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从小抓起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如何让孩子爱上古诗词?让孩子爱上古诗词: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支撑起着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能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对于现代孩子来说,古诗词的学习往往枯燥无味,如何释放他们的兴趣,使其喜欢上古诗词,是不少家长困扰的问题。
作为教育专家,我建议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兴趣为先,寓教于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孩子对古诗词的兴趣至关重要。
以下方法可以尝试:故事化阐述: 古诗词一般都蕴含着生动的故事,我们可以将其改编成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展现,比如《春晓》可以改编成小兔子每天早起快乐玩耍的故事,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游戏化学习: 通过游戏让孩子参与其中,例如你比我猜、诗词配图、诗词填空等,将学习融入到游戏,寓学于乐,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音乐化呈现: 古诗词本身更具韵律美,我们可以将古诗词配上优美的音乐,并制作成视频,让孩子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慢慢地记住诗词内容。
二、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古诗词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选择最合适的诗词作品。
入门阶段: 选择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的诗词,例如《静夜思》、《悯农》、《咏鹅》等,让孩子先接触一些基础的诗词,建立对古诗词的初步认知。
提升阶段: 逐渐引入一些稍难、意境更宏大的诗词作品,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赤壁》等,并结合故事背景、创作年代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孩子理解诗歌的内涵。
学习拓展阶段: 可以尝试引入一些经典诗词集,例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让孩子自主阅读,并引导他们思考和理解,对古诗词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三、联系生活,实践应用古诗词并非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应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日常生活应用: 帮助和鼓励孩子将古诗词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写日记、编故事、创作诗歌等,将古诗词融入生活,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诗词。
实地体验: 带孩子去古诗词中所描写的地方,感受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底蕴,例如去登鹳雀楼、游西湖、赏杏花等,将诗词与实景结合起来。
让现代诗歌教学诗意起来当我们谈论现代诗歌教学时,不要忘记诗歌的根本之所在,即诗意。
诗意是诗歌独特的美学风格,是诗歌所能独有的语言。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力让诗意回归到教学的本质中。
首先,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或题材。
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诗歌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掘学生生活中的诗意。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查找元素,尝试些许元素的组合,再通过教学,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为句子,让诗意得以呈现。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
特别是现代诗歌,其语言特征是极为丰富多彩的。
要让学生意识到诗歌中的语言在产生诗意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诗歌的语言特征,并在教学中注重研究诗歌的语言技巧。
第三,教师应该关注诗歌的形式特征。
在教学中,不仅要展示诗歌的诗意和语言特征,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诗歌的形式特征。
因为诗歌的形式特征也具有重要的诗意,可以表现出诗歌所想传达的意境。
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诗歌形式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符合一定的文学规则,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形式去表达诗歌的意义。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创作。
现代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更要推动学生通过创作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寻找创作的灵感,让他们去用自己所学的技巧和知识去创作出能够感动别人的诗歌。
总之,现代诗歌教学应该注重诗意,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诗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的热爱和感悟,从而在文化交流和人生成长中受益无穷。
巧抓诗眼,体悟诗情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通过文字和节奏,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
读诗需要敏锐的触角和细腻的感受力,需要用心去品味每一个字句,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巧抓诗眼,体悟诗情,是一种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一种对生活的反思和领悟。
巧抓诗眼,意味着对诗歌的细致品味和深入思考。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同于散
文和散文的文字结构和表达方式,更注重意境和象征,需要读者用心去领会其中的含义和
情感。
对于诗歌,我们需要用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其中的细微之处,去发现其中的美丽和
真理。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逐句逐字的品味,感受其中的韵律和意境,用心去
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只有用心去读诗,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体悟诗情,意味着对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诗歌是一种情感的
抒发,它可以表达诗人对生活和情感的思索和感悟。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自
己的情感和思想去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义,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体味其中的困惑和渴望。
每一首诗歌都是一个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递,只有在用自己的心灵去领会其中的情感和
情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巧抓诗眼,体悟诗情,是一种必要的修养和素养,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在
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诗歌的品味和感悟,也忽略了对自己情感和思想的体味
和反思。
只有通过巧抓诗眼,体悟诗情,才能够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魅力和意义,
也才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价值。
巧抓诗眼,体悟诗情诗眼是诗人的眼睛,是诗人的灵魂。
通过巧抓诗眼,我们可以体悟到诗的情感与美学。
变幻的自然景色,是诗眼的乐园。
诗人可以用绮丽多彩的笔调,描述春天的花朵开放、夏天的阳光明媚、秋天的果实丰收、冬天的雪景静美。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壮丽自然风景的向往与赞美之情。
巧抓诗眼还可以通过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清代诗人袁枚的《苦吟》中写道:“世无英雄,韦讽亦空调;糟糠挝箭,有才能趋艳。
”诗人以悲壮而激昂的语调,抒发了自己在时世变幻中的无力和焦虑。
通过诗眼的描绘,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对人生的挣扎。
巧抓诗眼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命运。
明代文学家冰心写过一首《孟浩然》,描绘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形象,诗中写到:“门有青草,惟我独推门。
四面无人会我心,诚知秋节近。
”诗人通过对孟浩然门庭荒芜的描绘,表现了孤独的气息和无助的情绪。
通过巧妙运用诗眼,文学家们能够创造出形象鲜明,令人难忘的文学人物。
巧抓诗眼,能够使诗歌具有更加生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到:“性命木已叹,人情鬼亦伤。
”以一种忧伤的语调,诗人抒发了对生命之短暂和人情之淡漠的感慨。
通过这种折射的手法,诗人成功地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同时也唤起了读者的思考与共鸣。
巧抓诗眼,也可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通过把人生比喻为梦,把江月比喻为一杯酒,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启迪和遐想。
巧抓诗眼,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美学艺术。
在阅读和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诗眼的把握,通过对自然景色、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等的描绘与塑造,使诗歌具有更加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从而给读者带来更加真挚和美妙的阅读体验。
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体会诗词的意境?
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孩子体会诗词的意境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教师用充满童趣、形象的语言,为孩子们描绘诗词中的画面和情境。
比如在讲解《春晓》时,可以说:“春天的早上,小朋友们睡得可香啦,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到处都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好像在说早上好呢。
”
2、借助多媒体资源
通过播放与诗词相关的动画、视频或音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诗词所营造的氛围。
例如在教《咏鹅》时,播放大白鹅在水中欢快游动的动画。
3、鼓励想象
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根据老师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诗词中的场景。
然后请他们分享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角色扮演
挑选简单的诗词,让孩子们扮演其中的角色,身临其境地体会诗词的意境。
比如《悯农》,可以让孩子扮演农民在田间劳作。
5、观察自然
结合诗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在适当的季节带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如春天讲解《春晓》时,一起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听听鸟叫,看看花朵。
6、制作简单的道具
比如为《咏鹅》制作鹅的头饰,让孩子们在戴上头饰表演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
7、对比生活经验
引导孩子们将诗词中的情境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对比,找到相似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意境。
例如《静夜思》,可以让孩子们想想自己晚上一个人在陌生地方时的感受。
8、朗读时加入情感
教师在带领孩子们朗读时,用富有感情的声音示范,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让孩子在诗意中成长之一:用诗意给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我采到一束小野花/我要把春天带回家”。
这是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的优美诗句。
既使是大人们读到这首诗后,也会获得美的享受,在享受美的同时,更赞叹孩子新奇的想象力。
由于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才创造出了回味无穷的詩篇。
可见,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必须首先为孩子的想象插上翅膀。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呢?首先,家长要呵护孩子的诗意。
童心是纯真的,纯真的童心本身就是一首诗。
他们对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感和求和欲,喜欢对接触到的事物进行联想和想象。
有的孩子看见“弯月”要吃“香蕉”,看见“圆月”要吃“月饼”,正是想象力的表现。
这时,家长既使暂时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简单训斥:“胡思乱想什么”!这就有可能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而要耐心地引导孩子:“中秋节还没有到呢”,在肯定孩子想象力的同时,还可以讲一些常识。
这样,就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还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效果。
其次,家长要善于以诗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如开头的那两句诗,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的想象延伸到“秋天”`“冬天”。
“我得到一颗山红枣/我要把秋天保存好”。
这也是出自一个孩子之手的诗句。
孩子得到一颗山红枣,又不舍得马上吃掉,却赋予红枣一个丰美的意象。
其想象力得到了开发,值得赞赏。
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从个别想象发展到整体想象,从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
例如,夜晚的“天”像什么?“弯月”像什么?星星像什么?让孩子分别展开想象。
这时候孩子能想象出许多新的形象来,想象的越多越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开发。
然后,家长试着把孩子的个别想象连接起来,成为一首短诗,以再次打开孩子的思路。
最后,让孩子模仿大人也作一首诗。
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光芒也会迸发四射。
例如,”天象很大很深的湖/弯月象跃起的鲤鱼/那满天星星/就是鱼儿跳动时溅起的水珠”。
这是多么优美的诗篇,在优美的诗篇中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张扬。
可见,诗意的家庭教育不仅使家庭生活充满了情趣,更有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培养。
让现代诗歌教学诗意起来现代社会中,诗歌教学在很多学校中逐渐备受忽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大大减弱。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更倾向于追求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忽略了诗歌所带来的诗意和情感上的启发。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方式,它应该在教学中被更多地重视和关注。
本文将探讨如何让现代诗歌教学诗意起来,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要让现代诗歌教学诗意起来,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诗歌教育观念。
诗歌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小环节,而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教师需要认识到诗歌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思想、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教学中。
教师还应该注重诗歌的魅力和独特性,通过自己的热爱和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诗歌不再成为学生眼中的“陌生物”。
现代诗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涉及生活、情感、社会等各个方面。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诗歌材料,例如以学生的亲身经历、生活观察和感情体验为题材的诗歌,让学生通过诗歌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还可以增强诗歌教学的实际意义和实用性。
要让现代诗歌教学诗意起来,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中,可以为诗歌教学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呈现方式。
教师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诗歌作品,让学生在视听的双重感官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还可以邀请诗人来校进行诗歌朗诵和交流活动,让学生与诗人面对面,亲身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诗歌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让学生不仅仅是诗歌的欣赏者,更要成为诗歌的创作者。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而诗歌创作正是培养这些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学生的情感、思想、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
巧抓诗眼,体悟诗情诗,是一种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山水、花鸟、人物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是诗的题材,他们以诗为媒介,表达内心的感情和对世界的观察,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深刻的意境。
巧抓诗眼,体悟诗情,是对诗歌创作精髓的一种追求和表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巧抓诗眼、体悟诗情的方法和技巧,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学会欣赏诗歌,感悟诗情。
一、重视日常生活,捕捉生活片段诗歌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往往是诗歌的创作灵感。
诗人需要时刻保持敏感的观察力,留心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以捕捉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以及那些真挚的情感。
当我们学会重视日常生活,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一些细小的生活片段,我们就可以巧妙地抓住诗歌的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加具有感染力的诗篇。
我们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事物作为诗歌的题材,比如一个清晨的阳光、一朵盛开的花朵、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杯香浓的咖啡等等。
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进行观察和描写,我们能够更好地抓住诗歌的灵感,从而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美好向往。
二、研习古典诗词,提升鉴赏能力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研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可以提升我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而有助于巧抓诗眼,体悟诗情。
通过研习古典诗词,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优秀作品,从中领略到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激发我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通过阅读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从而更深刻地感悟诗情。
三、触碰大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大自然是诗歌的灵感源泉,她孕育了无数的诗篇,蕴含了丰富的生命力量。
触碰大自然,感受生命的力量,有助于我们巧抓诗眼,体悟诗情。
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穷的生命力量,可以观察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领略到大自然的神秘和辽阔。
在这种感受中,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找到诗歌的灵感,并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敬畏,从而更好地体悟诗情。
诗意从小抓起
——小学语文中的现代诗教学
研修过程:
1、查阅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大量古今中外的诗歌篇目。
2、交流现代诗教学的看法。
3、上一节公开课,讨论交流现代诗教学时该注意什么
研修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现代诗的教学往往被忽视。
有教师甚至认为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丰富深远,教起来有味道。
而对现代诗,由于不喜欢,觉得太浅白,或觉得含蓄朦胧难懂,更由于对现代诗的诗质、诗意、诗韵、诗形和诗境不很了解,就觉得没啥可教的。
因而造成师生与现代诗的隔膜。
但是仅二年级上册选用的现代诗就有《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株紫丁香》、《欢庆》、《假如.》、《“红领巾”真好》、《四季的脚步》等等,大大超过了古诗的数量,由此可知,现代诗的教学已被重新提上语文教育的日程,孩子的诗性也开始受到重视,诗意应该从小抓起。
当代诗是我们现在每一学期开学以来遇到的第一课,开头的第一课讲好与否,会影响到孩子这一学期语文学习的心情。
而且当代诗的讲解有难度,想把当代诗讲好,一定需要技术和准备。
现代诗的讲授会有很多的误区。
在今天学习王文林老师的一片论文的时候,他就指出了会遇到的种种不足。
下面,我先总结一下这些误区:
一、目标的单一
为了强调孩子去读好一句不到位的话,总是说:“你能读得更美吗?但是孩子读来读去还是读不好,但是老师却好像没事似地开始下面的讲解。
二、意境的破坏
笔者举了《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节课中的一个例子:“伟岸和高洁”。
有的老师就是强制孩子去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但是孩子理解来,理解去,还是说不好。
其实当孩子点出伟岸就是形象伟大,高洁就是高尚纯洁的时候,这已经到头了,如果还想要孩子从中理解到一些什么境界,那是非常困难的。
三、思维容量的不足
笔者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列举了《长江之歌》中的“巨浪荡涤着尘埃”。
孩子的理解五花八门,甚至理解到长江是一个洗衣服很便利的场所,因为长江的水量大,可以洗去很多的尘埃。
这就是在现代诗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深有同感,毕竟自己的教学中已经遇到了很多类似于此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去有效地解决呢?我现在感觉,就应该返璞归真,回归简单。
现代诗中存在很多的的难点,很多句子有深刻的含义。
面对这样的问题,不能一味去引导孩子进行剖析,那样孩子只会说的五花八门,偏离教学目标的航线。
还是举上一个例子,“梅花的高洁”,如果让孩子分析为什么用高洁这个词去形容梅花,能答道点子上的很少。
但是如果只问这个词的意思,很多孩子就会答道“高尚纯洁”。
我感觉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可以了。
就如“巨浪荡涤着尘埃”,孩子能理解什么啊?他们的回答只会向卫生方面胡扯。
所以,理解荡涤就可以了,就可达到我的目标。
其实现代诗的教学,归根到底就是这些疑难的词语和就句子不好分析。
与
其让孩子胡扯八道,老师找不到解决的途径,还不如避其锋芒,让孩子理解其中的境界就完全可以了。
现代诗的创作在打破了格律诗的“格律”之后,着意于“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渲泄感染。
“意象”也只是情感的影子而已,有时并不具实在的“意义”,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因此,现代诗极易与孩子的情感世界产生相遇,诱发情感意义的构建与诠释。
所以,现代诗的教学核心是激发、诱导、张扬小学生的情感智慧。
用富有童心情趣的话语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情绪化的学习中把学生引向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的作者对话。
通过情绪化的文本建构逐步意义化的语文学习过渡。
在“无知”“无真”的情意活动中完成求善、求美的价值观取向。
归纳现代诗的教学,注意好几个方面:
首先,以读为主,渐入文本
现代诗虽然和古诗不太同,但是还不能缺少指导孩子的朗读。
指导孩子多读书,不仅仅是读准字词,读通句子的要求,更是对孩子学习的一种升华。
孩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就会慢慢进入到文本当中。
“无知”“无真”,不是说现代诗的教学拒绝“求知”、“求真”,可以无视文本的意义价值,而是要求把文本的意义价值置于人的审美视野中加以适当的解读,赋予其审美的、情感的元素。
如《归来》一诗的第一自然段:“赶车,赶船,一踏上故土,就满眼春天……”这里的“春天”早已因情感的激越跳动而失却了自然的意义——一年中的某个季节,也不是与“春天”相关联的具体物相——鲜花、鸣禽。
它深切地传达了海外游子踏上故土时如春天般明媚、温暖的心情。
再如《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诗中的大海、风儿、浪儿、月儿、星星等物事,都凝聚了浓浓的亲情爱意。
在孩子的心早已幻化作“我”,幻化作母亲。
作意义上的解构诠释多此一举。
诗的气质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彰显和培养。
现代诗的教学宜在此着力。
诵读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标。
教学时,首先应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把一首诗读“顺溜” 了,诗的大意也理解个八九不离十。
之后,并不是“理解”,老师应帮助学生继续诵读,帮助他们读好,读出情来,读出美来。
主要包括诗的节奏、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等。
更高层次的如诵读的修饰——颤音、滑音(注意不是关于它们的知识,而是学生切身的体验行动。
),在变化着的诵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意义。
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诗末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如在诵读时逐步加强,可以读出少年儿童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豪迈;如读得坚定有力,则又可以读出一种力量在召唤他们去投身植树造林的光荣行列。
现代诗确实不需要讲的,也不能讲。
一讲便失去美感,一讲就失去了多元解读的基础。
其次,避其锋芒,该放就放
这一点就如我刚才的理解一样,一些困难的句子和词语就做一定的放弃,让孩子在轻松中去达到教学的效果。
模糊思维中,有一个留粗去细的原则,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终是要用文字本身来表达美,以模糊思维为原理的以诗解诗是较为理想教学的方法。
再次,拓展阅读,畅谈感受
现代诗其中蕴含着很多作者的情感,所以在教学的结课处一定要引导孩子做这一方面的完善。
即使是新教材,一学期也不过让学生见识几十首诗,这样的接触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学生的“诗意”的。
语文教学不同于科学分析,大量的研究、实践以及常识告诉我们,语言的学习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
“举多胜少”。
这也正符合了模糊理论的精神,模糊思维正是通过对事物多方面的模糊认识的集合,来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考认识问题的方式。
因此,阅读数量的积累,语言例子的极大丰富,才是形成语文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条件。
新版教材也特别指出“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培养语感”。
由此可见,语言的精粹――诗歌的学习,必须是在“不求甚解”的量的积累中,在不断的熏陶中寻求质的突破,以典型的模糊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对诗境的“感悟”。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当然,这里的量不是无选择的堆积,也不是游离于教材的标新立异.漫无目的,而是既有重点、统一点,又有涉猎广度的点面结合。
现在的学生是幸运的。
诗性的天赋的一脉相承给了语文教育一个多么好的契机。
我们并不奢望培养诗人,我们只希望能在纯真的童年里留住美好的诗情;在未来的挫折岁月中让心灵有所依托。
在整个社会趋向急功近利的今天,让诗在孩子心中留住精神的自由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