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7
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分析一、一模考题回顾: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宿山寺项斯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
(5分)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
(每点1分)(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
(4分)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
(2分)二、高考真题引路: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2011高考江苏卷)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知识讲解】“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
回答重在脉络,但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解题分析】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
第(1)题已经暗示你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李白诗的高度评价;第(2)题也暗示你这两句诗是一层,是借写景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剩下的两句当然是一层,盼望与李白相见讨论诗歌。
我们要关注的是“构思”特点:首尾相应,以评诗起始,以盼望论诗作结,全诗立足“诗”来构思。
语文诗歌鉴赏全方位解题思路及技巧诗歌鉴赏题主要包括分析意象类、分析意境类、分析主旨型、表达技巧类、语言炼字类、分析诗眼类等六种题型,诗歌鉴赏答题时要分三步走,一是读懂诗歌,二是审读问题,三是科学答题。
1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步骤1、读懂诗歌(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结构上的结构手法)2、审读问题(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
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2语文诗歌鉴赏类别A、借景抒情类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
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
抓物的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
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古代诗歌鉴赏基础知识及答题思路(学生用)一个思路:语言-意象-意境-主旨(情感)一个方法:从原作中找根据。
一个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
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
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
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
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依法解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第一步:读懂内容。
1、看题目作者。
看题目,《过香积寺》,提出写作缘由。
看作者,王维,想到其“身陷叛军,皈依佛门”的人生经历,想到其“求佛求禅”的诗歌内容,想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
2、看意象炼字。
看意象,诗中写了“云海”、“古木”、“钟”、“泉声”、“危石”、“日色”、“青松”、“薄暮”、“潭”等意象,结合起来看,都是山中之物,而不是世俗之物。
理解到这里就够了。
看炼字,一、二两联中无,三联中“咽”是人的动作,却用于泉声,可算一个;“冷”本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改变了词性,可算一个;四联中,“空”形容词作动词,改变了词性,可算一个。
(注:以上思维过程,只是在考试时,边读边想的过程,并不细究。
如果后面考到了某个问题,可回过头来,再加细究)3、看语句表达。
阅读全诗,无难解之句4、看诗后注解。
注解解释的是全诗的最后一句,而最后一句很显然是全诗的主旨,了解了什么是“安禅”,什么是“毒龙”,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是一首“悟道悟禅”的诗。
第二步:划定类型。
给全诗划定类型,应从心里大体知道,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写幽静的环境,表达了对于“佛道”的追求。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是什么?了解他的表现手法及题干内容,根据要求答题。
以下就是我整理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及解题步骤,不会做诗歌鉴赏题的宝宝们要认真阅读哦!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及技巧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获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精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高中语文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1.抒情言志的方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气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留意情景全都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爽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假如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
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绽开。
高三诗歌鉴赏复习实施点面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试题得分难度较大的题目之一,教学却陷入了劳而无功的困窘局面,诗歌被称为文学之上乘,其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深邃,所以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试题得分难度较大的题目之一,高三学生畏惧诗歌鉴赏,觉得花时较多却成效极少,劳而无功之后就不愿意在此方面多下功夫,老师也对此抱怨较多,认为“教和没教一样,得分都很低”,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让学生有兴趣、有成效地学习呢?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探究的。
为了改变诗歌鉴赏教学的困窘局面,近年来笔者在复习中进行点面结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点面结合教学是指在诗歌鉴赏过程中,运用联系的观点,抓住诗歌的重点字词、关键语句作为突破口,把握行文的脉络,进行文意的疏通,融会贯通实现整体阅读的教学,现作如下阐述:一.实施点面结合教学依据1.现实依据在高三诗歌鉴赏复习时,老师采取的复习方法一般是让学生进行练习训练,而后老师讲评,可是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教学效果不理想,因为就题讲解学生只是当下明白,换了新题又手足无措了,而诗歌数量众多,单单唐诗就有五万首之多,不可能题题讲解,而且高三时间紧迫,多花时间就影响到其它知识板块的学习,老师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如果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教给学生一个行之有效的鉴赏方法,而且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理论依据马克思哲学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基于联系理论,诗歌联系也是两个层面:诗歌内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不同诗歌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而笔者把这种相互联系具体阐述为点面结合。
二.实施点面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一).学会鉴赏针对诗歌联系的两个层面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1.“点”上突破,聚点成“面”“点”上突破中的“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篇章结构类题型答题技巧和思路解析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我认为做好古典诗词的复习应该采用如下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给学生梳理关于诗歌鉴赏的理论知识,如诗歌的选材、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诗歌表现手法、诗歌的思想感情等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如果能够和诗歌相结合会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做题的过程就是练兵的过程,要想在做题中有真正的提高,一定要从理解能力入手。
理解离不开翻译,翻译的过程就是疏通文意的过程,因此我要求学生要将每首诗大致翻译,疏通诗意,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多数学生读不懂诗歌,领会不了诗歌之美,因此在平时的阅读中也会避开诗歌这一文学形式。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同时加大积累量,只有读多了,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常见词语、常见句式才有可能被掌握。
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诗歌鉴赏题都要将其熟读甚至背诵,每首诗歌至少要读10遍左右,这样才可能对诗歌有一个印象式的理解。
拿到一首诗,学生要先读,读对字音,读顺停顿,初步理解诗歌每一句话的意思。
读顺之后,要再次阅读,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
然后就是深入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诗歌中的意象有无比喻或是象征的含义,某个字是否用的准确传神等等。
之后由老师补充讲解,纠正错误或是深入理解,打开思路,增加积累。
之后再思考题目,重点是审题,可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答案,大家共同探讨答题规范。
最后再读诗歌,将本诗深深地印于脑海之中。
诗歌鉴赏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诗歌的主题,我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术语将其概括为:诗歌之志,诗歌之象,诗歌之艺,诗歌之语。
诗歌的感情是最难的,要当做难点突破;诗歌的形象次难,要将其摆在第二位。
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相对简单,或者是有固定的程式,可以作为简单讲解的板块。
讲完之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了诗歌鉴赏的复习方法、做题讲题的步骤、诗歌鉴赏的技巧。
复习方法大致有五点:1、熟读背诵每一道诗歌题。
(积累)2、理解翻译每一道诗歌题。
高二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诗歌鉴赏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然而,面对复杂多样的诗歌,如何准确理解并正确解答鉴赏题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高二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水平。
一、整体把握诗歌结构在解答诗歌鉴赏题之前,首先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结构。
通常,一首诗歌由标题、主题、诗句、韵律等组成,而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往往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与呼应。
因此,在解答鉴赏题时,我们可以从整体入手,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与思想情感。
二、注重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语言与修辞手法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鉴赏题中常见的考点。
在解答题时,需要对诗歌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解读。
比如,可以注意一首诗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通过何种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画面,从而对整首诗的独特之处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注意诗歌的抒情与意境抒情与意境是诗歌的基本特点,也是解题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
在解答题时,我们要从作者的抒发情感和表达意境的角度分析诗歌的内涵。
可以思考作者通过怎样的抒情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又通过哪些意象塑造了作品的鲜明意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文化内涵。
四、综合考虑作者背景与时代背景诗歌是作者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和理解的产物,因此在解题时,我们不能忽略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可以探究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五、举一反三,提升思辨与创新能力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提升自己的思辨与创新能力。
在解答题时,可以将所学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应用到其他诗歌中,通过对比和分析,更好地领悟诗歌的审美价值。
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如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在鉴赏题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高二语文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需要我们全面把握诗歌的结构、注重语言和修辞手法、关注抒情与意境、综合考虑作者背景与时代背景,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不断提升思辨与创新能力。
诗歌鉴赏: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学生版)诗歌鉴赏专题:构思技巧与构思脉络“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技巧(结构安排):1、物与情的关系: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结构特点(起-承-转-合)重章叠句、伏笔铺垫、比兴、统领全诗、照应、承上启下、抑扬、总分总等。
3、如何体现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等。
【构思技巧举例】1.抑扬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之分。
抑扬,“抑”是贬抑否定,“扬”是褒扬肯定。
为了褒扬肯定某一方面,意先对其他方面作贬抑否定这叫欲扬先抑。
“扬”是目的,“抑”是手段。
为否定和贬抑某一方面,故意先对其他方面作一褒扬,这叫欲抑先扬。
“抑”目的,“扬”是手段。
“抑”与“扬”是对立统一的。
运用抑扬手法,可以尽情抒发情感,还可使行文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便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展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象。
2.层层铺垫如宋朝苏辙的《江上看山》:“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褚”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伏笔照应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
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到“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总结【一、诗歌的文体常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按形式分为:(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曹丕《燕歌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出塞》、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渭川田家》。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①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无须对仗。
②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3)词①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
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④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题与内容有关。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如何正确理解诗歌】1、关注诗歌题目因为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缘起、时间、地点、人物、场合、事件、主旨、感情基调等,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4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1一、基础部分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1、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2、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二、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2023备考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结构思路(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行文结构(构思立意)方面的技巧及鉴赏术语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寄寓寄托、怀古伤今、起兴、做铺垫、埋伏笔、呼应照应、水乳交融、浑然天成、以动写静、点面结合、想像联想、开门见山、逐层拓展、环环相扣、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伏笔照应、点题、委婉、以乐写哀、以景结情。
1.提问方法:⑴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⑵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2.解答分析:诗歌有思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
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3.答题步骤:⑴概述诗句的内容。
⑵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⑶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4.答题示例:山房春事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请简析本诗的构思之妙。
(步骤一)一、二句写梁园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乱鸦翻飞,遥望前方一片萧条;三、四句以“旧时花开”反衬现在的人去园空。
(步骤二)这样,一、二句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三、四句就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慨,显示主旨。
(步骤三)从而表达了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
二、专项演练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章叠句。
【解析】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
《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
《桃夭》的三章之间只是变换了个别词语,运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
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分析;一、一模考题回顾:;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山寺;项斯;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山果落
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分析
一、一模考题回顾: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
宿山寺
项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
(5分)
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
(每点1分)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
(4分)
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
(2分)
二、高考真题引路: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2011高考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知识讲解】“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
回答重在脉络,但
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解题分析】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
第(1)题已经暗示你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李白诗的高度评价;第(2)题也暗示你这两句诗是一层,是借写景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剩下的两句当然是一层,盼望与李白相见讨论诗歌。
我们要关注的是“构思”特点:首尾相应,以评诗起始,以盼望论诗作结,全诗立足“诗”来构思。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三、解题方法探究:
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一)、“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知识积累:
1、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②二分法。
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③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2、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
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四、实战演练:
1、基本题型:分析构思脉络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2苏北四市高三语文三模)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
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1分)
(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1分))
方法小结:
2、变式一:分析诗歌的线索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南通高三二模)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4分)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3、变式二:分析诗歌的写法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盐城二模)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方法小结: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
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
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3分)
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3南通高三第一次调研)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
敢向青天问明月。
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
(4分)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1分),接着写“忍泪”的原因(1分),再写前路的艰险(1分),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