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良传统文化名言警句
- 格式:docx
- 大小:23.68 KB
- 文档页数:4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句至理名言。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名言。
4.经典国学传千古,传统文化照万代。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
6.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
风水、堪舆、预测之学。
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7.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智慧之源。
9.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中华文明。
10.传承经典,光耀未来:致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1.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2.经典浸润人生,传统铸就未来。
13.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
德。
”——《诗经》说:“上天生育了人类,万事万物都有法则。
老百姓掌握了这些法则,就会崇高美好的品德。
”
14.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
15.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治国为末。
传承传统文化的名言有: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比喻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2.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这是美国作家亨利·门肯的名言,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提醒我们要重视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
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自《孟子》,提醒人们做事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规范,才能取得成功。
5.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这句话鼓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
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中的名言,强调了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礼仪规范也就无从谈起。
7.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筑精神家园。
这句话呼吁人们共同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
8.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表达了一种坚守原则、不妥协的精神。
9.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的名言,强调了节俭是一种美德,而奢侈则是恶习。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的表率作用和责任意识。
11.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中的名言,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12.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珍惜并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
1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中的名言,表达了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
1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表达了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生命的珍视。
弘扬传统文化名言警句155句1、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
――《管子·形势解》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3、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4、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9、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卜居》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5、失信不立。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16、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17、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1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黄鹤楼》1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1、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2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2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24、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左传·僖公九年》25、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26、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吕氏春秋·用众》27、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上》28、见善则迁,见过则改。
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乾·象》2、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3、改过不吝。
——《尚书·仲虺之诰》4、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5、父慈而教。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6、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8、知耻近乎勇。
——《礼记·中庸》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10、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1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论语·学而》12、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13、视死如归。
——《管子·小匡》14、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15、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16、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17、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桓宽《盐铁论·孝养》18、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1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周易·系辞上》20、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2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22、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
——陈子昂《座右铭》2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26、仁者寿。
——《论语·雍也》2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28、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孟子·离娄上》29、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30、见得思义。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名言名句1.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有哪些1.文化成就未来,遗产不容忘怀。
2.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3.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4.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5.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6.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7.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8.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
9.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10.培养中国魂,树立中国心。
1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12.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13.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14.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15.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2.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3.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4. 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
5. 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2.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1.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2.过而不改,是为过矣。
——孔子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4.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
——孔子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渔夫》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8.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9.命为志存。
——朱熹10.志当存高远。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金句1. 以德立身,以德行事。
2.君子行不言,言则必行。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仁者爱人,智者爱物。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7.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9.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10.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1.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2.知足者常乐。
13.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14.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生何处不相逢。
15.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16.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17.强龙难压地头蛇。
18.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9.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脱贫先读书。
2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3.观今夜天象,知天下大事。
24.用户至上,用心服务。
2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6.世上的不公正,就是我没有做的好。
27.和气生财,和谐发展。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0.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1.心有所畏者,人有所不敢为。
32.不怕虎一般的敌人,只怕猪一样的队友。
33.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3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6.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37.万事开头难,凡事有始终。
38.人不知,不怪其过;人知而不改,可谓知过能改。
39.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0.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4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43.机会只对进取有准备的人开放。
44.心怀梦想,向着目标前进。
4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6.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47.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48.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49.失败是成功之母。
5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1.坚持就是胜利。
52.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5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继承传统文化的名言导读:本文是关于继承传统文化的名言,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传统文化,让生活更美好。
2、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3、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4、感受文化色彩,领悟遗产真谛。
5、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6、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7、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8、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9、习文通古今,惠民在人心.10、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11、爱我中华,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12、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13、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14、承古贤经略,播种栋梁之苗。
15、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立足本国,面向世界。
16、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17、传授东方经典,培训传统文化。
18、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19、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20、继承中华文明传统,挖掘优秀文化精髓.21、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22、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23、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24、文化遗产是个宝,社会发展离不了。
25、千古文化留遗韵,一代文明展新风.26、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27、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28、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9、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30、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32、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33、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34、文明凝聚力量,文化成就辉煌。
35、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36、先人神力绝技,鬼斧神工天姿。
37、文化传承文明,遗产不再遗憾.38、扬智者之帆,行慧者之路.39、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40、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41、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42、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43、破坏古迹,就是破坏你的未来.44、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语录
以下是一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语录: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2.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3. 满招损,谦受益。
——《大禹谟》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5.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7.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10.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这些语录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文化传统的名言: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言发扬传统不是守旧,而是承前启后。
我们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传统的名言名句,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传统的名言名句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守仁《改过》2、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3、人不可以不就师矣。
——王符《潜夫论·赞学》4、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杨雄《法言·学行》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6、师道立则善人多。
——《海瑞集·赠陈元山任古田司训序》。
7、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韩昌黎集·师说》。
8、最革命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最古老的传统的人。
——罗曼·罗兰9、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10、不师者,废学之渐也。
——《吕衡州文集·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12、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
——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13、假如传统或“世代相传”的意义仅是盲目地或一丝不苟地因循前人的风格,那么传统就一无可取。
——艾略特14、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篇》。
15、其交也以道,以接也以礼。
——孟子有关传统的名言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
天子章》2、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唐〕韩愈《师说》。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朱舜水集·劝兴》。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6、疾学在于尊师。
——《各氏春秋·劝学》。
7、师以质疑,友以折疑。
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16.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18.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生书》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20.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列传》21.志小那么易足,易足那么无由进。
——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晁错论》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2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关于优良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礼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长幼有序。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
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苏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李毓秀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
——陈宏谋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
——周秉清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
——周秉清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朱柏庐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9个励志的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作者:佚名来源:中华励志网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3日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
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4:毛遂自荐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篇(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
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
”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
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
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
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
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
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
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
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
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中国传统小故事5:水滴石穿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
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凌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
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
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
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
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国传统小故事6:杞人忧天从前有个小国家叫杞。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
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
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
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
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
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
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
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
你尽管放心。
”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
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
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
”杞国人听了,心里好像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
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中国传统小故事7:亡羊补牢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兴,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中国传统小故事8: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达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
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