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宪章King John & Magna Carta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4
对大宪章的评价
大宪章(Magna Carta)是1215年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签署的一份文件,被认为是现代宪政制度的开端,对西方政治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大宪章的一些评价:
1.历史意义:大宪章被认为是宪政的奠基石,标志着国王与贵族
之间权力关系的转变。
它反映了当时贵族对国王权力过大的反
抗,是一项推动权力制衡的历史事件。
2.权力制衡:大宪章强调了法治原则,规定了国王必须遵守的法
律和程序。
这对于确立君主不可侵犯的原则、建立权力制衡有
着积极的影响。
3.个人自由:大宪章中包含了一些关于个人自由和财产权的规定,
保障了一部分自由和权利,尽管当时的范围较为有限,但为后
来的法治社会奠定了基础。
4.启示:大宪章为后来的法治思想提供了启示,对于后来的宪法
和人权法发展起到了先驱作用。
它为后来的法律体系提供了参
考和基础,成为西方宪政传统的一部分。
5.限制专制:大宪章的签署被视为限制国王专制权力的一项重要
举措。
虽然最初签署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政治危机,但它的影
响却超越了当时的局势,对于后来的权力制衡和法治理念有深
远的影响。
6.争议:尽管大宪章被赋予很高的历史价值,但在历史上的具体
影响仍然有争议。
有学者认为它在当时并没有立即产生显著的
影响,而是在后来演变成为了象征性的文件。
总体而言,大宪章被视为现代宪政和法治的先驱,对于建立公正、平等、法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对其影响和价值的评价也因时代、历史观点和法律体系而有所不同。
约翰王(英格兰国王)约翰王King John(1167-1216)英格兰国王King of England(1199-1216),生于牛津,外号“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
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他曾试图在理查一世被囚禁在德国(1193-1194)期间夺取王位,但后来理查宽恕了他并指定他为继承人,从而剥夺了约翰的长兄杰弗利(Geoffrey)之子亚瑟(Arthur)的权利。
亚瑟的继承权要求受到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的支持。
《大宪章》就是由他签定的目录1. 1简介2. 2生平经历简介约翰王King John(1167-1216)英格兰国王King of England(1199-1216),生于牛津,外号“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
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他曾试图在理查一世被囚禁的德国(1193-1194)期间夺取王位,但后来理查宽恕了他并指定他为继承人,从而剥夺了约翰的长兄杰弗利(Geoffrey)之子亚瑟(Arthur)的权利。
亚瑟的继承权要求受到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的支持。
生平经历约翰为亨利二世第五子,由于他的父王将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地全部分封给约翰的几位兄长,到约翰已经无地可封,因此被称为“无地王”。
亚瑟于1203年被约翰下令杀害之后,腓力普二世以优势兵力向约翰进攻,并于1204-1205年征服除阿基坦盆地部分地区以外的全部国土。
1206年约翰拒绝承认兰顿(S·Langton)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1208 年他的王国被剥夺教权,他本人于1209年被逐出教门,最后他于1213年作出让步,缴纳年贡13000马克。
他的政府奉行高压政策并且未能收复诺曼底,1214年布汶之战中约翰战败,遂招致封建贵族们的反对,要求实行宪法改革。
贵族们与国王在兰尼米德会晤,1215年6月他被迫签署大宪章,成为英国宪法的基础。
但他拒绝执行大宪章,从而加速了第一次诸侯战争(1215-1217)的到来。
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的起源与介绍“失地王”约翰在贵族的压力之下,被迫签署了一个被称为《自由大宪章》的人权文件。
这个文件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权宣言: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人权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保护个人尊严、反对国王滥权的基本精神;它要求恢复人的权利,并制定出一部宪法来保证这些权利。
英国大宪章所强调的人权中,不仅包括人的消极权利,而且还包括了人的积极权利,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诺曼底公爵威廉在征服英国后,为了收买人心,争取英国教会、贵族和各阶层人民的支持,于1066年签署了给予臣民一定权利的“王冠宪章”。
征服者威廉在“王冠宪章”中宣布,保证要“用正义统治人民、把国王的一切供给人民”,他还保证要制定正义的法律,并且保卫它;他特别强调,将禁止各种掠夺、暴力和不公正的审判。
这时发生了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十字军东征运动。
1099年,十字军领导人从穆斯林手中夺取耶路撒冷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起草了《耶路撒冷审判书》。
这份重要文件规定了在耶路撒冷,各国国王都要服从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的决议。
许多英国贵族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参与组织了耶路撒冷市政委员会。
当这些贵族返回英国后,他们就把限制国王权力的这种精神带回了英国。
此后在英国贵族反对王权的斗争中,就有了一个法律依据。
这样,十字军东征在世界人权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英国贵族的斗争下,1100年,国王亨利一世被迫颁布了一个宪章,史称“亨利宪章”。
这个宪章保证教会的自由,保证贵族的继承权。
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亨利一世表示限制他在控制贵族家庭妇女婚姻问题上的权力。
《自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要求给予贵族权利,限制王权;其目的是保卫贵族利益,结束约翰滥用权力的局面。
《自由大宪章》虽然是为了保卫贵族的利益,但是大宪章的内容既包括了人民应该享有的消极权利,也包括了人民应该享有的积极权利。
在消极权利上,《自由大宪章》着重限制王权,要求给予教会、贵族和骑士各种权利,特别是给予他们政治权利。
FOREIGN MAGAZINEFORGOTTEN VICTIMS《BBC 历史?西⑲至4貝刊约翰王:从爱尔 兰走出的暴君1215年6月,约翰王被迫签署了赋予臣民以自由的《大宪章》。
维多利亚时代的传记作家威廉•斯塔布斯评论道:“(约翰王是)英 国国王中最坏的一个……他罪孽深重。
”约翰王从1伯9年至124 6年统治英格兰,但他统治爱尔兰的 时间是其两倍。
《大宪章》开篇,便表明英格兰国王和爱尔兰领主约翰签署了它,约翰也是第一个正式将爱尔兰纳入其头衔的国王。
历 史学家在探讨约翰的统治给爱尔兰带来了什么影响,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倒置过来看,爱尔兰给约翰造成了什么影响?1471年,约翰的父亲亨利二世希望通过联合爱尔兰贵族来化解政治之困。
077年,亨利二世指定约翰为爰尔兰的未来统治者, 那时约翰只有岁。
"85年,18岁的约翰第一次率军来到爱尔 兰。
当时有人记载,约翰刚来到爱尔兰便命令他的手下嘲弄当地人,甚至去揪爱尔兰人长长的胡须。
但史实未必如此,当约翰回到英格兰后,罗马教皇送给他一个用孔雀羽毛装饰的金冠,这是军事 胜利的标志。
此外,约翰在爱尔兰签署了超过20张土地协议,可以看出当时的约翰年轻有为。
12世纪90年代,一名英格兰殖民者被谋杀,杀人者被要求以决斗的方式进行审判。
约翰亲自赴现场督战,由此约翰发现了自己对观看决斗的浓厚兴趣。
在爱尔兰,约翰还培养了他的“猎头”嗜 好:收集敌人的头颅作为战利品。
记载称,在1185年期间,“成百上干个头颅被送往都柏林”。
也同样是在爱尔兰,约翰开始醉心于 挑唆贵族间进行内斗,最终导致了 1215年的贵族叛乱o099年继位为英格兰国王后,约翰的残暴愈演愈烈。
他对他的两种暴行最为欣赏:1202年,约翰亲手或下令杀死了他的侄子亚瑟;1Z10年,在第二次出征爱尔兰后,约翰将他此前宠臣的妻 子和儿子关进监狱并饿死o 亚瑟的死亡直接导致了 1203年民众的反抗和法国的进攻,让约翰失去了诺曼底等领地,对贵族的驱逐也最终导致了一些贵族家族密谋废黜甚至杀死国王。
《大宪章》亨利二世(Henry II)死后几年,他的最小的儿子约翰(King John)继承了王位(1167——1216,1199-1216在位)。
约翰国王被认为是英格兰众王中最差劲的一位。
在成为国王之前他就恶名在外了。
约翰曾纠集一群野心家(careerist)对抗他的父亲。
当他的兄弟理查得一世(R ichard I, also known as Richard the Lionheart)在为“圣地”(Holy Land,《圣经》中的巴勒斯坦地区)而征战时,约翰则在寻求攫取王位的机会。
他贪婪地为自己聚集金钱财宝。
登上王位后,约翰国王行事更加不计后果。
在他在位六年间,他把除了在法国的一小块地之外的所有大陆领土(Continental fief)全部丧失。
许多英国人都相信那个传奇侠盗罗宾汉(Robin Hood)和约翰国王是同一时代的人。
许多关于罗宾汉的故事在民间口头传颂,尽管这些故事很多相互矛盾。
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众对约翰国王治下的社会环境充斥着大量严重社会问题感到不满。
约翰国王也和教皇(the Pope)发生过争吵。
1205年,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僧侣(the monks of Canterbury)冒着风险没有跟约翰国王商议就选出了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新选出的主教迫不及待地去寻求教皇的承认但约翰国王迫使僧侣举行另外一场选举以使他的财政大臣(treasurer)能成为主教。
然而教皇两方的人选都拒绝了。
教皇命令僧侣选他所宠幸的斯蒂芬·兰顿(Stephen Langton)作为坎特伯雷大主教。
愤怒的国王把遵从教皇的僧侣驱逐出了国境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收益。
为了报复约翰国王,教皇于是就对英格兰下了“禁止令”(the interdict: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 sentence debarring a person or place from ecclesiastical functions and privileges.),关闭英格兰的所有教堂并停止英格兰的所有公共服务仪式。
公元年英国签署大宪章在公元年,英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那就是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Magna Carta)被广泛认为是现代宪政制度的基石之一,对英国法律和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宪章的背景、重要内容以及对英国历史的意义。
一、背景在公元年的英国,国王约翰(John)统治下的政权混乱不堪。
约翰国王极度专制,对贵族、教廷以及平民百姓的压迫越发严重,导致国内出现了广泛的不满和抵抗。
贵族和教廷联合起来,要求制定一份保障受压迫阶层权益的法律文件,以限制君主的权力。
二、重要内容大宪章规定了君王与臣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国王不会滥用权力。
以下是大宪章的几个重要内容:1. 保障神职人员的权益:大宪章规定了教会的独立地位和自由。
这对于当时的英国社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确保了教会在政治和法律事务中的自主权。
2. 保护贵族的权益:大宪章限制了国王对贵族及其财产的统治权力。
国王不得强迫贵族交出财产,也不能随意剥夺其继承权。
3. 保障平民的权益:大宪章中也保护了平民百姓的权益。
其中包括限制国王对土地的征收和对市民的征税权。
此外,大宪章还确保了平等的司法程序,禁止非法拘留。
4. 强调合法程序:大宪章承认了法治原则,规定了合法审判的程序和条件。
这是大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奠定了英国法律制度的基础。
三、对英国历史的意义大宪章的签署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确立了国王与臣民之间的权利平衡,限制了君主的滥权行为,为后来的君主立宪制打下了基础。
其次,大宪章对英国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将法治原则确立为国家的基本原则,维护了公民的权益,为后来的英国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石。
此外,大宪章也对欧洲大陆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来的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在内,也从大宪章中获得了启示,并在建立独立的法治社会过程中借鉴了其中的原则。
在当代,大宪章仍然具有象征意义。
尽管大宪章的某些具体条款已经过时,但其核心原则仍然是现代宪政制度的基石之一。
约翰王King John(1167-1216)英格兰国王King of England(1167-1216),生于牛津,外号“无地王约翰”(John Lackland)。
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他曾试图在理查一世被囚禁的德国(1193-1194)期间夺取王位,但后来理查宽恕了他并指定他为继承人,从而剥夺了约翰的长兄杰弗利(Geoffrey)之子亚瑟(Arthur)的权利。
亚瑟的继承权要求受到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的支持。
《大宪章》就是由他签定的1265年贵族S.de孟福尔以摄政名义召开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参加的会议。
后来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特蕾莎·玛丽·梅(Theresa Mary May,简称“特蕾莎·梅”、“特雷莎·梅”或“特里莎·梅”、“特丽莎·梅”,港台译为“文翠珊”),1956年10月出生于英国伊特斯本,毕业于牛津大学地理专业。
英国保守党籍女性政治家,现任英国首相及保守党党首。
大学毕业后曾在银行界工作,1986年当选伦敦市议员步入政界,1997年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2002至2003年曾担任保守党党首,2010年保守党大选获胜后出任内政大臣。
[1] 2016年7月11日,新的党首及首相的选举程序中,最后一位竞争对手安德烈娅·利德索姆宣布退出竞选,特蕾莎·梅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党首和首相的继任者。
美国 1、1789~1797年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 2、1797~1800年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 3、1801~1808年托玛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 4、1809~1816年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5、1817~1824年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 6、1825~1828年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 7、1829~1836年安德鲁·杰克逊(Adrew Jackson)8、1837~1840年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Buren)9、1841年威廉·哈里森(William Harrison) 同年4月病死。
年英国大宪章签署1215年英国大宪章签署在英国历史上,1215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在这一年,英国的贵族迫使国王约翰批准了《大宪章》,即英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文件。
本文将回顾1215年英国大宪章的签署过程以及其对英国政治、法律和人权的重要影响。
一、大宪章制定的背景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统治下的王国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动荡。
国王的专制统治引发了贵族的不满和反抗,王国内部陷入了混乱和冲突。
为了缓解紧张局势,国王约翰被迫与贵族们进行谈判,并最终同意批准一份宪法文件,以限制自己的权力,保障贵族的权益。
二、大宪章的主要内容大宪章是一份含有63条规定的文件,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政治、法律和经济问题。
以下是大宪章的几个重要条款:1. 税收限制:国王不得随意征收额外的税收,贵族享有避免过度征税的权利。
2. 法律公正:保障人民的法律权益,确保公正和迅速的司法程序。
3. 贵族特权:贵族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地位,但也必须遵守国家法律。
4. 合法扣押:限制国王对人民财产的不合理扣押和征用。
5. 保护教会权益:保障教会的独立权利和财产安全。
三、大宪章的签署过程大宪章的签署过程可以追溯到1214年,当时约翰国王在面临外国入侵的威胁下,需要贵族的支持。
贵族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向国王提出了签署一份宪法文件的要求。
然而,这一要求在最初阶段遭到了国王的反对和拖延。
最终,在1215年6月15日,国王约翰不得不在伦敦的一片开放空地上,签署了名为《大宪章》的文件。
虽然国王签署了宪章,但他立即撕毁了该文件,并试图恢复他的专制统治。
然而,贵族们并不接受这种行径,他们组织起来,甚至采取了武装行动,最终迫使国王不得不重新接受宪章的规定。
四、大宪章对英国的影响大宪章的签署开创了英国宪政的先河,为后来的政治和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大宪章对英国的重要影响:1. 宪政思想的兴起:大宪章强调了限制和平衡政府权力的理念,为以后的宪政思想奠定了基础。
英国自由大宪章的意义简述六百字摘要:一、引言二、英国自由大宪章的背景1.约翰国王与贵族的矛盾2.贵族抗议与《自由大宪章》的制定三、英国自由大宪章的内容1.对国王权力的限制2.保障贵族权益3.司法独立的初步确立四、英国自由大宪章的影响1.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2.民主思想的传播3.法律制度的完善五、结语正文:在英国历史的长河中,自由大宪章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它诞生于约翰国王(King John)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约翰国王在位期间,由于征税政策、战争失利等原因,与贵族阶层的关系日益紧张。
为了平息贵族的抗议,1215年,约翰国王被迫签署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自由大宪章》。
《自由大宪章》共有63条条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
在这份文件中,约翰国王承诺尊重法律,不再随意剥夺贵族的土地和财产,同时保障贵族的权益。
此外,宪章还确立了司法独立的初步原则,使得司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国王的操控。
《自由大宪章》的签订,对英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英国逐渐发展出了以议会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国王的权力逐渐受到制约。
其次,《自由大宪章》传播了民主思想,为后来的民主制度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
最后,它对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宪章的签订使得司法体系逐渐独立,为英国法律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总之,英国自由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法律文件。
它不仅在当时缓和了国王与贵族的矛盾,还对英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由大宪章》:影响历史八百年作者:刘璧君顾盈颖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04期1215年6月15日,51岁的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与起兵造反的贵族和主教们和解,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的效力并没有随着签约双方的离世而消失,没有因时代变迁而封存。
它持续得相当久,它的基本原则影响至今,不仅影响着英国,还影响了全世界。
英格兰《大宪章》的签署被认为是宪政的起源。
1066年诺曼在英国建立了诺曼王朝(House of Normandy),英国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建立,王权得到巩固。
在这个制度中,作为最大领主的国王和贵族封臣或由于共同利益而相互依赖配合,或由于利益冲突产生对立。
虽然王权看似宽泛,但是不能逾越封建统治秩序许可的界限。
约翰王在1199年登基之后,在国内征收“兵役免除税”,加重英国市民税收负担,设置额外的税捐,同时没收封臣的领地,干涉封建法庭的权利。
这些行为违反了传统的封建习惯,破坏了封建制度。
同时约翰在与教皇的斗争中落败,国王威信大大受损,使国内各界深感蒙受屈辱。
再加上他在与法国的战争中一再失利,使英国丧失了原有的在欧洲大陆的大部分领土。
内外交加下,矛盾不断升级。
此时,因诸多利益受损而反对王权的贵族伺机而动,展开了反对国王的斗争,并获得了市民的支持。
1215年6月15日,面对武装反叛的胁迫,约翰王与贵族达成“和解”,在泰晤士河畔的兰尼米德草地上签署了《自由大宪章》。
但大宪章的签订在约翰王心中并未真正得到认可,而是成为他拖延时间,再次布置军事力量的缓兵之计。
就连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 Ⅲ,1198~1216在位)也宣布宪章内容无效。
于是,英国即陷入内战。
但不久后,约翰王突然病逝,亨利三世(Henry III,1216~1272在位)继位,大宪章才得以被确认。
《自由大宪章》,即《大宪章》(Magna Carta或Grand Charter),由一个序言和63个条文构成。
主要内容包括了:在第一条的位置首先规定了英国教会应予以自由,教会的权利不受侵犯。
⼤宪章:英国⾃由的奠基⽯2019-08-04在⼤宪章颁布后的两个世纪内,⼤宪章对于英国议会的产⽣和议会制度的形成、⼈权保障及法治的早期发展,仍然功不可没。
⼤宪章(拉丁语:Magna Carta,英语:The Great Charter)是英国于1215年订⽴的拉丁⽂政治性质法律⽂件。
拉丁⽂象征着神圣性和权威性,是当时英国贵族⽤来对抗英王(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权⼒的封建权利保障协议。
订⽴⼤宪章的主因是教皇、英王约翰(John)及封建贵族对王室权⼒出现意见分歧。
⼤宪章要求王室放弃部分权⼒,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
⼤宪章是之后英国建⽴宪法政治长远历史过程的开端。
然⽽例如1509年上任的英国国王亨利⼋世(Henry VIII)随意杀害贵族和后妃,之后的玛丽⼀世(Mary I)杀害许多新教徒,接下来的伊丽莎⽩⼀世(Elizabeth I)⼜处死贵族表亲,⽽且各地法官也⼀直由国王和贵族指派,⼤宪章被遵守和执⾏得并不彻底,这⼀点也是需要看清楚的。
英王约翰的政治危机念过英语民族史的⼈都知道,1066年,来⾃法国北部斯堪的那维亚(Skandinavien,包括今丹麦、瑞典、挪威)的诺曼⼈(Normans)⼊侵英格兰(Eng-land),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诺曼⼈很快底定英伦半岛,建⽴政权。
在诺曼⼈成为英国的国王后,于11及12世纪逐渐强⼤。
他们建⽴的集权政府,加上原⼟著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统治,还有盎格鲁⼈(Angles)和诺曼⼈在诺曼底(Normandie)所拥有的⼟地,形成联邦制(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使英国国王在1199年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有权⼒的国王。
当⽇王室通⽤语为法语,⽼百姓则说英格兰语(Englisc),就像⽇本,不同阶级、阶层,有不同的语⾔。
但是百余年后,新来的贵族与⼀般阶层混合。
公元1215年,英王签署的【自由大宪章】是一份怎样的文件大宪章(英文:The Great Charter )是英国于1215年订立的宪法,用来限制英国国王(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的绝对权力。
订立大宪章的主因是教皇、英王约翰及封建贵族对王室权力出现意见分歧。
大宪章要求王室放弃部分权力,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
大宪章是英国在建立宪法政治这长远历史过程的开始。
话说这英国国王约翰是历史上有名的一脓包国王人称lackland(无地王) 在他执政期间与法国贵族交战结果丧失了很多英国贵族在法国的属地(也就是说在法国投资房地产失败了)后又与教皇发生了争执(教皇干涉国王的婚姻大事起到了居委会主任的作用)结果胳膊没教皇的粗又屈服于教皇引起大部分贵族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 1215年6月10日,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英格兰国王约翰。
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
同年6月15日,约翰在兰尼美德(RunnyMede)为法案盖上王室的盖章,贵族在4日后(6月19日)重申效忠约翰。
最后王室秘书将国王与贵族间的协议正式登录,即成为最初的大宪章,并将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王室官员及主教保存。
(类似于连哄带骗加恐吓的意味国王内心是不情愿的可问题是国王已身不由己了)1215年的大宪章确立了一些英国平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亦保障了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同时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了国王及王室官员的行为。
一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未经贵族大会同意不得加征赋税不得发动对外战争国王无权干涉教会事务(这些在同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在大宪章的执行过程中逐渐衍射出了人身保护的概念: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
根据这个条文的规定,国王若要审判任何一个人,只能依据法律;而不能以他的私人喜好来进行。
九年级历史大宪章内容大宪章,又被称为《伦敦市和平法案》或《约翰无君威之征税和逮捕法令》,是英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宪政文件之一。
它于1215年6月15日由英格兰国王约翰一世签署,并在伦敦附近的芒特寺(Runnymede)被贵族们逼迫签署。
大宪章的签署标志着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和自由的制约,成为后来西方民主制度的重要基石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历史大宪章的内容。
首先,大宪章规定了法治原则。
宪章强调了国王必须遵守法律和约定,限制了国王的任意行动。
根据大宪章,国王不能随意征税,而是需要争取大家的同意。
此外,宪章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禁止非法征用私人财产。
这些原则对于确保国家稳定和公平非常重要。
其次,大宪章确立了权力平衡的原则。
宪章规定了两个主要机构的职责和限制,即国王和大议会(Parliament)。
大宪章规定国王需要获得大议会的同意才能制订和修改法律。
这一条款奠定了英国宪政体制的基础,确保了国王不能随意滥用权力。
继而,大宪章还关注了个人自由权利。
宪章规定了被捕和关押的程序,保障了所有自由公民的权益。
此外,宪章还强调了公民的权利,保护了商人、教士和其他特权群体的权益。
这些条款为个人和社会自由奠定了基础,对后来的人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大宪章涉及了对基础社会制度的改革。
宪章规定了国王不能任意任命官员,而需要通过适当的程序来任命合适的人选。
此外,宪章还规定了司法制度的改革,确保了公正审判和公正对待。
最后,大宪章还探讨了特定群体的权益。
宪章保护了教士的权益,规定国王不能干涉教会事务。
此外,宪章还保护了封建男爵和领主的利益,规定了他们的税务和赔偿问题。
总之,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法律文件,它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宪章确立了法治原则、权力平衡、个人自由权利和基础社会制度的改革。
这一文件对西方宪政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并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效仿。
大宪章是保障权力制衡和人权保护的重要里程碑,为国家的稳定和公正打下了坚实基础。
800年前的今天,1215年6月15日,内忧外患、走投无路的英格兰国王约翰(King John,1167-1216)在泰晤士河旁兰尼米德(Runny Mede)的一片美丽宁静的草地上被迫答应25位贵族代表的要求,签署《大宪章》(Magna Carta)。
因为这份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这位英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得以永载史册。
(为了庆祝大宪章800周年,伦敦大英图书馆首次展出四份幸存的1215年大宪章(Magna Carta)的原稿。
)这份用拉丁文书写在一张差不多A3大小的羊皮纸上的文件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国王权力,保障贵族和自由民的权利。
后来的历史演进证明,《大宪章》所创造的“法治”(rule of law)理念不仅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石,也是人类民主宪政的源头。
【一】迄今有关《大宪章》的各种学术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因而无意在这里画蛇添足。
我只想指出一点,这也是古往今来关于它的共识:就《大宪章》的文本来看,它的最大突破在于对“绝对王权”的否定。
《大宪章》承认,英格兰国王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但却拒绝承认这一“神圣权力”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
相反,它声称,国王只是贵族“同等中的第一个”,没有更多的权力。
而在总共63条、4000多字的《大宪章》中,最重要的第61条(即所谓“安全法”)规定,由25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可以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如果国王的行为违背了《大宪章》,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武力,剥夺国王权力和财产。
在信奉“君权神授”的中世纪政治合法性框架内,这种加诸王权身上“契约”是史无前例的。
绝对权力终结的地方,就是法治开始的地方。
然而,如同人类历史上的所有里程碑事件一样,《大宪章》的意义并不仅在于其文本所传递的精神本身,更在于以后的历史发展幸运地让它的价值得到了凸显。
如果遍查世界各个文明的史籍,我们一定能够搜寻到许多类似于《大宪章》这样限制王权的事件和文献。
就拿中国来说,史载,早在殷商初年即发生过贤臣伊尹“放太甲于桐”、7年后还权给这位已经改过自新的殷王的重大政治变故,这也是历代儒生津津乐道的故事,在性质上与英格兰贵族胁迫约翰国王签署《大宪章》如出一辙;儒家经典《尚书•泰誓中》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名言,它几乎已经将“受命于天”的统治者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同意之上;甚至直到传统专制集权达到顶峰的明清时期,仍然有黄宗羲这样的学者对绝对王权发起强有力的批判……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历史事件为中国的法治和宪政奠定了基础。
简明英国全史(八)失地王约翰与大宪章“失地王”约翰是亨利二世第四个儿子,也是最小的一个。
在他出生时就受到父亲亨利二世的喜爱,但是由于安茹家族的封地之前已经被几个兄长分封殆尽,因此,约翰刚开始并没有得到封地,所以,被冠之以“无地者”((John Lackland),所以说失地王约翰这个翻译法有失公允,但是很可惜的是,这个绰号如同他头上挥之不去的诅咒,伴随了他的一生。
英国对于失地王约翰的画像如此猥琐,这在其他君主身上很难看到约翰是理查的幼弟,按照史书描述此人生得五短身材,性好猜忌,心胸狭窄,其性格之复杂多变,实在难以一言以蔽之。
说实话,对他外貌的描叙,很可能言过其实,把反面人物脸谱化是各个国家写历史的通病。
约翰即位1199年,勇武善战的英雄国王理查,英年早逝,理查一世到死没有生育,能够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就只有理查德的四弟约翰以及三弟杰弗里的遗腹子阿瑟。
理查德一世生前曾经立下遗嘱,当他去世之后,阿瑟会成为王国的继承人,但是,就在他临终前的那一天晚上,他的母亲埃莉诺陪伴在他身边,劝说理查德将王位传给约翰。
虽然遗嘱在王位继承时具有关键的法律效应,但是对于欧洲封建社会的“立长”原则,嫡子嫡孙继承王位的合理性要大于叔父们继承王位的合理性。
但是诺曼征服后的英格兰并没有长子继承的传统--------征服者威廉死后,继承他的是次子威廉,而不是罗伯特;威廉二世死后,继承他的是弟弟亨利,也不是罗伯特;亨利一世死后,他的外甥史迪文夺取了王位,他的女儿玛蒂尔达为此而发动一场王位争夺战;狮心王曾任命外甥阿瑟为其继承人,但其后又改变意见,选择约翰为其继承人,可见主宰王位继承的更多是是政治因素,而非血缘关系。
所以得位不正很可能只是贵族作乱的借口罢了。
具体参见简明英国全史(五):金雀花王朝现实版“冰与火之歌”的前传理查德去世的消息传出去之后,金雀花欧洲大陆领土的贵族们普遍支持阿瑟,安茹,缅因,都兰,布列塔尼的贵族公开拥护阿瑟的继承权,尤其是布列塔尼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