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传热学》(单考)(科目代码903)考试大纲(浙江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2018年《建筑技术考试》(单考)(科目代码910)大纲
建筑技术考试大纲
(工程师学院单考用)
建筑技术是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方向的专业考试科目,建筑技术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声、光、热三部分。
建筑技术考试内容具体为:建筑声学部分:建筑声学基础知识,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声学特性(吸声和隔声),室内音质设计原理和技术措施,环境噪声控制原理和技术措施;建筑光学部分:建筑光学基础知识,建筑天然采光,建筑照明;建筑热工学部分: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建筑保温,建筑防热,建筑日照。
要求考生掌握建筑声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基础知识,材料物理性能,设计原理,控制技术,并要求掌握相关计算和设计。
参考书目:
张三明主编,建筑物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柳孝图主编,建筑物理,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浙江大学《传热学》单考考试大纲2017年浙江大学《传热学》(单考)考试大纲参考书目:1.杨世铭、陶文铨编著《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2.王秋旺《传热学——重点难点及典型题精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0考题类型:填空题(4×10=40分)、选择题(4×10=40分)、计算题(2×15=30分)、问答题(4×10=40分)等。
复习大纲:第一章绪论1.1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1.2傅里叶定律1.3牛顿冷却公式1.4斯蒂潘-玻尔兹曼定律1.5传热系数和传热热阻第二章稳态热传导2.1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2.2保温材料的定义以及工程应用2.3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三类边界条件)2.4热扩散率的物理意义2.5傅里叶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的适用范围2.6单层圆筒壁稳态导热问题求解2.7肋片导热的特点2.8肋片的工程应用第三章非稳态热传导3.1集中参数法3.2毕渥数物理意义3.3时间常数3.4傅里叶数的物理意义3.5傅里叶数和毕渥数对温度场的影响第四章对流传热理论基础4.1流动边界层和热边界层定义4.2二维稳态无内热源边界层方程组4.3特征数方程4.4普朗特数的物理意义4.5雷诺比拟的定义第五章单相对流传热实验关联式5.1相似原理的内涵5.2努赛尔数的物理意义5.3量纲分析法推导无量纲参数5.4模化试验的定义5.5管内强制对流的Dittus-Boelter公式和Gnielinski公式5.6管束叉排和顺排对流动换热的影响5.7格拉晓夫数的`物理意义第六章凝结与沸腾6.1强化凝结传热的途径6.2大容器饱和沸腾过程的特点6.3临界热流密度6.4强化沸腾换热的途径第七章辐射传热基本定律和辐射特性7.1辐射传热的特点7.2黑体辐射的斯蒂潘-玻尔兹曼定律7.3普朗克定律7.4维恩位移定律7.5兰贝特定律7.6漫射体的物理意义7.7温室效应与工程应用第八章辐射传热计算8.1角系数定义和性质8.2两表面封闭系统的辐射传热计算8.3气体辐射的特点8.4强化辐射传热的途径8.5遮热板的原理及其工程应用第九章换热器的设计和校核9.1通过圆筒壁的传热过程计算9.2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计算9.3临界热绝缘直径9.4换热器的类型9.5对数平均温差9.6不同流动布置的比较9.7换热器的设计与校核计算9.8污垢热阻9.9强化传热技术的分类与工程应用。
浙江大学2003年考研试题答案一、填空1.(1)表征了物体内部温度扯平的能力、传递温度变化的能力(2)单位s m /2(3)普朗特数Pr2.(4)自身辐射(5)反射辐射3.4.(7)管子直径 (8)5.(9)λ表示管道(10)流体6.(11)表示内部导热热阻λε与表面对流换热热阻n 1的比值 (12)表示壁面上无量纲温度梯度的大小7.(13)减小 (14)不变8.(15)液膜层导热 (16)9.(17)方向 (18)光谱吸收比 10.(19)传热单元数 (20)()''"'21m axt t t t --=ε二、简答题1.见课本第四版P3202.见课本第四版P61温度计套管与其四周环境之间发生着三种方式的热量传递。
①从套管顶端向根部的导热。
②从管道内流体向套管外表面的对流换热。
③从套管外表面向管道壁面的辐射换热。
稳态时,套管从管道内流体获得的热量正好等于套管向管道壁面的导热及辐射换热之和。
因次套管的壁面温度必低于管道内流体的温度。
()()mH ch mH ch t t t t H f f H 00θθ=⇒-=-式中:H t 为套管顶端壁面温度,f t 为管道内流体温度。
从温度计套管的一维导热物理过程来看,可以画出如图所示的热阻定性分析图 (图略)图中∞t 为管道外的环境温度,3R 代表管道外侧与环境间的换热热阻,1R 、2R 分别代表套管顶端与管道内流体的换热热阻及顶端与根部间的导热热阻。
显然:要减小测温误差,应使H t 尽量接近f t ,即应尽量减小1R 而增大2R 及3R 。
另一方面,由上式可看出,要减少H θ,应增加()mH ch ,即增加mH ,以减小0θ的值。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 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作套管(增大2R ); ② 尽量增加套管的高度并减小壁厚(增大2R ); ③ 强化套管与流体间的换热(减小1R ); ④ 在管道外侧包以保温材料(增加3R )。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传热学考试大纲I 考查目标测试学生对传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传热问题的计算方法、重要热工参数的测量方法、强化或削弱传热的基本方法等的掌握程度、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工程实际传热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II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允许使用计算器,但不得使用带有公式和文本存储功能的计算器。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填空题(8-10个,约30分)分析简答题(5-6小题,约60分)综合计算题(3-4小题,约60分)假如每题分数有变化,变化范围亦不大,难度与历年试题相当,全部均在考试大纲以内。
III 考查内容一、稳态导热温度分布基本概念;导热基本定律;导热问题的数学描述;典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的分析解;通过肋片的导热;具有内热源的一维导热问题。
二、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集中参数法;典型一维物体非稳态导热的分析解。
三、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导热问题数值求解的基本思想;节点温度离散方程的建立;节点代数方程组的求解;导热问题数值计算的稳定性判据。
四、对流换热的理论基础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对流换热的分类;边界层理论;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述;量纲分析与相似原理。
五、对流换热的计算管道内强制对流的特点;管道内强制对流的计算;外掠物体强制对流的特点;外掠物体强制对流的计算;自然对流。
六、相变换热凝结换热的模式及特点;膜状凝结换热的简化和求解;凝结换热的影响因素;大空间沸腾曲线;汽化核心;沸腾换热的强化方法;热管工作原理及特点。
七、热辐射基本理论热辐射基本概念;黑体辐射基本定律;实际物体辐射和吸收的特点;基尔霍夫定律。
八、辐射换热的计算角系数的性质和计算;黑体辐射的计算;组成封闭空腔的灰体间的辐射换热计算;辐射换热的强化和削弱。
九、传热过程和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分析;换热器的分类方法;换热器的热计算;换热器的强化。
IV. 题型示例及参考答案一、填空(每空3分,共36分)1.采用平板导热仪测量液体的导热系数时,通常要使在上(填“热面”或者“冷面”),其目的是。
1995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热学 编号:1. 试论述一相同边界条件和导热系数为常数的条件下,无内热源大平板和有内热源大平板的稳态导热有何异同点。
(10分)2. 使用对流换热准则方程时必须注意哪些条件?(10分)3. 试画出顺,逆流布置时的温度分布规律。
有人说,顺流布置的对数平均温差总是小于逆流布置的对数平均温差,你认为这话对吗?为什么?(举例说明)注: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比较 (10分)4. 什么是沸腾换热的临界热通量?临界热通量在沸腾换热的设计中有什么意义?(10分) 5. 写出热辐射基尔霍夫定义的表达式,其应用有何限制条件?对于灰体是否受这些条件限制?为什么?(10分)6. 述说强化辐射换热有哪些措施?(5分)7. 已知从精馏塔得到的苯是80C ︒的饱和蒸汽,其汽化潜热为394KJ/kg,比热(液体苯)为1.758KJ/(kg C ︒) ,若冷却剂是温度为13 C ︒的水,水流量为5 kg/s ,逆流布置,总传热系数为1140 W/(m 2C ︒) ,试求把1 kg/s 的苯冷凝,再冷却到47C ︒ 所需的传热面积。
(设水的比热为1.915 KJ/(kg C ︒) ,不考虑对流换热方式或不同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15分) 8. 有一内外半径分别为r 1 和 r 2的长圆管,设材料的导热系数为常数,温度为t f 的流体在管内流过,流体和壁面之间的换热系数为α,管外表面温度保持恒是为t 2。
试确定管壁内的温度分布和单位长度管壁的热流量:若 α→ ∞ ,情况又如何?(15分) 9. 一块不透明的平板,其背面绝热,而正面受到强度为G=2500W/m2的投射辐射,其中被反射部分为500 W/m2,平板的温度为227C ︒,辐射力为1200 W/m2。
温度t ∞为127C︒的气流流过平板,对流换热系数c α为15 W/(m 2C ︒) 。
试求:(1)平板的黑度,吸收率,有效辐射:(2)平板单位面积的热流:(3)为保持平板温度恒定该怎么办?(15分)199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传热学 编号:1. 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1) 肋效率f η (2) NTU(3) 贝克利准则Pe (4) 雷诺应力 (5) DNB (6) 热扩散率 (7) 系统黑度s ε(8) 角系数的两个特征 (9) 热力管道保温效率 (10) 斯坦顿准则St2.对你做过的任一种测量导热系数的稳态导热方法提出提高其测量精度的措施。
浙江大学建筑学建筑物理历年试题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中的建筑物理课程,历来是学生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该课程的试题,旨在检验学生对建筑物理基本理论、应用技能以及相关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本文将回顾浙江大学建筑学建筑物理的一些历年经典试题,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和备考提供一些参考。
(1)简述建筑物理中“热舒适”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在建筑光学中,什么是光的反射、折射和漫射?请分别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个体育馆的体积为立方米,馆内空气温度为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60%。
假设空气的密度为2千克/立方米,求体育馆内空气的总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1)请结合你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并列举至少两个具体的绿色建筑案例。
(1)简述建筑传热学中的“热桥”现象及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2)在建筑声学中,什么是混响时间和吸声系数?请分别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栋办公楼的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楼层高度为5米。
若该办公楼共需安装50盏功率为30瓦的LED灯,求这些灯的总功率和总电流(以安为单位)。
(1)请结合你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可持续城市设计”的理解,并列举至少两个具体的可持续城市设计案例。
(1)简述建筑光学中的“视觉舒适”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在建筑热工学中,什么是热阻和热容?请分别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栋住宅楼的南向阳台长度为6米,阳台的透明玻璃窗面积为6平方米。
若阳台内的空气温度为25摄氏度,室外空气温度为-5摄氏度,求通过阳台的热量传递速率(以瓦特为单位)。
(1)请结合你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智能建筑”的理解,并列举至少两个具体的智能建筑案例。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之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在浙江大学的教学体系中,物理实验被视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物理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大学2010–2011学年学期《高等传热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课程号:,开课学院:能源系考试试卷:√A卷、B卷(请在选定项上打√)考试形式:闭、√开卷(请在选定项上打√),允许带计算器、参考资料入场考试日期: 2010 年月日,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诚信考试,沉着应考,杜绝违纪。
考生姓名:学号:所属院系: _1、试写出能量方程的五种表达形式并加以简要说明。
(本题20分)2、试述紊流换热问题的模型与求解方法。
与雷诺比拟相比卡门比拟作了哪些改进?(本题20分)3、已知一直径5mm导线长1000m连接电器,电阻率为0.001Ω/m,导热系数为398W/(mK)。
周围空气温度为30℃,导线与空气的表面传热系数为5 W/(m2K),假设供电电压为220V,电器发生短路故障,试求导线温度稳定后,(1)导线表面温度,(2)导线最高温度及位置,(3)导线单位长度的散热量。
(本题20分)4、用热电偶测量空气温度要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本题20分)5、试推导辐射换热的网络法计算公式,在推导时,你用了哪些假定。
(本题20分)浙江大学2010–2011学年学期《高等传热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课程号:,开课学院:能源系考试试卷:A卷、√B卷(请在选定项上打√)考试形式:闭、√开卷(请在选定项上打√),允许带计算器、参考资料入场考试日期: 2010 年月日,考试时间: 120 分钟诚信考试,沉着应考,杜绝违纪。
考生姓名:学号:所属院系: _1、试述相似原理理论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原理、步骤及应用。
(本题20分)2、试从传热和流动两个方面说明紧凑式换热器如何选用换热器的通道形式。
(本题20分)3、已知一直径50mm球状食品,导热系数为0.38W/(mK)。
周围空气温度为30℃,食品与空气间的表面传热系数为5 W/(m2K),假设将该食品放入微波炉中加热,加热量为10W。
试求食品温度达到稳定后,(1)食品表面温度,(2)食品最高温度及位置,(3)食品表面的热流密度。
2018年《传热学》(单考)(科目代码903)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
1.1.杨世铭、陶文铨编著《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2.2.王秋旺《传热学——重点难点及典型题精解》,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10
考题类型:填空题(4×10=40分)、选择题(4×10=40分)、计算题(2×15=30分)、问答题(4×10=40分)等。
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1.1.1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2.1.2傅里叶定律
3.1.3牛顿冷却公式
4.1.4斯蒂潘-玻尔兹曼定律
5.1.5传热系数和传热热阻
第二章稳态热传导
1.2.1导热系数的物理意义
2.2.2保温材料的定义以及工程应用
3.2.3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定解条件(三类边界条件)
4.2.4热扩散率的物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