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年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调查一览表
- 格式:xls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2011年常规免疫实施情况的调查计划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继续以巩固和改善免疫规划常规免疫服务为基础以规范免疫规划管理、加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深入开展免疫规划检测、加强督导与相关技术培训,逐步规范各项免疫预防与规划工作。
同时为了了解大来店镇免疫规划实施状况,了解是否有免疫空白的村,特制定2011下乡调查计划。
1、本年度计划对村级进行下乡督导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
2、督导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新出生儿童及入保及时率情况(2)副反应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一次性用品购销记录本、门诊登记本、出生与入保登记本等各种本健全及书写情况(3)冷链单的使用及接种证的填写情况(4)村级接种调查.发现免疫空白村(5)村级的其他工作3、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解决的办法,带有普遍性的要通过开培训会解决,解决有困难的要向上级汇报4、督导结束后写出督导小结5. 对发现免疫空白的村,要实施补种及查漏补种活动。
大来店中心卫生院2011年2月6日2011年第一季度常规免疫实施情况的调查总结为了了解我镇计划免疫工作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进行接种调查,以发现我镇免疫空白村。
防范疫苗预防传染病在我镇的发生和蔓延,我镇于2011年3月7日对所辖行政村开展常规免疫实施情况的调查工作督导,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大来店镇计划免疫工作整改措施,进一步搞好我区的计划免疫工作,保障儿童身体健康。
督导内容:1、新出生儿童及入保及时率情况,是否掌握辖区内各年龄儿童数。
2、副反应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一次性用品购销记录本、出生与入保登记本疫苗领发登记等各种本健全及书写情况3、现场接种操作是否符合要求,接种剂量、部位、途径是否准确,是否完成村级的其他工作任务。
通过对村级的督导检查,我们对各村的以上指标进行了检查.、规范,对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意见(见督导表)。
通过本次常规免疫实施情况调查,未发现我镇有免疫空白村大来店卫生院防保科2011年3月20日常规免疫实施情况的调查总结为了了解我镇计划免疫工作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同时进行接种调查,以发现我镇免疫空白村。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与父母或监护人一起流动的儿童,通常是因为贫困、失业、灾难等原因导致家庭无固定居所。
流动儿童常常面临着许多困境,其中之一就是免疫问题。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的免疫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流动儿童的免疫现状相对较差。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率较低,与常住儿童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这意味着他们面临着更高的感染和传染病风险。
此外,由于流动儿童可能频繁改变居住地、生活环境不稳定,他们的饮食、卫生和保健条件可能较差,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免疫状况。
其次,影响流动儿童免疫的因素有多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因素。
贫困是导致儿童流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贫困的家庭通常无力提供适当的健康保健服务,包括免疫接种。
因此,经济困难是流动儿童接种免疫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是信息和意识因素。
流动儿童及其父母或监护人可能对免疫接种的重要性了解不足,缺乏相关知识和意识。
他们可能不知道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或者对免疫接种的具体程序和时间要求存在误解。
因此,加强对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免疫知识宣传和教育至关重要。
再次,流动儿童的流动性也是一个影响免疫的因素。
他们经常需要搬家,可能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和条件较差的环境中,这会增加他们接触传染病的风险。
此外,由于流动儿童很少在同一地点停留很长时间,他们的免疫接种记录和个人健康档案可能会丢失或无法及时更新,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免疫情况。
最后,流动儿童可能缺乏稳定的医疗资源和服务。
由于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和贫困状况,他们往往无法获得稳定的医疗服务。
在一些地方,卫生机构的服务可能无法满足流动儿童的需求,或者他们无法承担医疗费用。
因此,建立专门为流动儿童提供免疫服务的机构和计划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流动儿童的免疫现状相对较差,其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信息和意识因素、流动性和医疗资源的缺乏等。
为保障流动儿童的健康和免疫,应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免费免疫服务、建立流动儿童专属的医疗机构等措施,以确保流动儿童能够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免疫权益。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我国流动儿童的免疫现状,并进行分析,从而为建立健全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体制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8年4月在调查区采用挨门逐户一一登记的调查方法以了解0~7岁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情况。
结果该调查区流动儿童的“五苗”接种率不高于90%,全程覆盖率能够达到68.89%,且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免疫接种率和全程免疫覆盖率有着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流动儿童是我国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一步完善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加强儿童接种的规划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加大计划免疫宣传力度,消除免疫盲区。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交通的不断便利,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入城市,流动儿童的人口数不断上升。
由于儿童的计划免疫卡、证大多在农村,且许多父母因超生、偷生怕被查处而拒绝预防接种,使得儿童免疫接种工作难以进行,继而出现免疫空白区。
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国计划免疫工作,于2008年10月对流动儿童进行了系统调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调查者于2008年10月在调查区对满一个月至7岁的流动儿童进行走访调查。
1.2 调查方法在调查区挨门逐户进行调查,并要求每户填写统一的调查表,最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内容儿童的流动趋向;流动儿童的发证建卡状况;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基本常识的掌握情况。
2 结果2.1 基本情况本次对270名0~7岁的流动儿童进行调查,占全调查区的同龄组儿童总数的3.91%;其中有121名省外流入儿童,占44.81%;有78名省内流入儿童,占28.89%;有71名本市其他地区流入儿童,占26.30%;有245名有户口的儿童,占90.74%;有25名没有户口或户口不详的儿童,占9.26%。
当地儿童建卡率为85.10%,流动儿童为40.80%。
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抽样调查[摘要] 目的为监测和了解四川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评价接种工作质量,为EPI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9-2011年四川省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抽样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9-2011年四川省儿童建证率、建卡率、卡证符合率、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接种率在90%以上的乡占调查乡的比例均保持较高水平,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提高了2.81个百分点;新增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逐年提高,接种率在90%以上的乡占调查乡的比例明显增加。
所有疫苗不合格原因主要为超期接种,未接种原因主要为家长不知道要接种、流动人口。
结论四川省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原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新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稳步提升。
从2007年起,国务院决定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me, NIP)[1]。
四川省于2008年7月全面启动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
为了解四川省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实施情况,评价接种工作质量,进一步推动全省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现对四川省2009-2011年抽样调查接种率资料的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四川省90个县、470个乡(镇)的63242名适龄儿童。
1.2 抽样方法每年按照“组群抽样”法抽取30个县(区),每个县(区)按“五、六、七”法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6个村作为调查点(调查点由各市/州按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进行接种率调查,每个调查点抽取3-7名儿童,2009-2011年分别为14625、24422和24225名。
1.3 评价方法1.3.1 合格接种判定标准有准确出生和接种日期记录;免疫起始月龄不提前;各剂次间隔不少于28天;接种时间判定以证记录为准,无证有卡者以卡为准,无证无卡者视为未接种;在12月龄内完成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麻风疫苗和乙肝疫苗等五种疫苗的基础免疫接种;乙肝疫苗第1剂在出生后24h内接种,第2剂在第1剂接种后1个月接种(1~2月龄),第3剂在第1剂接种后6个月接种(5~8月龄);A群流脑疫苗1、2剂次间隔不少于3个月,在18月龄内完成;乙脑减毒活疫苗在12月龄内完成;甲肝疫苗在24月龄内完成。
随着市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儿童无固定住所,难以管理,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预防接种,已成为影响免疫接种率的重要因素[1]。
我镇地处三县交界处,工业基础较为发达,辖区内有较多健身器材和服装生产等企业,外来打工人员较多,近几年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对我镇流动儿童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加强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掌握我镇流动人群中适龄儿童建卡及相关疫苗接种情况,根据《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以及市、县《免疫规划工作要点》要求,本人对全镇流动儿童免疫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选取居住在本镇辖区内非本地户籍的6周岁以下儿童。
2.调查方法及内容:每季选取不少于辖区区域1/4的村(居),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通过查看儿童接种证和向家长询问了解儿童接种史,按要求填写《如东县流动儿童计划免疫调查表》。
调查流动儿童的年龄、户籍、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流入时间、建证建卡情况以及相关疫苗的接种情况,并与卫生所预防接种管理信息系统核对相关信息。
二、结果1.建卡和免疫完成情况本次调查的195名流动儿童中,各年龄段儿童建证、建卡率均为100%。
大于12月龄的144名儿童中,五苗覆盖144名,覆盖率100%。
乙脑基础、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100%(186/186)、97.56%(80/82),流脑基础、3岁加强免疫接种率分别为100%(186/186)、98.18%(54/55),百白破、麻风腮疫苗、甲肝1接种率均为100%(125/125),甲肝灭活2接种率100%(82/82),4周岁脊灰疫苗加强接种率97.06%(33/34)。
2.流动儿童年龄结构本次调查的195名儿童年龄分布在0~6岁,其中0岁组51人(26.2%),1岁组62人(31.8%),2岁组27人(13.8%)、3岁组21人(10.8%)、4岁组19人(9.7%)、5岁组14(7.2%)人、6岁组1人(0.5%)。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2017年期间居住在本辖区内流动儿童,随机抽样选出120例流动儿童家长,从接种适龄疫苗和建立《预防接种卡》两方面着手,对其进行计划免疫知信调查。
分析120例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的情况和接种适龄疫苗情况。
结果:120例流动儿童中,在原居住地建立《预防接种卡》的比例为37.50%,现居住地建立《预防接种卡》的比例为29.17%,在原居住地建立《预防接种卡》的比例显著高于现居住地,其中在原居住地和现居住地均建《预防接种卡》的比例为12.50%,造成资源浪费。
此外,还存在部分在其他地方建卡、未建卡等情况;且120例流动儿童中,按照计划接种适龄疫苗的有89例,接种率为74.17%,未接种和不清楚的有31例,占比为25.83%。
结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受家庭因素、卫生资源投入比重偏低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充分落实计划免疫工作的各项要求,使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影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加,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增加了难度,使计划免疫工作的质量呈日益下降趋势[1]。
本文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有利于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有效控制和消灭相应的疾病,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2017年期间居住在本辖区内流动儿童,随机抽样选出的120例流动儿童家长,女59例、男61例,年龄0~6岁,平均年龄(3.11±2.02)岁,调查对象在流入区域居住的最短时间为6个月,最长为15年,平均居住时间为(7.34±2.01),其中,调查对象均为小于6岁的儿童家长,调查内容包括家庭的基本情况、经济水平、人口、文化程度等。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项目主要包括监护人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识程度和行为、监护人是否存在传染病、是否定期接受预防接种等[2]。
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对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
方法:在本县各辖区随机抽取0岁—7岁的儿童共240例,将240例儿童按照流动儿童的定义分组,130例常住儿童为对照组,110例流动儿童为研究组。
以5种常见疫苗(BCG、DPT、OPV、HIV、MV)为例,对两组儿童的家长或者监护人询问儿童的接种情况并查看接种证,同时查看卡疤并与医院产科的接种记录进行核实。
比较分析两组儿童建卡、建立接种证、接种情况以及全程接种覆盖率,并比较分析家长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与儿童疫苗接种的接种情况。
结果:流动儿童的建卡率、建证率以及5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均低于常住儿童的各项指标,高中文化以下、年均收入10000以下的家庭的5苗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均低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年均收入10000及以上的家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加强对于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的宣传工作,提高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调查【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5-0337-02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流动人口也逐年增加,给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的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如何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进行有效控制则是现阶段我国儿童免疫规划的工作重点和难点[1]。
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现阶段进行预防接种的情况以及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免疫规划,本研究对我县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影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因素,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1流动人口含义所有儿童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但非本地户籍或为本地户口但离开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的均称为流动儿童。
1.1.2调查对象在本县各辖区随机抽取0岁-7岁的儿童共240例,其中男童为100例,女童140例,常住儿童130例,流动儿童110例;常住儿童中家长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35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95例,流动儿童中家长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70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40例,所有儿童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舒兰市2011年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接种率调查结果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舒兰市2011年儿童扩大免疫规划新增四种疫苗接种率情况调查表。
12 抽样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将舒兰市的城区作为第1层,农村按人均收入把乡(村下同)分为2层(第2~3层),每层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标准组群抽样方法列出各乡人口数和累计人口数,选取30个村(居委会,下同)为抽样单位,每层对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1日出生的140名儿童进行随机入户调查。
以预期接种率85%、最低接种率75%、9999%的可信限水平估算,约需调查129名儿童,因此本次调查样本每层均有较好的代表性。
13 判定标准按照我国现行儿童免疫程序中规定的起始免疫月龄、接种次数、同种疫苗多次接种的最短间隔时间和完成基础免疫的时限。
14 统计学方法将调查结果录入数据库,用EPI info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21 调查的合格接种率211 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率随机调查的432名儿童,有178名合格接种了疫苗,合格接种率为8563%;1~3层的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0250%、8598%、8358%。
212 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率在调查的432名儿童中,按免疫程序接种第1~2次疫苗的分别有310名、134名,全程合格服苗率为8687%。
其中第1~3层全程合格服苗率分别为912%、852%、846%,不在调查现场的儿童30名。
213 A群流脑疫苗接种率此次随机调查的432名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第1~2针疫苗的分别有310名、134名,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776%。
其中第1~3层全程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16%、866%、856%。
214 A+C群流脑疫苗接种率此次分层调查,随机调查的432名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第1~3层合格接种的分别有63名、38名、23名,合格接种率分别为8878%、8568%、8435%。
在被调查的432名儿童中,合格接种率为8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