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系统概述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0
教师教育教学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一、概述教师教育教学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教师系统)是为了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而建设的一种信息化平台。
教师系统旨在提供一个集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
二、教育资源管理教师系统应该配备完善的教育资源管理功能,包括各学科的教材、教案、试题库等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存储。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灵活选择和获取相关资源,并进行个性化定制。
此外,系统还应支持教育资源的评价和质量监控,以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教师培训与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系统应提供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服务。
系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各类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支持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同时,系统应还提供定期的专业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共享。
四、教学管理教师系统应具备强大的教学管理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
系统可以提供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编制、学生档案管理等功能,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班级和学生信息的管理。
系统还应提供学生成绩管理、评价与反馈等功能,以及家长和学校管理层对教学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五、教学辅助教师系统还应支持教学辅助功能,满足多样化的教师教学需求。
系统可以提供在线备课工具,包括教案制作、PPT制作、多媒体资源编辑等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内容。
此外,系统还应支持教学过程中的实时互动和问答,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参与和互动。
六、系统建设与维护教师系统的建设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团队。
在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应注重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
同时,为了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定期进行系统升级和优化,解决故障和问题。
七、数据分析与挖掘教师系统应收集和整理教学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等,为学校决策和教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信息技术教学tougao4@37APR 2020 NO.07《探秘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教学设计邵红祥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第2节,通过剖析具体案例,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知道信息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信息系统的概念以后,对信息系统进行逐步深入学习的必备内容,与后续的支撑技术、系统安全以及系统搭建等内容都有非常直接的内在关系,在整个模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 学情分析学生对信息系统应用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性体验,对其组成和功能有零星的了解,但信息系统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学生对信息系统的认识不够系统和深入,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整体认知。
因此,要让学生实现由抽象到具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本节课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知道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能够剖析典型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实例的体验和探究,掌握剖析典型信息系统的一般方法;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产生继续学习信息系统的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教学难点:能够剖析典型的信息系统。
● 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概念多,涉及的面比较广,是后续内容的基础。
本节课让学生先进行相关活动,然后根据活动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延伸,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感悟。
因此,我采用项目方法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理解、运用知识,领悟其中的学科思想与方法。
● 教学过程分析1.情境创设,引入新课教师邀请学生上讲台参加“吹气球”活动(提醒学生USB线的连接),学生向智能板上的某个点集中吹气,显示器中的“气球”会产生大小变化(如图1)。
通过修改程序中的数值(由5000修改为3300,如图优质课展台图1 学生“吹气球”图2 修改参数界面图3 导学案信息技术教学tougao4@38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让学生经历“吹不破”到“吹破”的过程。
《走进信息世界》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社会1.1 信息的概念与特征讲解信息的基本概念,如数据、信息、知识等。
探讨信息的特征,如传递性、时效性、共享性等。
1.2 信息社会的概述介绍信息社会的概念、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分析信息社会对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1.3 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战略阐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现状及取得的成果。
解读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措施等。
第二章: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2.1 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
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文件管理等。
2.2 互联网技术概述讲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应用领域。
介绍常见的互联网协议、应用服务及网络安全知识。
2.3 数字化生活与工作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应用。
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与大数据3.1 基础知识讲解的定义、发展历程、研究领域及应用场景。
介绍的基本技术,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
3.2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阐述大数据的概念、特征、技术架构等。
探讨大数据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金融、医疗、教育等。
3.3 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分析与大数据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伦理问题。
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保障人类利益。
第四章:信息系统与信息化4.1 信息系统概述讲解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功能等。
介绍信息系统的类型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4.2 企业信息化建设阐述企业信息化的定义、目标、内容等。
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4.3 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介绍政府信息化的概念、意义、发展现状。
讲解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
第五章: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5.1 信息安全概述讲解信息安全的概念、目标、威胁因素等。
介绍信息安全的基本技术,如加密、防火墙等。
5.2 网络素养与网络道德阐述网络素养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培养方法。
讨论网络道德问题,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
信息技术教案【8篇】第一篇:信息技术入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
3. 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概述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3. 计算机操作系统4. 办公软件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CPU、内存、硬盘等硬件设备,以及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软件应用。
3. 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鼠标键盘操作等。
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二篇:网络基础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方法。
3. 学习网络应用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网络概述2. 网络设备3. 网络协议4. 网络应用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讲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方法,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的设置。
3. 实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连接和配置。
4.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对网络设备连接和配置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篇:网络安全与防护一、教学目标1.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
2. 掌握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3. 学习网络安全防护工具的使用。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概述2. 网络安全威胁3. 网络安全防护4. 网络安全防护工具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例讲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与实践【摘要】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综合性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落后、联合教学能力弱,“产、学、研”脱节是其具体体现。
因此,其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践;改革一、目前信管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目前的现状第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确定课程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和实验时间。
第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设计大纲和专业教学要求,在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选择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编写指导书,明确具体要求,为学生分配指导教师。
课程设计实践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有关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工程设计思想,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和工具书的能力。
第三,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在第二学年下学期完成的一种辅助性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了解,强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行业务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意识。
第四,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是学生在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整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的一次训练,目的是检验学生在三年专业学习中的效果和收获,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和获取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第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实习不仅能检验和提高学生专业学识水平,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一方面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提高从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系统开发、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综合训练了学生素质:吃苦耐苦、连续作战、耐心、细致、踏实认真、协作的精神和沟通能力等等。
第7单元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将先进的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即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多种模式。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理解:1.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2.理解基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基于任务驱动和基于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应用:1.应用ITDRM 、ASSURE 、ADDIE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思路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2.应用合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具体教学。
分析:分析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重要术语:信息化教学设计;ITDRM 模式;ASSURE 模式;ADDIE 模式;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对于本单元的学习,为了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建议学习者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归类比较,理清思路,掌握不同模式的教学设计的异同和使用对象。
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大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其教学流程,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以便创新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是将教学看成一个系统的过程,并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教与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再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系统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教学系统设计也在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即信息化教学设计。
知识点7.1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通过对前几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教育信息化以及信息化教学的各个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要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现代教学技术来完成优质教学,还需要掌握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的理论和基本方法。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信息化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在多媒体环境中,师生恰当有效地运用教育媒体和信息资源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沪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全册教案第一章:信息技术概述1.1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性,掌握信息技术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信息的定义、特性,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应用。
1.2 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3 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
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巧。
第二章:计算机硬件2.1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理解各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各部件的功能。
2.2 中央处理器(CPU)教学目标:了解CPU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CPU的性能指标。
教学内容:CPU的结构,CPU的工作原理,CPU的性能指标。
2.3 存储器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存储设备,掌握存储器的类型和作用。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类型,存储器的作用。
第三章:计算机软件3.1 软件概述教学目标:了解软件的概念,掌握软件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内容:软件的定义,软件的分类,软件的特点。
3.2 操作系统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3.3 应用软件教学目标:了解应用软件的分类和作用,掌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应用软件的分类,应用软件的作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第四章:计算机网络4.1 网络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掌握网络的类型和拓扑结构。
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网络的类型,网络的拓扑结构。
4.2Internet的基本应用教学目标:了解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掌握浏览器的使用和搜索技巧。
教学内容: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浏览器的使用,搜索技巧。
4.3 网络安全教学目标: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教学内容:网络安全概念,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第一点:系统概述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是一款针对学校和教育机构设计的软件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管理层、教师、学生等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管理服务。
该系统通过对教师个人信息、教学任务、学生成绩等数据的集中管理,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个人信息管理、教学任务管理、学生成绩管理、课程安排管理、教师考核评价等。
通过这些功能模块的协同工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全面、细致、实时的教师信息管理平台。
个人信息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教师的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工作经历、荣誉奖励等内容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这使得教师能够方便地维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也方便了学校管理层对教师的了解和评价。
教学任务管理模块则包括教师所授课程、课时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等内容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通过这一模块,教师可以有效地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分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成绩管理模块主要涉及学生成绩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这一模块使得教师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安排管理模块主要涉及课程的时间、地点、教师、学生等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功能。
通过这一模块,学校管理层可以方便地安排和调整课程,教师也可以方便地获取自己的课程安排,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教师考核评价模块主要涉及教师的课堂教学、科研能力、师德师风等方面的评价。
这一模块为学校管理层提供了一个全面、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点:系统优势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的出现,为我国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集中管理教师信息,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例如,教师不需要重复录入自己的个人信息,管理层也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教师的各项信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教案大学一年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大纲教案:大学一年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大纲一、引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大一学生全面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提升他们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能力,包括:1. 理解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 熟悉常用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具和软件;4. 学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案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5. 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信息管理导论- 信息管理概述- 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信息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信息系统概论- 信息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施3. 组织信息管理- 组织结构与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知识管理与信息共享4.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模型- 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 数据库安全与保护5. 网络与通信技术-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和通信协议 - 网络安全与风险管理- 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6. 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信息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项目管理与软件工程-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授基本理论和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践操作:提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
2. 作业与项目:布置相关作业和项目,考察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实践能力。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导论》,作者:XXX2. 《数据库系统概论》,作者:XXX3.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作者:XXX七、其他要求1. 学生需自备笔记本电脑,并安装相关软件。
信息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信息系统的历史发展、类型以及组成;
2、深入分析信息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3、学习分析信息系统的分类以及其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系统的历史发展及类型
信息系统是一种把信息资源整合起来以便有效地处理信息的系统。
它
通常包括的是信息技术、人员、处理功能、系统管理等成为一个整体。
它
们以互动的方式来实现用户的需求,达到有效的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
和工作效率。
信息系统有古老的记录信息、收集、传递、分析等基本功能,还有现
代的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它可以将业务信息和管理信息进
行有效的整合,现在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比如金融、医疗、制造、商贸、政府、教育、服务业等。
2、信息系统的组成
信息系统由信息技术、管理功能、运行环境等元素组成。
(1)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有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技
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
它们是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为信息系统提供有效
的管理手段,有效地实现信息的收集、更新、分析和传递等功能。
(2)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是指信息系统对事物的管理和控制。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一、概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教育机构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以及课程管理的信息系统。
它是利用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对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集中化处理、统计、分析、管理和决策的系统。
该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成为现代化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系统功能1. 教育机构管理该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机构的组织、人员架构、资源配置、设施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
通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可以实现对教育机构的全面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机构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 教育行政管理该功能主要是对教育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和管理。
并且可以对教育行政的各项政策进行在线发布和管理。
这样能够有效地优化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 教师管理该功能主要是对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和改进等方面进行管理。
同时,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师资格管理的一体化。
这样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果质量。
4. 学生管理该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包括学生信息的统计、分析和管理,还可以支持学生的考试、学习和评价等方面。
这样能够优化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5. 课程管理该功能主要是对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情况进行管理和调整。
通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控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系统应用1.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通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教育管理的集中化和规范化,提高了教育管理的水平。
能够对各方面进行全面监测,提供有效保障和指导,支持教育机构管理,促进教育发展。
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通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多维度、全方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分配的存在,同时优化教学质量和效率。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对教学质量及时监测和矫正,及时把握教学质量的状态,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IT行业中的热门专业之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涉及到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利用等方面,对于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效率和优化信息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
在数据库管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和管理技术等内容。
数据库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核心,它可以帮助组织和管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实现信息的高效存储和检索。
通过学习数据库管理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还可以学会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设计和管理。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信息系统是组织内部信息流动和业务流程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组织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流程的优化。
通过学习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学生可以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在信息资源管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分析和利用等内容。
信息资源是组织重要的资产,对于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信息资源管理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信息资源的特点和分类,学会进行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在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等内容。
信息安全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对于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信息安全与风险管理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学会进行信息安全的管理和风险评估。
在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和应用技术等内容。
1. 引言1.1.编写目的为了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教学信息化工作当中安全性、可靠性的问题;为了使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看到更新的数据,极大地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为了管理者再也不必为聘用专门的操作人员来给众多教师编辑学生成绩资料而殚精竭虑,在此,设计了学生课程成绩查询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各个使用者在操作上,从此变得那么从容简单,省时又省心。
1.2. 参考资料[1]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5-63.[2] 赵洋,张丽,王恩东,李玉红.基于B/S结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7,21(2).140-142.[3] 游应德.基于Intemet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D].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4]郑若忠,王鸿武.数据库原理与方法.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3 文档的范围和目的该文档处于该软件的问题提出阶段,该阶段的关键任务是确切地定义用户要求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确定问题的性质,工程的目标和规模。
该系统规约说明书的目的是:让分析员把自己对问题的明确认识写成书面报告,提交用户和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审查,以检验分析员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正确。
为以后的工作确定方向,所以这份报告是非常重要的,这对确保今后开发工作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1.4 概述一.系统目标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
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
二.系统约束考虑到项目时间、资源等因素,在实际开发该计算机系统时,常常要为资源不足和交付日期难以完成而苦恼,因而需要慎重地尽可能早地估价研制课题的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包括: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不同的方案等等。
2.3.1.硬件设计1.服务器:CPU:P4 2.0G以上内存:512M硬盘:60G以上网络:100M /1000M Ethenet2.客户机:CPU:500Mz内存:64M以上硬盘:1G以上网络:10M Ethenet2.3.2.软件设计1.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2003WEB服务:IIS5.0数据库:SQL Server 2000(建议打Service Pack 3补丁)2.客户机: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之一浏览器:IE6.0以上版本。