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结构的文献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45.02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及探讨引言自然垄断行业是指某些行业的市场结构使得一家或少数几家大企业能够以效率较高的方式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其他竞争者无法在该市场中生存。
由于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殊性质,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对自然垄断行业进行改革,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促进市场竞争。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中国自然垄断行业的特点中国的自然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石油、天然气、电信和铁路等领域。
这些行业的特点使得少数大型企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和技术优势来垄断市场,例如,在电力行业,少数大型电力公司可以通过投资建设大型电厂和电网来实现成本优势,而且电力供应必须持续稳定,其他竞争者很难进入该市场。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必要性虽然自然垄断行业存在着一些优势,例如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自然垄断行业可能存在低效率和高成本问题,因为没有竞争的压力,垄断企业缺乏动力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其次,垄断企业可能滥用市场力量,例如,通过提高价格获取超额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
因此,改革自然垄断行业是必要且迫切的,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经济学分析自然垄断行业的政府监管在自然垄断行业中,政府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监管机构来监督垄断企业的行为,确保其不滥用市场力量和提供公平合理的价格和服务质量。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垄断企业的行为,以确保其公平竞争和市场透明度。
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竞争尽管自然垄断行业存在一定的市场垄断性质,但政府也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来降低市场壁垒。
一种方式是引入竞争性企业,通过竞争来促使垄断企业降低价格和提高质量。
另一种方式是分拆垄断企业,将其分为多个独立的子公司或部门,以增加市场竞争性。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外国企业进入市场,增加市场竞争度。
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价格管制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
自然垄断产业政府管制研究冯书娥 10拓展2班 201015370201摘要:自然垄断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即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的限制,使行业中只需一个或几个生产者就能满足市场需求并达到最佳经济状态,这种行业特征决定其竞争无法充分展开,经营者往往以高价获取垄断利润,市场调节经营者供给价格的手段失效,从而导致市场的低效率和经济福利的纯损失以及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均。
但是自然垄断产业是社会基础设施的提供部门,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管制来调整,使得自然垄断产业为人民服务的同时,增加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产业垄断;政府管制;经济效益;行政权力长期以来,自然垄断产业基本上是由国家进行垄断经营。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自然垄断产业实行由政府直接投资、垄断经营的政府管制体制。
企业由政府建,企业领导由政府派,资金由政府拔,价格由政府定,盈亏由政府统一负责,不存在什么经营风险。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政府管制体制的弊端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某些政府机构运用其所掌握的行政权力维护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政府调整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管制目的是建立一个超越部门利益、与企业无行政隶属或产权关系的中立性国家管制机构,即政府应当从垄断经营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维护者,破除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的利益纽带,使管制机构能够依法超然地行使正当的市场管制职能。
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管制,不仅对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促进产业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也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管制自然垄断产业问题自然垄断的特征:(一)规范性和自由性虽然绝大多数产业都具有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但是自然垄断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十分显著,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在既定的市场需求下,一家厂商足以提供满足大多数甚至全部市场需求的产品,从成本和效率的标准来看,相对于许多家厂商自由竞争而言,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是自然垄断产业组织最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研究论文一、自然垄断与市场失灵1890年,马歇尔曾指出平均成本递减的行业是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的,自然垄断产业的出现也许是最合意的市场结构。
克拉克和米勒认为如果规模经济足够大,使得长期成本曲线在相应范围内向下倾斜,仅有一家企业生存下来,自然垄断由此产生。
1982年鲍莫尔、潘扎、威利格提出如果单一企业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的成本之和,企业的成本方程就是次可加的,即使没有规模经济的作用,该产业仍是自然垄断产业。
由此可见,自然垄断的出现似乎是市场有效的表现。
实际上,它却带来了市场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自然垄断具有庞大的网络系统、大量的沉没资本、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明显的关联经济效应、普遍性的服务等五大技术经济特征,市场失灵再所难免:在垄断结构下,市场只能容纳几家或一家最有效率的企业。
自由竞争会使被淘汰的企业,因难以收回投资而造成极大浪费,或者市场无法实现优胜劣汰,任何企业都达不到经济规模,还可能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差别供给。
其次,在自然垄断产业里,消费者具有明显的信息劣势。
在厂商有意隐瞒和欺诈时,有可能蒙受巨大的损失。
另外,自然垄断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大多具有排他性但非竞争性的特点,完全由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反而会导致生产资源不足。
市场在这一领域似乎不能有效地发挥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这就使得政府规制成为了必要。
二、政府规制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政府规制是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直接对微观经济主体及其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限制的行为。
理论上应确立三点目标: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为防止高额垄断价格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政府须实行价格规制和投资规制,以限制垄断企业的定价能力,将其投资回报率控制在一般市场水平。
2、维护企业的规模经济优势。
为避免重复投资和多家企业平行竞争,政府须进行市场进入规制,保证一家最有效率的企业生产经营。
3、增进社会福利。
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进行规制,扭转消费者的信息劣势、产品服务的生产供给难以达到最优的局面。
试论我国反垄断法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论文摘要世界各国反垄断法对自然垄断行业的适用是循序渐进的,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水平的变化,根本上决定了反垄断法对自然垄断行业是否适用以及适用的范围。
当前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大体上已经处于垄断与竞争并存的阶段,区别于传统的自然垄断,因此一般适用于反垄断法。
此时,在自然垄断行业,如何协调好反垄断法规制与行业监管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自然垄断反垄断竞争行业监管自然垄断行业的反垄断问题一直是个难点。
相对于一般的竞争行业,自然垄断行业在竞争水平上存在差距,这便限制了反垄断法在这些行业内作用发挥,但同时也为行业监管预留了一定的空间。
这类行业一般有行业相关法规,并由独立的政府监管机构对行业内的诸如市场准入、价格制定等方面进行直接规制,防止垄断。
一、自然垄断行业反垄断规制的三种模式市场竞争性是反垄断法的适用前提条件。
所以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水平的变化,根本上决定了反垄断法对自然垄断行业是否适用以及适用的范围。
依据自然垄断行业内竞争水平的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相应地也采取不同的规制模式。
这里的规制模式指反垄断法与行业监管在这些行业内不同程度的适用和协调模式。
(一)传统的自然垄断阶段(即完全垄断)在此阶段,自然垄断行业不存在引入竞争的条件。
而依据自然垄断理论,某些行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和过高的沉淀资本,面对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与两家或更多的企业相比,某单个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供应市场,垄断比竞争更有效率。
如果任由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将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福利改进及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
因此这些行业都被反垄断法整体列入除外适用的范围。
这种垄断经营状态通过政府的严格监管来维持,对于所产生的“垄断定价”、“外部性”等垄断弊端问题,政府往往采取严格的管制。
然而,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这种反垄断法完全豁免而完全由政府管制的制度,不仅没有增进社会福利,反而产生了一系列损害社会福利的后果,如助长了寻租活动,政府管制出现了失灵。
关于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研究综述学校:班级:学号:姓名:摘要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概念。
早期的自然垄断概念与资源条件的集中有关,主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在现代这种情况引起的垄断已不多见。
而传统意义上的自然垄断则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指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者更多的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者劳务,如果相关产量范围存在规模经济时自然垄断就产生了。
一般认为,自然垄断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规模经济。
任何企业进行社会生产时,它总会面临生产成本问题。
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过高,则其必然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如果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则它就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但是,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除了技术等因素的作用即使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也可以随着生产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原因在于当企业的总产品不断扩大时,原先的固定成本被逐渐摊薄。
这在固定成本投资较大的企业表现的尤为明显。
当长期平均总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时,规模经济就出现了。
当社会对某些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的降低速度与幅度提出要求时,这个行业往往就是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单一领域行业的自然垄断。
二是范围经济。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并不仅仅生产或提供单一的商品和服务,往往是多元化经营。
如果由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几个企业分别生产它们的成本,就表明存在着范围经济。
由于单独生产某一产品的企业的单位产品定价高于联合生产的企业的相应单位产品定价,因此单独生产的企业就会亏损,这些企业或者退出该生产领域或被兼并,这也会形成垄断的局面。
因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指出,有着范围经济的产业也可产生自然垄断。
对此,我国的大部分学者是持相同的观点。
从理论上来讲,范围经济很好地解释了产品具有综合性领域存在的自然垄断。
自然垄断理论(natural monopoly)从产生到发展和变化的全部过程,迄今为止可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以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组织为例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以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组织为例引言:自然垄断产业是指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过程中成本逐渐下降,导致该产业只能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的经济产业。
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都属于我国的自然垄断产业。
这些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优化其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组织优化研究,并以供水、管道燃气、铁路运输、电力和电信产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一、供水产业组织优化研究供水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于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供水行业普遍存在管理混乱、设施老化、资金短缺等问题,造成供水困难和水质问题。
因此,优化供水产业组织具有迫切的需求。
首先,应完善供水行业监管机制,加强政府对供水企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和资质认证制度,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其次,需要改革供水企业的组织结构。
传统的供水企业多由政府完全控制,导致经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供水行业,推动企业内部改革,提高效率。
最后,应加强供水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完善供水设施和设备,提高供水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管道燃气产业组织优化研究管道燃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管道燃气产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首先,应推动管道燃气产业的市场化改革。
通过拆分管道燃气产业的垄断经营权,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家企业进入管道燃气市场,提高市场竞争的程度。
其次,应加强管道燃气产业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价格监管机制,防止市场垄断和价格操纵的行为。
同时,加强对管道燃气设施的监管和维护,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最后,应加大对管道燃气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提高管道输送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燃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垄断产业理论概述内容摘要:自然垄断产业理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功。
本文拟从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特征入手,对其理论做简单介绍,并分析它主要的三种定价方式。
关键词:自然垄断理论定价自然垄断产业理论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以来,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功,其理论发展可以作为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以资借鉴的蓝本。
自然垄断产业的基本特征通常意义上的自然垄断是指并非人为的限制进入,而是由于技术的原因形成的垄断。
法罗(1902)最早对自然垄断的特征进行了描述,提出自然垄断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该产业提供某种必需产品或服务;该产业的厂址有天然优势;产品不可储存;存在规模收益;用户需要协调的供给安排,而这种供给制度只能在垄断条件下才能实现。
现代经济学对自然垄断产业的理解是从其经济特性角度展开的。
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是自然垄断产业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分别从单一产品和多产品的角度讨论其自然垄断性。
单一产品的自然垄断性规模经济与传统的自然垄断理论克拉克森、米勒(Clarkson, Miller, 1982)等经济学家主要是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认识自然垄断的经济特征的。
他们认为如果规模经济足够大,使得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相应范围内向下倾斜,那么,就只有一家厂商能够生存下去。
这个幸存者就会把产出扩张到最大,并达到平均总成本的最大下降,它可用廉价出售的方法来竞争,最终把对手都挤出该行业。
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产品的成本就越小。
因此,由一个企业大规模生产,要比由几家较小规模的企业同时生产更有效率。
根据上述理论,形成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是:一家厂商必须在满足市场全部需求时,其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期内,即其平均成本位于下降期间。
充分条件是:垄断厂商必须以足够低的价格满足该市场的全部需求,它必须把自己的价格降低到使任何其他厂商的成本均在其之上的程度,否则它的竞争对手就具备了进入市场,从而打破自然垄断的条件和可能性。
产业结构文献综述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的比重和组成。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的类型、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以及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进行综述。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的比重和组成。
从宏观角度看,产业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产业结构类型包括传统农业型结构、初级工业型结构、出口导向型结构、技术密集型结构和服务业型结构等。
每种类型的产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可以增加生产效率和创造新的产业,从而改变产业结构。
其次,经济制度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也起到重要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的可以促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此外,人口、自然资源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变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经济的产出也相应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其次,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最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还能够影响就业和收入分配。
随着服务业的比重增加,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之,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不同产业部门的比重和组成。
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进步、经济制度和市场需求等。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和改善就业和收入分配等。
因此,研究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