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长白山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和快繁技术研究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 (Sieb. et Zucc.) Planch. ex Miq.),属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落叶大藤本,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本文针对长白山软枣猕猴桃的组织培养进行研究,探讨提高野生软枣猕猴桃繁殖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其苗木产业化生产、优良种质保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采用组培技术手段,应用均匀设计法,通过茎段直接再生芽苗和愈伤组织间接再生芽苗两个途径获得再生芽苗,进一步摸索一步成苗培养基的优化、以及利用节培法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主要结论如下:1以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直接再生芽苗,采用U<sub>10</sub>(10<sup>3</sup>)均匀试验设计,发现6-BA对腋芽萌发影响最大,其次是NAA,基本培养基浓度影响不显著,最佳培养基为MS+NAA0.20mg·L<sup>-1</sup>+6-BA1.08mg·L<sup>-1</sup>,启动率超过91%。
2以MS+6-BA0.5mg·L<sup>-1</sup>+2,4-D1.0mg·L<sup>-1</sup>为诱导培养基,MS+6-BA2.0mg·L<sup>-1</sup>+NAA0.3mg·L<sup>-1</sup>为分化培养基,研究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发现愈伤组织诱导比较好的外植体为茎段,且茎段愈伤组织是最佳的芽分化材料。
3茎段诱导愈伤组织采用U<sub>10</sub>(104)均匀试验设计,发现IAA对诱导影响最大,其次是6-BA,2,4-D的影响最小,最佳培养基为MS+6-BA1mg·L<sup>-1</sup>+IAA2mg·L<sup>-1</sup>+2,4-D0.1mg·L<sup>-1</sup>,诱导率接近100%。
软枣猕猴桃的发展前景与栽培技术措施分析1. 引言1.1 软枣猕猴桃的概述软枣猕猴桃,又称为奇异果或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水果,其味道清甜,口感独特,备受消费者喜爱。
软枣猕猴桃的外观呈现亮丽的绿色或金黄色,内部鲜嫩多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叶酸、胡萝卜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美容养颜、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软枣猕猴桃原产于中国南部和新西兰,后逐渐传播到欧美各国。
近年来,软枣猕猴桃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逐渐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软枣猕猴桃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和完善,为软枣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2 软枣猕猴桃市场前景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软枣猕猴桃的产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优质的软枣猕猴桃令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可观的收益。
在市场上,软枣猕猴桃的价格较高,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于软枣猕猴桃的种植业务中。
软枣猕猴桃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软枣猕猴桃将会成为市场上一种备受瞩目的水果品种,带动软枣猕猴桃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壮大。
2. 正文2.1 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介绍软枣猕猴桃是一种新兴的果树种类,其栽培技术相对较为复杂,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就能够获得丰硕的产量和优质的果实。
选择适合软枣猕猴桃生长的土壤是至关重要的。
软枣猕猴桃对土壤的要求比较苛刻,最适宜的土壤是疏松肥沃的壤土,排水良好且肥力足够。
土壤的酸碱度也需要在适当的范围内,一般来说,pH值在6.0-6.5之间为宜。
软枣猕猴桃的栽培需要合理的施肥措施。
在种植过程中,定期施入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是必不可少的,以保证软枣猕猴桃的充足营养供给。
注意施肥的时间和方法,避免肥料浪费。
软枣猕猴桃的浇水管理也至关重要。
在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以免导致病虫害的滋生。
要避免积水,防止软枣猕猴桃树根腐烂。
软枣猕猴桃栽培技术需要全面考虑土壤、施肥、浇水等诸多因素,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果实产量和品质。
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进展猕猴桃属于猕猴桃科猕猴桃属的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其果实营养丰富,人体必需的矿物质、纤维素和维生素含量较高。
此外,还具有药用价值,有水果之王之美誉。
要获得高品质的猕猴桃,遗传转化无疑成为一种有效的现代生物技术。
猕猴桃属雌雄异株,倍性复杂,雌雄株间花期不遇使种间杂交困难,育种周期长,且有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引进新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育种。
目前,猕猴桃的遗传转化已取得很大进步,本文就猕猴桃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已别离与克隆的猕猴桃目的基因目前已被别离和克隆的目的基因,主要与猕猴桃果实成熟及衰老过程有关。
从1993年开始,MacDiarmid和任小林等分别成功地从猕猴桃果实中别离和克隆出ACC氧化酶基因,导入猕猴桃,均可增强猕猴桃的耐贮藏性。
1997年王春霞等建立了由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西瓜高效遗传转化系统,来控制植株的寿命和果实早熟或耐储藏性。
xx年宋喜贵等利用从番茄果实中别离到的ACC合成酶c DNA基因反向置于CaMV35S启动子的控制之下,并转入美味猕猴桃的愈伤组织中从而延缓植株衰老并提高其耐贮藏性。
Atkinson等从美味猕猴桃中别离克隆出PG基因。
任小林等还从美味猕猴桃中克隆了钙调蛋白c DNA。
徐昌杰等从中华猕猴桃别离出的ACC合成酶家族四个成员的基因组DNA片段。
2 猕猴桃遗传转化的方法遗传转化主要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使之发生定向的遗传变异。
通常利用重组DNA,组织培养或种质系统转化等技术,其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等。
目前,在猕猴桃遗传转化中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DNA直接摄取法等。
2.1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包括根癌农杆菌和发根农杆菌介导法。
该方法研究较成熟。
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稳定转化体的频率更高且重复性更好。
2.2 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又称微弹轰击法,其将外源DNA片段包裹在微小金粒或钨粒外表,然后在高压作用下将微粒高速射入植物细胞或组织中,微粒上的外源DNA进入细胞后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得到阳性表达从而实现基因转化。
猕猴桃组织培养论文09xxxx 32号xxx 第一组摘要:我们以前对猕猴桃认识很少,这篇我将在组培的基础上全面介绍它,我们做组培时采材料时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不知道雌雄株怎样区别,然而雄株是不能繁殖、结果的,组培的优点就是在短时间内培育种苗,如果等到植株开花是才知道我们做的是雄株,那就是多做功了。
重点:猕猴桃的植株是分为雌雄的,雄株多毛,而叶小,雄株花也较早出现于雌花。
然而雌株却少毛,或无毛,叶一大于雄花关键词:猕猴桃组培灭菌前言:关于猕猴桃的介绍:猕猴桃(学名:Actinidia chinensis),是中华猕猴桃栽培种水果的称谓。
也称猕猴梨、藤梨、羊桃、阳桃、木子与毛木果等,原产于中国南方。
一般是椭圆形的。
深褐色并带毛的表皮一般不食用,而其内则是呈亮绿色的果肉和一排黑色的种子。
猕猴桃的质地柔软,味道有时被描述为草莓、香蕉、凤梨三者的混合。
因猕猴喜食,故名猕猴桃;亦有说法是因为果皮覆毛,貌似猕猴而得名。
猕猴桃在全国有五大产区:一是河南的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区;二是陕西秦岭北麓;三是贵州高原及湖南省的西部;四是广东河源和平县。
五是四川省的西北地区;培养价值:中医认为,猕猴桃味甘、酸,性寒。
入脾、胃经。
具有解热止渴,抗癌和胃降逆,通淋等功效。
适用于烦热, 消渴, 黄疸, 石淋, 痔疮等病症,治高热烦渴、治胃癌、食道癌、治消化不良、治急性肝炎、多吃猕猴桃头发更健康。
(1)正文:组培特点:1、组培材料经济2、组培条件可以人为控制3、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4、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猕猴桃组培:一、组培方案设计:目的要求:信息收集全面,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实际,设计说明详细明确用具:实验室一切药品、工具,资料,网络方法步骤1)信息收集2)信息汇总分析3)方案设计4)方案论证5)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初代)培养基:MS+GA1.0+BA0.5+NAA0.1+糖3%+琼脂0.7%从生芽增殖(继代)培养基:MS+GA0.1+BA2.0+NAA0.2+糖3%+琼脂0.7%壮苗(生根)培养基:1/2MS+IBA0.2+NAA0.2+糖3%+琼脂0.7%二、猕猴桃预备实验(一)目的要求: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及搜索资料,在正确的操作情况下做猕猴桃的初代培养。
软枣猕猴桃又称软枣、奇异覆盆子、奇异猕猴桃、藤梨、甜瓜,是猕猴桃中的一种精品,体型与红枣相似,表皮光滑无毛,果实无核,青绿色或红色,多汁,口味独特,是一种比较奇特的水果。
它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维生素C含量远高于其他水果,其营养价值是普通猕猴桃的10倍,它被称为新一代水果之王。
它在我国水果市场上越来越受欢迎。
此外,由于它的发展,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可以说,猕猴桃甜枣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的种植工程,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软枣猕猴桃抗寒性强,耐-30℃低温。
猕猴桃是我国最具抗寒性的品种之一,是我国珍贵的抗寒果树资源。
一、软枣猕猴桃的种植优势1、适应性强软枣猕猴桃抗逆性强,病虫害少,根系发达,保水能力强。
可种植于旱地、平原、山地、丘陵地带,种植范围广,生长健康。
它易于种植,不需要人工授粉,即使一个植物可以产生正常的结果;管理相对方便,可套种苗木、食用菌、玉竹、人参、桔梗、草药等。
2、丰产性好软枣猕猴桃是一种高产果树,育性好,当年一般能结果实,可结100天果实。
一棵树一年能结出50~150kg的果实。
果实悬挂时间长,持续2个月。
3、经济价值高软枣猕猴桃种植一般每亩产果1000kg以上。
由于地域和品质不同,它作为新鲜水果出售。
软枣猕猴桃平均价格为24-35元/kg,每亩纯利润超过1.5万元。
此外,软枣猕猴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果肉细腻、口感柔软、无籽、酸甜多汁、果肉独特、果香浓郁。
它不仅可以新鲜食用,还可以作为加工原料。
经加工的果酱、果汁、果酒、罐头食品或用于制作蛋糕和糖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软枣猕猴桃种植技术1、选地软枣猕猴桃抗寒性强,更适合相对平坦开阔的山区和平原,但在开阔山区种植效果最好。
因此,在选择软枣猕猴桃种植区域时,应尽量选择冷流较大的种植区域。
由于软枣树和猕猴桃树是浅根树,对相应的土壤厚度也有要求,一般50cm为最佳,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软枣树、猕猴桃的生长需求。
一、引言猕猴桃作为一种营养价值高、口感鲜美、市场需求旺盛的水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为了提高猕猴桃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我们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猕猴桃栽培实训。
现将实训过程中的所学所得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猕猴桃种植提供借鉴。
二、实训目的1. 掌握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了解其生长规律;2. 学习猕猴桃的栽培技术,提高种植管理水平;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践操作技能;4. 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实训内容1. 猕猴桃生物学特性及生长规律通过实训,我们了解到猕猴桃为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具有喜阴、耐寒、耐旱、耐湿的特性。
其生长周期可分为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和休眠期。
了解猕猴桃的生长规律,有助于我们在种植过程中合理调整管理措施。
2. 猕猴桃栽培技术(1)选地与建园:猕猴桃适宜种植在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坡或平地。
要求土壤pH值在5.5-6.5之间,有机质含量高。
建园时,应挖好定植穴,施足底肥,选择抗病、丰产、优质的品种。
(2)栽植技术:栽植时间可选择秋季落叶到春季发芽前。
栽植前,应挖好定植穴,每穴施底肥,栽植后浇透水。
株行距一般为4.6米×6.0米,为提高早期产量,可适当密植。
(3)搭架与修剪:猕猴桃可采用棚架栽培,有利于通风透光。
修剪时应及时抹除徒长的侧蔓,疏花疏果,保持合理的枝叶比例。
(4)肥水管理:施肥应根据土壤肥力、树势和生长阶段进行。
水分管理要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保持土壤湿润。
(5)病虫害防治:猕猴桃常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蚜虫、红蜘蛛等。
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3. 团队协作与技能培训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种植任务。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四、实训成果1. 掌握了猕猴桃的生物学特性、生长规律和栽培技术;2. 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3. 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猕猴桃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猕猴桃(Actinidia)是一种果树,常见的品种有奇异果和猕猴桃。
近年来,猕猴桃的生物活性研究逐渐增多,揭示了其具有多种药用和保健作用。
1.抗氧化活性: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化合物以及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具有非常强的抗氧化活性。
研究表明,猕猴桃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此外,猕猴桃中的类黄酮还具有抑制DNA氧化和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2.抗炎作用:猕猴桃富含黄酮类物质,例如芦丁和花柱黄酮等,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猕猴桃提取物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并对慢性炎症疾病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3.免疫调节作用:猕猴桃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锌等,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研究发现,猕猴桃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并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机体对病原菌和肿瘤细胞的抵抗力。
4.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猕猴桃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产生一氧化氮,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5.抗癌作用:猕猴桃含有丰富的类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被认为对抑制肿瘤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猕猴桃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并降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
以上是猕猴桃的一些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虽然研究结果表明猕猴桃具有多种药用和保健作用,但目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体外研究和动物实验中,需要进一步开展人体临床试验来验证其效果。
此外,猕猴桃的不同品种和部位可能含有不同的活性成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析其化学成分和对人体的功效。
猕猴桃的种植技术探讨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水果,在国内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猕猴桃的树龄较长,种植过程中需要耐心细致地管理,因此技术含量较高。
本文将从选地、育苗、栽培、管理等方面探讨猕猴桃的种植技术。
一、选地选地是种植猕猴桃的第一步。
猕猴桃对土壤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适宜、气候温暖湿润。
在选址时,需要考虑土地的海拔高度、周边景观和土地的价格等因素。
二、育苗育苗是将种子或幼苗培育成富有生命力的猕猴桃树的过程。
猕猴桃的育苗一般有两种方式: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
播种育苗是将猕猴桃种子播放在营养土中,等到幼苗长出后再移栽。
扦插育苗是将成熟的猕猴桃枝条插入营养土中,等到枝条生根后再移栽。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育苗过程要注重基础工作,如育苗床的选址、营养土的施用和灌溉等。
三、栽培栽培是将猕猴桃幼苗移栽到田间地头进行种植的过程。
为了做好栽培工作,先需要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植株移栽。
一般情况下,南方地区在雨季结束、秋季初、冬季末进行移栽,而北方地区则在春季入梅期、夏季育秋季芽时进行移栽。
移栽前需要注意移栽季节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以防树木被干燥的气候和缺水的状态影响发育。
移栽后,需要进行猕猴桃的修枝和针对性的施肥,以促进猕猴桃的健康生长。
四、管理管理是种植猕猴桃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猕猴桃的生长和品质。
管理主要包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剪枝和采摘等。
浇水时需要定期、科学、统一进行,避免过浇或过于干燥。
施肥时需要根据猕猴桃的营养需要和土壤状况进行施肥,注意不要过量以免烧根。
病虫害防治需要定期巡查猕猴桃树,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避免其蔓延。
剪枝时需要注意不同树季的剪截方法,促进树木分枝并培养整齐美观的树形。
采摘时需要注意采摘时机、方法和存储方法,保证猕猴桃的品质和食用安全。
总之,猕猴桃的种植技术需要科学规范地进行。
在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生长周期等因素并加以勤劳耐心地管理。
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崔雪艳【摘要】以软枣猕猴桃的茎段及带嫩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了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基以MS+6-BA 0.4 mg/L为好,增殖培养基以MS+6-BA 4.0mg/L+NAA 0.1 mg/L为好,增殖倍数可达3.5倍;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 0.1 mg/L较好,生根率达94.2%.【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3页(P1-2,31)【关键词】软枣猕猴桃;组织培养;分化;生根【作者】崔雪艳【作者单位】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辽宁阜新1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63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属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落叶大藤本,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我国珍贵的抗寒果树资源。
猕猴桃果实酸甜可口,柔软多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含量高达430.8 mg/100 g,总氨基酸含量达800~1 500 mg/100 g,用于鲜食和加工等。
软枣猕猴桃果面无毛,丰产性好,具有较强的抗寒性,病虫害少,是一种发展前景广的野生果树资源,软枣猕猴桃的保健价值也很高,如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抗癌、降血脂和血压、防治糖尿病等,也具有美容健美的功效。
软枣猕猴桃在东北目前仅有零星栽培,山区基本为野生状态。
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资源面临枯竭。
由于软枣猕猴桃是雌雄异株,采用常规的扦插、嫁接方法繁殖种苗速度较慢。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可对其进行快速繁殖,有利于软枣猕猴桃的大范围推广,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
组培技术不受生长季节限制、能够大批量繁育种苗,保证了所育苗木的纯度,具有质量高、成本低、占地小等优势。
该研究以软枣猕猴桃的茎段及带嫩芽的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了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旨在为软枣猕猴桃生产发展提供借鉴。
1.1 材料选择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健壮植株,采取茎段及带嫩芽的茎段作为供试外植体。
猕猴桃是多年生藤本植物,是20世纪人工驯化栽培野生果树最早的四大树种之一。
我国发现利用的最早,无论是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还是总蕴藏量,均居世界首位,故有“猕猴桃故乡”之称。
猕猴桃营养丰富、医疗价值高,被誉为营养、保健、长寿、美容的世界珍果,水果之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兴栽培果树。
20世纪70年代开始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获取了不少成功,近年来对猕猴桃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较大。
外植体外植体的种类及选择在猕猴桃的组织培养中有重要影响。
目前猕猴桃组织培养主要是器官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
离体培养使用最多的是带芽的外植体、胚、分化的器官组织(包括嫩茎、嫩叶、形成层、根、花萼等二倍体组织)、花粉及胚(单倍体组织)都可以作为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但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少见报道。
猕猴桃原生质体培养始于1983年,至今已在中华猕猴桃、毛花猕猴桃、美味猕猴桃、葛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基因型种质资源进行了原生质体分离、培养研究,其中三个获得了再生植株。
猕猴桃的器官培养丁士林等提出,对美味猕猴桃的组织培养来说,茎尖为快繁的最佳外植体材料。
叶片虽然分化慢,但在严格消毒条件下也可选用。
茎段不宜做快速繁殖的材料。
朱德瑤等提出中华猕猴桃茎段愈伤组织诱导成苗可以达到55.28%,叶柄为1.67%,而叶片没有分化。
洪树荣指出软枣猕猴桃田间苗茎段愈伤发生率仅50%。
贾景明等以东北地区软枣猕猴桃不同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和继代培养,结果发现以幼茎作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可达75%,并从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上继续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
郭延平等展开了猕猴桃果肉的愈伤组织诱导,暗培养3d,获得了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
汪建亚等以猕猴桃顶芽作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芽分化率最高,高达79.1%,侧芽和茎段分别可达45.8%和24.1%,叶片的芽分化率为0。
1982年,黄贞光等报道了从中华猕猴桃的胚乳获得了三倍体植株。
桂耀林等报道中华猕猴桃、硬毛猕猴桃的胚乳培养在MS+ZT3mg/kg+2,4-D0.5mg/kg+CH400mg/kg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在MS+ZT1mg/kg+CH400mg/kg的分化培养基上产生胚状体和长成完整的小植株。
王碧琴在胚乳生根方面做了探讨。
至今为止以对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等基因型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胚乳培养,并获得了再生植株。
猕猴桃的原生质体培养1983年Chssio等从中华猕猴桃叶片及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
1987年Pais等用猕猴桃叶柄段块产生易散愈伤组织用以分离原生质体。
1988年Mi和Chashi报道了茎段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成功。
1988年我国蔡起贵首次报道了中华猕猴桃叶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肖尊安等报道了从中华猕猴桃与美味猕猴桃叶子愈伤组织分离出原生质体,经分离诱导获得再生植株。
胡家金等以美味猕猴桃雄株茎段愈伤组织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采用二步诱导分化方法将原生质体来源的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出苗,再诱导生根,形成完整的植株。
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猕猴桃组织培养常用基本培养基为MS和1/2MS,其中1/2MS主要用于生根培养。
另外,也有使用N6、MT、B5等其他培养基。
刘翠云等人为使用MS培养基效果要好于N6.汪建亚等提出氮素营养在猕猴桃组织培养中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有较大的作用。
琼脂使用的浓度约为0.7%,猕猴桃组织培养中常用固体培养基而用液体培养基较少,但Monette等指出液体培养的组织鲜重增长和产生的芽多于固体培养基。
蔗糖一般为20%~40%,蔗糖浓度对于猕猴桃组织培养也有重要作用,适宜浓度的蔗糖可以促进芽的增殖,过高时产生大量的愈伤组织而不利于芽的增殖。
Dlmassi等指出高浓度的蔗糖可以增加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数目及淀粉含量,而且在高浓度Mg2+(105mg/L)存在的情况下,高浓度的蔗糖可以增加叶肉细胞的大小。
PH值一般5.8~6.0,Marino等提出PH值7.0~7.5比PH值5.7更有利于猕猴桃愈伤组织的生长,但对芽的分化不是很好。
Famiani等则指出培养基的PH值对于猕猴桃的愈伤组织的生长没有大的影响,只是PH值为7.0时对芽的再生及芽的生长有利。
激素培养基中激素的种类及比例是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成功的关键之一。
多数学者提出,在猕猴桃组织培养中必须使用ZT才能诱导出再生植株。
谢志兵等提出,从分化的芽和大芽数来看ZT对诱导愈伤组织芽分化最有效,适宜浓度为2.0mg/L。
6-BA和NAA之间具有协同作用。
ZT对愈伤组织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作用,且较低浓度的ZT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殖。
GA3亦有促进愈伤组织的增殖作用。
IBA也有促进愈伤组织增殖的作用,但效果没有ZT与GA3明显。
而NAA却抑制愈伤组织的增值。
张远记等在软枣猕猴桃试管苗叶片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中也提出ZT的效果好于BA、KT、TDZ、CPPU。
樊军锋等经过试验提出高浓度的BA可与ZT取得的效应,且效果好于ZT丁士林在美味猕猴桃的组织培养中也尝试了用6-BA代替了ZT,降低了成本效果也较理想。
近来越来越多的试验也证明即使不用ZT、BA一样可以诱导芽的发生。
丁士林指出以1/2MS+0.7mg/LIBA生根较为理想,生根率高达97.1%,根多、粗短且有绒毛,愈伤组织少。
谢志兵等指出ZT既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增值和分化也有利于试管苗的生根,适宜浓度为1mg/L。
6-BA2.0mg/L+GA30.5mg/L+IBA0.3mg/L、ZT1.0mg/L、ZT2.0mg/L处理的生根效果最好,培养过程中使用ZT和IBA有利于生根。
PP333在猕猴桃组织培养中常用作壮苗。
附加物质猕猴桃组织培养中使用的附加物质很多,如维生素类、氨基酸及有机附加物:谷氨酸、谷氨酰胺、酪氨酸、精氨酸、水解酪氨酸、水解乳蛋白、抗氧化剂类;生根诱导中使用的活性炭以及一些天然物质,如椰汁灯。
维生素类与植物体内各种酶的合成有关。
使用浓度一般为0.1~1.0mg/L,其中维生素、盐酸、硫胺素、盐酸吡哆素、烟酸、维生素B12、生物素及维生素C最常用。
在各种维生素中硫胺素可能是必须的,而烟酸及盐酸吡哆素对生长只有促进作用。
肌醇本身不促进外植体生长,但可能有助于活性物质发挥作用提高硫胺素的效果,从而促进外植体生长、胚状体及芽的形成。
培养基中肌醇的用量为50~100mk/L。
氨基酸是培养基中重要的有机氮源。
甘氨酸能促进离体根的生长,用量2~3mg/L。
丝氨酸和谷氨酰胺有利于花药胚状体或不定芽的分化。
谢志兵认为水解酪蛋白对诱导愈伤组织和芽的分化并没有明显的效果,对促进芽苗的生长有一定的作用,以60mg/L的效果最为显著。
天然有机物椰汁、香蕉泥会提供一些必要的微量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和生长激素等。
但由于这些天然有机物成分复杂且不确定很难保证重复一致,所以在研究中不提倡使用。
抗菌素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开始研究青霉素对栽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尤其是青霉素与植物激素的关系及其作用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肯定了青霉素也是一种生长调节剂。
郑秀珍指出:青霉素、链霉素在猕猴桃组织培养中不管是分别使用还是混合使用对芽的增值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效果与抗生素本身的浓度有关。
青霉素对猕猴桃试管苗的生根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起促进作用的大小与外源激素的种类有一定的关系。
青霉素在NAA存在时有促进生根的作用。
IBA和GA3对青霉素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
链霉素对根和生长有抑制作用,青霉素、链霉素混合使用时对猕猴桃试管苗的形成和生长季叶绿素的含量都不利,两者合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他影响因素猕猴桃组织培养条件一般是:温度18~28℃,光照强度1500~3500lx。
陈正华等在中华猕猴桃组织培养时采用的培养条件为:25℃左右,光照12h/d,光强850~1200lx。
阳小成等在中华猕猴桃的组织培养及其使用快速繁殖中采用条件为:25~28℃,光照为12~14h/d,光照度2500lx左右。
谢志兵所采用的条件为:温度25~28℃,每天光照12h,光照度为800~1200lx。
各自所采用条件略有差异。
Dlmassi等提出较高的光照强度对试管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Moleo等指出较强的红光有利于再生芽的出现,白光、蓝光、红光对根的再生没有明显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科学手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研究各种物理因素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阳小成等通过不同强度的声波刺激中华猕猴桃的组织培养试管苗,研究模拟声场的力学刺激对木本植物根系发育的生物学效应。
结果表明:适度强度的声波刺激(100dB左右)可促进猕猴桃试管苗根系的生长发育,而根系质膜的通透性也相应降低以阻挡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入,使根系活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根系总长、分根数等指标明显增长;担当声波强度超过一定范围后对根系发育的促进效应就受到明显的抑制,当110dB时甚至开始抑制试管苗的根系发育。
猕猴桃组织培养的意义猕猴桃果实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17种氨基酸、蛋白质、果胶、矿物质和维生素C,且在人体中利用率高达94%。
猕猴桃可鲜食还可制成果酱、果汁。
猕猴桃的根、茎、叶、花、果都可以入药,特别是果和根在医学上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因此世界对猕猴桃的需求量增大,良种苗的需求量也自然急剧增加。
但另一方面猕猴桃是雌雄异株,倍性复杂,雌雄株间花期不遇时种间杂交困难,育种周期长且有不确定性给育种工作带来了难度,因此需要引进新的手段和方法育种。
系统开展其组织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目前世界上猕猴桃的品种很多,但真正各方面形状都比较优秀的品种却很少,展开其组织培养研究有利于保存各种猕猴桃的优良性状,这些中质资源的保存为以后新优猕猴桃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其次,组织培养技术在猕猴桃中的展开有利于快速繁殖大量的优质的无菌苗;其三,猕猴桃组织培养无性系的建立给猕猴桃的外源基因转化,实现其品种优良提供了高频再生体系。
猕猴桃组织培养在近年取得了巨大进展,尤其在挽救杂种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获得的再生植株品种多,但是缺乏理论研究。
其次,猕猴桃组织培养成本高,不易投入工厂化生产。
再次,猕猴桃组织培养在育种上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选育各种抗性品种、转基因品种的研究仅停留在探索阶段,可应用的品种还很少。
猕猴桃脱毒培养方面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相关报道。
因此,尽管对猕猴桃组织培养已经做了如此众多的研究,但仍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对猕猴桃再生植株的发生机理和进行工厂化高效再生体系研究等方面还有极大的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