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扁鹊治病
- 格式:ppt
- 大小:262.50 KB
- 文档页数:8
《扁鹊治病》读后感
《扁鹊治病》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名医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
扁鹊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非常负责任。
当他发现蔡桓公有病时,他多次去请求为他治病。
然而,蔡桓公却不听扁鹊的劝告,不肯接受治疗。
最终,蔡桓公病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
如果我们讳疾忌医,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治疗和建议,最终只会失去治疗的机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医生需要具备高超的医术和负责任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扁鹊治病》这个故事寓意深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
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讳疾忌医;同时也要尊重医生的劳动成果,珍惜每一个治疗机会。
扁鹊治病的原文赏析及译文扁鹊治病的原文赏析及译文【原文】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
扁鹊治之。
既同愈。
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①府藏②者,固药石③之所已。
今有偕生④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
”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
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
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
”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
二人辞归。
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
齐婴亦反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
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
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选自《列子·汤问》)【注释】①干:冒犯,侵入。
②府:同“腑”。
藏:同“脏”,内脏。
③药石:药物和针石。
④偕生:与生俱来。
【译文】鲁国的公扈和赵国的齐婴两人有病,一起去找名医扁鹊,求他给他们治疗。
扁鹊就给他们治疗。
两个人的病痊愈了以后,扁鹊对公扈和齐婴说“你们先前的病从外侵入内脏,本来药物和针石就可以治愈的。
你们现在有与生俱来的'病,它和身体一起长;现在我给你们治疗,怎么样呢?”两个人说:“希望先听听我们的病症。
”扁鹊对公扈说:“你的心志刚强而性格柔弱,计谋虽多,却缺乏决断;齐婴心志柔弱而性格坚强,缺乏计谋且又过于专断。
如果对换你们的心,你们都能好了。
”扁鹊就给他们两个喝了毒酒,让他们昏迷了三天,接着剖开他们的胸膛,取出他们的心脏,再给他们对换了过来,并喂给他们奇药,两人就醒了,和从前一样健康,于是二人告别扁鹊回去了。
于是公扈回到了齐婴的家,并拥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却不认识他。
齐婴也回到了公扈的家,占有他的妻子儿女,妻子儿女也不认识他。
两家人因此打起了官司,求扁鹊来分辨缘由。
扁鹊说明了此事发生的原因,官司才解决。
四年级上册语文冀教版第27课故事二则扁鹊治病主要
内容
《扁鹊治病》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时期,名医扁鹊多次给蔡桓侯看病,每次指出蔡桓侯的病情变化,但蔡桓侯都不信,最后蔡桓侯病入膏肓,无法医治,很快病死。
这个故事讲述了扁鹊是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蔡桓侯的病情,指出他的病情变化,并给出治疗建议的。
然而,蔡桓侯并不相信扁鹊的诊断和建议,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对待病情应该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扁鹊治病读后感(通用16篇)扁鹊治病读后感 1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中的《扁鹊治病》,我深有感触。
这则寓言主要写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皮肤上有一点小病,就劝他立即医治。
可是蔡桓公却说自己没病,用不着医治。
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身边的差役说:“现在的医生,一点技术都没有。
老给没病的人治病,显得自己医术的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又来劝蔡桓公医治,他很生气,扁鹊只好回去。
又过了10多天,扁鹊再次劝他医治,他十分生气,扁鹊怕得赶紧推下去。
十几天后,扁鹊老远遇见蔡桓公,看了几眼就跑了。
蔡桓公不解,派人问个究竟,扁鹊说:“皮肤病用热水敷烫能治好,逐渐向体内发展,也可能有医治的.办法,可一旦深入骨髓,就只能等死。
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不敢再请求给他医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蔡桓公多固执呀!他怎能把名医扁鹊的劝说视为鹅毛般轻呢?难道他不知道扁鹊医术的高明吗?虽然人应该有主观,但也不能一意孤行呀!要多多听取别人有益的意见。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要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读后感 2读了《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我深受启发。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名医叫扁鹊,有一天,他看见了蔡桓公,说蔡桓公病了,病先后在皮肤里、皮肉里、肠胃里,可是蔡桓公不听劝告,最后病情已经发展到骨髓,就再也不能治而死去了。
每个人都有错误,但是必须听劝告改正才好。
文中的蔡桓公就是因为不听劝告,而导致死亡。
这是多么可悲啊!读了这则寓言,我想起了老来讲过的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小时候偷一个围巾给妈妈。
妈妈想:“没事,只偷一个小东西,不算什么。
”过了几天,儿子又偷一台电视,妈妈高兴地说:“太好了,终于有电视看了。
”有人劝那个孩子别再偷了,他不听。
后来他长大了,还是没改掉偷的.恶习,去盗窃银行,触犯了法律,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小病,小缺点或者小错误,这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及时改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名秦越人,勃海莫人(今河北任邱),春秋战国时代名医。
又家于卢国(今山东长清一带),因名之曰卢医。
《史记》等载其事迹涉及数百年。
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
发明创造:《内经》和《外经》,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扁鹊看病行医有“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方法。
在这四诊法中,扁鹊尤擅长望诊和切诊。
当时,扁鹊的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
扁鹊学医于长桑君。
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
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
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
在《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战国策。
卷四秦二》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据《汉书。
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四年级上册第27课古诗二则中扁鹊治病的意思《扁鹊治病》是一则讲述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的故事,表达了对于医术高超和诚实正直的赞美。
故事中,扁鹊在医治病人时,采用了一些非常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如用刀刺骨,虽然有短暂的疼痛,但是能够治愈疾病,带来长久的利益。
同样,圣贤之士在挽救危难的国家时,也会向国君进谏逆耳的忠言,虽然有时会带来短暂的不顺心,但是能够拯救国家,带来长久的福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它们。
虽然可能会遇到短暂的不适和困难,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长远的利益和成功。
同时,诚实正直的品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持真诚和正直,才能够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因此,《扁鹊治病》是一则富有启示性的故事,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扁鹊治病是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
扁鹊治病是寓言故事,《扁鹊治病》属于寓言故事体裁。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寓有寄托的意思。
《扁鹊治病》通过描写扁鹊几次要给蔡恒侯治病,均被蔡恒侯拒绝,最后蔡恒侯病死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学会防微杜渐。
人物简介
扁鹊,生卒年不详,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
扁鹊曾居住在中丘蓬鹊山九仙洞,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之水,修得高超医术。
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
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
《扁鹊治病》知识清单一、故事背景《扁鹊治病》是一则出自《韩非子·喻老》的寓言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古代,扁鹊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医生,以其高超的医术而闻名。
二、主要人物1、扁鹊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他医术精湛,能够洞察病情的细微变化,提出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2、蔡桓公蔡桓公是故事中的患者,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盲目自信,不相信扁鹊的诊断,最终导致病情恶化。
三、故事情节扁鹊拜见蔡桓公,发现他皮肤上有点小病,但蔡桓公不以为然。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提醒蔡桓公,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可蔡桓公仍未重视。
又过了十天,扁鹊说病已到肠胃,蔡桓公还是不理睬。
再十天后,扁鹊望见蔡桓公就跑,蔡桓公派人问原因,扁鹊说病已深入骨髓,无法医治。
不久,蔡桓公果然病死。
四、寓意与启示1、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蔡桓公对扁鹊的多次劝告置之不理,最终病入膏肓。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尤其是那些来自有经验、有见识之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
2、防微杜渐疾病在刚开始时往往容易治疗,但如果忽视小问题,等到病情严重就难以挽回。
这启示我们,对于问题和错误,要尽早发现并解决,把它们遏制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大错。
3、不能讳疾忌医蔡桓公因为害怕承认自己有病而拒绝治疗,这种讳疾忌医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当正视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五、中医知识1、中医的诊断方法扁鹊通过“望”诊,观察蔡桓公的面色、神态等,判断其病情。
中医的诊断方法还包括“闻”(听声音、闻气味)、“问”(询问症状、病史等)、“切”(摸脉象)。
2、疾病的发展阶段故事中体现了疾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疾病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早期治疗可以事半功倍。
六、相关思考1、从扁鹊的角度扁鹊作为医生,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多次提醒蔡桓公。
这反映出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他们应该以患者的健康为首要任务,坚持真理。
2、从蔡桓公的角度蔡桓公的盲目自信和对疾病的恐惧导致了他的悲剧。
故事二则扁鹊治病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有一位医生叫做扁鹊。
他是齐国人,擅长医术,被誉为古代神医。
故事一:扁鹊治病有一位齐国大夫生了重病,病情十分严重,身体虚弱,无法下床。
他听说了扁鹊的名声,便让人去请他来看病。
扁鹊听到了这个消息后,便赶到了大夫的家中。
他仔细的观察了大夫的病情,采取了一些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
他还耐心地为大夫讲解了身体的保健方法和预防疾病的知识。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大夫的病情终于好转了。
他非常感激扁鹊救了他的命,并且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敬意和感谢。
故事二:扁鹊救治百姓在扁鹊治疗大夫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百姓都患有各种疾病,生活困难,无法得到医治。
于是他决定在齐国设立一家“医院”,为百姓治疗疾病。
经过多年的医治,扁鹊治愈了许多病人,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齐国和周边地区,成为了万民景仰的神医。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讲述两个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神医扁鹊的故事,培养学生对医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班级交流、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故事一:扁鹊治病•故事二:扁鹊救治百姓教学方法•讲故事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课堂演讲法:通过班级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故事教师出示扁鹊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位古代神医的形象和名号。
让学生想象自己生病了,扁鹊是如何治疗自己的。
活动二:讲述故事1.故事一:扁鹊治病教师讲述扁鹊治病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扁鹊的医术和性格。
2.故事二:扁鹊救治百姓教师讲述扁鹊救治百姓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扁鹊的爱心和奉献精神。
活动三: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探究扁鹊为什么能成为古代神医,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做一个小组报告。
《扁鹊治病》的寓言故事关于《扁鹊治病》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扁鹊治病》的寓言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战国时期有一位医学家,医术高明,人们都尊称他为神医扁鹊。
有一天,扁鹊前去拜见蔡桓公。
他在蔡桓公身旁站了一会儿,然后说道:大王,您的皮肤上有点小毛病。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恐怕会深入体内。
”扁鹊的寓言故事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病,用不着治疗。
扁鹊告辞离开后,蔡桓公说:这些当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以此显示自己的能耐。
过了十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他察看了蔡桓公的脸色后,说:我看大王的病已经深入到肌肉里了。
如果不治疗,病情恐怕还会加深啊。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对扁鹊的话不加理睬。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去见蔡桓公。
扁鹊诚恳地对蔡恒公说:大王,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了。
如果不赶紧医治,病情会更加恶化。
蔡桓公仍旧对他不理不睬。
扁鹊只好告辞而去。
又是十天过去了,扁鹊在路上远远地望见蔡桓公,他立刻转身就走了。
扁鹊的态度让蔡桓公有点纳闷,他特意派人去扁鹊那里问问原因。
扁鹊回答说:刚开始皮肤有点小毛病,用汤药清洗或热敷几天,就能见效;当病情深入到肌肉时,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好;当病情深入到肠胃时,服一些草药汤剂还可能有治愈的希望。
但是病情一旦侵入到骨髓,人间的医术就是再高明,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又过了五天,蔡桓公浑身疼痛难忍,他赶紧派人去找扁鹊。
而扁鹊早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就不治身亡了。
【说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人有了错误和缺点,应该及时改正,如果视而不见,任其发展,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扁鹊治病课文主要内容《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
内容带有劝喻型性。
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扁鹊治病课文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扁鹊治病课文主要内容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
一天,他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以便邀功请赏。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扁鹊只好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满脸不高兴。
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扁鹊解释道:“病在皮肤,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找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延伸阅读——扁鹊治病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导语】语⽂,⼈⽂社会科学的⼀门重要学科,是⼈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及汉语⼯具。
它既是语⾔⽂字规范的实⽤⼯具,⼜是⽂化艺术,同时也是⽤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门学问。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扁鹊治病》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扁鹊治病》原⽂ 春秋时期,有⼀个名医叫扁鹊。
⼀天,他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边站了⼀会⼉,说:“⼤王,据我看来,您⽪肤上有点⼩病。
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的⾝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后,蔡桓公对左右的⼈说:“医⽣总喜欢给没有病的⼈治病。
以便邀功请赏。
” 过了⼗来天,扁鹊⼜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扁鹊只好退了出去。
⼗来天后,扁鹊再⼀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满脸不⾼兴。
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过了⼗⼏天,扁鹊⽼远望见蔡桓公,⽴刻掉头就跑。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去问原因。
扁鹊解释道:“病在⽪肤,⽤热⽔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之间,⽤针灸的⽅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服⼏剂汤药也还能治好;⼀旦深⼊⾻髓,只能等死,医⽣再也⽆能为⼒了。
现在⼤王的病已经深⼊⾻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天以后,蔡桓公浑⾝疼痛,派⼈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找他,⼏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篇⼆】⼩学三年级语⽂《扁鹊治病》教案 教学⽬标: 1、学会“拜见、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髓、医治”等词语。
2、联系有关语句,体会⼈物内⼼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懂得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有关语句,体会⼈物内⼼想法,感受名医扁鹊神奇的医术和⾼尚的医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
以下是“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扁鹊治病的课文内容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
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人物介绍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缓,字越人,又号卢医。
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零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〇年)。
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
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
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
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
【语文知识点】扁鹊治病的主要内容和道理《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
此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医叫扁鹊。
一天,他去拜见蔡桓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
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蔡桓公毫不在意地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以便邀功请赏。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蔡桓公假装没听见,没有理睬他。
扁鹊只好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满脸不高兴。
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立刻掉头就跑。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原因。
扁鹊解释道:“病在皮肤,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针灸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五天以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
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找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1.有病要及时医治,以免耽误病情。
2.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要防微杜渐。
3.要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及时改正调整,修正自己。
4.善于批判主观猜忌,知道拒绝忠告的危害。
5.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6.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要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
若一意孤行,后果则不堪设想,要在适当的时候听取他人的意见,防微杜渐,对症下药,及时医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