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生物复习资料2
- 格式:doc
- 大小:749.50 KB
- 文档页数:9
2010生物中考七年级知识点一、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的相关操作12p,实际物体是d。
3(会画图解答)如物像在右上方,若想移到中央,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
如物像在中央,若想移到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二、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1、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23(用镊子夹起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波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45三、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基本原则123、探究实验:根据具体题目作答四、识图辨别动植物细胞,细胞膜、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的功能1、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1、细胞壁 3、液泡 5、叶绿体)。
2五、植物种子的结构及萌发需要的条件(识图)1、种皮①:保护作用 大豆 胚根③:发育成根 胚轴④: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分胚 胚芽⑤:发育成茎和叶子叶②:为种子的萌发提供营养 (识图:大豆种子结构图)2、植物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及探究实验六、花和果实的基本结构(识图)和功能1、花蕊(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柱头 花药(内生有花粉)2、雌蕊 花柱 雄蕊子房 子房壁 花粉34 果实②桃子,吃的是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
七、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场所、条件按、原料、产物和能量变化15★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1)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正确的实验顺序是①酒精脱色 ②清水冲洗 ③选叶遮光 ④暗处理⑤滴加碘液 ⑥照光 ⑦取下叶片 ⑧显色④ ③ ⑥ ⑦ ① ② ⑤ ⑧(2)实验用“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
(3)该实验的变量是 光 。
(4)如何设置对照 选取其中一片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
(5)把叶片放入酒精中水浴加热的目的是 脱色 。
(酒精需隔水加热)(6)实验结果:遮光部分 不变 蓝,未遮光的部分 变 蓝。
(7)滴加碘液显蓝色,证明有 淀粉 产生。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四.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10级生物中考复习资料七年级上册内容第3章细胞显微镜的构造。
见书34---35页。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放置玻片4观察5收放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量越少,视野越暗。
光线过强时:小光圈,平面镜;光线过弱时:大光圈,凹面镜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大多数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根据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衣藻)和多细胞生物3.动植物细胞都有的三个基本结构:(见课本42---43页)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和保护作用。
细胞质: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线粒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是细胞呼吸作用场所。
4.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作用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内有细胞液,储存糖分、色素等多种物质。
5. 细胞分裂:细胞一分为二,产生新的细胞的过程。
6、细胞分裂过程:(见书本53页图)动物细胞:细胞核分裂→细胞膜凹陷→2个新细胞植物细胞: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细胞壁→2个新细胞7、细胞分裂特点:细胞分裂前,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经过复制而加倍,分裂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保证了新细胞与原来细胞的遗传物质相同。
8、细胞分裂的意义:单细胞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多细胞生物与繁殖新个体有关,促使新个体由小长大,更新衰老死亡的细胞,9、细胞分化形成组织10、人和动物的基本组织11.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1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分化器官系统人体或动物体细胞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植物体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淀粉和氧气;条件:光;场所叶绿体。
总复习一(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物体第三节1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2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结构单细胞)运动、呼吸、摄食、排泄、应激性3单细胞生物的结构有完整的细胞结构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在制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时,从草履虫培养液的吸一滴培养液。
2草履虫依靠的摆动而旋转前进。
依靠进行呼吸。
3与草履虫的消化有关的结构有。
病毒1病毒的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研究、电子显微镜的使用2病毒的种类3病毒的结构4病毒生命活动特征5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用才能观察到病毒。
2根据病毒寄主的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三大类。
3病毒是由外壳和内部的组成。
它只有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表现出生命活动。
在标注线后写出所示结构的名称三部分组成,不能进行加粗生长的植物运输水分无机盐的是,运输有机物的1写出各标号所示结构的名称叶,乙叶。
原因是第一节1有机物构建植物体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呼吸作用①概念②公式③意义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1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但有氧呼吸必须在细胞质中的里进行。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平衡。
碳氧平衡1光合作用的概念2光合作用的公式光能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叶绿体3光合作用的意义4比较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项目光和作用呼吸作用部位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变联系总复习二(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4激素调节(1) 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2) 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卵巢、睾丸(3) 几种激素及功能: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7简单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复杂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
人类特有的反射与有关。
8无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毛细血管内的腺体是,它的分泌物是。
9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成年时分泌过多则会引起。
糖尿病是由于分泌不足而引起的。
呆小症是由于。
10若食物中长期缺,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1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乱砍滥伐、排放污物、乱捕乱杀、生物入侵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总复习三(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章节复习要点主要题点各种环境中的动物1.水中生活的动物(1)代表动物——鱼适于水生生活的特点:形态结构、运动方式、呼吸器官(2)其他水生动物常见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常见脊椎动物:海豚、鲸、海豹、龟、鳖。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知识提要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 .阳光:a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它的有无,目前地球各处基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紧关键因素是水。
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不同。
如:喜阳植物适于生活在强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高;阴生植物适于生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
b.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
B .温度:a.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b.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C.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一方面: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明显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另一方面:一年中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之种间关系A .互利共生: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彼此依赖相互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B .竞争: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空间而引起竞争,如水稻和稗草C .寄生:一种生物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 如蛔虫和人D.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3.作用特点: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利用及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保护色生物对环 普遍性 外形的适应性特征 警戒色生物对环境 境的适应 拟态的适应与影响 适应的相对性 现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原因1.普遍性A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b:生理特征与环境相适应B:动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适应保护色:动物体色−−→−相似背景色彩 C:特例 警戒色:动物体色−−−→−鲜明对比背景色彩 拟态:生物形状.色泽−−→−模拟背景 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 温度 光 水 生物因素 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有利于物种生存2.相对性A:含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更非永久适应B: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三.生态系统的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分解者1.生态系统的成分A:非生物物质:空气.水.矿物质等B:非生物能量:阳光.热能C:生产者:a.特点: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b.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c.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D:消费者:a.特点:属异养型生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E:分解者: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b.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c.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食物链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书写原则: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三四五分类: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形成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食物网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
中考知识点汇总及复习题(1)——生物体结构知识要点:1.几乎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除外)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生命活动的功能单位。
2.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⑴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和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作用。
⑵细胞质:物质合成与分解的场所。
⑶细胞核:近似圆球状,含有遗传物质。
3.生物体由小变大原因:A、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B、细胞的生长,使体积增大。
4.生物有:A、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等)B、多细胞生物: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水稻、猫、人等)5.组织:细胞分化以后,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细胞连合在一起的细胞群。
A、植物组织:⑴分生组织:细胞具有分裂能力。
⑵保护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⑶营养组织:能贮藏或合成营养物质。
⑷输导组织:运输水分,无机盐和养料等。
⑸机械组织:起支持作用。
B、动物和人的主要组织:⑴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⑵结缔组织:有支持、连结、保护和营养作用。
⑶肌肉组织:能收缩、舒张产生运动。
⑷神经组织:受刺激能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6.器官: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连合起来,共同完成一定功能。
植物器官:⑴营养器官:根、茎、叶;⑵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7.系统:能够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总和。
人和多数动物: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内分泌、神经、生殖系统等八个系统构成。
8.多细胞生物组成层次:A 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B 动物: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知识练习:1.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先进行的是下列哪项:()A、细胞核先由一个平分成两个B、细胞质平分成两份C、形成新的细胞壁D、形成新的细胞膜2.下列结构不属于组织的是()A.番茄果肉B.洋葱表皮C.玉M种子D.黄瓜叶表皮3.下列那种结构是植物、动物和人都有的结构()A 细胞壁B 叶绿体C 线粒体D 大液泡4.草履虫的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不具有的结构是A细胞壁 B 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5.植物体的三种生殖器官是:‘()A、根、果实、种子B、叶、花、果实C、花、果实、种子D、根、叶、茎6.植物体组织的形成是:()A、细胞分裂的结果B、细胞生长的结果C、细胞分裂生长的结果D、细胞分化的结果7.下列结构属于组织层次的是:()A、洋葱的根B、洋葱的表皮C、洋葱的头D、洋葱表皮细胞8、市场上出售的黄瓜属于:()A、营养器官B、营养组织C、生殖器官D、保护组织9、番茄的果实是由几种不同的什么构成的:()A、细胞B、组织C、器官D、物质10、下列结构中,属于组织水平的是A 口腔B 胃C 心脏D 血液11、细胞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A 细胞壁B细胞膜 C 细胞质 D 细胞核12.观察人体基本组织切片时,若不动显微镜的其它部分,只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10x转换成45×,视野中的光线将会()A、变亮B、变暗C、无变化D、变化无规律13.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A、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B、组织→器官→细胞→植物体C、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D、器官→组织→细胞→植物体14.在传种接代和遗传方面起重要作用的是()A 细胞膜B 细胞质C 细胞壁D细胞核15.细胞分化是指:()A、一个母细胞分裂为两子细胞的过程B、细胞数目增多和细胞体积增大C、新生的子细胞逐渐长大的过程D、细胞从原来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转变为其它形态、结构和功能的过程16.绘生物图时,对图中较暗部分的绘制要求是:()A用直线条涂黑它B点上细点表示C用横线条涂黑它D随意涂黑它17.下列细胞结构中,是光合作用场所的是A.细胞核B.线粒体C.叶绿体D.液泡18.洋葱表皮细胞中不存在的结构是A.细胞壁B.线粒体C.叶绿体D.液泡19.下图是制作临时装片的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的正确顺序应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①③D.②④③①20.你想没想过土壤中的水分被参天大树的根吸收后,是下列哪种组织把水运输到叶子上去的。
北师大版2010年生物中考复习资料大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科学探究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 生物圈的含义: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范围在海平面以下约11000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000米之间。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 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比如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个池塘,甚至一片农田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应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
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生物的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
8.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主要指水、光、温度、空气和土壤等。
(2)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3)生物之间主要有捕食、竞争、合作等关系。
捕食关系:指一种动物以另一种动物为食的现象。
如蜜蜂采花蜜等。
竞争关系:比如水稻与稗草之间互相争夺阳光、养料、生存空间等。
9.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生活、生存受环境的影响。
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也影响着环境,甚至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影响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第二单元一、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构造。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
安装目镜和物镜。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另一只眼睁开。
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3)观察: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以免物镜压破玻片标本)。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
2、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4.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水库、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6.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四.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010生物中考试题汇编一、选择题1.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注射哪种激素进行治疗? DA.生长激素B。
甲状腺激素C。
肾上腺激素D。
胰岛索2.以下哪些疾病与激素分泌异常无关?答案:CA.糖尿病和巨人症B.糖尿病和呆小症C.血友病和白化病D.大脖子病和侏儒症3.正在进行的南非足球世界杯的比赛中,运动员每踢进一个球,都会引起全场狂热的欢呼。
很多球迷出现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血压升高的现象,这是由哪一种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A.甲状腺激素B.性激素C.肾上腺激素D.生长激素答案:C4.如果切除成年狗的甲状腺,一段时间后,该狗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
说明甲状腺激素能A.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B.提高血糖浓度C.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促进蛋白质合成答案:C 5.糖尿病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之一。
下列能用一治疗糖尿病的是B A.生长激素B。
胰岛素C。
甲状腺激素D。
肾上腺激素6.下列可以用来治疗糖尿病患者的激素是AA. 胰岛素B.生长激素C.甲状腺激素D.性激素7.饭后血糖浓度暂时高,不久就恢复正常水平,这是下列哪种激素的作用A. 胰岛素B. 肾上腺素C. 甲状腺素D. 生长激素答案:A8.能促使女性出现第二性征并维持第二性征的是A.生长激素B.促性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D.雌性激素答案:D9.下列疾病均是由于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是 A.侏儒症和呆小症 B.白化病和地方性甲状腺肿 C.糖尿病和夜盲症 D.侏儒症和乙肝答案:A10.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是A.脊神经B。
脑神经C。
脊髓D。
神经纤维答案:C11.与人体的其他细胞相比,神经元的功能是A.能够收缩舒张产生运动B.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C.能够通过细胞体上的许多突起与其它组织细胞联系D.能够对生物体起到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的作用答案:B12.我国新交通法明确规定不得醉酒驾车。
醉酒的人驾车时明显表现为反应慢、动作不协调,从而影响各项操作。
2010生物中考试题汇编——人的生殖一、选择题1..人类胚胎发育的场所是A.卵巢B.输卵管C子宫D.阴道2.母爱是伟大的,母亲怀孕后负担明显加重。
在胎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母亲与胎儿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A.子宫B.胎盘C.输卵管D.卵巢3.在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生殖细胞的结构是A.膀胱B.输精管C.睾丸D.卵巢4.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场所是A.卵巢B.子宫C.胎盘D.输卵管5.下列有关男女生殖与发育知识的叙述,错误的是A.男、女的主要性器官分别是睾丸、卵巢B.人体受精卵的形成部位与胚胎发育场所分别是输卵管和子宫C.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是胚盘D.男性的输精管结扎后,仍具有男性第二性征,并能产生精子6.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卵细胞的结构和受精的场所分别是A.卵巢子宫 B.卵巢输卵管C.子宫输卵管 D.子宫阴道7.人的生殖系统中,能够产生生殖细胞的器官是A.阴囊和阴道B。
睾丸和卵巢C。
附睾和子宫D。
输精管和输卵管8.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被称为“继器官移植之后的第二大医学奇迹”。
此项技术是解决不孕的有效手段。
“试管婴儿”实际上是指受精卵在体外培养3-5天,形成胚胎后移植入母体子官内着床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到分娩。
“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依据的原理是 A.有性生殖B.无性生殖C.克隆技术D。
基因工程答案:A9.做过双侧输卵管结扎手术的育龄妇女,一般将不再具有生育能力,分析其原因正确的是A 卵巢不能产生和排出卵细胞B 卵巢不能产生雌性激素C 卵细胞不能再输卵管与精子相遇D 子宫内壁丧失种植胚胎的能力答案:C10.在人的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A.胃 D.大肠 C.小肠 D.口腔答案:C11.如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器官,其中能分泌胆汁参与消化脂肪的器官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A12.在人的消化系统中,既有消化又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A.食道和大肠B.胃和小肠C.口腔和胃D.大肠和小肠答案:B13.下列对于右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①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脂肪的酶B.②分泌的消化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C.③分泌的消化液含有胰岛素D.④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答案:C14.小肠绒毛所起的主要作用是A.减缓食物通过小肠的速度B.增加吸收营养物质的表面积C.可以摆动促进食物快速通过小肠D.可以起到清扫消化道的作用答案:B15.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最终消化为A.氨基酸 B.葡萄糖 C.甘油 D.脂肪酸答案:A16.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2010年中考生物复习资料(二)-----探究题1.E为一种人体消化道中的酶。
用鸡蛋清做材料来研究酶E的催化作用的实验。
在5支试管内分别放入含等量酶E的不同PH值缓冲液。
将试管放在20°C水浴中。
然后把鸡蛋清放在同样的细玻璃管中,再把玻璃管投入沸水中,使鸡蛋清凝固变得不透明,实验从将装有固化鸡蛋清的玻璃管放入试管中开始计时。
鸡蛋清经酶E的作用被消化,细玻璃管两端变得透明。
每2分钟测量细玻璃管透明部分的长度一次,计算已被消化鸡蛋清的百分率,所得结果见下表:请回答:(1)请你推测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实验,你对酶E能得出哪些结论?(写出一个就可),(3)请推想人的消化道的哪一部分会有此酶?。
答案:(1)PH对酶催化鸡蛋清的影响(2)PH=2时(或PH越低)酶的催化效果最佳(3)胃2.种子的萌发除受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外,是否还受其他生物因素影响?有人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下表是他们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豆角小麦玉米莴苣无蒜97.7% 93.8% 95.6% 70.0%有蒜93.3% 96.6% 85.6% 30.0%注:有蒜是指在各培养国皿中加入了2克碾碎的大蒜籽,无蒜则未加,实验过程提供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
(1)该实验探究的具体问题是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探究的方法是设置实验。
(2)实验结果表明,大蒜籽只对种子的发芽率有影响,而对其他三种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作用。
(3)请根据本题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结果在大蒜苗生长到一定高度(此时地下部分已形成大蒜籽)时,再向间行(即在两行大蒜苗之间)播种莴苣种子或者豆角种子,那么,哪种方案更好?。
为什么?。
答案:(1)大蒜仔(或有蒜和无蒜)对照(或对比)(2)莴苣(3)间行播种豆角种子更好因为大蒜籽对莴苣种子的发芽率(或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或影响)而对豆角种子的发芽率(或萌发)没有明显的作用(或影响)。
3.我市某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知识情有独钟,经常做一些有关生物学的小实验,这次他们准备探究某些条件与大豆种子萌发的关系。
(一)实验步骤:(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A、B、C,并且在瓶底各铺两张餐巾纸,各加适量水。
(2)取30粒黄豆种子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A杯不作处理,B杯用黑布全部罩住,C杯内抽干气体并密封。
然后把A、B、C均置于24℃—27℃环境中。
(如图)(二)实验现象几天后,A、B两杯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无萌发现象。
(三)回答问题:(1)要证明光照对大豆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要证明空气对种子萌发有无影响,你认为应选用___________作为对照实验。
(3)老师认为这几位同学在实验步骤2中的描述欠严密,处理欠妥当,请你指出其中一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B 有光无光均发芽(或发芽与光照无关)光照(2)A、C(3)大豆应平均分配或大豆应有发芽能力(生命力旺盛)(答出一点即得分)4.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列表格和曲线图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请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回答:(1)该种鱼的受精卵在水温为℃时平均孵化率最高。
(2)在18℃~38℃温度范围内,平均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是:在18℃~28℃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在26℃~38℃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
(3)若将14℃和两组鱼受精卵所处的水温分别逐步调节到26℃,结果14℃组的能孵化出鱼苗,而42℃组的能孵化出鱼苗,原因是:42℃组的鱼受精卵。
(4)水温在18℃~34℃之间时,鱼受精卵平均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是。
答案:(1)26 (2)上升下降(3)已经死亡(4)随着水温的升高平均孵化时间减少。
5.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逐年增多。
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可在局部地区富集并在水的凝集过程中形成硫酸等酸性物质,随着雨水降落下来,这就是“酸雨”(pH<5.6)。
酸雨的酸性程度可用pH值来表示,一般说来,pH值越小,其酸度就越大。
酸雨对植物的生长有没有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以小麦种子为材料,探究酸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请你参与进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略.(3)材料用具:大小相同的培养皿五只,大小、饱满程度相同的小麦种子100粒,小纱布10块,以硫酸为材料配制的pH=5、pH=4、pH=3、pH=2的“酸雨”各20mL等。
(4)方法步骤:①将5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
②在5只培养皿里各铺一块小纱布,其上均匀各撒20粒小麦种子,然后再用小纱布盖好。
③向A培养皿中均匀喷洒清水(pH=7)5mL,使之刚好将要淹没种子。
④向B,C,D,E四只培养皿中分别喷洒pH=5、pH=4、pH=3、pH=2的“酸雨”各5mL。
⑤盖上培养皿,将它们都放在适于种子萌发的环境里。
(5)此实验需要观察记录的是(6)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在实验结果得到之前,我们可以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预测1:随着pH值逐渐减小,种子萌发率逐渐升高,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
预测2.预测 3.(7)在实验过程中5只培养皿中小麦种子数量不能放了太少的原因是答案:(1)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或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怎么样的影响吗?)(必须是问句)(5)小麦种子萌发的情况和数量(6)预测2:随着pH值的逐渐减小,种子的萌发率逐渐降低,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预测 3:随着pH值的逐渐减小,种子的萌发率没有变化,说明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预测2和预测3两种情况可以前后调换,但内容不变)(7)避免偶然性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6.图20是某同学没计的一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问题:(1)此组实验装置能构成对照实验的是。
(2)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甲装置试管收集的气体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将甲装置中的清水换成碳酸氢钠溶液,单位时间内冒出的气泡数目会,共原因是。
答案:(l)甲与乙或甲与丙(2)细木条会复燃说明金鱼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氧气(3)增加碳酸氢钠可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增多7、疯牛病是一种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遭到破坏的传染病。
图中是科学家在寻找疯牛病的病原体时所做的主要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图示说明:①步骤二:所用的过滤器为陶瓷纤维过滤器,它可滤去细菌、真菌、寄生虫,但会让病毒和化合物通过;用脑组织样液和滤过液都可以使健康的牛感染该病;②步骤三、四是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过的滤过液注射给健康的牛。
请分析回答:(1)步骤二用部分滤过液流向给健康的牛后,健康的牛最终患病,说明滤过液中含有疯牛病的。
(2)步骤三的目的是破坏滤过液中的核酸,因此初步排除核酸是疯牛病的病原体的可能性。
(3)完成步骤四,结果表明,疯牛病的病原体最有可能是一种。
答案:(1)病原体;(2)蛋白质8.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00米、500米和10米的同一山坡上。
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升高而明显变矮。
小芳和小华对此现象产生了疑问,准备进行一番研究。
她们经过讨论,对影响野菊植株高度的因素提出如下假设:假设一:野菊株高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假设二:野菊株高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假设三:野菊株高变化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共同影响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你帮助她们完成以下实验设计:(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米和1000米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10米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米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填操作方法)。
(4)预测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如果“假设三”成立,那么,实验结果应是:实验组野菊的株高。
答案:(2)10 (3)用刻度尺测量实验组和对照组野菊的株高(借助其他工具定性比较长度也给分)(4)比10米处野菊(对照组)高,比原处野菊矮(意思相近给分)9.某同学将甲、乙两种植物种植在成份相同的土壤中,分成A、B、C、D四组(如图所示),其中B与C组遮光,降低光照30%。
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探究甲、乙两种植物是否会争夺土壤中的养分,就实验设计来看,应比较A、B、C、D中哪两组之间的生长差异?请列出两种..正确的组合:。
(2)若选择A、B两组进行对照实验,比较两组植物之间的生长差异。
则该实验的目的是。
(3)土壤中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各种无机盐,该同学为了验证镁是甲种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元素,设计了如下实验:选择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甲种植物,在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蒸馏水,在另一盆甲种植物的土壤中浇灌等量的含镁离子的蒸馏水,保持其它实验条件相同,观察比较两盆植物的生长情况。
你认为这样的实验设计合理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1)AD或BC(2)探究光照强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不合理,甲乙两盆植物的土壤中都含有包括镁离子在内的各种无机盐10.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旺盛分裂。
⑴实验Ⅲ可以得出结论是:;⑵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答案:(1)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生物的物种、年龄和细胞核11.科学家刚在显微镜下发现细胞核时,并不清楚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还是由细胞质控制的。
为了弄清细胞核的功能,有人利用伞藻做了如下实验:伞藻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如图),其细胞核只位于假根中。
甲种伞藻的帽呈伞形,乙种伞藻的帽呈菊花形。
科学家先将甲、乙伞藻的帽都切除,然后将乙伞藻的伞柄移植到甲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丙),将甲伞藻的伞柄移植到乙伞藻的假根上(称为丁)。
一段时间后,丙、丁伞藻都分别长出了新的帽,帽形如图所示。
(1)科学家针对这一实验提出的问题是;(2)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伞藻的帽形是由决定的。
答案.(1)控制生物性状的结构是细胞质还是细胞核?(2)细胞核12.电视“超市大赢家”节目有效的渗透消费策略,一是生活和消费技巧,如“香蕉可以冷藏吗”;二是生活和消费知识,如“蘑菇是微生物还是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