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2)
- 格式:docx
- 大小:13.16 KB
- 文档页数:2
诗歌鉴赏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5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刘皂,咸阳人。
②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畅诸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
(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
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
(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17. 【答案】D【解析】D项,该诗歌意象的选择是并列式的,体现的都是诗人浓浓的乡愁,并没有表现“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
18. 【答案】B【解析】B项表述有误,应该是“邮票、船票等意象侧重于写实,红海棠、白雪花等意象侧重于象征"。
19. 【答案】①长江是中国的象征,以“长江水”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②化无形为有形,以长江水的绵延不绝象征游子的绵长柔情。
【解析】分析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就要看这一意象有什么特殊之处。
长江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物象,长江象征着中国,诗人以此间接表明了自己思念的对象是中国。
再分析江水的什么特点能表现愁绪,联系课本中“问君能有儿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化无形为有形的表达效果, 即可推出答案。
20. 【答案】①音乐美:每一节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音韵和谐,形成了回环复香、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
②绘画美:“海棠”“雪花”“腊梅”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富有画面感。
③建筑美: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节诗首尾呼应,句式均齐,段节匀称。
【解析】解答本题,要先明白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具体指什么。
“音乐美”侧重于音韵和谐,可从诗歌的平仄、韵脚的角度分析;“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就是形式美,可以从诗歌的句子和每节诗形式上的特点分析。
然后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本诗即可得出答案。
【解析】D项,“用比喻的手法”错,结句“醒来时我己长出绿叶”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 【答案】①口语式语言。
如“南高原南高原/在你的土地上/诗人和画师都早己死去/或者发疯”,诗人用平实的、口语化的语言体现了人们为色彩斑斓的南高原景色而倾倒的状态。
②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充满张力。
例如“风•辈子都穿着绿色的筒裙/绣满水果白鹭蝴蝶和金黄的蜜蜂/月光下大地披着美A. “莲花”“柳絮” “青石”“春帷” “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B. “草滩,埔火/峥蛛的山,固执地/裸露着筋络和骨骼”通过实写眼前之景,表达作者对山河的热爱之情。
初中九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
“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2.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艾青大堰河,深受着她的乳儿;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土,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1)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节选部分有哪几个细节描写了母亲深爱乳儿?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3)大堰河做了个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既然“不能说”,为什么“我”知道她梦的内容?【答案】(1)土地;太阳(2)①年节里为乳儿切冬米糖;②把乳儿画的画贴在灶边的墙上;③对邻居夸口赞美乳儿。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部分综合测试题一、知识积累1、诗人头脑中所显之象,诗论家称为意象。
诗人在诗中把一个个点象组织起来,构成面象,或称集合意象。
以描写某个比较复杂的事物或表现某种比较复杂的情绪,如杜甫著名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比喻意象在诗歌中最突出的作用还在于化抽象为具象,把不具情态,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情绪品格声音转化为具象的东西,从而给人以深切的感受。
如“记忆”本是无形的,舒婷却有这样的句子,“记忆如不堪负重的小木桥/架在时间的河岸上”(《还乡》)对故乡的眷恋,伴随着文革十年浩劫中痛苦的回忆通过“小木桥”这样一个比喻便具象化了。
3、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多义性,就是说诗的语言除表层意思外,还有着深层内涵,可以反复琢磨,越琢磨越有味。
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往往可以通过比兴、暗示、象征、双关等表现手段予以加强。
4、诗歌语言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包括压相同或相近的韵、平仄相间、节奏配置等。
外在音乐性是不能忽视的,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诗人通过外在的音乐性表达的内心情绪的律动。
这种情绪的律动一般称内在音乐性。
诗的音乐性应是内在的情绪律动与外在韵律的完美结合。
5、诗的鉴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的初步感知;意象的显现;深层意韵的探求。
第一步是基础,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是关键。
6、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
(1)、从5个意象中选取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3分)意象:雁象征意味:乡思(信使)意象:柳象征意味:别情(送别)意象:菊象征意味:淡泊(清高)意象:竹象征意味:虚心(高风亮节)意象: 莲象征意味: 怜爱(洁身自好)(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柳”与“留”偕音,象征依依不舍的异别之情,古人常常折柳送友人,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柳”饱含了作者对离去友人深深的不舍和眷恋,寄托着作者的思念,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气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愁思,升华主题,突出中心思想。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川江号子》一、积累运用1.读写下列词语呼号万丈断崖百舸争流震荡沉默无声凶猛沥血2.文学常识填空: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50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二、阅读鉴赏㈠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支桨四个人;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注:本诗写于1958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
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
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
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
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测试题全套及答案模块综合测评(一)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李智福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
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
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
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
”正是此意。
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
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
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
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
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
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人心中渴望见到的姑娘应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她和丁香花联系在一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像“我”一样地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梦幻与哀怨。
丁香花气味芬芳,但不像玫瑰、牡丹那般娇艳夺目,而是淡雅可人的,在诗人眼中,他心中的姑娘就应像丁香一样淡雅清秀,气质高洁并略带一丝伤感。
2.全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基本是在重复咏叹,从重复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绪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节与最后一节之间是反复咏叹。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导读阅读测试题及答案中国现代诗歌鉴赏导读阅读测试题及答案导读测试题1. 以下哪位不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A. 北岛B. 海子C. 韩少功D. 杨煜2. 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主题主要围绕以下哪些方面?A. 人与自然B. 爱情与亲情C. 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D. 批判与反抗3. 以下哪首诗是北岛的代表作品?A.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B. 《黄河颂》C. 《伤逝》D. 《雨巷》4. 韩少功的诗歌创作主要以什么为切入点?A. 儿时的回忆B. 革命历史C. 现实社会D. 自然景观5. 以下哪位诗人被誉为“红色诗人”?A. 北岛B. 海子C. 杨煜D. 韩少功答案:1. D2. C3. C4. C5. B文章内容:中国现代诗歌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优秀的诗人崭露头角,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感悟,传达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北岛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著称。
代表作品之一是《伤逝》,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痛苦的时代,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苦难和动荡。
北岛的诗歌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海子是另一位备受推崇的中国现代诗人。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借助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生命的力量。
海子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韩少功是中国现代诗歌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以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体命运的反思为题材,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意识和个人情感。
韩少功的诗歌常常以童年的回忆为切入点,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的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杨煜是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一位杰出诗人。
他擅长以叙事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
阶段综合测评(二)(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演义》讲活了,他那________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演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________,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全国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宝相庄严,________。
A.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B.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C.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D.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解析】“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
“栩栩如生”和“惟妙惟肖”都含有相似逼真的意思,“栩栩如生”偏重于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偏重于精妙肖似。
【答案】 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家寨——一个被人类文明几乎遗忘的、有着最古老的人类精神的家园。
B.周末,特里尔人走在被蒙蒙细雨打湿的古老街道上,度过他们惬意的时光。
也许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同胞马克思,对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
C.决定团队有效性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连贯且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D.西安市卫生局出台的《医务人员十条禁令》,无疑给医生念了“紧箍咒”,约束了其在上班期间的行为,对避免医疗纠纷的减少有重要作用。
【解析】A项,语序不当,“几乎”应放在“一个”后面。
C项,“不只是”改为“不是”。
D项,“避免”与“减少”连用,不合逻辑。
【答案】 B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练习题(2)
《川江号子》
一、积累运用
1.读写下列词语
呼号万丈断崖百舸争流震荡沉默无声凶猛沥血
2.文学常识填空:
蔡其矫,生于福建晋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50 年代曾深入江汉、四川一带体验生活,写出了《》、《雾中汉水》、《汉水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2.川江号子
二、阅读鉴赏
㈠阅读蔡其矫的《川江号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一支桨四个人;
来自万丈断崖下,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从悬岩到悬岩,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从漩涡到漩涡。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但是几千年来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向我流来,流来。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注:本诗写于1958 年,那是中国最艰难的年份,饿殍遍野。
举国诗人要么沉默,要么昧
着良心高唱“形势一片大好”的赞歌。
当时诗人正挂职武汉长江规划办公室政治部宣传
部长,作为一名从延安走出来的革命诗人,却唱出了那个时代所谓“和谐社会”的不和
谐的音符。
3.这首诗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表现“川江号子”的特点的?
3.①从听觉的角度直接描写“川江号子”的悲壮、旷远、激越。
②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悬岩、漩涡、浪
潮、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等意象,侧面烘托“川江号子”带给人的心灵上的震撼。
4.诗的结尾写道:“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简要谈谈你对这几句诗歌含义的
理解。
4.①这几句诗写出了千年来船夫悲壮的号子无人倾听的孤寂,即使有“云”“树”“野庙”这些同情者和怜悯者,但它们都是没有话语权的。
②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坛充斥着粉饰、虚夸、歌舞升平的
调子,敢说真话的人不多,所以这几句诗也暗含着诗人在当时的环境下被压抑的内心痛苦。
㈡阅读蔡其矫的另一首诗《雾中汉水》,回答后面的问题。
两岸的丛林成空中的草地;只从浓雾中传来沉重的橹声,
堤上的牛车在天半运行;看得见的
向上游去的货船是千年来征服汉江的纤夫
赤裸着双腿倾身向前用雾巾遮住颜脸,
在冬天的寒水冷滩喘息……向江上洒下斑斑红泪。
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
不忍心看这痛苦的跋涉,1957 年
5.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有相同情感色彩的意象?它们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意蕴?
5.①浓雾、沉重的橹声,纤夫,艰难上升的早晨的红日,斑斑红泪②这些意象都传递出一种现实中的
沉重、艰难的感觉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情感与《川江号子》一诗有何异同?
6.相同点:都刻画了江上劳动者的形象,都有一份悲凉的意味。
不同点:①《川江号子》表达了对英雄般的船夫及其生命活力的敬仰之情,号子和船夫两种形象融
为一体,共同塑成了一尊强悍而悲壮的生命雕像。
②《雾中汉水》则主要塑造了寒冬时节仍在艰难、疲
惫跋涉的纤夫形象,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沉重痛苦、曲折艰难的慨叹。
三、表达交流
7.“宁做沥血歌唱的鸟,不做沉默无声的鱼”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古
今中外,历史上不乏拥有这种精神的人物,请你举出一个例子,简要说说你对这种精神的
看法。
(不少于200 字)
7.参考示例:①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即使会遭遇打击、挫折,也要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精神。
②比如坚守“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范仲淹,他生性耿直,敢于向皇帝进谏,由于直言犯上,在
官场上屡遭贬斥。
别人劝他少说话,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是他却认为宁可为“鸣”而死,也不要沉默无声的苟且偷生。
我认为像范仲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他们“沥血歌唱”出的声音对
这个世界来说如同警钟,这个世界需要这种固执的、真正有勇气的人,这种不惜以身殉道的精神,十分
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