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财大_16年夜大大学语文_第一至三讲作业(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40.37 KB
- 文档页数:11
诚实考试吾心不虚 ,公平竞争方显实力,考试失败尚有机会 ,考试舞弊前功尽弃。
上海财经大学《 大学语文 》课程考试卷(A )闭卷课程代码 5201 课程序号200 -200 学年第 学期姓名 学号 班级考生注意: 1.第一、二大题的答案涂到答题卡上。
2.第三、四大题答案做在答题纸上。
3.第五大题作文写在文稿纸上。
4.考试结束时将试卷、答题卡、答题纸和文稿纸一并交上。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1.下列诗词没有涉及“流水”意象的是( )。
A.《诗经·汉广》 B.《楚辞·九歌·湘夫人》 C.李清照[永遇乐]《元宵》 D.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和“予”分别指的是( )。
A.湘君 湘夫人B.湘夫人 湘君C.尧 舜D.黄帝之子 黄帝3.戴望舒《雨巷》一诗把( )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作了很好的融会。
A.法国B.美国C.英国D.日本4.( )开辟了田园诗的创作传统,钟嵘称之为“隐逸诗人之宗”。
A.谢灵运B.陶渊明C.李白D.王维5.《霍小玉传》写女主人公霍小玉曾担心自己“女萝无托,秋扇见捐”。
其中,“秋扇”常用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而被弃。
( )一诗也运用过这一典故。
A.《长信秋词》B.《闺怨》C.《长恨歌》D.《琵琶行》 ……………………………………………………………装订线…………………………………………………6.()的诗歌创作深受佛教影响,常常蕴含禅理、禅趣。
A.高适B.王昌龄C.王维D.孟浩然7.“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创作的名句。
A.李白B.杜甫C.苏轼D.辛弃疾8.“旗亭画壁”讲的虽不是真实的故事,却反映出诗歌在唐代当时流传的盛况。
下列诗人,()没有参与这场“旗亭赌唱”。
A.王昌龄B.高适C.王之涣D.王维9.柳永词《八声甘州》“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的前一句是()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B.渐霜风凄紧C.是处红衰翠减D.不忍登高临远10.“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句诗见于()A.《长恨歌》B.《促漏》C.《春江花月夜》D.《登楼》11.李商隐《促漏》中,“归去定知还向月”后紧接的一句诗是()A.睡鸭香炉换夕熏B.两两鸳鸯护水纹C.梦来何处更为云D.报章重叠杳难分12.《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姜氏何厌之有?”一句的正确解释是()A 姜氏有什么满足的?B 姜氏有什么讨厌的?C 姜氏厌恶什么?D 姜氏有厌恶的事情吗?13、“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大学语文第一至第三讲作业一、选择题1. 《蒹葭》一诗起“兴”的句子是(AD)。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蒹葭》在《诗经》中属于(D)。
A.颂B.大雅C.小雅D.风3.《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 A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A.风骚B.风雅C.杂体诗D.古体诗4.“楚辞”(《楚辞》)的含义有(ABD)。
A.泛指楚地歌谣B. 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诗体C.先秦古体诗D. 西汉末刘向编定的诗集5.“平原忽兮路超远”中的“超”应读为(B),含义是(B)。
A.chāo,高于 B.tiáo,通“迢”,遥远C. chāo,超过D. chāo,表示强调6.下列先秦著作不属于儒家的有( CD)。
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7.先秦历史著作可分为编年史和(D)。
A.语录史B.纪传体C.公羊史D.国别史8.《季氏将伐颛臾》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AD)。
A.祸起萧墙 B.贻笑大方 C.望洋兴叹 D.开柙出虎9.《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颛臾不能打的论据有(AC )。
A.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C.(颛臾)且在邦域之中矣 D.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0.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ABD)。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D.天下莫之能抗(《苏秦始将连横》)1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是( D)。
A.兼词B.助词,凑音节C.助词,的D.助词,破坏句子独立性12.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BD)。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C.井蛙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于虚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有( CD)。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B.我之谓也C.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4.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显示愚昧无知特点的人物是(AC)。
2016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A.默不作声磨坊蓦然墨守成规B.怦然心动蓬勃烹饪朋比为奸C.摇唇鼓舌遥望造谣杳无音信D.束手无策宽恕赎罪述而不作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防范兼收并蓄流离失所过尤不及B.配给染眉之急貌合神离旗开得胜C.企盼相机行事手疾眼快置若罔闻D.滞留曲指可数借古讽今昭然若揭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不管是修缮是重建,对于文化遗迹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崭新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何必要抹去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
更何况,收拾起来的前夜的残梦,今日的游戏。
A.或即使仅是不是B.还如果仅是不是C.还如果不是只是D.或即使不是只是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②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古塔。
,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③任何人都可能被别人批评和议论,但必须是的和实事求是的。
④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边远小镇的经济发展。
A.晶位侵蚀善煮制约B,品格侵袭善意限定C.品格侵蚀诚意限定D.品位侵袭诚意制约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国消除贫困奖评选表彰活动”,旨在评选表彰那些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B.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精神领地,其他人不要以为凭借善良就可以随意闯入。
C.我深切体会到翻译在促进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巨大的D.嘈杂的拍摄现场本来鸦雀无声、一片寂静,大家都用眼神敬意地注视着这位敬业的老导演。
6.填人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A.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帆影点点的江面上波光粼粼,B.那儿的景色真美!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江面上帆影点点,波光粼粼,C.那儿的景色真美!六和塔在钱塘江边矗立着,江面上帆影点点,波光粼粼,D.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六和塔在钱塘江边矗立着,帆影点点的江面上波光粼粼,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10题。
2016年毕业班暑假学期大学语文第四至六讲作业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1.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 D )的记史方法。
A.君本位B.以记事为主C.以记言为主D.人本位2.汉赋是( ABD )特殊文体。
A.介于诗文之间的B.以夸张铺陈为特征C.与音乐相结合的 D.以状物为主要功能3.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这几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D )。
A.对比法B.类比法C.归纳法D.例证法4.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有 ( BD )。
A.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B. 名一艺者无不庸C.贪多务得,细大不捐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5.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山居秋暝》一诗的( B )。
A. 首联B.颔联C.颈联D.尾联6.《燕歌行》中,作者将李将军与“汉将”(实指“唐将”)相比,主要是为了表明( BD )。
A.李将军十分爱护士卒B.唐军将帅的腐败无能C.怀念李将军D.对唐军广大战士的体恤和同情7.就诗体而言,杜甫《登高》一诗属于( D )。
A.排律B.五律C.七绝D.七律8. 《将进酒》“将”读作( B )。
A.jīng, 意为“即将”B.qiāng,意为“请”C. jiāng, 意为“手持”D. jīng, 意为“带领”9.下列句子加点词语古今义不相同的是( ACD )。
A.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B.不尽长江..滚滚来C.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D.然则是所重者在乎..人民也..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10.( C )是新乐府诗的主要倡导者和代表诗人。
A.杜甫 B.欧阳修C.白居易D.元稹11. 下列诗歌写到战争之苦的有( BC )。
A.《蒹葭》B.《十五从军征》C.高适《燕歌行》D.李白《将进酒》12.“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真实含义是“思”,这是( A )。
A.谐音双关B.比喻双关C.字形双关D.语意双关13.晚唐的“小李杜”是( D )。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
简答题1、《蒹葭》在艺术表现上的特征《蒹葭》是《诗经》中少有的一首风格浪漫的诗。
起首以蒹葭起兴,苍凉的芦苇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苍凉心情。
又营造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朦胧意境,并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使整个诗篇蒙上了一片浓郁的迷惘与感伤的情调。
在整体的意境上都显示了一种对心中目标不屈不挠的追求,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喻义其一,孔子以虎兕喻季氏,龟玉喻颛臾;其二,孔子将两位弟子喻守护“柙”和“椟”的人。
(或虎兕也喻一切违背“仁”、“礼”的败德之举,颛臾也喻孔子提倡的礼义道德。
)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的问题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针和别国国君没有质的区别。
4、在《秋水》中,河伯、海若所代的内容河伯代表河神,庄子思想的对立面海若代表海神,庄子的思想5、《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共叔段、姜氏和颍考叔四人的性格特征庄公:表面宽容隐忍,尊母爱弟。
顾全大局,对段的过分行为一忍再忍。
实际上胸藏城府,阴险深沉。
巧设圈套,养虎成患,使国人皆知。
再按部就班,达到杀弟的目的。
铲除异己后,能坦然借机如期完美自己形象。
对臣下,庄公开明随和;对国家管理竭尽全力,善于纳言,善于用人,是春秋乱世中出色的工于心计的政治家。
姜氏:头脑简单、任性的贵族女子。
偏爱幼子,以至于恶性膨胀,欲助幼子篡长子之位,实际上最终失去了两个儿子,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段:娇宠过度、有失教养的贵族子弟。
野心勃勃,却不知天高地厚,被兄长玩弄于股掌之中,败走他乡,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颍考叔:忠君爱国的大臣,有很强的责任心且足智多谋,在庄公希望与母亲和解时,给了庄公一个很好的台阶,是一个良臣的典范。
6、《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详写母子、兄弟矛盾激化而略写战争的特点本文重点写形成这场战争的矛盾的由来、发展,由于政治的介入,最终发展成为骨肉相残的悲剧,这比详细的写战争过程更能体现诸侯国内部的激烈政治斗争,更能揭示矛盾的错综复杂。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课标Ⅲ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题型一、选择题:20道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二、文言文阅读题,9道小题,共30分。
三、现代文阅读题,9道小题,共30分。
四、作文,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1)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A.《孟子》B.《论语》C.《庄子》D.《老子》【答案】B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答案】B【解析】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因而他游说诸侯,宣扬王道,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
3.《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A.比喻B.层递C.对偶D.对比【答案】C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C.满招损,谦得益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答案】A【解析】《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指出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主要决定于人事。
第一段开宗明义,首先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一个王朝的兴衰,重在人为,后唐庄宗的得天下和失天下,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选择A项“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错误分析与防范】选项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选项C“满招损,谦得益”,选项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均是文章通过后唐庄宗宠幸伶人而招致灭国亡身的事实,总结出的历史经验,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i),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逻辑论证方法是( )A.演绎、对比B.归纳、对比C.类比、归纳D.对比、比喻【答案】D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yan)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A.中国文明的实质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C.奴化心态D.中国历史的可怕【答案】A【解析】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yan)宴”为喻是为了揭示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容:中国文明就是给殖民者预备的“人肉筵(yan)席”,所谓的中国就是安排这一筵席的厨房这一实质。
[说明]本试题整理较费劲,花了我一晚上时间,文章网上基本没有原文,找到类似的有加以修改,题目、答案照着原稿一个一个打出来,来之不易,希望大家珍惜!编辑、整理、审核:上海鲁矿后方基地学校郇鑫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笔墨的超越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不过是分别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用具。
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
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形成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态。
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
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而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
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
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了它而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
”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止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课标全国卷Ⅱ)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 19.15.B. £ 9.18.C. £ 9.15.答案是C。
1.What will Lucy do at 11:30 tomorrow?A. Go out for lunch.B. See her dentist.C. Visit a friend.2.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now?A. It’s sunny.B. It’s rainy.C. It’s cloudy.3.Why does the man talk to Dr. Simpson?A. To make an apology.B. To ask for help.C. To discuss his studies.4.How will the woman get back from the railway station?A. By train.B. By car.C. By bus.5.What does Jenny decide to do first?A. Look for a job.B. Go on a trip.C. Get an assistant.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预览—收藏-关注考点课堂素材精粹第十版依据考试大纲总结命题规律辅导备考策略历年考题详析梳理考试要点总结核心知识筛选最新考点拓展解题思路精编典型习题积累备考经验全真模拟测试预测考试趋势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让学习为我们创造终生价值4.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的是A.梁启超B.胡适C.鲁迅D.陈独秀5.“赋”作为一种文体,成熟于A.战国时代B.汉代C.唐代D.宋代6.有“曲状元”之称的是A.王实甫B.马致远C.白朴D.关汉卿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论语》B.《战国策》C.《史记》D.《汉书》8.“多行不义必自毙”“望洋兴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A.《郑伯克段于鄢》《庄子·秋水》《陈情表》B.《庄子·秋水》《陈情表》《郑伯克段于鄢》C.《郑伯克段于鄢》《陈情表》《庄子·秋水》D. 《陈情表》《庄子·秋水》《郑伯克段于鄢》9.郭沫若《炉中煤》写于A.五四时期第 1 页,共 13 页3/2B.抗日战争爆发初期C.抗日战争胜利之时D.新中国建立之时10.“乐府”最初的含义是A.先秦民歌B.最早的格律诗C.西汉王朝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D.宫廷里的歌舞厅11.《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主旨是A.满招损,谦受益B.祸患积于忽微C.智勇多困于所溺D.盛衰在于人事12.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孟子》C.《庄子》D.《墨子》13.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搭配,完全正确的是A.鲁迅——《坟》《灯下漫笔》B.茅盾——《故都的秋》《子夜》C.朱自清——《背影》《香市》D.钱钟书《围城》《论毅力》14.《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两句釆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夸张B.比喻、通感C.通感、夸张第 2 页,共 13 页3/2D.比喻、排比1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是A.被后人称作“三苏”的作家是苏洵、苏轼、苏辙B.“济南二安”指的是李清照和辛弃疾C.苍凉悲壮是曹操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D.曹雪芹是我国明代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16. 下列句子中,“之”字可译作“到”“去”的是A.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上海财大第八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大学语文第八至十四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1.明朝中期提倡复古的文学团体有( BD )。
(三杨 B.前七子 AC(唐宋派 D.后七子2.( A )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世纪。
A(龚自珍 B.李贽C(梁启超 D.黄尊宪3.在下列各句中,“见”字可译为“被”的有( ACD )。
A.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B.不及黄泉,无相见也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D.以此常不见悦于长吏 4.《论毅力》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来论证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无毅力,这种论据是( C )A(历史材料 B(概括事实C(名人名言 D(科学规律5.梁启超《论毅力》“成败之数,视此而已”一句中“数”的意思是( C )。
A.数目B.次数C.天数D.根据6.魏晋时期出现的小说有( CD )。
A(唐传奇 B.宋元话本C(志怪小说 D.清谈小说7.下列人物位列元曲四大家的有( ADE )。
A(关汉卿 B.王实甫C(汤显祖 D. 马致远E(郑光祖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景的基本手法是( D )。
A.大小相形B.动静相衬C.浓淡相间D.景物并置9.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 C )。
A.当今文学B.辛亥革命至今的文学C.1919年至1949年的文学D.和中国现代史同期的文学10.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位列华语歌词“词坛三杰”的是( AD )。
A(乔羽 B. 陈小奇C(张枚同 D. 庄奴11.新月社的主要诗人有( BC )。
A.郭沫若B.闻一多C.徐志摩D.戴望舒E.郁达夫1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朦胧诗”以反传统的姿态崛起,代表人物有( AC )。
A(北岛 B(韩东C(舒婷 D(海子13. 下列诗篇,表达诗人重游故地时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情怀的是( B )。
A(北岛《回答》 B(徐志摩《再别康桥》C(裴多菲《我愿是一条急流》 D(戴望舒《雨巷》14. “新生代”诗人的代表有( AC )。
A.韩东B.北岛C(海子 D.伊沙15.鲁迅《风波》的主要社会意义在于( D )。
课⽂翻译 天下古今成功与失败的事情汇总起来,它们成败的途径是那样的繁杂纷纭。
概括起来推求它们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可以说:有毅⼒的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的经历,⼤致不顺利的境况占⼗分之六七,顺利的境况也要占到⼗分之三四,⽽这两种境遇⼜常常是相互间隔着交替出现的。
不论事情是⼤是⼩,必然会遇到⼏次甚⾄⼗⼏次的阻⼒。
这种阻⼒有的⼤有的⼩,但总之是不可避免的。
那些意志薄弱的⼈,开始的时候⼀定会说我要如何如何,我要如何如何,他⼼⾥认为天下的事本来就是很容易的,到突然尝试⽽阻⼒突然来临,就萎靡不振丧失了勇⽓。
那些意志次弱的⼈,凭着⼀时的意⽓,通过了这第⼀关,但遇到第⼆次挫折就退缩了。
意志稍强的⼈遇到三四次挫折才退缩,再坚强的⼈遇到五六次挫折才退缩。
事情越⼤,遇到的挫折越多,要不退缩也越难。
除特别坚强的⼈,没有谁能将事情⾃始⾄终完美地进⾏到底。
如果遇到挫折⽽不退缩,那么⼩的不顺利之后,必定有⼩的顺利;⼤的不顺利之后,必定有⼤的顺利。
经过了盘根错节的境况之后,随之事情便会有迎刃⽽解的时候。
旁观者只是⾮常羡慕别⼈的成功,认为这个⼈可能是个幸运⼉,⽽上天有意宠爱他;⼜认为⾃⼰的遭遇极其困顿不顺,所以成就⽐不上他。
这类⼈怎么知道所谓的不顺利、“幸运”什么的,都是别⼈与⾃⼰所相同的,⽽能不能征服这个困顿不顺,利⽤这个“幸运”,就是两个⼈成功与失败的区别所在。
再拿驾船来打⽐⽅,如果以20天的时间来⾏⼀千⾥的路程,这段时间内风向潮流的或顺或逆,常是相互错杂的。
别⼈以艰苦忍耐的⼒量,顶着逆风逆⽔冲上去,然后可以从容地前进,进⼊到顺风顺⽔的境地。
⽽我却或者⼀天就折返原地,或者两三天就折返原地,或者五六天就折返原地,因此⽬的地最终也不能到达。
孔⼦说:“譬如堆⼀座⼭,只差⼀筐⼟没有堆成,如果停⽌,这是我⾃⼰停⽌的。
⼜好⽐填平⼟地,即使只倒了⼀筐⼟,继续⼲下去,我就前进了。
”孟⼦说:“要有所成就,就像掘井,掘得再深⽽没有挖到泉⽔,那仍然是⼀⼝废井。
大学语文第一至第三讲作业一、选择题(包含单选和多选)1.我国上古歌谣和( AD )是不可分的。
A.音乐 B.押韵C.地域 D.舞蹈2.《诗经》的修辞手法有( B )。
A.风、雅、颂B.赋、比、兴C.以四言为主D.重章叠句,韵律和谐。
3.《蒹葭》一诗起“兴”的句子是( AD )。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D.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4.《诗经》中的“风”绝大多数是( C )。
A.祭祀用诗B.文人诗C.民歌D.贵族宴会用诗5.《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 A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A.风骚B.风雅C.杂体诗D.古体诗6.“楚辞”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有( AC )A.以六、七言为主B.重章叠句C.多用“兮”字以助语势D.以五言为主7.“车错毂兮短兵接”中的“兵”的含义是( D )。
A.士兵 B.战争C.刀剑D.兵器8.下列先秦著作属于儒家的有( ABE )。
A.《荀子》B.《论语》C.《庄子》D.《墨子》E.《孟子》9.《秋水》中产生或引伸出来的成语有( BC )。
A.分崩离析 B.贻笑大方C.望洋兴叹D.开柙出虎10. 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有( ABD )。
A.敢问何谓也(《郑伯克段于鄢》)B.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D.天下莫之能抗(《苏秦始将连横》)1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是( A )。
A.兼词B.语气词C.疑问词D.代词12.下列句子中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B )。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B.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C.井蛙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于虚也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春秋三传”指的是( BCD )。
A.《吴越春秋》 B.《公羊传》C.《左传》 D.《谷梁传》14.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显示愚昧无知特点的是( AC )。
A.姜氏 B.祭仲C.共叔段D.颖考叔15.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一成语出自( A )。
A.《左传》B.《战国策》C.《论语》D.《孟子》1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使动用法的是( D )。
A.庄公寤生,惊.姜氏。
B. 无生.民心C.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D.王固不能行.也17. 《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姜氏何厌之有?”一句的正确解释是( A )A.姜氏有什么满足的?B.姜氏有什么讨厌的?C.姜氏厌恶什么?D.姜氏有厌恶的事情吗?18.先秦历史散文中,以记言见长的一部著作是( D )。
A.《左传》B.《战国策》C.《春秋》D.《国语》19.编定《楚辞》、《战国策》的是( C )。
A.司马迁 B.左丘明C.刘向 D.李斯20.在写苏秦与秦惠王对话时,作者采用表现手法是( B )。
A.夸张 B.铺排C.反问D.层递21.( B )上承《诗经》的传统,下开唐诗繁荣的先河。
A.楚辞 B.汉魏六朝乐府民歌C.东汉文人诗 D.汉赋22. 下面的表述适合汉代乐府诗歌的有( ADE )。
A.将古代叙事诗推向成熟B.以乐景衬哀景C.继承楚辞的浪漫主义。
D.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E.以五言为主23.《十五从军征》最早见于(《 A 》)。
A.《乐府诗集》 B.《古诗十九首》C.《昭明文选》 D.《楚辞》24.下列作品中,抒写爱情的有( BCD )。
A.《国殇》B.《迢迢牵牛星》C.《上邪》D.《蒹葭》25.下面作品中,属于《古诗十九首》之内的是( ACD )。
A.《明月皎夜光》B.《十五从军征》C.《迢迢牵牛星》D.《西北有高楼》26.“古诗十九首”是( BC )。
A.民间四言诗 B.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C.我国感伤主义文学的最早表现D.属于汉乐府的诗27.《短歌行》的主旨是( AD )。
A.有感于生命短促,忧从中来B.感于年华虚度,饮酒为乐C.哀叹朋友离散,孤苦无依D.渴望得到贤才辅助,早日建功立业28.下列诗句借用典故的有( AB )。
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B.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29.“靖节先生”的是朋友给 ( B )的私谥。
A.谢灵运 B.陶渊明C.曹操 D.孔融二、翻译题1.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芦苇繁茂摇曳,明亮的露珠依然凝结。
心中的那人,就在水之彼岸。
2.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译:旌旗遮住了太阳,敌人多如乌云,箭雨纷纷落地,战士们依然争先恐后往前冲。
3.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译:身躯已死,灵魂长存,他们的魂魄是鬼中之雄。
4.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对就任的职位要尽力施展才能,不能忠于职守就放弃职位。
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我听说诸侯大夫们不应担心国家人口减少、百姓生活贫困,应该担心百姓贫富是否均匀、国家是否安定。
6.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译:我对于治理国家所持的态度,在这上面真的是用尽心机啊。
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七十岁以上的人能穿丝绸吃肉食,底层平民吃得饱穿的暖,国家还不兴旺发达,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呢。
8.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译:认为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仁义轻。
9.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译:想想中原在四海之内的中央大陆上,不就像大仓库中的一粒小米那么微不足道吗?10.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译:如今京(的城墙)超越尺度,不符合先王的礼制,大王您会受不了的。
11.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译:您担忧什么呢!如果您(让人)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筑一条隧道(和母亲)在隧道里相见,难道谁还会说您违背誓言?12.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译:我听说有这样的道理:羽毛不丰满的鸟不能高飞;法令不完备的国家难以施行惩罚;德行不高的统治者不能够役使百姓;政治教化不曾修明的国君不可以烦劳大臣。
13.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译:妻子躲闪着目光看着苏秦,凑过耳朵听苏秦说话;嫂嫂像蛇一样匍匐着爬过来,朝着四面八方跪拜道歉。
14.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译: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环绕着野生的葵菜。
1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译:银河流水清又浅,彼此相离难道有多远?16.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译:(人生)就象早晨的露水那么短暂,逝去的岁月遗憾的事情太多(或:苦于太多)。
17.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译:心中慷慨激昂,难忘忧国忧民之情。
什么能解除我的忧愁?只有开怀畅饮。
18.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译:山气缭绕着山峰,烘托出傍晚山间的佳境。
成群的鸟儿,结着伴归林。
三、简答题1.《毛诗传》认为《蒹葭》讽刺秦襄公不用周礼,无法稳定国家;魏源认为是咏颂秦襄公“求贤尚德”之作。
针对对这些观点说说你的看法。
2.什么叫“重章叠句”?你接触的现代代民歌有哪一首是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的?指出其中使用“重章叠句”的句子。
重章叠句是指在一首诗的上下句或上下段中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反复咏唱,这是一种增强节奏、突出主题的方式。
3.与《诗经》相比,楚辞具有哪些特点?《诗经》包括民歌、文人诗、政治诗、宗教诗,是集体创作,句式整齐,以四言为主,基本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楚辞中诗歌多为文人单独创作,句式参差错落,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基本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4. 《国殇》后八句主要写什么?从中能感受到屈原什么样的情感?后八句是楚军全军覆没后屈原对视死如归的将士的悼念。
作者所写的战士们虽死犹生,英名长存,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悲悯及礼赞,感受到了屈原炽热的爱国之情。
5.“平原忽兮路超远”哪个字包含了古汉语中的一种用词方式?解释这一用词方式,并再举两个例子。
“平原忽兮路超远”中的“超”是通假字,读“tiáo”,通“迢”,意为“遥远”。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假借的用字方式,是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字要读所通的字的音,用所通的字的某个义项。
6.概述我国先秦历史散文的类型。
我国先秦历史散文有编年史及国别史。
编年史有《春秋》、《左传》等。
国别史有《国语》、《战国策》等。
7.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什么意思?“萧墙”指代鲁国国君的宫殿。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的这句话揭穿了季氏对颛臾动武的真正目的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篡夺鲁国的政权的一个铺垫。
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敏感。
8.查阅资料,谈谈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来源是什么?“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出自《左传·闵公元年》。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死去。
庄公之弟庆父贪婪残暴、权欲熏心,与其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连杀了两个国君,而且极度荒淫无耻,作威作福,横行无忌,不但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给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故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去后,曾叹息地说:“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后人用“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就不得安宁。
9.从“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谈谈我国古代民间的环保意识。
10.为什么庄子在《秋水》中会认为孔子的学识浅陋?你怎么认为?庄子既然认为个人的见识和万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作为个人的孔子在庄子看来也是极其浅陋的。
11.郑庄公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国君?为什么?12试分析颍考叔这一人物。
13. 试概述苏秦在游说秦王和赵王所持观点的不同点。
苏秦面对秦王时,用了大量论据阐述“武功胜于文治”的观点,即军事力量决定一切。
游说失败后,苏秦苦读一年,再次出山游说赵王,所持的观点是采用外交手段使六国结盟,共同对付秦国。
结果是“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他成功地将六国团结起来。
14.读了《苏秦始将连横》,请谈谈你对苏秦的看法。
15.什么叫建安风骨?谈谈《短歌行》中体现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指的是建安诗文内容感情充实丰沛、艺术风格明朗刚健、文辞藻饰华丽优美的特点。
《短歌行》开篇即以深沉苍凉的笔调抒发了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面对人生如朝露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作者并未陷入低沉哀叹或及时行乐的情感之中,而是表现出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诗歌的中间部分,作者反复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多个典故的运用,使文辞华美,感情蕴藉。
整首诗完美体现了建安风骨,是汉魏四言诗的典范之作。
16.什么是乐府?什么是汉乐府?“乐府”是秦代就已设立的官方音乐机构。
西汉武帝时期,官方更是特别扩大了“乐府”,其职能包括制定乐谱、制作歌辞、训练乐工、搜集民歌等。
为区别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简称“乐府“。
后世所谓的“汉乐府”,指的就是两汉时从城乡下层人民中采集来的“街陌谣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