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l-UEGO Active Catalyst Control for Emissions Reduction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
- 格式:pdf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7
Features∙ Fast Switching Speed∙ Surface Mount Package Ideally Suited for Automated Insertion ∙ For General Purpose Switching Applications∙ Two Diode Elements Connected in a Common Anode Configuration∙ Totally Lead-Free & Fully RoHS Compliant (Notes 1 & 2) ∙ Halogen and Antimony Free. “Green” Device (Note 3) ∙ Qualified to AEC-Q101 Standards for High ReliabilityMechanical Data∙ Case: SOT23∙ Case Material: Molded Plastic. UL Flammability Classification Rating 94V-0∙ Moisture Sensitivity: Level 1 per J-STD-020∙ Terminals: Matte Tin Finish annealed over Alloy 42 Leadframe (Lead Free Plating). Solderable per MIL-STD-202, Method 208 ∙ Polarity: See Diagram∙Weight: 0.008 grams (Approximate)Ordering Information (Note 4)2. See https:///quality/lead-free/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Diodes Incorporated’s definitions of Halogen - and Antimony-free, "Green" and Lead-free.3. Halogen- and Antimony-free "Green” products are defined as those which contain <900ppm bromine, <900ppm chlorine (<1500ppm total Br + Cl) and <1000ppm antimony compounds.4. For packaging details, go to our website at /products/packages.html.Marking InformationTop ViewSOT23Top ViewInternal SchematicK = SAT (Shanghai Assembly / Test site) JD = Product Type Marking Code YM = Date Code Marking Y = Year (ex: F = 2018)M = Month (ex: 9 = September) C = CAT (Chengdu Assembly / Test site)JD = Product Type Marking Code= Date Code Marking for Chengdu = Year (ex: F = 2018) M = Month (ex: 9 = September)CJDY MKJD Y MYMY(@T = +25°C,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Thermal CharacteristicsNotes: 5. Part mounted on FR-4 substrate PC board with 1inch squared, 2oz copper pad layout.6. Short duration pulse test used to minimize self-heating effect.400T , AMBIENT TEMPERATURE, (°C)Fig. 1 Power Derating Curve, Total Package A P P O W E R D I S S I P A T I O N (m W )D ,1000.110.010.001I , I N S T A N T A N E O U S F O R W A R D C U R R E N T (A )F V , INSTANTANEOUS FORWARD VOLTAGE (V)Fig. 2 Typical Forward Characteristics, Per Element F0.11101001,00010,000V , INSTANTANEOUS REVERSE VOLTAGE (V)Fig. 3 Typical Reverse Characteristics, Per Element R I , I N S T A N T A N E O U S R E V E R S E C U R R E N T (n A )R 0.00.20.40.60.81.81.61.41.21.02.0010204030C , T O T A L C A P A C I T A N C E (p F )T V , DC REVERSE VOLTAGE (V)Fig. 4 Total Capacitance vs. Reverse Voltage, Per Element RPackage Outline DimensionsPlease see /package-outlines.html for the latest version.Suggested Pad LayoutPlease see /package-outlines.html for the latest version.SOT23。
改性树脂负载钯催化剂用于偶联反应
2016-09-30 13:25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
改性树脂负载钯催化剂用于偶联反应钯催化的Suzuki偶联反应是构建C-C键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有机合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高分子固载膦配合钯催化的Suzuki反应已有报道,Yamada等制备了可溶性含膦配体的两亲共聚物与钯自组装的不溶性共聚物负载钯催化剂,用于催化碘苯或溴苯与芳硼酸的Suzuki反应,1000℃反应24h的收率很高。
Uozumi等将两亲膦钯配合物固载到PEG-PS树脂上,催化在水溶液中的Suzuki反应,溴苯的转化率可达80%。
但是由于膦配体对空气和湿气均比较敏感,需要在惰性气体保护下才能有效地催化反应,且价格比较昂贵。
因此,非膦配体的固载钯催化剂的研究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何英等人对Wang树脂进行改性,制备了高分子负载纳米钯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水介质中卤代芳烃与芳硼酸的Suzuki偶联反应。
以溴苯和苯硼酸的偶联反应为模型,考察了溶剂、温度、碱种类、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确定较佳的反应条件为:n(C6H5Br)∶n(C6H5B(OH)2)∶n(WRP-Pd)∶n(K2CO3)∶n(TBAB)=1.0∶1.5∶0.005∶2.0∶0.5,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4h。
用氯代芳烃代替溴代芳烃反应时,延长反应时间,也能得到较高产率。
催化剂经过简单的过滤洗涤后,重复使用4次活性无明显降低。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能源资源的紧张,发展高效、环保的能源转换与存储技术成为了科研领域的热点。
其中,电催化技术以其高效率、低能耗、环境友好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电催化技术的核心材料,催化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成为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因其在多种电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引起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兴趣。
本文将围绕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及电催化性能进行研究。
二、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一)材料制备方法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主要采用化学还原法。
该方法通过将适量的Pt盐和Cu盐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加入还原剂,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进行还原反应,得到PtCu合金纳米粒子。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具有特定形貌和尺寸的纳米粒子。
(二)合成步骤1. 配置含有适量Pt盐和Cu盐的溶液;2. 加入适当的还原剂,如NaBH4等;3. 在一定的温度和pH值条件下进行还原反应;4. 通过离心、洗涤、干燥等步骤得到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
三、电催化性能研究(一)电化学测试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电化学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循环伏安法(CV)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通过测试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在不同电解质中的电化学行为,分析其电催化性能。
(二)电催化性能分析1. 甲酸氧化反应:在0.5M H2SO4+0.5M HCOOH溶液中,测试PtCu纳米催化剂对甲酸氧化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PtCu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甲酸氧化性能,其氧化电流密度远高于商业Pt/C催化剂。
2. 氧还原反应:在碱性电解质中,测试PtCu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PtCu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氧还原活性,其反应动力学参数优于其他催化剂。
3. 稳定性测试:通过循环伏安法对PtCu催化剂进行多次循环测试,观察其电化学性能的变化。
Maxcel 777
• 高质量的氧化钛克劳斯催化剂
• 对羰基硫和二硫化碳转化为硫化氢的转化率高
• 优异的化学&物理性质提供长的使用寿命,且能抗工况变化
• 优异的抗硫酸盐化中毒
• 相同硫转化率下可在更高空速下操作,使其在达到同样效果
下,可对新或改造的装置选用更小的克劳斯反应器来降低成本。
选用氧化钛催化剂,克劳斯装置通常具备下面一个以上条件:
• 工艺气含有高羰基硫和二硫化碳浓度
• 严格的硫排放标准
• 酸性气体含有的硫化氢浓度低
•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 需要减轻尾气处理单元的转化要求
• 装置采用低露点反应器
• 装置有超级克劳斯反应器
Maxcel 777 是在美国阿克萨斯州小石城Porocel公司的工厂
生产
若要咨询更多关于克劳斯催化剂或其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请联系Porocel公司中国区办公室。
or 86(21)5039 5780。
双硅源硅量子点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检测Cr(Ⅵ)应用胡婷;李雪;李阳;陈子越;姚棋;陈华林【期刊名称】《皮革科学与工程》【年(卷),期】2024(34)4【摘要】Cr(Ⅵ)在水中溶解性很强,超过0.1 mg/L的Cr(Ⅵ)会对环境和生命健康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开发灵敏度高的六价铬离子的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采用N-[3-(三甲氧基硅基)丙基]乙二胺,三甲基硅基咪唑作为双硅源前驱体,柠檬酸钠为还原剂,通过水热法可制备水分散性良好的球形双硅源硅量子点(D-Si QDs)。
研究结果表明,D-Si QDs为球结构且表面含有大量氨基与咪唑基团。
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D-Si QDs最佳激发波长为359 nm,最大发射波长为451 nm,有着较好的光稳定性。
D-Si QDs的荧光可被Cr(Ⅵ)选择性猝灭,且荧光猝灭程度与Cr(Ⅵ)浓度在0.5~100μmol/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56μmol/L;对自来水样中检测Cr(Ⅵ)回收率在100.37%~105.8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36%。
研究为开发高灵敏度Cr(Ⅵ)检测的D-Si QDs荧光探针提供了思路。
【总页数】10页(P1-9)【作者】胡婷;李雪;李阳;陈子越;姚棋;陈华林【作者单位】青藏高原污染控制化学与环境功能材料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57【相关文献】1.具有荧光特性的硅量子点合成及在铁离子检测中应用2.微光汇聚成星河3.硅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8-羟基喹啉的研究4.基于硅掺杂碳量子点的比率荧光探针检测间氨基苯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喷制备多孔二氧化钛微球及其结构表征
电喷制备多孔二氧化钛微球是一种利用电沉积制备多孔性二氧化钛微球材料的方法。
它由电邦晶体法得到,使用电解液中的 TiO2溶胶(如TiCl4溶液)作为原料,在偏压范围内(0-1.8V)电沉积Titanium Oxide微球。
不同的参数,如溶胶的浓度、偏压、电解液的体积等都会影响微球的外部形貌和内部结构。
通过X射线衍射(XRD)表征,可以看出电喷制备的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粒子大小为50-60 nm,并且有着六方和八方的晶体结构,具有一定的立方结构格式。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也可以验证电喷制备的多孔二氧化钛微球有着椭圆形的表面和带有孔洞的内部结构。
同时,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可以确定电喷制备的多孔二氧化钛微球的结构,并显示有三种类型的结构:特征性Titanium-oxygen 共价键, Ti-O-Ti簇和Ti-OH酰氢键。
此外,元素分析也可以表明,电喷制备多孔二氧化钛微球主要由Ti、O、C、H和N组成,其中TiO2为主要成分,占比约为85%左右,其余成分在15%以下。
总之,电喷制备多孔二氧化钛微球具有粒径小、表面积大、密度低、能量储存量高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能源存储、环境保护、高效催化等方面。
金纳米催化剂(七):蛋壳型2016-08-22 13:20来源:内江洛伯尔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者:研发部蛋壳型金纳米催化剂合成路线2012年,Wu等采用氨基硅烷选择性刻蚀中间层和促进金属纳米粒子原位生长的方法,一锅水热合成了以Au为核和SiO2为壳的蛋壳型纳米催化材料(GESNS)。
Au核的数量和尺寸均可通过调变HAuCl4的浓度进行控制。
该合成路线的特点:(1)使用具有双功能的氨基硅烷,导致刻蚀中间层和Au核的生长同步进行,减少了合成步骤;(2)内核尺寸和数量可通过改变HAuCl4的初始浓度进行调节;(3)无需预先制备中空结构,也不需要外加修饰剂,过程简单、新颖,可有效合成蛋壳结构。
催化NaBH4还原4-NP的反应结果表明:GESNS具有高活性,且多核比单核的催化活性高。
完成相同的反应,GESNS-3用时6 min,GESNS-1用时26 min;循环使用10次仍能保持初始活性,具备显著循环稳定性。
此外,TEM 结果表明催化剂是单分散形态,没有观察到Au核的团聚,进一步证实其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和高稳定性。
这种刻蚀和生长同步进行的方法,也可用来制备其他核或壳的蛋壳型催化复合材料。
同年,Guan等制备了Au@C蛋壳型纳米催化剂。
首先,他们按照Schüth等报道的方法合成Au@ SiO2,然后经表面活性剂和高聚物前躯体的自组装过程在Au@ SiO2表面包覆一层高聚物,经过煅烧除去表面活性剂,将高聚物层转化为介孔层,用10%HF去除SiO2得到Au@ C;AuNPs的平均粒径为15 nm(TEM)。
该路线的突出特点: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软模板诱导壳体的形成,同时还能改善内核在反应介质中的分散;基于上述双重作用,均匀高聚物或介孔碳壳层才能包覆在不同表面特性的功能核上;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内核尺寸和壳层厚度可通过调节前驱体引入量或高聚物浓度进行精确调控。
在氮气气氛围中催化NaBH4还原4-NP的反应研究表明:相比AuNPs的拟一级速率常数3.6 ×10-3 S-1,Au@ C的拟一级速率常数显著降低为4.8 ×10-4s-1,证实疏水性碳壳可抑制亲水性的4-NP向内核扩散,不利于4-NP的还原而导致转化率较低;但是,经硝酸处理后的拟一级速率常数增加为6.0 ×10-3 s-1,循环使用10次后转化率未有明显变化,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BiVO4基光阳极设计及其光电协同活化过氧单硫酸盐降解四环素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研究BiVO4基光阳极的设计及其在光电协同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TC)中的应用。
通过优化光阳极的结构和性能,提高光电催化过程中过氧单硫酸盐的活化效率,从而实现四环素的高效降解。
本文首先介绍了BiVO4基光阳极的设计原理和制备方法,然后探讨了其在光电催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其降解四环素的效果及性能优化。
一、引言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四环素(TC)类抗生素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研究高效、环保的抗生素降解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BiVO4作为一种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催化领域。
本文旨在研究BiVO4基光阳极的设计及其在光电协同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的应用,为解决四环素污染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BiVO4基光阳极设计原理与制备方法1. 设计原理BiVO4基光阳极的设计主要基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通过调整BiVO4的晶体结构、能带结构以及表面修饰等手段,提高其光吸收性能、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和催化活性。
此外,还需考虑光阳极与电解液的界面性质,以利于过氧单硫酸盐的吸附和活化。
2. 制备方法BiVO4基光阳极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通过调整前驱体的组成和反应条件,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和结构的BiVO4基光阳极。
三、光电协同活化过氧单硫酸盐降解四环素的作用机制1. 过氧单硫酸盐活化在光电催化过程中,BiVO4基光阳极受到光照激发,产生光生电子和空穴。
这些光生载流子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能够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生成具有更强氧化性的活性氧物种(ROS)。
2. 四环素降解活性氧物种(ROS)与四环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破坏其分子结构,从而实现四环素的高效降解。
同时,光电催化过程中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还能够直接参与四环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提高降解效率。
第53卷第4期 辽 宁 化 工 Vol.53,No. 4 2024年4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April,2024薄层剥离黑磷纳米片改性金属钌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增强氢电催化性能柯小凤(温州大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摘 要:为了实现“碳中和”,氢能作为化石燃料的可行替代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当前氢电催化主要依赖于稀少且昂贵的贵金属基催化剂。
因此开发高性能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低含量或无贵金属电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热解法制备薄层剥离黑磷(EBP)纳米片为载体的钌基纳米催化剂材料(Ru@EBP)。
采用SEM、TEM、AFM和XRD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
通过电化学测量其氢氧化(HOR)及析氢反应(HER)性能。
结果表明:Ru@EBP电催化剂具有优异的HOR/HER性能。
当电压达到0.1 V vs. RHE时,商业化Pt/C电流密度为2.5 mA·cm-2,而Ru@EBP可达到3.2 mA·cm-2。
同时,在0.05 V vs. RHE恒电位下,计时电流测试12 h后,电流值几乎保持不变,表明Ru@EBP具有优异的稳定性。
关 键 词:黑磷纳米片;钌基催化剂;Ru@EBP;氢氧化反应;析氢反应中图分类号:O64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4)04-0525-05随着氢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氢反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
因此,用于氢氧化反应(HOR)和析氢反应(HER)的高活性、低成本且长寿命的氢电极电催化剂已经被深入研 究[2-3]。
由于HOR/HER存在缓慢的动力学特点,稀缺且昂贵的 Pt被认为是目前活性最高的HOR/HER 电催化剂,然而Pt的高成本和稀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更为广泛的应用[4]。
在碱性电解质中,HOR 和HER反应动力学要比其在酸性电解质中慢大约2~3个数量级[5]。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电催化反应在能源转化、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催化剂,因其高活性、高选择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在电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电催化性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二、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1. 材料与方法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主要采用化学还原法。
具体步骤包括:将适量的氯铂酸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加入还原剂(如抗坏血酸)进行还原反应,生成PtCu合金纳米粒子。
通过调整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参数,可控制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
2. 结果与讨论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合成的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粒子具有面心立方(fcc)结构,且粒径分布均匀。
此外,通过调整合成参数,可实现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有效控制。
三、电催化性能研究1. 甲醇氧化反应在甲醇氧化反应中,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对催化剂的活性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具有较高的甲醇氧化电流密度和较低的氧化峰电位,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2. 氧还原反应氧还原反应是另一种重要的电催化反应。
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在氧还原反应中也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与商业Pt催化剂相比,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具有更高的氧还原电流密度和更好的稳定性。
这主要归因于其独特的合金结构和纳米尺度效应。
四、结论本文研究了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其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
通过化学还原法成功合成了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的PtCu合金纳米粒子,并实现了纳米粒子形貌和尺寸的有效控制。
在甲醇氧化和氧还原反应中,PtCu双功能纳米催化材料均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