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遵义会议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28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归纳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长征(战略转移)原因直接原因:红军第________次反“围剿”的失败。
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长征时间:________年10月—1936年10月。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遵义会议(转折点)。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会址知识点2过雪山草地遵义会议→四渡________(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________(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爬雪山,过草地。
知识点3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________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
(2)________会师(1936年10月):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长征胜利的意义(1)粉碎了________________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________。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知识演练核心知识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
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
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三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
”与材料中“遭到挫折”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一次反“围剿”B.第二次反“围剿”C.第三次反“围剿”D.第五次反“围剿”2.下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如果要求你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A.1933年10月B.1934年10月C.1935年10月D.1936年10月3.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
”“分界线”喻指的是长征()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C.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核心知识点——过雪山草地4.红军长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是()A.四渡赤水B.巧渡金沙江C.突破乌江D.强渡大渡河核心知识点——红军胜利会师陕甘5.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这里的陕北具体指()A.遵义B.吴起镇C.会宁D.瑞金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历史研究】遵义会议研究述评近年来,由于1935年陈云同志传达遵义会议情况提纲手稿等重要历史文献的发现与公布,以及当年一些会议参加者所写“回忆录”的发表,为进一步了解遵义会议提供了许多新的史料。
契约基础上,党史工作者对遵义会议及有关总是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
年初在贵州召开的纪念遵义会议学术讨论会,交流了这些研究成果,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新的研究课题。
(一)对遵义会议及有关总是的研究的新成果,除已为人们熟知的关于开会时间和关于组织问题的决定两项外,仅就笔者见闻,分八个问题概述如下:1、关于长征是怎样开始的问题过去通常讲长征开始是党中央和红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
现在看来,这样说不准确。
十来万人不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齐出动。
事实上,党中央是有关年左右时间作了准备的,而广大指战员确是没有精神准备的。
陈云同志于1935年秋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载:“此次红军抛弃数年经营之闽赣区域而走入四川,显系有计划之行动。
……以我之目光观之,则红军确已进行了充分准备。
”接着作者叙述了从5月开始扩军,8月兵工厂、被服厂日夜准备等情况。
伍修权同志在《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回忆遵义会议的前前后后》一文中讲:“一九三四年春,李德就曾同博古谈话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到湘鄂西去,同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接着作者叙述了6、7月间派出红七军团与红十军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8月命令红六军团转移湘鄂西等军事行动,指出这“都是为了配合红一方面军主力的大转移”。
程子华同志回忆,1934年4、5月,中央就着手战略转移了。
5月,周恩来同志派他到一个部队去工作时,告诉他准备离开中央苏区。
2、关于通道转兵问题过去的习惯说法是,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后到通道,党中央在那里召开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师,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人教版八年级上上册历史十个条约,十个会议
十个条约:
第一,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
第二,1843年,中美望厦条约
第三,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第四,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第五,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
第六,1858年天津条约
第七,1860年北京条约
第八,1860年中俄瑷珲条约
第九,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第十,1901年,辛丑条约
十个会议:
一、中共一大
二、中共二大
三、中共三大
四、八七会议
五、古田会议
六、遵义会议
七、中共七大
八、七届二中全会
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中国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党的创建时期▲“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①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思想基础③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3)内容: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4)意义: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二)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1937年)▲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再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1)内容:①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中央主要负责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②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负总责,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七大”(1945年4月,延安)(1)目的: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前途问题(2)内容:①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总第十三课时第14课《红军长征》〖自主梳理〗:一、长征的开始1.反“围剿”失利:____年秋,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___次“围剿”。
_____等人命令红军全线出击,红军屡战不胜,根据地日益缩小,敌军逼近瑞金。
2.突围长征:_____年10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从_____、_____等地出发,突围长征。
二、遵义会议1.时间、地点:___年1月,中共中央在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会议内容:⑴会议批评了______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______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⑵改组了_________,增选______为政治局常委。
3.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______代替博古负总责。
接着成立由____、____、____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负责全军的_____。
4.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确定了以______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_______和_______上________的转折点。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1.艰难过程:遵义会议后,红军四渡______,巧渡______,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强渡____、飞夺____,翻过_____,走过__________。
2.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______,与________根据地的红军会师。
3.长征胜利:________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__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_____________,使中国革命_____________,为开创中国革命的__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点拨解惑〗: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P69)①根本原因是博古等“左”倾思想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有严重错误。
②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帝国主义对蒋介石的支持等也是其中的原因。
2、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P72)①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背景: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
2.战略转移(1)原因: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3)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4)过程: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惨重,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遵义会议(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3)意义: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思维拓展】为什么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一,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避免了中国革命遭到更为严重的损失。
第二,遵义会议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了改组,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第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
课文注释:遵义会议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问题。
会上,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总结的主报告,周恩来作副报告。
张闻天作反报告,毛泽东、王稼祥作重要发言。
他们尖锐地批判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
多数人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
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负责全军行动。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1/ 1。
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根据本讲,()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
正确答案:B、广昌3、在毛泽东同志的指挥下,红军()渡赤水。
正确答案:D、四5、李德想通过()的打法与国民党对抗。
正确答案:C、阵地战6、邓小平同志曾在()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评价“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
正确答案:D、19787、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和凯丰就()这本书进行了争论。
正确答案:B、《孙子兵法》多选题(共6题,每题5分)1、关于遵义会议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A、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遵义会议是一个关键B、否定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C、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领导D、挽救了党E、挽救了中国革命2、长征期间涉及调整战略方向的会议有()。
正确答案:C、黎平会议D、通道会议E、猴场会议3、根据本讲,红军未能很好团结()领导的反蒋力量,导致丧失有利时机。
正确答案:A、李济深B、蔡廷锴4、关于遵义会议决议说法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A、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讨论。
B、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
D、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5、根据本讲,遵义会议后新三人团包括()。
正确答案:A、周恩来B、毛泽东D、王稼祥陈云给共产国际的汇报中提到的长征初期犯的三个错误包括()。
正确答案:A、部队出发西征前,在党内、军内和群众间没有进行足够的解释工作C、上路时带的辎重太多D、李德式的、教科书式的指挥不顾实际判断题(共7题,每题5分)3、遵义会议是在1934年1月份召开的。
正确答案:错误5、根据本讲,黎平会议后毛泽东同志被增补为政治局常委。
正确答案:错误7、本讲介绍了王稼祥同志反博古的报告。
正确答案:错误单选题(共7题,每题5分)1、根据本讲,《张闻天传》中张闻天同志从()年开始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
正确答案:B、19352、根据本讲,()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