服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敏感剂,通过不同途径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或作用,因而影响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利尿药、肾上腺素类药物等也可影响血糖波动。
五、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对血糖波动有较明显的影响。
精神紧张、焦虑、激动等负面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使血糖升高。
而情绪放松、愉悦等积极情绪则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