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三位数的加法笔算(连续进位)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二年级下册)》59~6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计算方法,增强估计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的算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任务单、当堂检测题。
[教学过程]前置学习任务:借助计数器可以这样想: 我是这样笔算的: (自己设计用三种颜色的笔在计数器上 189+394= 表示出这个算式)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一:用竖式计算 681+195= 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完成,教师找一位学生用展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计算过程。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回顾:进位的1是怎么得到的?表示什么? 师:大家学得不错,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回顾旧知,进而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新知的难度,增加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信心。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个十 百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预设:(1)茄子地有瓢虫492只;(2)白菜地有瓢虫534只;(3)已经检查了189棵白菜;(4)还剩394棵白菜没有检查。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预设:(1)一共有多少棵白菜?(2)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三位数的加法〔连续进位〕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明月罗俊教学内容:教科书39页—40页例3、例4,课堂活动1、2,练习八第7题,连续进位的三位数加法。
教学提示: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学生学习的迁移规律,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先让学生尝试先独立计算例题,再交流算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的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计算连续进位的三位数进位加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掌握它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提高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和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重点:利用迁移类推学习连续进位加法,能进行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演算纸、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口算230+40 360+30 50+220 130+400 320+300770-60 960-200 660-600 450-40 680-502、竖式计算:345+216= 128+657=3、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根底,为学习新课奠定根底。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3〔1〕学生看例3主题图。
〔2〕认真看图,从图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的一项内容,首先,让学生完整的感知图意,找出题目中的有用的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猪和牛一共有多少头?生:猪有多少头?生:┅┅〔3〕这节课咱们先研究第二个问题:猪有多少头?列式应该不成问题吧!〔4〕根据上节课学的竖式计算方法,试一试。
计算完后,再和同桌说一说十位上的数相加满10怎么办?〔5〕师指名答复,师再根据学生的答复并板书。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教案与反思第【1】篇〗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箄理,掌握计筭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迲续进位的加法题。
2.理解验算的意义,会正确进行三位数加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与验算的习惯。
3.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和验算。
教学难点: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能结合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谈活导入同学们去过湿地吗?出示,介绍湿地情况,出示例3,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2、交流问题预设: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预设:该湿池的野生植物比野生动物多几种?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
二、新课展开1、探究计箅方法完整出示例3某湿地有野生值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这道题同学们会用什么方法计算?445+298估算结果并交流这道题的结果大概是什么?同学们能估算吗?445+298大约等于750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这道题到底等于多少?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计算出来吗?请大家试一试。
学生介绍计算过程,并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开始算起的?十位上4加9等于13,怎么会在十位上写4呢?百位上的7是怎么来的`?简便运算的方法,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来口算,因为看作300多加丁2,所以后面要再咸2.与估算结果相比较为什么估箅得出的结果与精算结果不一样?2.探究验算方法学生自主探索验算方法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同学们会验算吗?交流方法再重新用原来的竖式计算一遍,看看答案是否相同可以交换445,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第55-56页内容。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第四单元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一次进位和一次退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整数加减法的完成阶段,也是今后学习乘数是两三位数乘法及大数目加减计算的基础。
情境图呈现的是瓢虫在菜园里捉蚜虫的情境,图中提供了正在捉蚜虫的瓢虫的只数和茄子、白菜的数量及“已经检查”的棵数等丰富的数学信息,从而引导学生根据瓢虫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大家认识七星瓢虫吗?七星瓢虫捉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大屏幕)这是它们在茄子地和白菜地热热闹闹工作的场面。
请同学们先自己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可爱的七星瓢虫引入,引导学生有顺序的、有条理的观察事物,发现信息,整理信息,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1、解决“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棵白菜,需要用哪些信息来解决?怎样列式呢?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189+394= 为什么用加法?说说你的理由。
《三位数加法(连续进位)》教学反思
安宁市一六街小学
《三位数加法(连续进位)》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三位数的进位加法,整百整十加整百整十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以后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又为后面的加减法验算奠定基础。
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是掌握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
方法,会正确计算。
难点是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
由于学习例1时学生已知道计算的法则,在本课着重解决百位上的数怎么算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先复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沟通和运用迁移的方法,教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
在教学中,运用迁移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
从而,学生在捕捉联系和发现窍门的“顿悟”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
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同时也体验了成功,体验了学习的快
乐。
在教学时,我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
对计算的注意点,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反复强调。
但课堂练习时,我发现计算时有的数位没有对齐,而且计
算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法还不够熟练,到底是什么原因,学生会出现这些问题?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
第一,练习的量不够。
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
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第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
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
特别是在读题的问题上。
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马马虎虎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
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及数位也没有对齐就开始计算。
另外,学生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
第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
孩子们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的,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
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勉强还能应付过去,如果到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
虽然孩子们做题时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来的1”等要点。
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要点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
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即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但在集体交流反馈的过程中为突破教学难点、学生估算错误等问题的解决用时过长,造成整堂课前松后紧,节奏慢的局面。
而且部分学生认为问题简单,自己都会,就没有用心的听讲,导致计算过程中以前怎么错的现在还是这么错的,特别是在对向前
进“1”的处理,不是多加一次,就是忘记加了。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钻研教材,扎实备课,认真反思上过的每一堂课,寻找每堂课的得与失,争取一节课比一节课上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