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 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二部分:存储系统-2
- 格式:pptx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44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双端口存储器原理实验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成绩:一、实验目的1.了解双端口静态存储器IDT7132的工作特性及其使用方法2.了解半导体存储器怎样存储和读取数据。
3.了解双端口存储器怎样并行读写,并分析冲突产生的情况。
二、实验电路图3.2 双端口存储器实验电路图图3.2示出了双端口存储器的实验电路图。
这里使用一片IDT7132(2048×8位),两个端口的地址输入A8-A10引脚接地,因此实际使用的存储容量为256字节。
左端口的数据输出接数据总线DBUS,右端口的数据输出端接指令总线IBUS。
IDT7132有六个控制引脚:CEL#、LR/W#、OEL#、CER#、RR/W#、OER#。
CEL#、LR/W#、OEL#控制左端口读、写操作;CER#、RR/W#、OER#控制右端口的读写操作。
CEL#为左端口选择引脚,低电平有效;当CEL#=1时,禁止对左端口的读、写操作。
LR/W#控制对左端口的读写。
当LR/W#=1时,左端口进行读操作;LR/W#=0时,左端口进行写操作。
OEL#的作用等同于三态门,当OEL#=0时,允许左端口读出的数据送到数据总线DBUS上;当OEL#=1时,禁止左端口的数据放到DBUS。
因此,为便于理解,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将OEL#引脚称为RAM_BUS#。
控制右端口的三个引脚与左端口的三个完全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有两点需要说明:(1)右端口读出的数据(更确切的说法是指令)放到指令总线IBUS上而不是数据总线DBUS,然后送到指令寄存器IR。
(2)所有数据/指令的写入都使用左端口,右端口作为指令端口,不需要进行数据的写入,因此我们将右端口处理成一个只读端口,已将RR/W#固定接高电平,OER#固定接地。
这两点请同学好好理解。
存储器左端口的地址寄存器AR和右端口的地址寄存器PC都使用2片74LS163,具有地址递增的功能。
同时,PC在以后的实验当中也起到程序计数器的作用。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计算机硬件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和编译技术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是由许多硬件组件组成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等。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首先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核心是中央处理器,它由运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组成。
运算器负责进行算术和逻辑运算,控制器负责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进行工作,寄存器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学生需要深入了解中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各个部件之间的协作关系。
内存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存储数据和指令。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介绍了内存的层次结构和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内存按照访问速度和成本的不同可以分为多层次,包括高速缓存、主存和辅助存储器。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层次内存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访问方式,以及如何提高访问速度和提高存储容量。
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外界交互的接口,包括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介绍了输入输出设备的原理和接口技术。
学生需要了解输入输出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如何进行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存储设备是计算机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的设备,包括硬盘、固态硬盘、光盘等。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介绍了存储设备的原理和存储器的层次结构。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存储设备之间的特点和应用场景,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的读写和管理。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还介绍了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和微程序设计。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之间的桥梁,它规定了计算机可以执行的指令和编程的方式。
微程序设计是一种指令系统的实现方式,它将指令分解为一系列微操作,并通过微指令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
学生需要了解指令系统的设计原则和微程序设计的实现方法。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总复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研究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原理。
下面将对北航计算机组成原理进行总复习,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存储器层次结构、指令系统和流水线技术等方面内容。
一、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计算机硬件的五大基本组成部分: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计算机内部采用二进制表示,包括数据和指令都以二进制形式存储和处理。
3.计算机的性能指标:主频、存储容量、主存储器带宽、硬盘容量等。
二、存储器层次结构1.存储器层次结构的由低到高依次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
2.高速缓存的工作原理:利用时间和空间局部性原理,存放主存频繁访问的数据和指令,提高存储器访问速度。
3.主存储器的特点和访问方式:存储速度较快,采用随机访问方式。
三、指令系统1.指令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操作码和地址码。
2.指令系统的类型:-RISC(精简指令集):指令长度固定,时间分布均匀,指令执行周期较短。
-CISC(复杂指令集):指令长度可变,时间分布不均匀,指令执行周期较长。
-MISC(微指令集):指令长度短,指令执行周期较短。
3.指令寻址方式: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等。
四、流水线技术1.流水线的概念:将指令的处理过程分成多个步骤,使多条指令可同时执行。
2.流水线的五个阶段:取指令、指令译码、执行指令、访存取数、写回结果。
3.流水线的优点:提高了指令的执行效率,缩短了执行时间。
4.流水线的冒险和解决方法:-结构冒险:通过优化硬件结构来解决,如增加多个运算器、加大寄存器容量等。
-数据冒险:通过转发、插入空指令、延迟加载等方法解决。
-控制冒险:通过分支预测和延迟分支等方法解决。
五、中断与异常1.中断:来自外部设备的信号,打断正常的程序执行。
-可屏蔽中断:可以根据需要屏蔽一些中断。
-不可屏蔽中断:无法屏蔽的中断,如计算机硬件故障等。
2.异常:指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或意外情况。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部分: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控制器。
这些组件共同协作,实现计算机的功能。
首先,中央处理器(CPU)是计算机的核心。
它包含算术逻辑单元(ALU)和控制单元(CU)。
ALU负责执行算术和逻辑
运算,而CU则负责控制和协调各个组件的工作。
其次,存储器在计算机中起到存储数据和指令的作用。
它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两部分。
主存储器包括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用于存储正在运行的程序
和数据。
辅助存储器则包括硬盘、光盘等,用于长期存储数据。
输入设备用于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
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和扫描仪等。
通过这些设备,用户可以向计算机输入数据和指令。
输出设备则用于将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给用户。
常见的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和喇叭等。
通过这些设备,计算机可以将处理后的数据和信息以可读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最后,控制器起到协调各个组件工作的作用。
它通过时序信号和控制信号,控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操作。
在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中,中央处理器会读取存储器中的指令,
并对其进行解析和执行。
它还负责处理输入设备传来的数据,并将结果输出到输出设备。
总之,计算机的组成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了解这些基本组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运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