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80.03 KB
- 文档页数:3
深刺八髎穴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临床观察靳晶;刘江华;姜磊;刘麒麟;邱厚道【摘要】目的:观察深刺八髎穴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给予电针刺八髎穴,采用连续波,频率强度50 Hz,持续20~ 30 min,每天1次,每周5天,同时取关元、中极施以温和灸;对照组给予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每次2 mg,每日2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48 H尿垫尿量占比、日排尿频率及尿失禁程度评定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48 H尿垫尿量占比、日排尿频率及尿失禁程度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刺八髎配合艾灸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后急迫性尿失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6(032)012【总页数】4页(P53-56)【关键词】脑卒中;急迫性尿失禁;针灸疗法;八髎;电针【作者】靳晶;刘江华;姜磊;刘麒麟;邱厚道【作者单位】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有国外研究显示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发生率可高达32.0%~79.0%[1],国内的研究数据则为脑卒中急性期尿失禁发生率34.6%,恢复期尿失禁发生率50.9%,后遗症期尿失禁发生率54.5%,脑卒中后尿失禁总发生率为44.4%[2]。
脑卒中破坏了大脑皮层或脑干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和协调作用,表现为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即逼尿肌反射亢进和尿道外括约肌无抑制性松弛[3]。
针灸刺激八髎穴等治疗脑卒中尿失禁192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刺激八髎穴等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水钢总医院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192例,采用针灸刺激八髎穴治疗。
结果治疗后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
结论结论针灸刺激八髎穴可提高膀胱最大容量,减少尿的残余量,提高膀胱充盈感觉阈值,抑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性收缩,从而治疗尿失禁。
【关键词】脑卒中尿失禁八髎穴【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353-01卒中后尿失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可导致尿路感染、皮肤损伤或发炎、褥疮,更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除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还要积极的控制和消除感染,保持或改善尿路功能。
笔者根据八髎穴解剖的神经支配特点,针灸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2004年8月~2008年8月水钢总医院住院患者,年龄46~82岁。
1.2 纳入标准 (1)所有病例均符合WHO脑中风诊断标准。
(2)中风后出现尿失禁,可伴有不同程度尿频、尿急、夜尿多等症状。
(3)排除认知障碍、尿路感染、脊髓病变及尾骶部病变。
1.3 尿动力学的指标检测采用日本阿诺卡的超声测检仪,测定初感膀胱容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容量等。
1.4 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各科会诊的192例住院患者在给予一般改善脑循环、保护脑功能及患者自主进行盆腔肌功能锻炼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
1.4.1 选穴: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必要时配合膀胱俞、肾俞、双侧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中极。
1.4.2 操作方法 75%酒精常规消毒取穴部位,中髎、次髎针刺时,选用3~4寸毫针向下斜刺入骶后孔内,调整针尖方向并提插捻转,要求针感向会阴部传导。
再配合膀胱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中极均直刺进针,进针后缓慢提插捻转,直至局部产生有酸、胀、麻等感觉。
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陈小云1,向聪2(1.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2004级针灸推拿七年制班,湖北武汉430061;2.暨南大学附属华侨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630)摘 要: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
结论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关键词:脑卒中后尿失禁;八髎穴;电针疗法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11)03-0007-02我国每年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大约在200万,尿失禁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7%-58%[1]。
中风后尿失禁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是褥疮、尿路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观察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病房2009年7月-2010年5月住院患者。
纳入标准:(1)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分类标准[2],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 R I 证实。
(2)患者脑卒中前期排尿功能正常,发病后出现尿失禁,病情稳定能配合检查。
(3)伴有强烈尿意的不自主性漏尿,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患者虽知尿意,但控制排尿困难;(4)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脊髓疾病、痴呆、尿路肿瘤、尿路结石、尿路手术史及尿路感染未治愈者。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进展【摘要】本文探讨了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进展,首先描述了中风后尿失禁的病情和针刺治疗的历史。
接着详细介绍了针刺治疗过程、疗效评估和机制探讨,同时提出了注意事项和未来展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针刺治疗的临床意义、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针刺治疗在中风后尿失禁中展现出一定的疗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需要进一步研究机制和注意安全性。
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包括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优化针刺治疗方案,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些研究成果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进展、疗效评估、机制探讨、注意事项、未来展望、临床意义、局限性、发展方向1. 引言1.1 中风后尿失禁的病情描述中风后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它通常发生在中风患者身上。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突发性头痛、眩晕、肢体无力等。
中风后尿失禁则是中风患者在排尿控制方面出现问题,造成尿液无法正常憋住或控制,从而导致尿失禁的情况。
中风后尿失禁可能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困扰。
患者常常需要频繁地去卫生间,容易因为控制不住尿液而出现意外情况。
尿失禁还可能引起其他并发症,如尿路感染、皮肤湿疹等。
及时有效地治疗中风后尿失禁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2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历史针刺疗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传统治疗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中对于针刺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记载。
早在《黄帝内经》和《针灸甲乙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中,就有关于利用针刺疗法来治疗泌尿系统疾病的记载。
随着历史的发展,针刺疗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善的治疗体系,针对不同疾病有着相应的针灸治疗方案。
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方面,医学界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对于改善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疗效,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选择。
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和机制。
选择10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治疗。
疗程均为4周,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症状积分、尿流率和尿失禁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尿流率和尿失禁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此外,观察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神经肌电图和膀胱活动有所改善,提示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疗效较好,可作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关键词:脑卒中、尿失禁、电针、八髎穴、温灸、疗效、生活质量引言:脑卒中是目前世界上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并发症也十分常见,其中尿失禁是脑卒中后患者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尿失禁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困扰。
传统物理治疗的效果有限,急需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选取10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采用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物理治疗,疗程均为4周。
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相似,没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平均下降到10.5分,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积分平均下降到13.8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尿流率也有所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神经肌电图和膀胱活动也表明观察组治疗后有所改善。
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具有较好的疗效。
《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劳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后遗症,其中劳淋(即泌尿系统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对于中风后劳淋的治疗,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均有着各自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疏密波电针八髎穴作为一种结合了中医与现代科技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对该治疗方法进行详细的临床观察与探讨。
二、治疗方法及原理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电针技术的治疗方法。
八髎穴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穴位,具有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作用。
通过在八髎穴施加疏密波电针刺激,可以有效地调节泌尿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劳淋的目的。
具体操作方法为:首先确定八髎穴的位置,然后在此穴位上施加疏密波电针刺激。
疏密波的频率和强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八髎穴,可以调整泌尿系统的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劳淋的目的。
三、临床观察1. 观察对象:本临床观察共纳入XX例中风后劳淋患者,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程等基本情况相当。
2.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治疗周期为XX周。
3. 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如尿常规、肾功能等)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
4. 观察结果:经过XX周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如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得到缓解。
实验室检查指标也有所改善,肾功能得到恢复。
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四、讨论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在治疗中风后劳淋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治疗方法结合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电针技术,通过刺激八髎穴,有效地调节泌尿系统的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劳淋的目的。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疏密波电针八髎穴治疗法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该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地定位病变部位,提高治疗效果;其次,该方法能够通过调节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最后,该方法操作简便,无创无痛,患者接受度高。
温针灸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目前,中风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发达国家也是公共卫生问题。
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长期的负担,其中尿失禁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尿失禁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其带来了许多尴尬和心理压力。
目前,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尿失禁的治疗中。
本研究旨在探讨温针灸对中风后尿失禁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选取了80名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名患者。
实验组接受了温针灸治疗,对照组接受了常规西医治疗。
实验组的治疗采用温针灸八髎穴加温量穴,每周治疗3次,每次持续15分钟,为期8周。
对照组的治疗采用药物治疗,具体药物的选择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尿失禁的评估,包括尿失禁程度、尿失禁发作频率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尿失禁程度和尿失禁发作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然而,在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尿失禁程度和尿失禁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
同时,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后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没有明显变化。
此外,实验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副作用和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等。
本研究结果表明,温针灸对中风后尿失禁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温针灸能够改善尿失禁程度和尿失禁发作频率,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较于常规西医治疗,温针灸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因此,温针灸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选择,用于中风后尿失禁的康复治疗。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未能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因此,我们的结论仍需在更大样本量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进行验证。
其次,本研究仅采用了一种针刺配穴方式,其他方式的效果并未进行比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此外,本研究缺乏长期随访,对温针灸的持久效果和复发情况的观察不足,需进一步研究。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进展中风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导致脑部血管突然中断或破裂,进而导致缺血性或出血性损伤。
中风患者常常会出现尿失禁等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较为有限,而针刺治疗因其具有疗效明显、操作简便、无明显副作用等优点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对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进展进行讨论。
针刺治疗尿失禁的治疗原理是调理和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针灸方法有穴位刺激、耳穴贴压、电针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对于中风后尿失禁的疗效明显。
一些小样本临床研究表明,采取针刺穴位刺激、红外线穴位导引疗法、电针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尿失禁情况,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采取足三里、关元、中极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排尿功能,减轻尿失禁症状。
中医齐鲁医院神经内科的一项研究也表明,选择膀胱精神穴、关元穴、中极穴、气海穴、大陵穴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中风后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减轻患者的尿失禁症状,而且疗效与药物治疗相比更为显著。
此外,一些研究还表明,将针刺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药物治疗、电疗等,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因此,在日常针刺治疗中,结合具体疗效情况,综合选择治疗方法,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针刺治疗是一种安全、无创、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后尿失禁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研究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刺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不同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