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实验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382.00 KB
- 文档页数:16
初中生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以初中生物课程为基础,围绕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通过介绍生物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旨在提高学生对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基因工程;转基因作物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或其成分来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抵抗病虫害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学生提供对生物技术的更深入理解。
二、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工程等。
其中,基因工程是生物技术的核心。
基因工程通过改变生物体的基因组成,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从而达到生产目的。
例如,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使作物具有抗虫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
三、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1.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使其具有某种特定的性状。
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抵抗病虫害和适应环境变化。
例如,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抵抗棉铃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产量和品质。
2.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通过体外培养技术繁殖植物的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可以快速繁殖优良品种、脱毒、培育抗病植株等。
例如,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繁殖香蕉、苹果等优良果品。
3.动物疫苗制备动物疫苗制备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用于预防动物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制备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保护动物健康。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禽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禽流感的传播。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抵抗病虫害和适应环境变化。
一、实验名称水稻光合作用与产量相关性研究二、实验目的1. 探究水稻光合作用效率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2. 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3. 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生理过程,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本研究通过测定水稻叶片的光合速率,分析其与产量的关系,探讨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水稻品种为“武粳15”,种植于实验田。
2. 实验仪器:光合测定仪、温度计、湿度计、叶面积仪、植物生长记录仪等。
五、实验方法1. 试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组,分别为:- 处理1:正常灌溉- 处理2:干旱处理- 处理3:正常灌溉+氮肥施用- 处理4:干旱处理+氮肥施用- 处理5:正常灌溉+水分管理2. 数据收集:-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定期测定叶片的光合速率、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 收集水稻产量数据,包括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
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间光合速率、产量等指标的差异。
- 分析环境因素对水稻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关系:经统计分析,水稻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34,P<0.01),说明提高光合速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温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稻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当温度超过35℃时,光合速率下降。
- 湿度:在一定湿度范围内,水稻光合速率随湿度增加而增加。
当湿度低于40%时,光合速率下降。
- 氮肥:氮肥施用可显著提高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
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的处理组光合速率提高了20%,产量提高了15%。
3. 水分管理:与正常灌溉相比,水分管理处理组的水稻光合速率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说明合理的水分管理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七、结论与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水稻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光合速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生物技术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科学技术之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尤其是在农业和人类健康领域。
以下,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生物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农业中的应用、在人类健康领域的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一、生物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及其组成部分(如细胞、酶、蛋白质等)来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科学技术。
它涵盖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多个分支。
生物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上升,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生物技术通过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等方式,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生物技术在人类健康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疫苗研发、药物生产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生物技术都在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作出贡献。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农业领域,生物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1. 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有益基因导入作物中,使其具有抗病虫害、耐旱、耐盐等特性。
例如,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等,都极大地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2. 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来促进植物生长或抑制病虫害,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等优点。
3. 生物育种:通过基因编辑、细胞工程等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4. 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如抗生素、疫苗、酶等,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
三、生物技术在人类健康领域的贡献在人类健康领域,生物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1. 疫苗研发:生物技术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基因工程疫苗、蛋白质工程疫苗等,为预防传染病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业生物技术在粮食安全中的角色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感荣幸,因为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重要话题——农业生物技术在粮食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农田里不再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而是被一片片荒芜所取代;如果我们的餐桌上不再是丰盛多样的美食,而是只剩下单调乏味的食物。
这样的场景,难道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这,正是农业生物技术所能够改变的现实。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案例。
在非洲的一些地区,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饥饿问题,人们的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然而,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生物技术,这些地区的农民成功地培育出了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新型作物。
这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营养状况,还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这个例子清晰地告诉我们,农业生物技术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再来看一个例子。
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粮食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通过农业生物技术手段,成功地研发出了适应新需求的作物品种。
这些新品种不仅口感优良、营养丰富,而且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
这一成果不仅为中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然,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政策法规的限制以及技术研发的成本等。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困难就望而却步。
相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科普宣传,推动政策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以克服这些障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释放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潜力,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将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作物育种生物技术实验教案学校:商丘师范学院院系:生命科学学院指导教师:徐园园班级:园艺12-1实验一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系统,是分子克隆技术中的常用技术之一。
PCR 具有反应快速、灵敏、操作简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的各个领域。
一、实验目的:掌握PCR 原理,学习PCR 操作过程二、实验材料: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质粒DNA,外源基因的特异引物三、实验原理:PCR 是在模板DNA、引物和dNTPs 的存在下依赖于DNA 聚合酶的酶促反应。
PCR 技术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和模板结合的特异性。
反应分为变性、退火、延伸三步,经过一定的循环,介于两个引物之间的特异DNA 片段得到大量扩增。
四、实验步骤:1.调整模板浓度至5 ng/ μl ;2.按下列体系配制反应混合液,混匀,加一滴矿物油(若PCR 仪带热盖可不加矿物油),离心 5 秒Template DNA :2 μl (20 ng )10 × buffer :2.0 μlMgCl2(25mM ):1.5 μlPrimer F (10μM):0.2 μlPrimer R (10μM) :0.2 μldNTPs (2mM ):2.0 μlTaq (5U/μl ):0.2 μlAdd ddH2O to 25 μl3.PCR 反应循环条件设置:95 ℃ 3' 1 cycle94 ℃ 1' ,57 ℃ 1' ,72 ℃ 1'30,35 cycles72 ℃ 8' 1 cycle4 ℃ forever4.检测:加2μl 溴酚蓝,混匀,短暂离心,取15μl 反应产物点样电泳;5.在1% 的琼脂糖凝胶上点样电泳。
EB 染色,紫外观察。
附注:1.引物设计应具有特异性,依靠引物设计软件进行引物设计;引物分装成多管,不宜反复冻融多次;2.PCR 反应的各种成份不能遗漏,操作应戴手套,冰上操作;3.根据引物的Tm 值和扩增片段长度以及PCR 仪的特性来设定PCR 循环条件;4.注意分析电泳检测PCR 产物时出现拖带或非特异性扩增带、无DNA 带或DNA带很弱的可能原因。
农业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施肥方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提高小麦种植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选取同质小麦种子100粒,选择种植基质。
2. 实验设计:分为无施肥对照组、化肥处理组、有机肥处理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
3. 施肥方案:对照组不施肥,化肥组使用化肥A,有机肥组使用有机肥B。
4. 实验过程:对每组小麦进行同等灌溉、光照、温度等处理,记录生长情况并测量产量。
三、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观察,记录得出以下结果:
1. 无施肥对照组小麦产量较低,化肥组产量较高,有机肥组次之。
2. 化肥组小麦生长势旺,株高较高,叶片绿色度较好;有机肥组植株健康,生长状态平稳,叶片色泽柔和。
3. 对照组小麦抗逆性差,生长势低下,产量明显低于施肥组。
四、实验分析
1. 施肥对小麦生长产量有显著影响,化肥对增加产量效果更为明显。
2. 有机肥虽然生长速度较慢,但对植株健康有益。
3. 不同施肥方案的选择应根据土壤状况、作物种类等因素综合考虑。
五、实验结论
综上,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对小麦进行适当的施肥是提高产量的重
要手段。
在化肥和有机肥之间的选择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六、参考文献
1. XXX等,《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农业科学》,
20XX年。
2. XXX等,《化肥与有机肥对小麦生长的比较研究》,《农业技
术研究》,20XX年。
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实训教学大纲一、实验实训性质和任务《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实训》是现代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实验实训课,是与《农业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紧密配合进行,通过进行这些基本实验实训,以加强农业生物实用技术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生物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实训的基本要求1、了解农业生物技术实验的设备。
2、掌握实验室的一般操作技术。
3、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点和培养过程。
4、掌握经济植物组织培养的实用技术。
5、了解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三、实验实训内容与要求(一)水稻杂交技术实验实训内容:1、水稻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
2、确定组合,种植亲本。
3、水稻杂交技术:选株、去雄、套袋隔离、授粉、收获。
实验实训要求:1、了解水稻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
2、掌握水稻杂交技术。
(二)玉米杂交技术实验实训内容:1、玉米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
2、玉米杂交技术:选株、雌穗套袋、剪花丝、雄穗套袋、授粉、挂牌登记、管理、收获保存。
实验实训要求:1、了解玉米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
2、逐步掌握玉米杂交技术。
(三)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实训内容:1、显微镜的使用。
2、制片技术。
3、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实训要求:1、学习掌握低倍镜、高倍镜和油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2、学会用各种制片技术。
3、观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霉菌、酵母菌等的形态特征。
(四)培养基制备与灭菌技术实验实训内容:1、培养基制备:称量、溶化、调pH、过滤、分装、加棉塞、包扎。
2、培养基灭菌。
实验实训要求:1、了解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掌握固体培养基(斜面深层)配制的方法。
3、了解几种常用的灭菌及消毒方法。
4、学会高压蒸气灭菌技术。
(五)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技术实验实训内容:1、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
2、培养。
3、平板菌落培养计数法。
4、微生物纯种分离。
5、菌种保藏方法。
6、病毒检测技术。
(六)食用菌接种技术实验实训内容:食用菌的移接方法。
实验实训要求:掌握常用食用菌的移接方法。
王⽼师组《⽣物技术⼤实验》讲义第⼀部分 Taq DNA 聚合酶基因的克隆、载体构建和⼤肠杆菌⼯程菌的制备【原理和技术路线概述】Taq 酶基因编码框(2500bp )EcoRIBamHIpUC18Taq EcoRIBglIIEcoRI BglIIN C 端引物 PCR 扩增酶切(EcoRI+HindIII )酶切(EcoRI+BamHI )Taq图1 Taq 酶基因基因组序列、编码框(粉红)和扩增引物位置(下划线)(缺失N 端两个氨基酸Met-Arg-...,替换成LacZ前7个氨基酸Met-Asn-Ser-...) *注意Taq 酶基因没有移码实验⼆ Taq DNA 聚合酶基因的克隆【实验⽬的】1. 学习利⽤PCR 技术扩增⽬的基因编码框的⽅法2. 学习在PCR 扩增⽬的⽚段两端添加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法【实验原理】略【仪器与试剂】 1.实验器材PCR ⾃动扩增仪,离⼼机,微量移液器,制冰机 0.2ml 薄壁Eppendorf 管(消毒),200µl 枪头(消毒) 2. 试剂10×PCR 缓冲液dNTPs : dATP ,dCTP ,dGTP ,dTTP 各2.5mmol/L Taq 酶:2.5U/µl 模板DNA :0.1µg/µl25mmol/L MgCl 2去离⼦⽔(ddH 2O)(消毒)⽯蜡油(消毒)1、引物序列(浓度:10µmol/L)引物P1(氨基端引物Taq-T ): 5'-CACGAATTC/GGGGATGCTGCCCCTCTTTGAGCCCAAG引物P2(羧基端引物Taq-R): 5'-GTGAGATCT/ATCACTCCTTGGCGGAGAGCCAGTC【实验步骤】(⼀)准备PCR 反应溶液BamHIBglII1.取薄壁0.2ml Eppendorf管1只,⽤微量移液器按以下顺序分别加⼊各试剂:10×缓冲液 2.5µl10×dNTP 2µl引物P1 1µl引物P2 1µl模板DNA 1µl2.⽤⼿指轻弹Eppendorf管底部,使溶液混匀。
实验一基因组DNA提取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习并掌握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冷冻的植物组织,在低温干燥状态下机械磨碎。
通常精提DNA,都要加液氮使材料变脆,易于研磨。
低温降低了DNase的活性,利用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去污剂溶解细胞膜,使核蛋白等解聚,使DNA游离出来。
CTAB作为一种阳离子去污剂,可溶解细胞膜,与核酸形成复合物,可使核酸沉淀出来。
通过离心将CTAB-核酸复合物语糖类、蛋白质等分离开来。
随后将复合物溶于高盐溶液中,再加乙醇使核酸沉淀,而CTAB溶于乙醇,从而去除CTAB。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实验材料:植物幼嫩叶子2、实验试剂:(1) 100ml CTAB提取缓冲液:1.0M Tris-Cl 8.35ml0.5M EDTA 3.35ml5.0M NaCl 23.40mlCTAB 1.675gO 64.90mlH2注意:使用前加入1mlβ-巯基乙醇(1%~2% w/v)(2) 氯仿-异戊醇(24 :1)(3) 70% 乙醇、异丙醇四、实验步骤1. 取2g新鲜植物材料,于液氮中研成粉。
2. 将冻粉转入预冷的离心管中,立即加入等体积(w/v) 2×CTAB提取缓冲液,65℃保温10-20分钟,其间不时摇动。
3.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轻缓颠倒离心管混匀,室温下,12000r/min 离心10-20分钟。
4.将上清液转入另一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颠倒离心管混匀,室温、12000r/min 离心10分钟。
5. 将上层水相转入新的经硅烷化处理的离心管中,加入0.6-1倍体积的异丙醇,混匀,室温下放置30分钟。
6. 3500-4000r/min 离心5-10分钟,去上清液, 70%乙醇漂洗,沉淀吹干。
7.风干后加入20ul的ddH2O溶解DNA,-20℃保存备用。
五、结果与分析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
实验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习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2)掌握使用水平式电泳仪的方法;(3)学习DNA电泳的方法。
实验一培养基的制作目的要求(一)掌握培养基的化学组成;掌握MS培养基的配方组成;(二)熟练掌握常用培养基母液的制备方法。
(三)熟练掌握配制MS工作培养基的基本技能;(四)掌握母液移取、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扎口技术与灭菌方法。
(五)熟练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一、培养基母液的配制(一)原理培养基主要是由水分、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天然复合物质和凝固剂(或培养体的支持材料)五部分构成。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配制培养基是经常性的工作。
为了准确称量和快速移取,以及便于贮藏,通常是把培养基先配制成一系列浓缩液,即母液。
母液的浓缩倍数一般为10~100倍,可分为大量元素母液、微量元素母液、有机物质母液(维生素、氨基酸等)、铁盐母液和激素类母液五种。
(二)用品配制MS培养基所需药品;生长调节剂(2,4-D、NAA、IBA、6-BA);托盘天平6台;电子分析天平1台;500 ml烧杯6只;100 ml烧杯24只;量筒(100 ml)12只;定容瓶(1000ml)3只;各类移液管数只;蒸馏水;95%酒精;0.1mol∕LNaOH;0.1mol∕L HCL;棕色细口母液瓶(1000 ml、500 ml、100 ml);标签纸3张;冰箱1台;微波炉等。
(三)方法与步骤2、配制方法与步骤(1)大量元素母液的配制(10X)1)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下列药品,分别放入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约100ml)溶解;NH4NO3 16.5gKNO3 19 g上述两种药品可溶解在一起。
KH2PO4 1.7 gMgSO4·7H2O 3.7 gCaCL·2H2O(也可单独配制成100倍母液) 4.4 g2)混合:于容量瓶中依次混合上述已溶解的药品;3)定容: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即成浓缩10倍的大量元素母液。
(2)微量元素母液的配制(100X)1)称量:用电子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下列药品,分别放入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约100ml)溶解;H3BO3 0.62 gMnSO4·4H2O 2.23 gZnSO4·7H2O 0.86 gKI 0.083 gNa2Mo4·2H2O 0.025 gCuSO4·5H2O 0.0025 gCoCL2·6H2O 0.0025 g2)混合:于容量瓶中将上述药品依次混合;3)定容: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即成浓缩100倍的微量元素母液。
(3)铁盐母液的配制(100X)1)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下列药品,分别放入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约100ml)溶解;FeSO4·7H2O 2.78 gNa2-EDTA 3.73 g2)混合:于容量瓶中依次混合上述已溶解的药品;3)定容:加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即成浓缩100倍的铁盐母液。
(4)有机物质母液的配制(100X)1)称量:用电子分析天平称取下列药品,分别放入烧杯中,用少量蒸馏水(约50ml)各自溶解;肌醇 5 g甘氨酸 0.1 g烟酸(Vpp) 0.025 g盐酸吡哆醇(VB6) 0.025 g盐酸硫胺素(VB1) 0.005 g2)混合:于容量瓶中将上述已溶解的药品依次混合;3)定容:加蒸馏水定容至500ml,即成浓缩100倍的有机物质母液。
(5)激素类母液的配制1)称量:用电子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下列激素类药品各0.1g:IBA、NAA、2,4-D;6-BA。
2)溶解:生长素类(IBA、NAA、2,4-D)可先用少量0.1mol∕LNaOH或95%酒精溶解;细胞分裂素类(6-BA)可先用0.1mol∕L的 HCL溶解;3)定容:将上述已溶解的各激素溶液分别加蒸馏水定容至100ml,即成浓缩至1mg∕ml的激素类母液。
3、母液的保存(1)装瓶:将配制好的各母液分别倒入瓶中,贴上标签,注明培养基名称、母液号、浓缩倍数、配制日期以及配制1L工作培养基时应移取的量。
(2)储藏:将各母液瓶放入冰箱内低温保藏。
(四)作业(一)简述各种母液的配制方法与注意事项;(二)熟悉MS基本培养基的配方组成。
二、工作培养基(MS培养基)的配制(一)原理配制工作培养基时,按照标准配方和终体积,依次量取各种母液于容量瓶(或烧杯)中,再定容至终体积即可。
培养基的灭菌通常采用高温高压湿热灭菌法,即在密闭的锅体内,随着压力的上升,水的沸点也随之增加,从而大幅度提高水蒸气的温度。
在121.3℃下,保持15~20min,即可达到灭菌目的。
(二)用品实验内容一所配制MS培养基的各种母液;琼脂;蔗糖;蒸馏水;0.1mol∕LNaOH;0.1mol∕L HCL;移液管;量筒;容量瓶;三角瓶;标签;记号笔;注射器;封口塑料;电饭锅;酸度计;高压灭菌锅等。
(三)方法与步骤1、MS养基的配制与分装(1)按照母液顺序和所需量,用量筒和专一对应的移液管依次量取下列各母液于容量瓶中;1)大量元素母液:100ml; 2)微量元素母液:10 ml;3)铁盐母液:10 ml;4)有机物质母液:10 ml;5)激素类母液:按照需要。
(2)定容: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3)熔化(熬制):将容量瓶内的培养基倒入铝锅中,另将预先称好的6~10g琼脂和30g蔗糖也加入锅中,加热煮化。
先用旺火烧开,再用文火煮溶。
注意经常搅拌,防止糊底。
(4)调pH:待培养基冷却后,用酸度计或pH试纸测试pH值,可用0.1mol∕LNaOH或0.1mol ∕L HCL将其调到5.8左右(或用经验法)。
注意:1).培养基适宜PH值5-6.5,一般为5.8,调整用0.1M的NaOH和HCl溶液。
2).pH影响培养基的硬度。
pH >6.5 培养基会变硬;pH <5.0 培养基不易凝固。
3)-.灭菌之前,培养基的pH要比标准提高0.2-0.3个单位。
(5)分装与扎口:用注射器将调好pH值的培养基分装到三角瓶内。
100~150ml的三角瓶,每瓶装20~30ml左右的培养基。
分装后立即扎紧瓶口,贴上标签,注明培养基的名称、配制时期,配制人姓名或编号等。
2、培养基的灭菌培养基分装完成后,应在24h内灭菌。
灭菌过程如下:(1)加水;(2)装锅;(3)盖盖;(4)加热;(5)排放冷空气;(6).升压保温;(7)降压排气;(8)出锅冷却。
3、便携式灭菌器和立式灭菌器的构造及使用便携式灭菌器(1)构造:便携式灭菌器主要由锅体、内胆、电热管、帘子、锅盖、气压表、放气阀、安全阀、紧定丝母等零部件构成。
(2)工作原理:由于在密闭且耐压的容器内,产生的水蒸气可以超过一个大气压,即达到超过100℃的温度,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3)使用①打开锅盖,加入清水,至接近帘子的程度,然后装入培养物,盖上盖,对角线拧紧丝母;②接通电源,使灭菌器开始工作。
当压力表指针升到0.05MPa 时,打开放气阀放出冷气,直至回零,关闭放气阀,使灭菌器继续工作。
③当压力达到0.10MPa 时,开始计算时间,使压力表保持0.10~0.15的范围,维持一定灭菌时间,不同消毒物品所需时间不同,一般灭菌 20~30min 。
④放气取物。
当灭菌到所需时间时,断开电源,让压力自然下降。
当达到0.05MPa 时可放出蒸气,至零时,打开锅取出物品。
1.外桶 ,2.锅盖,3.安全阀,4.排气阀,5.气压表,6.内桶,7.排气软管,8.支架立式灭菌器(l )构造:立式灭菌器主要由总阀、气压表、放气阀、丝杠扳手、紧定丝母、水碗、进水阀、水位线标志、排水阀、夹层压力表等零部件构成。
(2)使用①加水:打开进水阀,向水碗注入清水直至水位到标志线为止,然后关闭进水阀;②移开上盖装入物品;顺时针方向旋动丝杠扳手使上盖离开上口后,推动横梁移开上盖,装入灭菌物品,注意留有空隙以利消毒彻底;③关闭上盖;逆时针转动丝杠扳手直至紧到不能转为止;④以下过程同便携式灭菌器。
压力表电源水位指示灯温度、压力显示窗温度压力设置钮放汽阀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所必需的最少时间容器体积(mL) 121℃灭菌所需最少时间(min)20-50 1575-150 20250-500 251000 30过滤灭菌Ⅰ: 滤膜0.45um以下1).过滤器先灭菌,灭菌温度不超过121℃。
2).溶液先进行初滤(滤膜0.65um)(四)作业(一)说明MS培养基的配制步骤,比较母液与工作液配制的难易程度;(二)简述培养基灭菌的主要环节及使用灭菌器的注意事项。
实验二无菌操作技术一、目的要求通过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无菌操作验练,使学生初步掌握组织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
二、原理灭菌是组织培养中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是指采用理化手段杀死物体表面及其孔隙内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孢和真菌的孢子。
组织培养中要求无菌室、超净工作台达到无菌状态,植物材料也要经过消毒灭菌后再接种,接种人员的双手同样如此。
无菌室和超净工作台可采用甲醛、高锰酸钾混合薰蒸,结合紫外灯照射20~30分钟;外植体可采用75%酒精和0.1%的升汞杀菌;双手可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接种工具可采用75%酒精棉球擦拭,再经火焰灼烧灭菌。
三、用品超净工作台、70%-75%的酒精、95%的酒精、盛有培养基的培养瓶、接种器械(主要指解剖刀、剪刀、镊子等)、酒精灯、培养材料(根、茎、叶或种子等)、0.1%的升汞(或漂白粉)、无菌水等。
四、方法步骤(一)在接种前4h用甲醛与高锰酸钾混合薰蒸接种室,并打开紫外灯照射30min;(二)正式接种前半小时左右,打开超净工作台上的紫外灯和风机,20~30min后接种;(三)用肥皂水洗净双手,在缓冲间内穿好灭过菌的实验服、帽子与拖鞋,进入接种室;(四)用70%-75%的酒精擦拭工作台面和双手;(五)用蘸有70%-75%酒精的纱布擦拭装有培养基的培养器皿,放进工作台;(六)把解剖刀、剪刀、镊子等器械浸泡在95%酒精中,在火焰上灭菌后,放在器械架上;(七)把植物材料放进70%-75%的酒精中浸泡约30s,再在0.1%的升汞中浸泡5~10min,或在10%的漂白粉上溶液中浸泡10~15min,浸泡时可进行搅动,使植物材料与灭菌剂有良好的接触;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八)用火焰烧瓶口,转动瓶口使瓶口各部分都烧到,打开封口塑料;(九)取下接种器械,在火焰上灭菌;(十)把培养材料迅速放入培养瓶,扎上瓶口(每人接种5~10瓶)。
操作期间应经常用75%酒精擦拭工作台和双手;接种器械应反复在95%的酒精中浸泡和在火焰上灭菌;(十一)接种结束后,清理和关闭超净工作台。
注:材料的灭菌在接种前必须是材料完全无菌,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选取植物组织内部无菌的材料消毒剂对材料消毒时,反表面消毒(1)从健壮的植株上取材,不要取有伤口和病虫的材料(2)晴天的中午或下午取材,不要在雨天、阴天或露水未干时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