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环境调控技术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17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方法温室环境调控技术与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对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环境因素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创造最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温室环境调控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延长作物的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本文将介绍温室环境调控的一些常用技术和方法。
温室内的温度调控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室内的温度受到外界气温、日照强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保持温室内的适宜温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安装温室遮阳网,降低温室内的日照强度,避免过度高温。
二是利用温室通风系统,通过开启温室侧窗或顶窗,调节温室内外的气流,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三是利用温室散热系统,通过水蒸发、冷凝等原理,降低温室内的温度。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温室内外温度差异和作物的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温度控制效果。
温室内的湿度调控也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室内的湿度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温室喷雾系统,通过喷洒水雾的方式增加温室内的湿度。
二是使用温室加湿器,通过加热蒸发水的方式增加温室内的湿度。
三是利用温室通风系统,通过调节温室内外的气流,降低温室内的湿度。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以保持温室内的适宜湿度。
温室内的光照调控也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为了保证适宜的光照条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利用遮阳网调节温室内的光照强度,避免过强的光照对作物造成伤害。
二是合理安排温室内作物的布局,使得光照能够均匀地照射到每一株植物上。
三是利用温室内的人工照明系统,补充不足的自然光照。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作物的光合作用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灵活调整,以创造最适宜的光照环境。
温室内的通风调控也是温室环境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温室内的通风可以有效地调节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和CO2浓度,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温室环境条件的调控(一)光照1.增加室内自然光照(1)选择透光率高的无滴、防尘、耐老化新膜。
性能好的薄膜透光率高,如使用两个月后聚氯乙烯膜透光率仅为55%,而聚乙烯防尘农膜还高达85%,使用一年后二者透光率相差40%。
新无滴膜透光率90%左右,普通有滴膜透光率仅为60%~70%,而使用一年后的薄膜,透光率仅有55%~60%,最低的为12%,目前市售“明净化”牌PO涂层复合膜使用1年的透光率85%,使用3年的仍在81.8%。
另外扣膜时要拉平、拉紧,薄膜上皱折多也影响透光,在中午前后扣膜容易拉紧。
(2)充分利用反射光。
把后墙用白灰涂白,能增加温室内的反射光量。
在后墙张挂反光幕,地面反光膜等,温室后墙挂反光膜后可使膜前3米范围内光强增加7.8%~43%。
(3)加强对薄膜、草帘等的管理。
要经常打扫或清洗温室的透明覆盖物,保持表面清洁,干净膜可比污染膜增加透光率约20%。
草帘、二道幕等应在保证室内温度的前提下,尽量早揭晚盖,延长光照时间。
(4)调整作物布局,合理密植。
高秧和高架蔬菜对中下部遮光重,要适当稀植,并采用南北向大小行距栽植法。
最好进行高、矮间作或套作栽培,如番茄、茄子与草莓的间套作,番茄早、晚熟品种的间套作等。
(5)吊蔓栽培。
需搭架栽培的黄瓜、番茄等蔬菜使用无色透明尼龙绳吊蔓栽培。
2.人工补光人工补光所用电灯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发生完全的连续光谱的灯光,如白炽灯和弧光灯。
这类灯发生的长波光较多,利于增温,但由于蓝紫光较少,长期使用时植株易徒长。
第二类是发出间断直线光谱的日光灯和高压气体发光灯。
这类灯发生的光中短波光比例较大,蓝紫光约占16.1%,红橙光约占44.6%,升温作用较差,但植物不易徒长。
两类灯如安装在一起使用,综合效果好。
栽培补光,可在光弱时用日光灯或高压气体发光灯或日光灯加10%~30%的白炽灯,采用每平方米100~400瓦的密度,一般补光时间每天不宜超过8小时。
3.遮光温室遮光可起到减弱光照和降低温度两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